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童年的故乡是一片山青水碧的地方。山上林木葱郁,荫可闭日;河里水流清澈,鲤鲫成群,田野中竹笼村舍,古树参天。在这片宜人的风景画中,常舞动着一些鹰姿鹤影,鸣响着一些燕啼莺唱。
想起童年的故乡,让我记忆最深的是在故乡的天空自由翱翔着的鹰。那些鹰常在晴朗的正午,忽然出现在碧蓝的天空上,长长的翅膀有力地张开着,巨大的身影滑动在白云间。它有时高高飞翔着,将身影同金色的太阳融为一体,有时低低地俯冲向大地,将巨大的暗影投射在田野和村庄上,有时则停在天空中一动不动,像一幅优美的剪影画。那时幼小的我,总是仰着小脑袋,痴迷而神往地望着那些自由飞翔的鹰,一望就是大半天,直到太阳的金针将我的眼睛刺出泪花,直到鹰们在我的眼前渐渐消失。
在我童年的故乡,生长着不少高大挺拔的古树,如松树、苦楝、榕树、桢楠、柏树等,其中当以红豆坪上的红豆树最为有名,它高大茂盛,三两株便遮盖了整个数十亩宽的黄土坪。这些树上常常是鸟儿的天堂,乌鸦、斑鸠、喜鹊等各种鸟儿,在树上栖息、做窝、生儿育女。老鹰则是这树上的鸟中之王,一是它们的窝总是占据着树上最高最向阳的位置,二是它们的窝比别的鸟窝要大得多,从下面望上去,黑黑一大团,在树枝有力的托举下,如巍峨的鸟的宫殿。
故乡人对鹰的感情,可以用“毁誉参半”来形容。他们骄傲于故乡的天空有翱翔的鹰,神往着鹰们自由飞翔傲视苍穹的姿态,鹰们巨大的高高的爱巢,大人们是决不允许孩子们去捣毁的。但乡亲们又憎恨和诅咒这些鹰,其缘于鹰捉小鸡的贪婪与顽劣。
那时的故乡,养鸡是乡亲们的传统产业,一群鸡便是他们一年的油盐柴米。他们常常在天气和暖的春秋两季,将精选的种蛋交给自家的母鸡孵化,1个月后小鸡破壳而出,十几只毛茸茸的小鸡满地跑。这时,鹰便有了美餐的目标。它们在养有小鸡的院子上盘旋着,一圈又一圈,这家主人稍不留神,它就以闪电般的速度冲向小鸡,一眨眼的工夫又飞回天上,飞向不远的巢穴。这时即使主人发现了小鸡被捉也奈何不得,剩下的只有诅咒。
我母亲对此的感受最深。小时我对孵鸡非常好奇,总觉得不可思议。每当春日晴和或秋阳暖照的时候,母亲就为孵鸡的事情忙开了。先挑种蛋,将一箩筐又圆又大的鸡蛋,逐个对着煤油灯或太阳光照了又照,看是否“有公”(即受精),将“有公”的种蛋轻轻放在簸箕里,将没有“公”的挑出来放到一边。然后是;隹备孵鸡的窝,搬来一只箩筐,在里面放上松软的松针或晒干的青草,做成一个舒适的窝,将种蛋一只只放进去,最后把选好的母鸡轻轻放在窝内,再检查是否每只种蛋都在母鸡温暖的羽翼保护下。末了,还要像面对自己女儿似的对着母鸡,千叮呤万嘱托地交代一番。那母鸡此时也真听话,趴在窝里一动不动,也许它明白自己神圣的职责,或是出于母性的本能。
此后,母亲一有空就往鸡窝处跑,看母鸡是否将蛋暴露出来,观察鸡蛋是否在孵化的过程中因受冻等原因“寡”了(孵化失败),拿出好米好豆犒劳辛苦的母鸡。1个月时间在精心的伺候和苦苦的期盼中过去,临近孵化的最后时刻,母亲便陪伴在母鸡身旁,一旦听到小鸡敲啄蛋壳的声音,母亲立即掌着煤油灯,扒开母鸡仔细检查,确定全部完成孵化的时间。然后再将母鸡放回窝里。等到有小鸡破壳而出时,母亲更是不敢离开,从壳里出来一只就捉出一只,惟恐被母鸡踩着。待一窝小鸡全部出了窝,绒球似地满地乱跑时,母亲这才露出慈祥的微笑,轻轻舒一口气。
鸡一孵出,最大的敌人就是鹰。为了对付它们,母亲没少动脑筋。将小鸡圈到油菜地里,让盛开的菜花挡住鹰的视线,用竹篾条编成篱笆围成一小圈,把鸡放进去,上面盖上簸箕再加一块砖头;或者干脆就派我们看护小鸡,一见老鹰飞来就使劲驱赶。但仍免不了有疏忽的时候,稍不留神鹰就突然收了翅膀俯冲下来,用有力的爪子捉住小鸡就跑,因此总有一些小鸡成了鹰的美食。
