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童谣是传唱在儿童之间的口耳相传的艺术形式。然而,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一些“粗俗童谣”、“灰色童谣”、“不良短信童谣”像一股暗流,在校园里悄然流行。“垃圾童谣”的流传,迎合了儿童的好奇、模仿心理,也暴露出儿童的自我防御心理问题。如何抵制“灰色童谣”,让大量新鲜活泼、健康向上的新童谣在学生口中传唱,并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得到启迪,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必须思考的问题。
童谣是少年儿童思想品德教育中的一种不可忽视的特殊教育形式。我们昆山市玉山镇司徒街小学针对未成年人身心成长的特点,积极探索新世纪新阶段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规律,利用健康新童谣来净化学生的思想,培养
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收到了良好的成效。
一、主要做法
1. 在学生中开展创编新童谣活动
2004年初,我校就围绕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在学生中开展了创编新童谣活动。各年级的学生都能围绕《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基本内容,并根据自己的年龄特点进行童谣的创编。学生们充分发挥了自己的聪明才智和无穷的想象力,带动家长们也积极地融入到创编活动中。开学第一个月,两千多首新童谣诞生了,教师们在这些童谣中精心筛选、修改,将近百首高质量的童谣汇编成了《新童谣》一书。
2. 把童谣巧妙运用到课堂教学中
在听课过程中,我们惊喜地发现不少教师把童谣巧妙地运用到了课堂教学中,其中有教师自己创编后用于教学的,如体育室内课《眼保健操》一课中的《眼保健操歌》:“音乐铃声响,安静闭上眼;找准各穴位,动作轻又柔;快慢随口令,节奏要分明;做好保健操,眼睛更明亮。”数学课上听到的《辨认方向歌》:面向北极星,背对是南方,左手指西面,右手指东面。上北与下南,左西和右东,外出仔细认,方向不会错。”朗朗上口的童谣化解了教学中的难点,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由教师在教学中启发孩子们创编的就更多了。
3. 把童谣融入到课余游戏活动中
学生创编的这些童谣作品童趣天真、欢快明朗、韵律感强。大家为它谱曲,用它编操,以它作画,使自编的童谣成为一种能诵能唱、能舞能练的作品。
为了充分发挥这些童谣的作用,让它更深入、更广泛地流传到学生们的中间,成为学生生活、学习的好伙伴,学校组织学生将童谣融入到“跳皮筋”、“踢毽子”、“拍皮球”等课间游戏中,这些童谣课间游戏已被制作成VCD,与《新童谣》一书一同发到全市各所学校。2005年的3月30日,市委宣传部、团市委组织在我校举办了“关于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德育观摩活动,首先就是新童谣创编展示活动,八百余名学生在学校的操场上一边唱着童谣,一边做着各种各样的课间游戏:“跳皮筋”、“踢毽子”、“钻圈圈”、“切西瓜”……新童谣唱响了整个校园:“文明礼貌讲礼仪,思想品德争第一;做操排队快静齐,同学团结要守纪……”
4. 把童谣的内容落实到学生平时的言行举止中
周一的升旗仪式上学校大队部都会给学生推荐一首童谣,要求学生不仅能背出这首童谣,更主要的是将童谣的内容如节俭、卫生、节能、孝顺父母等等落实到学生平时的言行举止中,周三大队部组织检查组的成员对全体学生进行检查、打分,在下周一的升旗仪式上公布成绩。通过检查,将童谣的内容落到了实处。大队部还不失时机地将童谣用于规范同学们的行为习惯,如金秋时节,校园里的桂花树开花了,为了让全校同学不去采摘桂花,桂花树前出现了《爱桂花》童谣一首:“金秋十月桂花开,阵阵香味扑面来,花香花美人人爱,文明赏花我不摘。”在我校的读书活动中,高年级同学特地为低年级的小弟弟小妹妹编写了这样一首童谣:小小图书真好看,仔细瞧来慢慢翻,轻拿轻放爱护它,它是我的好伙伴。而这首《午餐歌》成效尤其显著:下课后,门口停,排好队伍去饭厅。不挤推,不出声,团结友善讲文明。不敲碗,不击盘,饭菜吃光好干净。就餐的同学们一边排队,一边心里默默念诵着,每个同学都那么自觉自律。
二、活动成效
