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名潞是当年“八九现代艺术大展”的筹委会总负责人,作为知名的艺术评论家,在他看来,当年的大展有混乱也有喜悦,多年之后也逐渐被他人附加了许多不曾想到的“意义”。
20年后的纪念,他更在意的是,介绍当年艺术家去寻求与社会发生关系的精神
中国新闻周刊:“八九现代艺术展”上的七个行为艺术让很多人记住了那次大展,但是在人们看来,你当初是反对行为艺术进入的。你当年对于那七个行为到底怎么看?
高名潞:当时美术馆答应办展览的时候,提出要求说不能有反对四项基本原则的作品,不能有黄色反动的。我觉得这都没问题,但是提了不能有行为艺术,我当时就说不能同意。因为虽然有争议,但是行为艺术也是“八五运动”中一个很重要的部分。最后双方都退一步,说可以用图片的方式展览行为艺术。
至于那七个行为艺术的出现,我的态度是,对于艺术家还是要保护,我对公安局解释,那是行为艺术,但是对艺术家私下我还是说要控制,因为要顾全大局。
中国新闻周刊:在美术馆做这个前卫艺术大展,是不是想要官方承认前卫艺术?
高名潞:进入美术馆就是为了能让前卫艺术进入主流这个阶层,主流不是说官方也不是说正统,是我觉得前卫艺术要占领一个阵地,不能边缘化。
中国新闻周刊:当年现代艺术大展进入中国美术馆,人们觉得是前卫艺术的登堂入室。其实进入美术馆是因为最初计划的农展馆没有谈拢,美术馆在1989年除夕时正好空置,你怎么解释它的意义?
高名潞:我觉得进入美术馆,偶然性和必然性都是有的。我们最早是计划1987年在农展馆做这个展览。但是赶上“反对自由化”,没有成。后来经过很长时间的谈判,我找了很多文化界的老先生支持才谈下来,得以进入中国美术馆。
中国新闻周刊:在现代艺术展开幕式上,你的讲话,后来有人评价说有一种“革命胜利”的味道,前卫艺术进入美术馆,是不是意味着以后前卫艺术的发展就少了很多障碍?
高名潞:当时我就是做成一个事的那种兴奋。就是觉得,这个事情这么难,这么长时间找不到主办方,自己搞又不行,最后终于都成了,也有点革命胜利的味道吧。但那个时候,每天都有很多事发生,我每天都处于紧急状态,根本想不到长远的事情。
中国新闻周刊:那个大展的名字叫“不许掉头”,现在有人反思,那个大展实际上应该是一个前卫先锋性的展览,但是却有了排座次的感觉,实际上是一个回顾展,已经掉头了?
高名潞:我们实际上是想做成一个新作展的,也在全国范围内征集新作。但是实际上,到了1989年那会儿,有些创作已经不像1985、1986年了,除了徐冰等有一些新的东西,那些艺术群体的东西都比较弱了,有点强弩之末的感觉。
我不同意说那是一个回顾展,回顾展得说是已经参加过公开展览的、十年二十年前的作品,那次大展上也不过就是三年前的作品。而且以前从来没有大规模集中展览过。
中国新闻周刊:你曾经说过“八九现代艺术大展”里的很多东西,现在还都没有梳理清楚,20年之后再做纪念是不是还想把这些问题梳理清楚?
高名潞:“八九大展”上很多作品的理论问题都没有展开,后来开研讨会也只是谈“什么是前卫”“现代艺术的功能”之类的面上的大问题。我一直在说,其实深层次的对于当时前卫艺术内容的分析没有展开,但是那么长时间过去了,问题始终都在那。比如说“八九大展”和“八五新潮”之间的关系,八五、八六年和八八、八九年之间是有一个变化的,以及八九大展对于后来的前卫艺术发展是一个什么关系,现在还很想去探讨这个。
中国新闻周刊:20年过去了,再去纪念“八九现代艺术大展”,想要纪念的是什么呢?
高名潞:如果说要纪念当时的理想主义,我觉得没什么意思,现在也不是就没有理想主义了,只不过形式不一样。当时艺术家有一种不那么圈子化的想法,艺术要和社会发生关系,我觉得这个精神值得纪念。
现在的问题是,艺术家要和拍卖发生关系,和艺术产业化发生关系。其实这么多年来,西方的当代艺术一直把资本主义当成一个敌人的,但是我们还在蜜月期呢。这是当代艺术现在的一个瓶颈。如果说纪念就是要纪念当时“八九大展”突破圈子,扩大外延和社会发生关系,这是“八九大展”的精神性。
20年后的纪念,他更在意的是,介绍当年艺术家去寻求与社会发生关系的精神
中国新闻周刊:“八九现代艺术展”上的七个行为艺术让很多人记住了那次大展,但是在人们看来,你当初是反对行为艺术进入的。你当年对于那七个行为到底怎么看?
