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33.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4-0104-02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作文教学过程中总会遇到学生在写作文时不知从何下手,甚至连一点思路都没有的问题。这种现象,在经济日益发达人心日益冷漠的大背景下,似乎越来越具有普遍性。
学生在作文中无话可说确切点说可以分成两种:一种是纯粹的无话可说,学生既没有清晰的写作思路,也无法准确地表述出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另一种是即使有写作的思路,也只是一些程式化的想法,如同枯燥无味、缺少生机的八股文一般。而不管属于哪种类型,对于学生的写作来说无疑都是有害而无益的。
不可否认,学生能否写好作文应该是有一定天赋的。这种天赋更多的是来自于学生从小兴趣的培养和阅读的积累。可是,当学生开始学习写作文时,他们形成天赋的时机已经错过,我们能做的只能是进行一些必要的补救,这虽是“亡羊补牢”,却也算“犹未晚也”。根据多年的作文教学经验,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指导学生有针对性地阅读积累
阅读是写作的前提和基础,没有阅读的积累,就不会有写作上的飞跃,它们的关系就像是一对孪生兄弟。很多学生虽然写不好作文,却并不排斥阅读。只不过更多的时候,他们的阅读只是停留在“看热闹”上,而不是想探究一下其中的“门道”。这就要求教师进行有针对性地指导,让学生有目的地阅读。
指导阅读,一方面要缩小阅读范围,以“有用”为原则,主要选择那些在写作时对学生有实际帮助的文章,如果离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太远或者关系并不密切的就可以先暂时放弃掉。另一方面,选择一些经典的范文去精读、研读,把它们作为初学写作的范本,像鲁迅先生的《一件小事》,朱自清先生的《背影》等,在写人和叙事上,甚至在结构上,都能让初学者受益匪浅。
二、改变学生的写作动机
大多数学生写作文的目的不外乎是考试需要和应付老师。这是一种被动写作,世界上凡是被动的事情,在人的内心深处都会有一定程度的抵触情绪,这种抵触情绪一定会使所做事情的热情大打折扣,学生写作文更是如此。“学生要写”和“要学生写”,虽然只是简单地调整一下词语的顺序,但内容却是大相径庭。
基于这一点,语文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就应该考虑到学生的感受,必要时改变一下学生的写作动机,重新培养一下学生的写作兴趣。学生写不好作文,并不等于学生没有什么兴趣可言,只是让学生写他们不感兴趣的东西,实在是无话可说,甚至是一种折磨。那就不妨让孩子们写写他们感兴趣的事情和话题。有些学生对游戏、童话、玄幻小说、网络小说、武侠小说、悬疑小说感兴趣,设想一下,要是让学生用他们喜欢的或者擅长的方式去写作文,他们该会有怎样的热情呢?语文课堂就应该是丰富多彩的,相信学生找到自己感兴趣的话题,一定会“下笔如有神”的。在学生写这类作文时,同样会得到有益的锻炼和积累的。
三、帮助学生创造、积累写作素材
有些学生之所以写不出作文,主要是因为他们觉得无事可写,所以更多的时候,他们只是绞尽脑汁地去胡编滥造。而事实上,成长的历程和花一般的年龄本身就是一首可歌可泣的诗,在他们记忆的海洋中总会有很多美丽的贝壳任他们去采撷。教师应该做的就是帮助学生找回那些曾经让他们喜怒哀乐的往事。那些往事,未必都是充满狂风暴雨的人生大事,可能更多的都是波澜不惊的生活琐事。重要的是,这些事之所以能够留在记忆中,没有随着时间一同流失掉,就一定有其中的道理。只要教师从合适的角度入手,采用恰当的方式,就能让学生脑海中的“宝藏”重见天日。
除了挖掘出学生固有的记忆,教师更要帮助学生设计“未来”的素材。人生有时候是能够设计的,学生的“未来经历”当然也可以预先设计。教师可以在学生写作文之前,先给学生留一个问题,让学生先设想一下具体经历和步骤,再一一去实践,把设想变成实际。这样的经历和细节学生一定会记忆深刻,这样的作文也一定会真实动人。
四、把学生培养成一个“有思想”的人
相信没有人会怀疑“要作文先做人”这句话,既然这样,我们何不反其道而用之呢?也就是让学生先学会做人,让学生拥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成为一个有思想的人,并用这些思想去指导学生写作文,这样的作文一定会既有高度又有深度。毫无疑问,语文课堂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主要阵地。在三维目标中,真正能广泛而深入地贯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一目标的,首选当然要数语文课堂了。但更多的教师实际上忽略了知识的完整与统一性。如果把写好作文比作建造房屋,教会学生做人,无异于是建造房屋的图纸,这种指导意义不言而喻。
华夏文明是一个巨大的宝库,深邃的思想总能让人叹为观止。今天的世界虽然早已日新月异发展神速,但这不意味着曾经的文化精华已然过时。如果本着古为今用深入浅出的原则,让学生汲取一些营养,对学生必然会有意想不到的教益。
