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河,最早把雍正变成网红的人

来源 :文苑·经典美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iwei0551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80年,当时的二月河还叫“凌解放”,35岁的他是一名民间“红学”爱好者,这似乎也是当时中国许多文学青年的共同追求。就在这一年,在红学研究上屡遭挫折的凌解放,给红学泰斗冯其庸先生写了一封类似“人生的路啊,怎么越走越窄……”的信,附上了自己的红学论文《史湘云是“禄蠹”吗?》,在信中发狠道:“‘红学’是人民的,不是‘红学家’的。如果冯老看过后认为我不是这方面的料,就请回信,我再也不在这浪费时间了。”

  冯老收信后,很赏识凌解放。从此,中国少了一名失意文学青年,多了一名“红学家”。
  1982年10月,中国红学会会员凌解放赴沪参加全国第三次《红楼梦》学术讨论会,是当时参会的最年轻代表。有学者在会上叹息,康熙这么有文治武功的帝王,却没有一部文学作品来写他。据说凌解放像当年在部队点名喊立正一样,“腾”地站了起来:“我来写!”
  从此,中国少了一名红学家,多了一名历史小说家。
  1985年,40岁的凌解放已经写了17万字的《康熙大帝》,冯其庸看过后说,你什么都不要搞了,专心致志完成它,这是你未来的路。
  第二年,《康熙大帝》第一卷“夺宫”出版,面世后引起文坛轰动。黄色封面上,署名“二月河”。
  这是“二月河”这个笔名登上文坛的伊始。很多年后,二月河自述笔名由来时解释称,“二月的黄河,冰封解冻,万马奔腾”。
  从1986年到2018年,“历史小说家”就成了二月河身上的第一定语。在中国当代历史小说界,二月河和《曾国藩》的作者唐浩明就是那两座最显眼的山峰。

  2018年,雍正早已成为了中国舆论场的顶级网红,以至于出现了“雍正(四爷)很忙”的说法。仅电视剧,就出现了《步步惊心》和《甄嬛传》等大热之作。但如果归根溯源的话,二月河才是最早那个捧红雍正的“肇事者”。当二月河逝世的消息傳开时,人们第一个想到的也是他那部《雍正皇帝》。
  二月河一生最有名的作品就是他的“清帝三部曲”:《康熙大帝》、《雍正皇帝》和《乾隆皇帝》。《康熙大帝》虽然是二月河的处女座兼成名作,但真正成就二月河文坛地位的还是出版于上世纪90年代初的《雍正皇帝》一书,差点就获得了茅盾文学奖。
  相对而言,《乾隆皇帝》虽然是二月河大病之中创作的“拼命创落霞”之作,可以有一些情怀分,但风评仍然最低。以我的阅读体验来看,《雍正皇帝》我大约完整看了三遍,《康熙大帝》不完整地看了两遍,而《乾隆皇帝》一遍都没有看完。
  但坦白说,我第一次看《雍正皇帝》一书,是在看了那部胡玫执导的著名历史剧《雍正王朝》之后。我想,这可能也是很多人的共同体验。甚至可以说,是《雍正王朝》成就了那个大众心目中的“著名作家”二月河。
  1999年1月,《雍正王朝》在央视综合频道首播,造成的轰动效应超过二月河任何一本书。该剧包揽了当年所有电视剧奖项的大奖,由于契合了改革年代的某种心理投射,成为了党政机关推荐收看的电视剧。
  扯开一句说,《雍正王朝》也是刘和平首次担任影视剧编剧,正是以此为起点,刘和平后来创作了《大明王朝1566》和《北平无战事》,成为了中国顶级的历史剧编剧。
  平心而论,二月河的原作《雍正皇帝》的确是一部对雍正的过誉之作,把雍正写得和小白兔一样纯洁无瑕大公无私。但书中还是涉及了雍正不少的权术权谋,有点腹黑男的意思,特别是结尾,虽然是戏说,但将雍正之死写成因为与“失散多年的女儿乱伦”而自杀,甚至可以说是“黑化”了。
  但在电视剧《雍正王朝》里,雍正被进一步拔高为“高大全”,忍辱负重,美化成为了推行利国利民的新政不惜得罪“读书人利益集团”的改革先锋,仿佛当皇帝是全天下最无私最伟大的爱的奉献。可以说,全剧你基本看不到对雍正的任何批评之处,看完电视剧,你也很难不成为雍正的粉丝。从这个角度而言,也是《雍正王朝》“成就”了作为某种意义上争议人物的二月河。
  二月河的历史观自然有这样那样的问题,说是盛世粉甚至国家主义者也不为过,但有一点我还是想要为他点赞,他毕竟没有把《乾隆皇帝》的书名改成《乾隆大帝》。置于2018年的今天,当我们回看当年这场争议之时,有一点或许是不该有太多争议的。如果不考虑搁置价值观的因素,仅就大众文化的角度而言,《雍正王朝》无疑是中国历史剧的一部现象级之作,《雍正皇帝》是中国当代历史小说的典范之作。