高名潞:当时美术馆答应办展览的时候,提出要求说不能有反对四项基本原则的作品,不能有黄色反动的。我觉得这都没问题,但是提了不能有行为艺术,我当时就说不能同意。因为虽然有争议,但是行为艺术也是“八五运动”中一个很重要的部分。最后双方都退一步,说可以用图片的方式展览行为艺术。
至于那七个行为艺术的出现,我的态度是,对于艺术家还是要保护,我对公安局解释,那是行为艺术,但是对艺术家私下我还是说要控制,因为要顾全大局。
中国新闻周刊:在美术馆做这个前卫艺术大展,是不是想要官方承认前卫艺术?
高名潞:进入美术馆就是为了能让前卫艺术进入主流这个阶层,主流不是说官方也不是说正统,是我觉得前卫艺术要占领一个阵地,不能边缘化。
中国新闻周刊:当年现代艺术大展进入中国美术馆,人们觉得是前卫艺术的登堂入室。其实进入美术馆是因为最初计划的农展馆没有谈拢,美术馆在1989年除夕时正好空置,你怎么解释它的意义?
高名潞:我觉得进入美术馆,偶然性和必然性都是有的。我们最早是计划1987年在农展馆做这个展览。但是赶上“反对自由化”,没有成。后来经过很长时间的谈判,我找了很多文化界的老先生支持才谈下来,得以进入中国美术馆。
中国新闻周刊:在现代艺术展开幕式上,你的讲话,后来有人评价说有一种“革命胜利”的味道,前卫艺术进入美术馆,是不是意味着以后前卫艺术的发展就少了很多障碍?
高名潞:当时我就是做成一个事的那种兴奋。就是觉得,这个事情这么难,这么长时间找不到主办方,自己搞又不行,最后终于都成了,也有点革命胜利的味道吧。但那个时候,每天都有很多事发生,我每天都处于紧急状态,根本想不到长远的事情。
中国新闻周刊:那个大展的名字叫“不许掉头”,现在有人反思,那个大展实际上应该是一个前卫先锋性的展览,但是却有了排座次的感觉,实际上是一个回顾展,已经掉头了?
高名潞:我们实际上是想做成一个新作展的,也在全国范围内征集新作。但是实际上,到了1989年那会儿,有些创作已经不像1985、1986年了,除了徐冰等有一些新的东西,那些艺术群体的东西都比较弱了,有点强弩之末的感觉。
我不同意说那是一个回顾展,回顾展得说是已经参加过公开展览的、十年二十年前的作品,那次大展上也不过就是三年前的作品。而且以前从来没有大规模集中展览过。
中国新闻周刊:你曾经说过“八九现代艺术大展”里的很多东西,现在还都没有梳理清楚,20年之后再做纪念是不是还想把这些问题梳理清楚?
高名潞:“八九大展”上很多作品的理论问题都没有展开,后来开研讨会也只是谈“什么是前卫”“现代艺术的功能”之类的面上的大问题。我一直在说,其实深层次的对于当时前卫艺术内容的分析没有展开,但是那么长时间过去了,问题始终都在那。比如说“八九大展”和“八五新潮”之间的关系,八五、八六年和八八、八九年之间是有一个变化的,以及八九大展对于后来的前卫艺术发展是一个什么关系,现在还很想去探讨这个。
中国新闻周刊:20年过去了,再去纪念“八九现代艺术大展”,想要纪念的是什么呢?
高名潞:如果说要纪念当时的理想主义,我觉得没什么意思,现在也不是就没有理想主义了,只不过形式不一样。当时艺术家有一种不那么圈子化的想法,艺术要和社会发生关系,我觉得这个精神值得纪念。
现在的问题是,艺术家要和拍卖发生关系,和艺术产业化发生关系。其实这么多年来,西方的当代艺术一直把资本主义当成一个敌人的,但是我们还在蜜月期呢。这是当代艺术现在的一个瓶颈。如果说纪念就是要纪念当时“八九大展”突破圈子,扩大外延和社会发生关系,这是“八九大展”的精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