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场过士行的大雪

来源 :北京青年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nhan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2年的一个傍晚,一场大雪困住了整个北京城。许多下班、放学的人直到半夜才回家。
  那场大雪之后,国家话剧院召集院里的编剧,要大家写抗雪救灾的戏。当时过士行说了个故事的前半段,有点黑色幽默的意味。院里觉得挺有意思,当即拍板,让他继续往下写。
  这个故事过士行构思了两三年,又断断续续写了很久,直到2014年11月,才算真正和观众见面。
  这十二年间,过士行写完了“尊严三部曲”,写了小说,创作关注点也发生了较大的转变。而这个剧本就一直放在那,时不时地往前推进一点。
  过士行自己是不疾不徐的,“剧本得憋,这个剧本很空灵,是发生在雪地里的故事。”
  等《暴风雪》正式完成,能够开始排的时候,当年拍板要做的领导班子已换了两届。过士行打算自己做这部戏,不放在国话里,却也一直没有条件。
  现在的国话领导听说了,仍然很支持这部戏,只是看起来难度太大,就跟过士行说:“既然是你的本子,那干脆你来导吧。”
  这是过士行第二次导戏。上一次是2008年,他导了一个法国剧本《备忘录》,全剧只有两个主人公,依靠两人的大量对白,探讨都市中现代男女对于情欲、恋爱、人性的看法。由于《备忘录》剧本含量太“满”,过士行反而选择了最简单的方式进行呈现,舞台上就是简洁的室内场景,没有复杂舞美,完全让剧本发挥最大的魅力。也因此,在《备忘录》里,他大概并未完全施展出他混合真实与虚幻,在荒诞和现实间游走的功力。
  这次排《暴风雪》,用过士行自己的话说,是结构有点“电影化”的一出戏。主要的场景是被困于风雪中的一辆大巴车,随着救援行动的推进,舞台要在灾难现场、电视台、看守所等场景中来回切换。最特别的,是演出时舞台上真的会“下雪”,而且越来越大,营造出真实的雪灾现场,让演员的表演也更加逼真,使得观众有直观的感受。
  然而这些都不是这出戏最难的部分。剧中的主要事件是一辆大巴车被困雪中,大巴车上的人物要依次出场,身份、职业各不相同。据过士行说,这出戏里光有角色、有台词的人物就有19个,他们经常要在同一场戏里出现。
  “群像式”的人物关系在话剧舞台上并不鲜见,是最考验编剧和导演功力的一种人物呈现方式。作为编剧,如何在有限的语言容量中让每个人物表明身份和性格是这场戏能否成功的关键。而对导演而言,舞台如何调度、人物怎样上下场是使这样的戏成功的难点。过士行承认,这出戏最难排的地方,就在于调度。
  采访那天,《暴风雪》才刚开始排练,正处于演员熟悉台词、互相对词的阶段。听了一会,主持人、孕妇、足球运动员、狂热歌迷、律师等人物形象一一显现,每人几句台词,话赶话之间,人物的冲突、对峙、合作就显现了出来。
  对于剧中的人物,过士行也是经过精心选择的,“都是生活中大家比较关注的人,比较有疑问,比较有戏剧性的人物。”


   BQ=《北京青年》周刊G=过士行
  BQ:写了近30年的戏,你觉得自己在创作上有什么变化吗?
  G:关注点发生变化了。我最早的关注点是“异化”,针对文明的,后期的戏针对社会问题、社会上的不公正、生活的悬殊、人的尊严,对这些有感受,于是就有了后来的“尊严三部曲”。《暴风雪》是个“灾难片”,但是我写的是人,灾难中人与人的关系。
  我觉得作家都有这么一个躲不过去的阶段,对社会、对时代要发言——包括写历史剧,总有过不去的地方。以前针对异化问题的“闲人三部曲”更宏观,是人类面临的普遍困境。现在就更具体一点。
  BQ:大概是什么时候发现自己的关注点有了变化?
  G:写完“闲人三部曲”后,觉得那个问题该告一段落,可以面对别的问题了。2000年以后,当时社会也出了很多状况,对我很有冲击,觉得可以写戏,就写了“尊严三部曲”,用了挺长的时间。
  BQ:你是从记者转到话剧领域的,最初下笔写剧本的时候,是否有过一个外行的恐惧?
  G:恐惧的是我写的这个东西是不是“戏”,忙活半天,交给专业的国家院团,一看不能排,因为根本不叫戏。
  BQ:现在还会有这种关于是不是“戏”的讨论么?你认为什么才叫“戏”?
