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天下丰谷,四海民安”这是中秋节最好的祈福。一直以来,粮食安全被称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压舱石”,至关重要。
近年来,我国粮食连年丰收,全社会库存充裕,但随着人口数量的增加,消费结构、营养水平的提升,再加上病虫害和自然灾害等不确定因素的影响,我国在粮食安全方面一刻也不能掉以轻心。
今年,农业大省河南发生了特大暴雨,粮食安全再迎考验。在自然灾害面前,粮食安全有保障吗?据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预测,今年粮食产量会出现明显增长,其中玉米可能增长2000万吨以上。
这背后是一系列政策支持。修订后的《粮食流通管理条例》自今年4月15日起施行,首次明确规定省、自治区、直辖市应当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完善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承担保障本行政区域粮食安全的主体责任。
今年以来,粮食安全政策强化,支持力度加大,责任压得实,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筑牢了粮食安全防线。
民生周刊:疫情发生以来,粮食安全问题备受关注,您怎么看待现阶段粮食安全状况?
李国祥:我国现在的粮食供给保障性非常好,粮食总量充足,产量高,库存多,粮食供给的结构性矛盾也在缓和。
去年以来我们的玉米供应有点紧张,带动小麦价格上涨,大米的价格整体稳定。
从今年的秋粮看,玉米可能会明显增收,这样玉米供给关系会改变,也就是价格估计会回落,其实现在已经回落得非常明显。目前看来,我们去年以来面对的这种结构性矛盾估计会明显改善,粮食的整体供求状况或者安全状况,未来都会进一步改善。
民生周刊:但是今年自然灾害频发,比如粮食主产区河南遭遇严重的暴雨洪涝灾害,这对粮食安全会有什么影响?
李国祥:暴雨确实是个极端的灾害天气,它对特定区域影响是比较明显的,但是极端灾害天气不是全国范围的,只是小部分地区点状发生的。
比如河南暴雨,主要发生在郑州、新乡,它对当地的影响很明显,但也通过后期的加强管理或者补种、改种,降低了损失。而且因为河南的极端灾害天气是在夏天发生的,小麦是夏粮,6月份就收获了,而国家标准化仓库的地势比较高,排水很好,受到的影响有限。
民生周刊:对于保障粮食安全,各地应该履行什么样的责任?
李国祥:第一是要保障种植面积。前几年我们的粮食种植面积一直在减少,有些地方在农田上搞开发,搞人工湖、鱼塘等。现在种植面积不能再减少了,只能稳定增加。今年国家首次明确了党政同责,各个地方在落实的时候,必须把粮食种植面积稳定住。
第二是要加大社会化服务组织的工作力度。现在很多农民因为种地不赚钱,选择不种,政府可以通过补助社会化服务组织,帮助农民种地。比如社会服务组织有拖拉机,可以到农民家里帮助他们种地,不收费。有时农民出去打工了,没有时间种,社会服务组织也可以帮他们把地种上。
第三是市场价格行情好,再加上种地的成本补贴和收入保险,充分调动农民种地积极性。比如今年化肥价格上涨,国家一次性增加了200多亿元补贴。如果支持力度比较大,农民种一亩地能有1000多元的净收入。
今年的政策力度大,责任压得实,再加上市场行情好,社会化组织服务到位,农民种粮积极性充分调动,即使局部地区出现了极端的灾害天气,受到了一定的影响,粮食产量估计还是会出现明显增长,仅玉米可能就要增长2000万吨以上。
民生周刊:您怎么看待像“北大荒”这样大型的粮食种植企业?他们对粮食安全能起什么作用?
李国祥:这种大型农场的现代化水平高,规模大,服务组织更加专业化,而且组织性强,种地计划性比较强,机械化水平比较高。
应该来说,像这种大型企业,在粮食安全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且他们一直在稳定地发挥作用。
民生周刊:随着经济发展,人们对粮食品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了,但是高产种植和高质量粮食的种植是不是有矛盾?怎样在提高粮食产量的同时提高质量?
李国祥:这得分不同的粮食品种。像玉米差异化不太大,我国粮食中缺的是玉米,而且玉米主要是做饲料,所以玉米种植的重点是产量。
小麦、稻谷是有差异的,因为它们是直接食用的,注重营养和口感,面向市场。虽然政府也收购,但是收购量不是很大。在市场上,优质优价非常明显。在市场机制发挥比较大的作用的情况下,它们不是把产量放在第一位的。像东北的大米,不追求亩产,而是根据市场需要种植,质量比较好,相对来说价格就比较高。从口粮的角度来说,我国的稻谷和小麦是严重过剩的,而且阶段性过剩比较明显,那么我们就要追求品质,把品质放在第一位,更好地满足新时代老百姓的生活需要。
民生周刊:對于筑牢国家粮食安全防线,您有哪些建议?
李国祥:一般来说,丰收有三大因素,一是政策好,政策的支持力度大。二是市场和农民动力强。三是天气好,今年虽然极端灾害天气局部影响大,但大部分地方没有遭遇极端灾害天气。
今年以来国家出台的一系列政策一定要长期化,包括党政同责、加大支持力度,加快推广保险等。粮食的市场价格要放在合理水平,让种粮的农民在经济上不吃亏。此外,应该不断总结经验,把一些好的做法巩固下来,让它们持续发挥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