为了惩罚鹰的顽劣,母亲想尽了办法。记得有一次,母亲将一只不小心踩死的小鸡,搁在院坝中间的蓑衣上,有意让鹰瞧见。一只鹰在院子上空貌似悠闲地盘旋着,见小鸡四周无一,便一个俯冲扎下来,捉住小鸡就想飞走。不料用力过猛,带钩的爪子让蓑衣上的棕丝缠住脱不了身。潜伏在门窗里的母亲和兄妹几个一拥而上,迅速拿背篓将老鹰罩住,又在上面压上一块磨盘。鹰不甘心扑腾了几下,最后只得乖乖作了俘虏。那时,我们兄妹围着鹰欢呼着,心里有说不出的骄傲和扬眉吐气。
关于对这只鹰的处理,我们家的意见发生了分歧。以男性为主,主张严厉惩处直至极刑;以女性为主,主张教育为主从轻发落。在争执不下的情况下,大家就将眼睛投向母亲,期待着她拿出决定。母亲沉吟片刻,轻轻说了句让我们都一时难以接受的话“放了它。”
关了一天一夜,鹰却不减王者之气,在背篓里高昂着头,炯炯有神地望着我们。更可气的是,任我们给它什么都不吃。这时,母亲带我们来到它跟前,默默地注视了它片刻,然后将沉重的磨盘移开,揭起罩着的背篓。那鹰仿佛不敢相信似的,迟钝了一瞬,判定我们确无恶意,立即扇动着翅膀冲天而起,飞到院子上空时,它又回头盘旋了许久方才离去。望着头上久久盘旋的鹰,我们居然不再有憎恶,心中充满着留恋和仰慕。
母亲照例每年孵两窝小鸡,照例有一些被鹰捉了去。我们怨母亲不该放了那只鹰,但母亲坚持相信,后来捉小鸡的鹰肯定不是放的那只。她还教导我们说“会怪的怪自己,不会怪的怨别人,谁叫你们不看好自己的鸡呢?”那时我们不懂,长大后才明白,母亲的话虽然朴实。但包含了很深的人生哲理。
如今的故乡,乡亲们不再用鸡窝孵鸡了,天上也不再有盘旋的鹰,老鹰捉小鸡的故事已成了对童年的追忆。只有母亲那句朴实的话语,时时提醒着我:遇事少寻找客观,多检讨自己。
想起童年的故乡,让我记忆最深的是在故乡的天空自由翱翔着的鹰。那些鹰常在晴朗的正午,忽然出现在碧蓝的天空上,长长的翅膀有力地张开着,巨大的身影滑动在白云间。它有时高高飞翔着,将身影同金色的太阳融为一体,有时低低地俯冲向大地,将巨大的暗影投射在田野和村庄上,有时则停在天空中一动不动,像一幅优美的剪影画。那时幼小的我,总是仰着小脑袋,痴迷而神往地望着那些自由飞翔的鹰,一望就是大半天,直到太阳的金针将我的眼睛刺出泪花,直到鹰们在我的眼前渐渐消失。
在我童年的故乡,生长着不少高大挺拔的古树,如松树、苦楝、榕树、桢楠、柏树等,其中当以红豆坪上的红豆树最为有名,它高大茂盛,三两株便遮盖了整个数十亩宽的黄土坪。这些树上常常是鸟儿的天堂,乌鸦、斑鸠、喜鹊等各种鸟儿,在树上栖息、做窝、生儿育女。老鹰则是这树上的鸟中之王,一是它们的窝总是占据着树上最高最向阳的位置,二是它们的窝比别的鸟窝要大得多,从下面望上去,黑黑一大团,在树枝有力的托举下,如巍峨的鸟的宫殿。
故乡人对鹰的感情,可以用“毁誉参半”来形容。他们骄傲于故乡的天空有翱翔的鹰,神往着鹰们自由飞翔傲视苍穹的姿态,鹰们巨大的高高的爱巢,大人们是决不允许孩子们去捣毁的。但乡亲们又憎恨和诅咒这些鹰,其缘于鹰捉小鸡的贪婪与顽劣。
那时的故乡,养鸡是乡亲们的传统产业,一群鸡便是他们一年的油盐柴米。他们常常在天气和暖的春秋两季,将精选的种蛋交给自家的母鸡孵化,1个月后小鸡破壳而出,十几只毛茸茸的小鸡满地跑。这时,鹰便有了美餐的目标。它们在养有小鸡的院子上盘旋着,一圈又一圈,这家主人稍不留神,它就以闪电般的速度冲向小鸡,一眨眼的工夫又飞回天上,飞向不远的巢穴。这时即使主人发现了小鸡被捉也奈何不得,剩下的只有诅咒。
