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数码技术的迅速发展和普及使数码摄影与后期制作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在后期制作过程中,对于不同类型的图片有着不同的制作要求,本文将就如何把握不同类型的数码图片后期制作的“度”作深入地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数码图片;后期制作;“度”
随着数码技术的迅速发展,数码摄影早已占据了绝对统治地位。无论从普通家庭拍摄到影楼的写真、婚纱摄影,从传媒行业的新闻摄影到商业领域的广告摄影,从发烧友级的摄影创作到专业的艺术摄影展览,我们看到的摄影图片绝大多数是通过数码摄影完成的。高质量的图片离不开精湛的技术水平和独特的审美意趣,也离不开高水准的后期制作。后期制作可以使图片的整体效果发生较大改变,随之而来也带来了争议,成为了摄影专业人员无法绕开的话题。
一、后期制作的不同类型
如果想要把握后期制作的“度”,我们首先得回到问题的原点,为什么需要对数码图片进行后期制作,这个看似简单问题的答案要分为两个层次。
1.以提高照片艺术感染力为目的的基本调整
基本的处理与调整主要包括对照片采用的色彩、层次、影调、反差等进行的各种处理,这种方式在几乎所有照片的后期处理中都存在,是照片后期处理的必经程序。这些处理类似于传统暗房中遮挡和增减密度的技术。调整的目的就技术层面而言,为使图片在曝光、色彩、影调、画质等方面体现出高质量和高标准,更为符合视觉审美规律,体现出专业化的水准。就艺术层面而言,为了更准确地传达作者的创作意图,把读者的关注方向引导到摄影师所要表现的兴趣点上来。图片基本调整方式广泛地存在于各个类型摄影的后期制作过程之中,从纪录类到商业、艺术类摄影。
2.“移花接木”式的后期制作
“移花接木”式的后期制作主要是指在原图片的基础之上通过后期制作增加或减少画面形象。其目的是通过画面形象的增加或减少,赋予画面新的意义。
(1)在商业、艺术类摄影中,经过策划和草图设计,并为预设的作品准备不同的素材,分别拍摄后通过后期制作合成。合成作品来源于几张甚至几十张图片,这是后期制作中“动作”最大的一类。这类作品在拍摄过程中会考虑画面形象在光线上的一致性和透视上的合理性,以求在后期合成以后达到天衣无缝的效果。通过艺术创意和想象,充分发挥后期软件的强大功能,取得视觉冲击力或特殊的艺术效果以增强作品的吸引力和艺术感染力,从而达到产品宣传或艺术诉求的目的,这是商业和艺术摄影中的通行处理方式。
(2)在一些商业、艺术摄影的后期制作中,为增强作品的艺术效果特别是传统意义上的美化,而对画面局部形象、细节进行增减。比如,在以夜景为题材的作品中为突出夜色氛围而增加“圆月”形象,这在传统摄影中通过二次曝光技术也会运用;在以表现自然元素为主题的风光摄影作品中,对破坏画面氛围的电线杆等现代元素进行删除。这些艺术性的修饰绝非客观再现对象,而采用艺术性表现的手法,符合艺术作品的创作规律。
(3)在新闻纪实类作品中,为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而采取的“移花接木”式的制作。这种处理方式因背离了新闻真实的原则而被新闻行业规范明令禁止,也被社会舆论谴责。比如,曾经入选影响2006-CCTV年度十大新闻图片的《藏羚羊生命中的十道难关——铁路关》摄影作品,因将不同时段的图片进行合成,最终摄影记者退回在中央电视台获得的奖杯和证书并被给予解聘处理,且被取消所获荣誉称号。
二、数码图片后期制作的基本原则
数码摄影根据不同的划分标准有不同的分类,在各种摄影大赛中通常细分为纪录类、艺术类、商业类等。这也是中国摄影家协会主办的全国摄影艺术展览的划分方法。他们在参赛要求中专门强调:纪录类……包括新闻摄影、专题报道摄影、社会人文纪实摄影、自然纪实摄影等。纪录类作品不得对原始画面的内容进行增加或删减;艺术类……为表达审美意趣、倾诉主观情感而创作的作品。包括创意影像、观念影像等,对创作技法不受限制;商业类……包括但不限于商品广告、人像、时装展览、城市建筑等,对创作技法不受限制。所以,尽管摄影种类较多,根据后期的限制条件可分为商业艺术和纪录两个大的类别。
1.商业、艺术类摄影的后期制作原则
创新、创意是商业艺术类摄影的重要特征之一,也是后期制作的基本原则,特别是当今数码技术高度发达,理所当然应该把先进的数码影像技术与发展创新独特的影像艺术相结合。在商业、艺术摄影的拍摄阶段,摄影师根据个人审美经验和主观判断,完成摄影作品的创作过程。在后期制作的过程中,有了数码后期技术,使得对作品的“二次创作”有了更大的可能性,后期制作为艺术摄影提供了广阔的创作空间,无论是各种后期合成技术或是提高艺术感染力为目的的基本调整,无不渗透着摄影师创新、创意的思想。
