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企业信息化的深入发展,ERP的应用与普及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企业信息孤岛和重复开发的局面,企业电子商务已向企业信息化建设与运营方向发展和转型。然而由于当前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模糊、课程设置不合理等因素,严重制约和影响了电商专业的发展。
关键词:公司运营;电子商务信息化;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识码:A
一、高职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分析及目标定位
虽然电子商务快速发展,但是近年来电子商务专业应届毕业生就业率仅为20%,远远低于全国普通高校70%的签约率。究其原因,主要是高职电子商务课程体系构建与企业工作技能需要脱节。
为构建电子商务专业企业信息化运营课程体系,笔者与中国电商协会的行业专家深入沟通,并对相关企业进行了走访与调研,对近400余名电商专业及相关专业的就业情况进行跟踪调研,最终确定了高职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即培养企业信息化建设与运营、网络营销、国际贸易操作等工作的高技能型人才。而实现此目标的关键在于构建一个能反映这一社会需求的课程体系。
二、高职电子商务专业信息化建设与运营课程体系构建原则
(一)以公司运营为基础,以工作过程为导向
按照公司运营过程来分析企业电子商务信息化人才的工作任务,以任务定课程,课程目标突出企业实际工作的情境要求。课程构建实现模块化,课程实施过程中再现企业真实业务环境,建立符合企业实际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
(二)以“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为主线
根据企业对电子商务信息化人才的能力要求,把行业职业资格认证纳入人才培养方案之中;把专业知识渗透到企业实践、专业实习、专业技能训练过程中;把企业岗位任职要求与课程标准相衔接,从而构建“工学结合、能力递进、适岗迁移”的全程化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方案,增强学生的职业岗位能力,提升学生的职业迁移能力。
三、高职电子商务专业信息化运营课程体系构建与开发
笔者认为,电子商务专业企业信息化课程体系应由以下4部分组成。
(一)职业素质培养课程
高等职业教育必须注重学生职业素质培养,不仅使学生具备良好的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还要使学生具备高度的法律意识,培养学生的自我约束能力,从而培养企业所需要的高情商、高逆商人才。课程的设置上,必须开设政治、法律、心理与人格教育课程、思维素质与科学素养教育等课程。
(二)职业技能培养课程
职业技能培养课程包括理论模块和技能模块:
1.理论模块:开设与企业运营相关的理论课程,如市场营销学、管理学、统计学、职业形象设计与训练等基础课程。
2.技能模块:根据电子商务专业企业信息化运营课程人培养目标,开设技能课程包括计算机商务办公、网页设计与制作、数据库技术、网站建设与管理。并根据能力、技能培养规律,合理安排教学进程,实施“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使实践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整个教学环节中,按照公司运营业务流程开展教学,让学生充分了解企业业务工作流程。
(三)综合技能培养课程
综合技能培养课程的设计,依据企业工作业务流程:订单获取——生产计划——物料需求——采购计划——领料计划——生产组织——仓储管理——物流运输——财务资金流转——人事考核工作。确定学生综合能力培养课程包括现代企业管理、项目化管理、生产与运作管理、电子商务物流管理、ERP实务、财务管理。
四、高职电子商务专业信息化运营课程教学实践
基于上述课程体系设计,在教学实践中应构建基于公司运营的教学模式,力求做到3个仿真: 即企业环境仿真、职能岗位仿真、企业流程仿真。首先,使学生对企业的经营管理形成感性的认知。为此开设“企业经营管理”沙盘模拟实训,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组建公司模拟企业6—8年的经营,经过对抗,学生亲身体验企业运营的各环节,对营销广告投入、原材料采购、厂房及生产线投放、库存产品的处理、盈亏情况等企业真实业务形成深刻的印象。其次,在教学中根据课程性质将学生分组组建虚拟公司,打破课程之间的传统界限,使课程体系之间相互支持,比如:学生经营虚拟公司开展网上业务,进行营销方案策划,同时运用网页制作、ACCESS数据库知识为虚拟公司搭建电子商务信息化平台,进行营销宣传和网上销售。再次,运用所学知识体验企业真实工作流程:教学过程中按照组建的虚拟公司,购进相应的软件辅助教学,使学生利用软件模拟企业工作流程,完成企业运营状况及总体成本的分析。
五、结束语
随着电子商务专业的发展以及企业对信息化人才的需求,基于公司运营的高职电商专业企业信息化运营课程体系与教学实践还需进一步开发和完善,因此,课程体系的构建和开发要有一定的“弹性”,教学实践也应根据社会发展和市场对人才需求的变化而调整,这样才能满足社会对电商专业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 沈莹.高职电子商务专业课程体系构建与开发[J].商场现代化(下), 2008,(09).
[2] 乐敏.高职会计信息化课程体系改革探讨[J].财会通讯(综合版),2010,(05).