其实,写作文并不是一件多么困难的事情,它和其他的很多事情一样,除了扎扎实实打好基础以外,还要多动动脑筋,找出一些所谓的“捷径”,这样不仅能让学生写出作文来,或许,还能使每一位学生拥有一支生花妙笔。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作文教学过程中总会遇到学生在写作文时不知从何下手,甚至连一点思路都没有的问题。这种现象,在经济日益发达人心日益冷漠的大背景下,似乎越来越具有普遍性。
学生在作文中无话可说确切点说可以分成两种:一种是纯粹的无话可说,学生既没有清晰的写作思路,也无法准确地表述出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另一种是即使有写作的思路,也只是一些程式化的想法,如同枯燥无味、缺少生机的八股文一般。而不管属于哪种类型,对于学生的写作来说无疑都是有害而无益的。
不可否认,学生能否写好作文应该是有一定天赋的。这种天赋更多的是来自于学生从小兴趣的培养和阅读的积累。可是,当学生开始学习写作文时,他们形成天赋的时机已经错过,我们能做的只能是进行一些必要的补救,这虽是“亡羊补牢”,却也算“犹未晚也”。根据多年的作文教学经验,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指导学生有针对性地阅读积累
阅读是写作的前提和基础,没有阅读的积累,就不会有写作上的飞跃,它们的关系就像是一对孪生兄弟。很多学生虽然写不好作文,却并不排斥阅读。只不过更多的时候,他们的阅读只是停留在“看热闹”上,而不是想探究一下其中的“门道”。这就要求教师进行有针对性地指导,让学生有目的地阅读。
指导阅读,一方面要缩小阅读范围,以“有用”为原则,主要选择那些在写作时对学生有实际帮助的文章,如果离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太远或者关系并不密切的就可以先暂时放弃掉。另一方面,选择一些经典的范文去精读、研读,把它们作为初学写作的范本,像鲁迅先生的《一件小事》,朱自清先生的《背影》等,在写人和叙事上,甚至在结构上,都能让初学者受益匪浅。
二、改变学生的写作动机
大多数学生写作文的目的不外乎是考试需要和应付老师。这是一种被动写作,世界上凡是被动的事情,在人的内心深处都会有一定程度的抵触情绪,这种抵触情绪一定会使所做事情的热情大打折扣,学生写作文更是如此。“学生要写”和“要学生写”,虽然只是简单地调整一下词语的顺序,但内容却是大相径庭。
基于这一点,语文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就应该考虑到学生的感受,必要时改变一下学生的写作动机,重新培养一下学生的写作兴趣。学生写不好作文,并不等于学生没有什么兴趣可言,只是让学生写他们不感兴趣的东西,实在是无话可说,甚至是一种折磨。那就不妨让孩子们写写他们感兴趣的事情和话题。有些学生对游戏、童话、玄幻小说、网络小说、武侠小说、悬疑小说感兴趣,设想一下,要是让学生用他们喜欢的或者擅长的方式去写作文,他们该会有怎样的热情呢?语文课堂就应该是丰富多彩的,相信学生找到自己感兴趣的话题,一定会“下笔如有神”的。在学生写这类作文时,同样会得到有益的锻炼和积累的。
三、帮助学生创造、积累写作素材
有些学生之所以写不出作文,主要是因为他们觉得无事可写,所以更多的时候,他们只是绞尽脑汁地去胡编滥造。而事实上,成长的历程和花一般的年龄本身就是一首可歌可泣的诗,在他们记忆的海洋中总会有很多美丽的贝壳任他们去采撷。教师应该做的就是帮助学生找回那些曾经让他们喜怒哀乐的往事。那些往事,未必都是充满狂风暴雨的人生大事,可能更多的都是波澜不惊的生活琐事。重要的是,这些事之所以能够留在记忆中,没有随着时间一同流失掉,就一定有其中的道理。只要教师从合适的角度入手,采用恰当的方式,就能让学生脑海中的“宝藏”重见天日。
除了挖掘出学生固有的记忆,教师更要帮助学生设计“未来”的素材。人生有时候是能够设计的,学生的“未来经历”当然也可以预先设计。教师可以在学生写作文之前,先给学生留一个问题,让学生先设想一下具体经历和步骤,再一一去实践,把设想变成实际。这样的经历和细节学生一定会记忆深刻,这样的作文也一定会真实动人。
四、把学生培养成一个“有思想”的人
相信没有人会怀疑“要作文先做人”这句话,既然这样,我们何不反其道而用之呢?也就是让学生先学会做人,让学生拥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成为一个有思想的人,并用这些思想去指导学生写作文,这样的作文一定会既有高度又有深度。毫无疑问,语文课堂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主要阵地。在三维目标中,真正能广泛而深入地贯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一目标的,首选当然要数语文课堂了。但更多的教师实际上忽略了知识的完整与统一性。如果把写好作文比作建造房屋,教会学生做人,无异于是建造房屋的图纸,这种指导意义不言而喻。
华夏文明是一个巨大的宝库,深邃的思想总能让人叹为观止。今天的世界虽然早已日新月异发展神速,但这不意味着曾经的文化精华已然过时。如果本着古为今用深入浅出的原则,让学生汲取一些营养,对学生必然会有意想不到的教益。
其实,写作文并不是一件多么困难的事情,它和其他的很多事情一样,除了扎扎实实打好基础以外,还要多动动脑筋,找出一些所谓的“捷径”,这样不仅能让学生写出作文来,或许,还能使每一位学生拥有一支生花妙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