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在自由主义的政治原则下,“公民正义”既是一种整体性的观点,又是一个局部性问题。就解决公民正义问题的标准而言,在权利具有的优先性中,其来源是外在于某种排他性的文化传统和文化共同体的;就公民正义的内涵与外延而言,它与共同体正义是迥然不同的。在后现代自由民主政治条件下,公民正义问题的提出与解决,必须首先依赖于公共领域“去极权化”文化观的形成,依赖于对罗尔斯“重叠共识”的全新理解与诠释。当然,这并不否认,正常执行其功能的公民文化在动机与理解方面,存在着与共同体文化密切的关联。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自由主义的政治原则下,“公民正义”既是一种整体性的观点,又是一个局部性问题。就解决公民正义问题的标准而言,在权利具有的优先性中,其来源是外在于某种排他性的文化传统和文化共同体的;就公民正义的内涵与外延而言,它与共同体正义是迥然不同的。在后现代自由民主政治条件下,公民正义问题的提出与解决,必须首先依赖于公共领域“去极权化”文化观的形成,依赖于对罗尔斯“重叠共识”的全新理解与诠释。当然,这并不否认,正常执行其功能的公民文化在动机与理解方面,存在着与共同体文化密切的关联。
其他文献
中国的政治发展在实践中选择了渐进改革的模式。如果说主观的设计与选择还仅是一种理想的预期,那么,政治体制之外的各种基础性要素的发展及相互作用,则是上述预期成为现实的客观制约性因素。本文试从社会心理及文化比较入手,分析在推进政治民主过程中培育社会群体(公众)适应的重要性及途径。
文章认为,环境保护主义者往往是理想主义者,他们的期待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或许不太现实,但是他们尖锐的原则表述却是非常宝贵的;他们提出了不同的、却常常是很有见地的观点。为了解决复杂的生态问题,必须把理想主义的激情贯彻进创造性的企业家精神中。为此,作者介绍了欧美的一些环保组织及其这些组织提出的具有启迪意义又很实用的解决棘手环境问题的方法。
岩佐先生,据我所知,您的《环境的思想》一书1998年在中国翻译出版以后,受到了中国读者的极大关注,不少环境学者特别是环境思想研究者从您的书中受到启发,并在他们的论文中引用了您的著作。可以说《环境的思想》一书对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环境思想研究起到了推动作用。我想请您谈一谈当初您是基于什么目的写作《环境的思想》这本书的?
本文分三部分。第一部分综述了理解全球经济体制结构的当代政治经济方法,特别是提出了当前的全球结构形态处于转型时期,即从世界体系理论所假定的受空间限制的形态向全球化理论家所假定的形态转型。第二部分论述了当前环境恶化问题在全球结构背景中所处的位置。第三部分概括了贝克的风险社会理论并对之提出了批评,阐明了用以解释全球资本主义和地方环境恶化之间的有机联系的民族国家中心理论的不充分性。
伴随着社会经济结构转型的进一步发展,当代中国公共政策领域也出现了结构调整的现象,其趋势是越来越注重社会政策的制定与运用,即社会政策主流化。本文初步探讨了中国社会政策主流化的内涵、特征、根源及推进对策。
高等学校作为一种学术组织,如何在实践中充分发挥学术组织的作用,是提高高校管理水平和学术水平的一个重要的课题。我们认为:从学校到院系各级都要建立由教授、专家、学者参加的学术委员会,加强制度建设,明确学术组织的职权,让学术组织参加决策活动。
北京大学哲学系、宗教学系张志刚教授承担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理性与信仰的冲突——西方宗教哲学史基本矛盾研究”,于1996年立项,2003年10月结项。其最终成果是两部专著:《理性的彷徨——现代西方宗教哲学理性观比较》,东方出版社1997年11月出版;《宗教哲学研究——当代观念、关键环节及其方法论批判》,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1月出版。
《英国的共产党人、英帝国与第二次世界大战》(British Communists,the British Empire and the Second World War;Neil Redfem,International Labor and Working—Class Himory,Vol.65,No.1,2004)英国共产党在1920年成立后的几年里,受到共产国际的积极推动,努力与英帝国的反殖民运动保持一致。但是,在纳粹在德国获得胜利之后,共产国际主要关注的是保卫苏联和自由民主免遭法西斯主义的威胁。英国
2005年8月16日-17日,中共中央编译局当代马克思主义研究所,马克思主义与现实杂志社在北京劳动大厦召开全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研讨会,际港、澳、台地区和西藏自治区外,来自全国其他30个省、市的176名专家、学者出席了会议。会议由《马克思主义与现实》杂志执行主编薛晓源同志主持,中央编译局当代所副所长李惠斌同志致开幕词。
本文探讨了东亚的革命者是如何不仅从他们与欧洲和北美之间的对峙当中,也从他们彼此的互动过程当中,学会了现代民族主义和革命,产生了地方化的革命话语。文章重申了与社会主义联系在一起的革命现代性的重要性,以及某些因社会主义而充满活力的国家观念的重要性。区域互动在东亚(包括中国)的社会主义、无政府主义的产生过程中,在东亚革命现代性的形成过程中,扮演过很重要的角色。这种区域互动不仅塑造了东亚的革命现代性,也塑造了并继续塑造着东亚区域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