  二月河或许不愿意承认一部电视剧是他的人生巅峰,但他还是曾给《雍正王朝》打了80分。对于大众而言,《雍正王朝》和《雍正皇帝》也已经融为一体,很多人纪念他的方式,或许就是在晚上重温一集电视剧。
  而我,刚才翻开了他写的最差的那本书《乾隆皇帝》,在其中翻看曹雪芹的部分,看曹雪芹和敦诚敦敏的友谊。在这一刻,我仿佛可以感受到了,1980年那个红学青年凌解放。
  摘自腾讯大家频道
其他文献
早些时候,野鸭洲是有野鸭出入的,要不,怎么会叫这个名字呢。  野鸭洲就在村子西边。两条小溪从两条不同的深山沟谷中顺山顺水一路流出,在村子口西边拐了两道弯交汇在一起。那两溪相拥的地方经年流水带来的泥土堆积,逐渐就成了一个不大不小的泥滩洲。那地方好呀,土壤肥沃,水质好,有鱼有虾,当然是野鸭水鸟野鸡野兔等野生动物出没的好场所。那里的水草更是丰美,大多是黄竹草。黄竹草高呀,一人多深,常年青枝绿叶,要是人走
秘密是不可言说的,能言说出来的,都不叫秘密。  秘密却期待人类去探访,去言说。  这就是生命的悖论。  再广阔的内心都有局限。再大的局限也期待着突围。  这也是生命的尊严所赐。  当然,如山的困厄横亘,我们谁能走出自己有限的疆土?  这就有了一个迫不得已的词汇——认命。  “一只羊的秘密,不過是一棵草的秘密”。认命,就是它们共同的秘密。  有时候,低下头颅,或许是为了更踏实地行走在地面之上。  我
三月,朋友从波光潋滟的南方来。降落在呼伦贝尔大地,他不由一脸惊讶——这不是回到了冬天吗?的确,这里看不到绿色,积雪一如冬季覆盖在无垠的草原上,马群的后面冰碴和霜花飞扬而起……我告诉他,这里的春天在银装素裹中。  呼伦贝尔位于祖国版图的“鸡冠”处,大兴安岭群山由西南向东北纵贯其间。在大山的西面,就是茫茫八万平方公里的呼伦贝尔大草原。我们驱车走向草原深处,一路看烟雪浩渺,苍穹浑然,感觉行进在一个永无边
在好些时间会有这样的想法:停用微信三天。  我总感觉自己把大部分的空闲时间花在了手机上,不是打王者荣耀就是刷微博、玩微信。  生活状态越来越糟糕,有时莫名其妙地打开微信,生怕错过别人的一条消息。  似乎我们都成了离不开微信的人,如果哪天不看微信,就总觉得生活中缺少了一点什么。  半个月前我做了一个小测试:  三天不登录微信并且坚持下来了,今天想和你们谈谈停用三天微信的感受。  停用微信的第一天  
王近松 回族,2000年生,贵州省作协会员,负笈昆明。作品散见于《中国青年》《中国青年报》《扬子江》《青春》《星星·散文诗》《诗歌月刊》《鹿鸣》《诗潮》《滇池》等数百种报刊。获第七届《滇池》“校园诗人奖”、第五届(中国)宝安诗歌论坛暨福海海洋诗歌节三等奖、首届“同康杯”科普征文二等獎等。  新锐诗人:   诗歌于我而言,是走向生活的药引子;而文学是配方,总能在文学中找到许多慰藉。
人的力量能够改变世界,但人也总有很多无能为力的事。所以在漫长的岁月中,我们有欢愉和享受,也有忍受和等待。也就是在这水与火的淬炼中,我们懂得了什么叫“活着”。  没有什么比时间更具有说服力了,因为时间无需通知我们就可以改变一切。  最初我们来到这个世界,是因为不得不来;最终我们离开这个世界,是因为不得不走。  以笑的方式哭,在死亡的伴随下活着。  作为一个词语,“活着”在我们中国的语言里充满了力量,
花朵烂漫、草木葱茏,植物世界的颜色越来越深,时光仿佛有意无意间加快了脚步,晚上看到的花已不是早上那一朵。  花朵开谢、转动,宛若小小的法轮,花蕊中藏着无尽的秘密;人心像花蕊一样,一边汲取着阳光雨露、汲取着天地日月的光华,一边却领悟到人世间无尽的遗憾和惆怅。光风霁月、塞北江南,一时阴雨连绵,转瞬风沙弥漫。四季尚无多变,人间尽皆白头。  天之大、地之广,人生正如花一闪,一闪即逝;物质不灭,能量守恒,我
今天出门遛弯,看到楼下的一个脏兮兮的小朋友对着垃圾桶哭,我想这小孩儿真可怜,赶忙过去问发生了什么。小孩儿听说台风山竹要登陆了,看了个山竹的视频,视频里山竹那叫一个猛烈,看完興奋地把完成了八成的作业还有课本撕了,扔进了门口的垃圾桶,回家后听他妈说台风不经过这儿……  幼时家贫,无钱买肉。后来老爸给我带来一样很神奇的东西,一条一条的,绿绿的,脆脆的,还夹杂着像血丝一样的东西,老爸说这是忍者神龟的肉,他
台湾地区有一位教授叫潘重规。有一次,他去英国伦敦参加一个国际性的学术会议。很不幸的是,他到伦敦机场后发现自己的行李丢了。潘教授坐飞机时习惯在身上带一本非常小的书,塞在西服口袋中。其他的书和资料都丢了,他在伦敦期间只能看这一本书。这是一本介绍敦煌的小册子——《云谣集》。几天下来,他反复翻阅。又因为他正好去了大英博物馆,所以查阅了不少关于敦煌的资料。这样的因缘际会引发了潘教授对敦煌的兴趣,后来,他在敦
书│中│锦│句  1.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2.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反认他乡是故乡;甚荒唐,到头来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  3.一聚一散最伤神,还不如不聚的好,所以向来喜散不喜聚。  《红楼梦》是一部颇具世界影响力的人情小说,举世公认的中国古典小说巅峰之作,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小说以“大旨谈情,实录其事”自勉,只按自己的事体情理,摆脱旧套、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