[3] 郑培.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忧思录[J].电子商务世界,2005,(03).
[4] 陈念.高职高专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探讨[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
关键词:公司运营;电子商务信息化;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识码:A
一、高职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分析及目标定位
虽然电子商务快速发展,但是近年来电子商务专业应届毕业生就业率仅为20%,远远低于全国普通高校70%的签约率。究其原因,主要是高职电子商务课程体系构建与企业工作技能需要脱节。
为构建电子商务专业企业信息化运营课程体系,笔者与中国电商协会的行业专家深入沟通,并对相关企业进行了走访与调研,对近400余名电商专业及相关专业的就业情况进行跟踪调研,最终确定了高职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即培养企业信息化建设与运营、网络营销、国际贸易操作等工作的高技能型人才。而实现此目标的关键在于构建一个能反映这一社会需求的课程体系。
二、高职电子商务专业信息化建设与运营课程体系构建原则
(一)以公司运营为基础,以工作过程为导向
按照公司运营过程来分析企业电子商务信息化人才的工作任务,以任务定课程,课程目标突出企业实际工作的情境要求。课程构建实现模块化,课程实施过程中再现企业真实业务环境,建立符合企业实际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
(二)以“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为主线
根据企业对电子商务信息化人才的能力要求,把行业职业资格认证纳入人才培养方案之中;把专业知识渗透到企业实践、专业实习、专业技能训练过程中;把企业岗位任职要求与课程标准相衔接,从而构建“工学结合、能力递进、适岗迁移”的全程化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方案,增强学生的职业岗位能力,提升学生的职业迁移能力。
三、高职电子商务专业信息化运营课程体系构建与开发
笔者认为,电子商务专业企业信息化课程体系应由以下4部分组成。
(一)职业素质培养课程
高等职业教育必须注重学生职业素质培养,不仅使学生具备良好的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还要使学生具备高度的法律意识,培养学生的自我约束能力,从而培养企业所需要的高情商、高逆商人才。课程的设置上,必须开设政治、法律、心理与人格教育课程、思维素质与科学素养教育等课程。
(二)职业技能培养课程
职业技能培养课程包括理论模块和技能模块:
1.理论模块:开设与企业运营相关的理论课程,如市场营销学、管理学、统计学、职业形象设计与训练等基础课程。
2.技能模块:根据电子商务专业企业信息化运营课程人培养目标,开设技能课程包括计算机商务办公、网页设计与制作、数据库技术、网站建设与管理。并根据能力、技能培养规律,合理安排教学进程,实施“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使实践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整个教学环节中,按照公司运营业务流程开展教学,让学生充分了解企业业务工作流程。
(三)综合技能培养课程
综合技能培养课程的设计,依据企业工作业务流程:订单获取——生产计划——物料需求——采购计划——领料计划——生产组织——仓储管理——物流运输——财务资金流转——人事考核工作。确定学生综合能力培养课程包括现代企业管理、项目化管理、生产与运作管理、电子商务物流管理、ERP实务、财务管理。
四、高职电子商务专业信息化运营课程教学实践
基于上述课程体系设计,在教学实践中应构建基于公司运营的教学模式,力求做到3个仿真: 即企业环境仿真、职能岗位仿真、企业流程仿真。首先,使学生对企业的经营管理形成感性的认知。为此开设“企业经营管理”沙盘模拟实训,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组建公司模拟企业6—8年的经营,经过对抗,学生亲身体验企业运营的各环节,对营销广告投入、原材料采购、厂房及生产线投放、库存产品的处理、盈亏情况等企业真实业务形成深刻的印象。其次,在教学中根据课程性质将学生分组组建虚拟公司,打破课程之间的传统界限,使课程体系之间相互支持,比如:学生经营虚拟公司开展网上业务,进行营销方案策划,同时运用网页制作、ACCESS数据库知识为虚拟公司搭建电子商务信息化平台,进行营销宣传和网上销售。再次,运用所学知识体验企业真实工作流程:教学过程中按照组建的虚拟公司,购进相应的软件辅助教学,使学生利用软件模拟企业工作流程,完成企业运营状况及总体成本的分析。
五、结束语
随着电子商务专业的发展以及企业对信息化人才的需求,基于公司运营的高职电商专业企业信息化运营课程体系与教学实践还需进一步开发和完善,因此,课程体系的构建和开发要有一定的“弹性”,教学实践也应根据社会发展和市场对人才需求的变化而调整,这样才能满足社会对电商专业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 沈莹.高职电子商务专业课程体系构建与开发[J].商场现代化(下), 2008,(09).
[2] 乐敏.高职会计信息化课程体系改革探讨[J].财会通讯(综合版),2010,(05).
[3] 郑培.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忧思录[J].电子商务世界,2005,(03).
[4] 陈念.高职高专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探讨[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