2.纪录类摄影的后期制作原则
纪录类摄影有传播、认识、审美、教育、文献的特殊功能,客观真实是纪录类摄影的基本要求,真实更是新闻摄影的生命。纪录类摄影的后期制作也不能背离这个原则。在纪录类摄影的后期制作过程中,对画面形象哪怕作细微的改动都是绝对不允许的。其中包括:不能改变照片中影像主体形象的真实性;不能改变照片中影像信息的结构和布局;不能增加和删除影像信息;不能对影像进行变形处理;不能有张冠李戴的“换头术”;没有移花接木的集锦等。这些都是纪录类摄影照片后期制作的底线。
三、如何把握数码图片后期制作的“度”
我们已经确立了针对不同的摄影类别后期制作的基本准则,但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之中还会有争论和分歧。其中主要存在于对纪录类摄影后期制作“度”的把握,在新闻摄影中尤为敏感。
新闻摄影的后期制作过程中,不能增加或删除原画面中的形象和元素,保持画面的真实性,已在业界达成共识。但就照片色彩、层次、影调、反差的调整而言,如何把握调整的程度,是否可以设置底线,仍然有不同的观点。对2013年荷赛年度图片奖《加沙葬礼》的后期制作,专家和学者便存在明显分歧。有学者认为:照片相比原作而言,整体色调由原来的暖色变成死灰。摄影师的调色似乎是在把一张照片变成绘画……它的缺点在于,这种做法只是为了增强情绪。这是在催泪,而不是催人思考。但荷赛评委对此持肯定态度:评委调阅了摄影师的全部RAW文件,认为他的调整并非为了什么隐瞒……也无任何遮蔽事实的行为。他所做的事情都是传统暗房里被允许的。有人认为:荷赛的评选尺度将在业界起到导向作用,将为后期制作确立新的行业标准。
有关人士建议以数字量化的方式来限定新闻纪实后期制作的度,把超出一定数码技术范围的调整确认为过度。但笔者认为,这是机械地把此类图片的物理属性与其艺术属性相关联,不可能在实际操作中得以应用。因为虽然真实性、文献性是新闻纪实摄影的第一准则,但当新闻纪实摄影借助于图片、画面这一载体时,就已经与视觉艺术语言发生联系,艺术语言中感性、抽象的因素便会开始作用。然而,感性、抽象的成分量化是非常困难的。关于新闻纪实摄影后期“度”的争论还会长期持续下去,后期标准将是人们在经验中相互妥协的结果。
参考文献:
[1]刘宽新.数码影像核心理念与关键技术[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0.
[2]任 悦.PS限度:“形容词”用法及规则之变[N].中国摄影报,2013-03-14.
关键词:数码图片;后期制作;“度”
随着数码技术的迅速发展,数码摄影早已占据了绝对统治地位。无论从普通家庭拍摄到影楼的写真、婚纱摄影,从传媒行业的新闻摄影到商业领域的广告摄影,从发烧友级的摄影创作到专业的艺术摄影展览,我们看到的摄影图片绝大多数是通过数码摄影完成的。高质量的图片离不开精湛的技术水平和独特的审美意趣,也离不开高水准的后期制作。后期制作可以使图片的整体效果发生较大改变,随之而来也带来了争议,成为了摄影专业人员无法绕开的话题。
一、后期制作的不同类型
如果想要把握后期制作的“度”,我们首先得回到问题的原点,为什么需要对数码图片进行后期制作,这个看似简单问题的答案要分为两个层次。
1.以提高照片艺术感染力为目的的基本调整
基本的处理与调整主要包括对照片采用的色彩、层次、影调、反差等进行的各种处理,这种方式在几乎所有照片的后期处理中都存在,是照片后期处理的必经程序。这些处理类似于传统暗房中遮挡和增减密度的技术。调整的目的就技术层面而言,为使图片在曝光、色彩、影调、画质等方面体现出高质量和高标准,更为符合视觉审美规律,体现出专业化的水准。就艺术层面而言,为了更准确地传达作者的创作意图,把读者的关注方向引导到摄影师所要表现的兴趣点上来。图片基本调整方式广泛地存在于各个类型摄影的后期制作过程之中,从纪录类到商业、艺术类摄影。
2.“移花接木”式的后期制作
“移花接木”式的后期制作主要是指在原图片的基础之上通过后期制作增加或减少画面形象。其目的是通过画面形象的增加或减少,赋予画面新的意义。
(1)在商业、艺术类摄影中,经过策划和草图设计,并为预设的作品准备不同的素材,分别拍摄后通过后期制作合成。合成作品来源于几张甚至几十张图片,这是后期制作中“动作”最大的一类。这类作品在拍摄过程中会考虑画面形象在光线上的一致性和透视上的合理性,以求在后期合成以后达到天衣无缝的效果。通过艺术创意和想象,充分发挥后期软件的强大功能,取得视觉冲击力或特殊的艺术效果以增强作品的吸引力和艺术感染力,从而达到产品宣传或艺术诉求的目的,这是商业和艺术摄影中的通行处理方式。
