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2)10-000-01
摘 要 社会体育专业是人们对健身、休闲、娱乐体育形式的需求不断增加而兴起的朝阳专业。本文从社会体育专业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出发,探讨了满足未来社会需求的社会体育专业课程改革的对策。
关键词 社会体育 课程设置 现状 策略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社会体育需随着人们对健康的关注越来越多,对社会体育的需求也也来越多,因此社会体育专业应秉承社会需求的理念,积极进行课程改革,培养符合大众体育需求的各类人才。本文立足于社会对社会体育专业人才需求,从社会体育专业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出发,探讨满足未来社会需求的社会体育专业课程改革的对策,从而为社会体育专业办学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一、社会体育专业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设置不够合理
课程设置比例、学科与术科之间的课程比例、专业课与综合素质类或选修课之问的比例还没有达成共识,很难达到课程设置的目的。
(二)定位不准确
社会体育专业课程设置普遍存在课程设置多,课程设置“大而空”的现象,学校的课程设置特色不够,没有围绕培养目标进行课程设置,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难以做到某方面真正的“专业”。
(三)专业特色课程不突出
很多院校社会体育专业的培养目标类似,个别院校课程设置与体育教育等专业无太大区别,导致社会体育专业办学方向趋同,不能体现学校自身的办学优势。
(四)社会实践性不强
社会体育专业课程设置的社会实践性不强,学生不能够很好地将所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中,更不能从实践中发现自己在工作中的优缺点,更不能改进自己,增加实践的经验。
二、社会体育专业课程改革策略
(一)加强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在社会体育专业课程改革的过程中,素质培养应该首先实现“知识型”向“能力型”观念转变,社会体育专业课程改革应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公共基础课程门类应多样化,课程设置应该涉及人文、社会和自然科学领域。这一改革方向主要为专业学习打下良好的知识和能力基础。应该增加专业能力基础课程设置的学分比例,突出专业实践课程设置,扩大选修课程的领域,以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让学生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突出的专业能力,才能实现培养“高素质、新知识、强能力和广适应”的复合型社会体育专业人才的目标。
(二)丰富教学实践环节
社会体育专业学生只有通过和人的接触,并通过实践才能展示他们的价值,因此,在教学中应特别强调其实践性。以体育产业经营管理为例,其实践就可以通过课堂情景模拟,这是一种最原始的实践手段。如如何推广拳击市场?如何让体育广告价值最大化?如何对某一种体育产品进行营销?学生需要结合个人对体育市场、产品、消费者的心理进行分析,并制定相应的营销策略。有条件的话还可以安排学生提前进行社会调查,让课堂上的模拟环境更加真实;也可以通过社会实践,撰写课程社会报告。要求学生通过社会实践撰写实习报告,描述市场调查与预测的一般程序与方法。也可以通过课外实践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学校可以相应灵活地根据课程要求充分利用假期时间,有组织、有计划、有安排地使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和实习,鼓励学生积极组织和参与各种课外体育活动、民间体育活动和各种正式的体育竞賽,锻炼学生赛事组织、宣传、管理、裁判等能力,强化学生独立操作和相互协作的意识,达到巩固和提高学生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的目的。
(三)紧密结合体育相关行业发展
体育的发展具有交叉的特征,其发展往往不是独立的,而是与休闲、娱乐、旅游等相关行业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的,社会体育专业课程改革应当对体育的这一特征给予足够的重视。社会体育专业应当从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上拓宽人才培养的领域,以增加毕业生的适应范围,拓展毕业生的就业领域。应当考虑体育与其他行业融合的现实,在课程体系中适当加入艺术、文娱、休闲、旅游等其他领域的内容,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增强学生的竞争力。与其他行业的交叉与融合,是体育发展的重要方向,适应这一方向的课程设置,对于增强学生的综合能力、拓宽学生的就业范围、推动社会体育的发展具有极为重大的意义。
(四)加强社会实习基地建设
让学生完全走向社会进行社会调查与实践是不太现实,质量也不能得到保证,因为学生个人的资源察赋不一样,多数同学难以在短时间获取到进行社会实践的平台。因此,学校本身应加强社会实习基地的建设。可以通过学校或者政府来出资建设,联合管理。即与当地教育和体育行政部门、基地所设的学校或健身中心、体育文化公司共同来进行管理。也可以与当地的健身中心、体育俱乐部、体育保健康复中心、体育文化产业公司以及体育行政部门等单位取得联系,以互利互惠的形式,建立学生实习基地,一方面学生可以得到社会实习的场所和相关指导,另一方面使所设基地单位也可以获得人力上的利益。也可以和各相关单位联合起来,如让某些专业学生到对方学校进行实习,同时接纳对方学生到本校进行实习。
(五)建立“依托社会办学,服务于社会”的模式
社会体育专业是服务性较强的专业,服务社会是专业人才培养的归宿,课程设置应该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除了见习、实习、社会调查、实验、毕业论文等实践内容外,应该加强社会体育专业实习基地建设的多样性,实习基地种类应包括城市社区、经营性俱乐部、体育事业单位、康体娱乐中心、健身健美场所等能够体现不同社会需求的实习基地,推进“依托社会办学,服务于社会”模式建设。
三、结束语
随着大众体育的发展和体育经济规模的增长,社会体育专业和人才的需求应越来越高。社会体育专业目前在社会定位上相对宽泛,课程设置过于宽松,导致学生学习的范围大,但是学习的深度不够。因此应结合各地的实际情况,科学定位培养目标,丰富教学实践环节,并加强社会实习基地的建设。
参考文献:
[1] 柳春梅,等.社会需求导向下的我国社会体育专业课程改革研究[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11.9.
[2] 刘汉生,等.江苏省社会体育专业课程改革方向的研究[J].运动.2011.11.