学生创编的童谣简洁明快、琅琅上口、童趣盎然,对儿童思想品德的形成、美好情感的培养、行为习惯的养成以及语言美感的熏陶,乃至开朗乐观的人格塑造等都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1. 提升了学生的道德素养
孩子们创编的童谣用充满稚气与纯真的语言和情感,将一系列政治性、社会性的概念儿童化、趣味化,从而实现了内容与形式、思想与艺术的结合,让孩子们在欢快的吟诵和念唱中自觉自然地接受崇高的思想教育和亲切的道德熏陶,收到良好的教育效应和社会效应。
2. 养成了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孩子们在创编、演唱童谣的过程中自我学习、自我教育,既丰富了生活,活跃了身心,又陶冶了情操,提升了素质,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真是收获多多,其乐无穷!为了使活动常抓常新,让童谣真正成为每个孩子自我教育的有效形式,本学期我们引导学生创编主题性童谣,每月一个主题。如围绕学好《中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让孩子们创编“规范童谣”。我们要求学生人人参与创编,人人参与评选,因为创编的过程正是一个人自我教育的教程。在欢快的诵读中,同学们巩固强化正确良好的行为习惯意识,对照“规范童谣”,指导自己并监督同学的言行,养成良好规范的行为习惯。
3. 塑造了学生开朗乐观的人格
这些童谣情感真挚,感情健康,欢快明朗,韵律感强,有的稚趣天真,有的幽默可爱,有的质朴自然,从孩子独特的视角,歌唱今天的新生活。同学们用清亮的童声、欢快的情绪吟诵着属于自己的新童谣,在这样的童谣声中快乐着,成长着。新童谣使同学们的生活五彩斑斓,深受大家的喜爱,促进了孩子们个性气质的和谐发展,使他们在这样积极健康、美好新颖的集体文化中修养情操,培养出活泼开朗、乐观向上的性格、气质。
4. 增强了为社会服务的意识
为配合昆山市交巡警大队宣传新的《交通法》,我们学生还来到了大街上、公交车站、小区里,把自己创编的童谣张贴到了公交车上、社区内,分发到市民手中,向广大的市民宣传交通法规。通过这项活动,学生们深深地感到为他人服务、为社会服务是一件多么快乐、有意义的事啊!
如今,司徒街小学学生创编的新童谣已在全市的各所小学学生的口中吟唱,一首首新童谣在孩子们中间广为流传,深深扎根在他们的心中,成为启蒙孩子们成长的精神食粮。昆山日报、中央电视台等媒体也专门作了专题报道,学生创编的童谣获得了推广,省级课题“童谣在少先队文化中的作用”研究正在司徒街小学内如火如荼地开展,我校新童谣活动的举措被全市各小学模仿,为全市的公民道德建设探索出一条新路,为加强昆山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尽了一份微薄之力!
童谣是少年儿童思想品德教育中的一种不可忽视的特殊教育形式。我们昆山市玉山镇司徒街小学针对未成年人身心成长的特点,积极探索新世纪新阶段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规律,利用健康新童谣来净化学生的思想,培养
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收到了良好的成效。
一、主要做法
1. 在学生中开展创编新童谣活动
2004年初,我校就围绕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在学生中开展了创编新童谣活动。各年级的学生都能围绕《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基本内容,并根据自己的年龄特点进行童谣的创编。学生们充分发挥了自己的聪明才智和无穷的想象力,带动家长们也积极地融入到创编活动中。开学第一个月,两千多首新童谣诞生了,教师们在这些童谣中精心筛选、修改,将近百首高质量的童谣汇编成了《新童谣》一书。
2. 把童谣巧妙运用到课堂教学中
在听课过程中,我们惊喜地发现不少教师把童谣巧妙地运用到了课堂教学中,其中有教师自己创编后用于教学的,如体育室内课《眼保健操》一课中的《眼保健操歌》:“音乐铃声响,安静闭上眼;找准各穴位,动作轻又柔;快慢随口令,节奏要分明;做好保健操,眼睛更明亮。”数学课上听到的《辨认方向歌》:面向北极星,背对是南方,左手指西面,右手指东面。上北与下南,左西和右东,外出仔细认,方向不会错。”朗朗上口的童谣化解了教学中的难点,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由教师在教学中启发孩子们创编的就更多了。
3. 把童谣融入到课余游戏活动中
学生创编的这些童谣作品童趣天真、欢快明朗、韵律感强。大家为它谱曲,用它编操,以它作画,使自编的童谣成为一种能诵能唱、能舞能练的作品。