(2)在一些商业、艺术摄影的后期制作中,为增强作品的艺术效果特别是传统意义上的美化,而对画面局部形象、细节进行增减。比如,在以夜景为题材的作品中为突出夜色氛围而增加“圆月”形象,这在传统摄影中通过二次曝光技术也会运用;在以表现自然元素为主题的风光摄影作品中,对破坏画面氛围的电线杆等现代元素进行删除。这些艺术性的修饰绝非客观再现对象,而采用艺术性表现的手法,符合艺术作品的创作规律。
(3)在新闻纪实类作品中,为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而采取的“移花接木”式的制作。这种处理方式因背离了新闻真实的原则而被新闻行业规范明令禁止,也被社会舆论谴责。比如,曾经入选影响2006-CCTV年度十大新闻图片的《藏羚羊生命中的十道难关——铁路关》摄影作品,因将不同时段的图片进行合成,最终摄影记者退回在中央电视台获得的奖杯和证书并被给予解聘处理,且被取消所获荣誉称号。
二、数码图片后期制作的基本原则
数码摄影根据不同的划分标准有不同的分类,在各种摄影大赛中通常细分为纪录类、艺术类、商业类等。这也是中国摄影家协会主办的全国摄影艺术展览的划分方法。他们在参赛要求中专门强调:纪录类……包括新闻摄影、专题报道摄影、社会人文纪实摄影、自然纪实摄影等。纪录类作品不得对原始画面的内容进行增加或删减;艺术类……为表达审美意趣、倾诉主观情感而创作的作品。包括创意影像、观念影像等,对创作技法不受限制;商业类……包括但不限于商品广告、人像、时装展览、城市建筑等,对创作技法不受限制。所以,尽管摄影种类较多,根据后期的限制条件可分为商业艺术和纪录两个大的类别。
1.商业、艺术类摄影的后期制作原则
创新、创意是商业艺术类摄影的重要特征之一,也是后期制作的基本原则,特别是当今数码技术高度发达,理所当然应该把先进的数码影像技术与发展创新独特的影像艺术相结合。在商业、艺术摄影的拍摄阶段,摄影师根据个人审美经验和主观判断,完成摄影作品的创作过程。在后期制作的过程中,有了数码后期技术,使得对作品的“二次创作”有了更大的可能性,后期制作为艺术摄影提供了广阔的创作空间,无论是各种后期合成技术或是提高艺术感染力为目的的基本调整,无不渗透着摄影师创新、创意的思想。
2.纪录类摄影的后期制作原则
纪录类摄影有传播、认识、审美、教育、文献的特殊功能,客观真实是纪录类摄影的基本要求,真实更是新闻摄影的生命。纪录类摄影的后期制作也不能背离这个原则。在纪录类摄影的后期制作过程中,对画面形象哪怕作细微的改动都是绝对不允许的。其中包括:不能改变照片中影像主体形象的真实性;不能改变照片中影像信息的结构和布局;不能增加和删除影像信息;不能对影像进行变形处理;不能有张冠李戴的“换头术”;没有移花接木的集锦等。这些都是纪录类摄影照片后期制作的底线。
三、如何把握数码图片后期制作的“度”
我们已经确立了针对不同的摄影类别后期制作的基本准则,但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之中还会有争论和分歧。其中主要存在于对纪录类摄影后期制作“度”的把握,在新闻摄影中尤为敏感。
新闻摄影的后期制作过程中,不能增加或删除原画面中的形象和元素,保持画面的真实性,已在业界达成共识。但就照片色彩、层次、影调、反差的调整而言,如何把握调整的程度,是否可以设置底线,仍然有不同的观点。对2013年荷赛年度图片奖《加沙葬礼》的后期制作,专家和学者便存在明显分歧。有学者认为:照片相比原作而言,整体色调由原来的暖色变成死灰。摄影师的调色似乎是在把一张照片变成绘画……它的缺点在于,这种做法只是为了增强情绪。这是在催泪,而不是催人思考。但荷赛评委对此持肯定态度:评委调阅了摄影师的全部RAW文件,认为他的调整并非为了什么隐瞒……也无任何遮蔽事实的行为。他所做的事情都是传统暗房里被允许的。有人认为:荷赛的评选尺度将在业界起到导向作用,将为后期制作确立新的行业标准。
有关人士建议以数字量化的方式来限定新闻纪实后期制作的度,把超出一定数码技术范围的调整确认为过度。但笔者认为,这是机械地把此类图片的物理属性与其艺术属性相关联,不可能在实际操作中得以应用。因为虽然真实性、文献性是新闻纪实摄影的第一准则,但当新闻纪实摄影借助于图片、画面这一载体时,就已经与视觉艺术语言发生联系,艺术语言中感性、抽象的因素便会开始作用。然而,感性、抽象的成分量化是非常困难的。关于新闻纪实摄影后期“度”的争论还会长期持续下去,后期标准将是人们在经验中相互妥协的结果。
参考文献:
[1]刘宽新.数码影像核心理念与关键技术[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0.
[2]任 悦.PS限度:“形容词”用法及规则之变[N].中国摄影报,2013-0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