摘 要 社会体育专业是人们对健身、休闲、娱乐体育形式的需求不断增加而兴起的朝阳专业。本文从社会体育专业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出发,探讨了满足未来社会需求的社会体育专业课程改革的对策。
关键词 社会体育 课程设置 现状 策略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社会体育需随着人们对健康的关注越来越多,对社会体育的需求也也来越多,因此社会体育专业应秉承社会需求的理念,积极进行课程改革,培养符合大众体育需求的各类人才。本文立足于社会对社会体育专业人才需求,从社会体育专业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出发,探讨满足未来社会需求的社会体育专业课程改革的对策,从而为社会体育专业办学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一、社会体育专业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设置不够合理
课程设置比例、学科与术科之间的课程比例、专业课与综合素质类或选修课之问的比例还没有达成共识,很难达到课程设置的目的。
(二)定位不准确
社会体育专业课程设置普遍存在课程设置多,课程设置“大而空”的现象,学校的课程设置特色不够,没有围绕培养目标进行课程设置,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难以做到某方面真正的“专业”。
(三)专业特色课程不突出
很多院校社会体育专业的培养目标类似,个别院校课程设置与体育教育等专业无太大区别,导致社会体育专业办学方向趋同,不能体现学校自身的办学优势。
(四)社会实践性不强
社会体育专业课程设置的社会实践性不强,学生不能够很好地将所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中,更不能从实践中发现自己在工作中的优缺点,更不能改进自己,增加实践的经验。
二、社会体育专业课程改革策略
(一)加强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在社会体育专业课程改革的过程中,素质培养应该首先实现“知识型”向“能力型”观念转变,社会体育专业课程改革应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公共基础课程门类应多样化,课程设置应该涉及人文、社会和自然科学领域。这一改革方向主要为专业学习打下良好的知识和能力基础。应该增加专业能力基础课程设置的学分比例,突出专业实践课程设置,扩大选修课程的领域,以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让学生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突出的专业能力,才能实现培养“高素质、新知识、强能力和广适应”的复合型社会体育专业人才的目标。
(二)丰富教学实践环节
社会体育专业学生只有通过和人的接触,并通过实践才能展示他们的价值,因此,在教学中应特别强调其实践性。以体育产业经营管理为例,其实践就可以通过课堂情景模拟,这是一种最原始的实践手段。如如何推广拳击市场?如何让体育广告价值最大化?如何对某一种体育产品进行营销?学生需要结合个人对体育市场、产品、消费者的心理进行分析,并制定相应的营销策略。有条件的话还可以安排学生提前进行社会调查,让课堂上的模拟环境更加真实;也可以通过社会实践,撰写课程社会报告。要求学生通过社会实践撰写实习报告,描述市场调查与预测的一般程序与方法。也可以通过课外实践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学校可以相应灵活地根据课程要求充分利用假期时间,有组织、有计划、有安排地使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和实习,鼓励学生积极组织和参与各种课外体育活动、民间体育活动和各种正式的体育竞賽,锻炼学生赛事组织、宣传、管理、裁判等能力,强化学生独立操作和相互协作的意识,达到巩固和提高学生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的目的。
(三)紧密结合体育相关行业发展
体育的发展具有交叉的特征,其发展往往不是独立的,而是与休闲、娱乐、旅游等相关行业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的,社会体育专业课程改革应当对体育的这一特征给予足够的重视。社会体育专业应当从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上拓宽人才培养的领域,以增加毕业生的适应范围,拓展毕业生的就业领域。应当考虑体育与其他行业融合的现实,在课程体系中适当加入艺术、文娱、休闲、旅游等其他领域的内容,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增强学生的竞争力。与其他行业的交叉与融合,是体育发展的重要方向,适应这一方向的课程设置,对于增强学生的综合能力、拓宽学生的就业范围、推动社会体育的发展具有极为重大的意义。
(四)加强社会实习基地建设
让学生完全走向社会进行社会调查与实践是不太现实,质量也不能得到保证,因为学生个人的资源察赋不一样,多数同学难以在短时间获取到进行社会实践的平台。因此,学校本身应加强社会实习基地的建设。可以通过学校或者政府来出资建设,联合管理。即与当地教育和体育行政部门、基地所设的学校或健身中心、体育文化公司共同来进行管理。也可以与当地的健身中心、体育俱乐部、体育保健康复中心、体育文化产业公司以及体育行政部门等单位取得联系,以互利互惠的形式,建立学生实习基地,一方面学生可以得到社会实习的场所和相关指导,另一方面使所设基地单位也可以获得人力上的利益。也可以和各相关单位联合起来,如让某些专业学生到对方学校进行实习,同时接纳对方学生到本校进行实习。
(五)建立“依托社会办学,服务于社会”的模式
社会体育专业是服务性较强的专业,服务社会是专业人才培养的归宿,课程设置应该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除了见习、实习、社会调查、实验、毕业论文等实践内容外,应该加强社会体育专业实习基地建设的多样性,实习基地种类应包括城市社区、经营性俱乐部、体育事业单位、康体娱乐中心、健身健美场所等能够体现不同社会需求的实习基地,推进“依托社会办学,服务于社会”模式建设。
三、结束语
随着大众体育的发展和体育经济规模的增长,社会体育专业和人才的需求应越来越高。社会体育专业目前在社会定位上相对宽泛,课程设置过于宽松,导致学生学习的范围大,但是学习的深度不够。因此应结合各地的实际情况,科学定位培养目标,丰富教学实践环节,并加强社会实习基地的建设。
参考文献:
[1] 柳春梅,等.社会需求导向下的我国社会体育专业课程改革研究[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11.9.
[2] 刘汉生,等.江苏省社会体育专业课程改革方向的研究[J].运动.20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