为了充分发挥这些童谣的作用,让它更深入、更广泛地流传到学生们的中间,成为学生生活、学习的好伙伴,学校组织学生将童谣融入到“跳皮筋”、“踢毽子”、“拍皮球”等课间游戏中,这些童谣课间游戏已被制作成VCD,与《新童谣》一书一同发到全市各所学校。2005年的3月30日,市委宣传部、团市委组织在我校举办了“关于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德育观摩活动,首先就是新童谣创编展示活动,八百余名学生在学校的操场上一边唱着童谣,一边做着各种各样的课间游戏:“跳皮筋”、“踢毽子”、“钻圈圈”、“切西瓜”……新童谣唱响了整个校园:“文明礼貌讲礼仪,思想品德争第一;做操排队快静齐,同学团结要守纪……”
4. 把童谣的内容落实到学生平时的言行举止中
周一的升旗仪式上学校大队部都会给学生推荐一首童谣,要求学生不仅能背出这首童谣,更主要的是将童谣的内容如节俭、卫生、节能、孝顺父母等等落实到学生平时的言行举止中,周三大队部组织检查组的成员对全体学生进行检查、打分,在下周一的升旗仪式上公布成绩。通过检查,将童谣的内容落到了实处。大队部还不失时机地将童谣用于规范同学们的行为习惯,如金秋时节,校园里的桂花树开花了,为了让全校同学不去采摘桂花,桂花树前出现了《爱桂花》童谣一首:“金秋十月桂花开,阵阵香味扑面来,花香花美人人爱,文明赏花我不摘。”在我校的读书活动中,高年级同学特地为低年级的小弟弟小妹妹编写了这样一首童谣:小小图书真好看,仔细瞧来慢慢翻,轻拿轻放爱护它,它是我的好伙伴。而这首《午餐歌》成效尤其显著:下课后,门口停,排好队伍去饭厅。不挤推,不出声,团结友善讲文明。不敲碗,不击盘,饭菜吃光好干净。就餐的同学们一边排队,一边心里默默念诵着,每个同学都那么自觉自律。
二、活动成效
学生创编的童谣简洁明快、琅琅上口、童趣盎然,对儿童思想品德的形成、美好情感的培养、行为习惯的养成以及语言美感的熏陶,乃至开朗乐观的人格塑造等都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1. 提升了学生的道德素养
孩子们创编的童谣用充满稚气与纯真的语言和情感,将一系列政治性、社会性的概念儿童化、趣味化,从而实现了内容与形式、思想与艺术的结合,让孩子们在欢快的吟诵和念唱中自觉自然地接受崇高的思想教育和亲切的道德熏陶,收到良好的教育效应和社会效应。
2. 养成了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孩子们在创编、演唱童谣的过程中自我学习、自我教育,既丰富了生活,活跃了身心,又陶冶了情操,提升了素质,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真是收获多多,其乐无穷!为了使活动常抓常新,让童谣真正成为每个孩子自我教育的有效形式,本学期我们引导学生创编主题性童谣,每月一个主题。如围绕学好《中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让孩子们创编“规范童谣”。我们要求学生人人参与创编,人人参与评选,因为创编的过程正是一个人自我教育的教程。在欢快的诵读中,同学们巩固强化正确良好的行为习惯意识,对照“规范童谣”,指导自己并监督同学的言行,养成良好规范的行为习惯。
3. 塑造了学生开朗乐观的人格
这些童谣情感真挚,感情健康,欢快明朗,韵律感强,有的稚趣天真,有的幽默可爱,有的质朴自然,从孩子独特的视角,歌唱今天的新生活。同学们用清亮的童声、欢快的情绪吟诵着属于自己的新童谣,在这样的童谣声中快乐着,成长着。新童谣使同学们的生活五彩斑斓,深受大家的喜爱,促进了孩子们个性气质的和谐发展,使他们在这样积极健康、美好新颖的集体文化中修养情操,培养出活泼开朗、乐观向上的性格、气质。
4. 增强了为社会服务的意识
为配合昆山市交巡警大队宣传新的《交通法》,我们学生还来到了大街上、公交车站、小区里,把自己创编的童谣张贴到了公交车上、社区内,分发到市民手中,向广大的市民宣传交通法规。通过这项活动,学生们深深地感到为他人服务、为社会服务是一件多么快乐、有意义的事啊!
如今,司徒街小学学生创编的新童谣已在全市的各所小学学生的口中吟唱,一首首新童谣在孩子们中间广为流传,深深扎根在他们的心中,成为启蒙孩子们成长的精神食粮。昆山日报、中央电视台等媒体也专门作了专题报道,学生创编的童谣获得了推广,省级课题“童谣在少先队文化中的作用”研究正在司徒街小学内如火如荼地开展,我校新童谣活动的举措被全市各小学模仿,为全市的公民道德建设探索出一条新路,为加强昆山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尽了一份微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