我母亲对此的感受最深。小时我对孵鸡非常好奇,总觉得不可思议。每当春日晴和或秋阳暖照的时候,母亲就为孵鸡的事情忙开了。先挑种蛋,将一箩筐又圆又大的鸡蛋,逐个对着煤油灯或太阳光照了又照,看是否“有公”(即受精),将“有公”的种蛋轻轻放在簸箕里,将没有“公”的挑出来放到一边。然后是;隹备孵鸡的窝,搬来一只箩筐,在里面放上松软的松针或晒干的青草,做成一个舒适的窝,将种蛋一只只放进去,最后把选好的母鸡轻轻放在窝内,再检查是否每只种蛋都在母鸡温暖的羽翼保护下。末了,还要像面对自己女儿似的对着母鸡,千叮呤万嘱托地交代一番。那母鸡此时也真听话,趴在窝里一动不动,也许它明白自己神圣的职责,或是出于母性的本能。
此后,母亲一有空就往鸡窝处跑,看母鸡是否将蛋暴露出来,观察鸡蛋是否在孵化的过程中因受冻等原因“寡”了(孵化失败),拿出好米好豆犒劳辛苦的母鸡。1个月时间在精心的伺候和苦苦的期盼中过去,临近孵化的最后时刻,母亲便陪伴在母鸡身旁,一旦听到小鸡敲啄蛋壳的声音,母亲立即掌着煤油灯,扒开母鸡仔细检查,确定全部完成孵化的时间。然后再将母鸡放回窝里。等到有小鸡破壳而出时,母亲更是不敢离开,从壳里出来一只就捉出一只,惟恐被母鸡踩着。待一窝小鸡全部出了窝,绒球似地满地乱跑时,母亲这才露出慈祥的微笑,轻轻舒一口气。
鸡一孵出,最大的敌人就是鹰。为了对付它们,母亲没少动脑筋。将小鸡圈到油菜地里,让盛开的菜花挡住鹰的视线,用竹篾条编成篱笆围成一小圈,把鸡放进去,上面盖上簸箕再加一块砖头;或者干脆就派我们看护小鸡,一见老鹰飞来就使劲驱赶。但仍免不了有疏忽的时候,稍不留神鹰就突然收了翅膀俯冲下来,用有力的爪子捉住小鸡就跑,因此总有一些小鸡成了鹰的美食。
为了惩罚鹰的顽劣,母亲想尽了办法。记得有一次,母亲将一只不小心踩死的小鸡,搁在院坝中间的蓑衣上,有意让鹰瞧见。一只鹰在院子上空貌似悠闲地盘旋着,见小鸡四周无一,便一个俯冲扎下来,捉住小鸡就想飞走。不料用力过猛,带钩的爪子让蓑衣上的棕丝缠住脱不了身。潜伏在门窗里的母亲和兄妹几个一拥而上,迅速拿背篓将老鹰罩住,又在上面压上一块磨盘。鹰不甘心扑腾了几下,最后只得乖乖作了俘虏。那时,我们兄妹围着鹰欢呼着,心里有说不出的骄傲和扬眉吐气。
关于对这只鹰的处理,我们家的意见发生了分歧。以男性为主,主张严厉惩处直至极刑;以女性为主,主张教育为主从轻发落。在争执不下的情况下,大家就将眼睛投向母亲,期待着她拿出决定。母亲沉吟片刻,轻轻说了句让我们都一时难以接受的话“放了它。”
关了一天一夜,鹰却不减王者之气,在背篓里高昂着头,炯炯有神地望着我们。更可气的是,任我们给它什么都不吃。这时,母亲带我们来到它跟前,默默地注视了它片刻,然后将沉重的磨盘移开,揭起罩着的背篓。那鹰仿佛不敢相信似的,迟钝了一瞬,判定我们确无恶意,立即扇动着翅膀冲天而起,飞到院子上空时,它又回头盘旋了许久方才离去。望着头上久久盘旋的鹰,我们居然不再有憎恶,心中充满着留恋和仰慕。
母亲照例每年孵两窝小鸡,照例有一些被鹰捉了去。我们怨母亲不该放了那只鹰,但母亲坚持相信,后来捉小鸡的鹰肯定不是放的那只。她还教导我们说“会怪的怪自己,不会怪的怨别人,谁叫你们不看好自己的鸡呢?”那时我们不懂,长大后才明白,母亲的话虽然朴实。但包含了很深的人生哲理。
如今的故乡,乡亲们不再用鸡窝孵鸡了,天上也不再有盘旋的鹰,老鹰捉小鸡的故事已成了对童年的追忆。只有母亲那句朴实的话语,时时提醒着我:遇事少寻找客观,多检讨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