  G:现在是泛戏剧时代,有演员就叫戏。甚至哪怕找演员朗诵一首诗,拿段散文去排,都叫戏。以前不行,大的剧院都有艺委会,得一些人在一起讨论这个本子能不能排。现在观念全颠覆了,只要是演给别人看的,只要有观众就叫戏剧。
其他文献
2014年9月23日,全球顶级旅行箱品牌RIMOWA的全球最大用户体验店于北京市华贸商业街盛大开幕,这是RIMOWA进入中国市场的一座重要里程碑。RIMOWA全球行政总裁兼公司主席Dieter Morszeck先生、RIMOWA全球销售经理Stephan Nork先生、RIMOWA远东区总经理Charles Yong杨建华先生、中国区总代理秉臣科技总裁郭光硕先生。活动现场星光熠熠,著名影星刘嘉玲女
期刊
Q = 《北京青年》周刊A = 闫妮  她是男人喜欢、女人不嫉妒的女人  生活中的闫妮不似风情万种的佟湘玉,也不会像《一仆二主》中的唐红一样敢于挑战各种奇葩造型,平日里的她自然亲和,穿着也是中规中矩,包括拍杂志,在造型上也不太敢突破。  这次拍摄,服装编辑没有选闫妮平时比较喜欢的中性风格的衣装,而是想凸显她的女人味。拍摄中她很喜欢一件水墨印花的裙装,笑言比较符合她浪漫的个性。镜头前,穿着这件水墨印
期刊
朋友圈,一个非常现代化的词。之前大概在有闲有文化的阶层却也不屑这样的词,多是用沙龙来聚集,市井小民又对此毫无概念。倒是冯小刚一个《圈里圈外》突然让普罗大众都理解了圈子的涵义和意义。现在,自从We Chat风靡之后,朋友圈更加深入人心。一个圈里意味着可以互相看见,互相联络,可以资源互动和共享,最主要的是,可以创造。因为个人在社会中越来越增长的独立性和自我个性的确定,每个人的朋友圈开始变得越来越具有个
期刊
一万个人的心里会有一万个不同的巴黎,但惟一不变的就是对浪漫的向往,尤其是在20世纪20年代的巴黎,那简直是一个让人迷恋到无以复加的时代,一个纸醉金迷、经典迭出、迷茫又浮躁的时代。一个个熟悉或不熟悉的文化艺术大家,一条条街道拐角的酒吧餐厅,都浮光掠影般在这个国度一一留下印记,那些名人们所组成的文化沙龙,让人不禁遥想芬芳于当年巴黎塞纳河畔的左岸风华。  巴黎是世界上无数文艺男女的梦想之地,说道聚集起来
期刊
比熊犬很白、柔软、蓬松,像一团飘在天空中的棉花糖。现在它躺在建筑师妹岛和世设计的小窝中,探出半个脑袋好像在说“嘿,我的新家”。这一幕简直能把人心融化的场景出现在成都知·美术馆。由原研哉领头并策展的“设计:为了爱犬”展,邀请犬吠工作室、内藤广、MVRDV、RUR建筑设计公司、妹岛和世、藤本壮介、隈研吾及原研哉共13位组明星建筑师、产品设计师、交互设计师,根据不同品种的狗狗为其设计居所。  但这并不是
期刊
宣佐是金牛座,对织物的形态和触感有着天然的敏感和良好直觉。曾就读于巴黎索邦大学艺术专业,回国后创办了自己的时装公司,现在已经是拥有2万平自由土地,年产15万套西服正装的服装公司董事长和设计总监。回国之后也曾于2013年任旅游卫视形象总顾问,海南广播电视总台形象顾问,参与《中国高级定制行业规则》制定工作并受邀在北京服装学院授课。2012年,她创办了XUANPRIVE高级男装定制品牌,开启了自己服务于
期刊
奥古斯特·罗丹(Auguste Rodin,1840—1917),法国雕塑艺术家。他在很大程度上以纹理和造型表现他的作品,倾注以巨大的心理影响力,被认为是19世纪和20世纪初最伟大的现实主义雕塑艺术家。罗丹在欧洲雕塑史上的地位,正如诗人但丁在欧洲文学史上的地位,罗丹同他的两个学生马约尔和布德尔,被誉为欧洲雕刻“三大支柱”。  2014年秋季,在中国国家博物馆,继20年前“思想者”首次到访北京,“罗
期刊
矢车菊是德国的国花,普鲁士皇帝威廉一世的母亲路易斯王后,在一次内战中被迫离开柏林。逃难途中,她和两个孩子被拿破仑的势力追赶。发现路边盛开着蓝色的矢车菊花丛,她就把两个孩子藏在花丛里,并且用这种花编成花环使孩子们保持安静。后来威廉一世加冕成了德意志皇帝,仍然十分喜爱矢车菊,认为它是象征皇室之花。矢车菊也启示人们小心谨慎与虚心学习。由于矢车菊的耐久性强,外型讨喜,因此它的花语有“温柔可爱”之意。传说矢
期刊
节日季的高调袭来,也为这个秋风瑟瑟的深秋别添了几分高涨的热情。本届被誉为中国“国际电音平台”的2014百威风暴电音节,“揪”着2014年“十一”的小尾巴,在上海滨江绿地摆下大阵,吸引了来自内地、港澳台、甚至是欧美的电音狂迷们聚集于此,临时组成了一个无国界之分的异国大家庭,也名副其实成为了小长假中的最后一High。相比于北京之前举办过的Intro电子音乐节,A2LiVE携手百威开创的这场超过3万人参
期刊
Oscar de la Renta,时尚界最受女性欢迎的美国传奇设计师之一,在和癌症病魔抗争多年后于美国东海岸时间10月20日晚逝世,享年82岁,这位传奇时尚大师的离开是一个时代的结束。  早前,Nina Ricci的前创意总监Peter Copping接手了De la Renta在品牌的工作。Peter Copping将于11月3日正式上任,他为品牌的第一份设计将是于明年二月份发布的2015秋冬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