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印技法解析

来源 :中国钢笔书法·书画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oqiaoshu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历史上对秦印的认识
  在明清人的印论中,由于人们对秦印的认识不够,不能准确的识别秦印,因此也谈不上如何学习秦印艺术了,更谈不上深层次的研究。明代张学礼集辑的摹古印谱《考古印文正薮》序中说道:“至于先代玺文印章,湮于水土、暂出人间者,犹可考文 ,其间世迁代易,或各相同,衔相类者,亦无能辨其孰为秦、汉,孰可隋、唐也。”疑问的背后,却道出了当时的印人学者思考如何区分秦汉、隋唐古印。甘旸在他的印学论著《印学集说》中提出“秦之印玺,少易周制,皆损益史籀之文,但未及二世,其传不广”。对秦印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明确的提出了秦印“少易周制,皆损益史籀之文”。《印学集说》在论及印制时说:“秦汉印有方者,也有条者,皆正式”。这里说的“条者”即是长方形(或扁方形),这正是秦印的一种最为常见的形式。而明代的徐上达在万历四十二年(公元1612年)完成的印学专著《印法参同》,总四十二卷,其中第五卷“量材料,审措置”一节中有这样几句:“格式既定,自决从速,如从秦则用秦文,从汉则用汉篆。”看来,似乎晚明部分学者印人,已将秦汉印的特征区分开来了。但其观点并未对后来的印学造成多大影响。一直到清代诸多印人学者,如夏一驹的《古印略考》,孙光祖的《古今印制》等印学专著里,还对秦印汉印的区别不甚明了,经常将秦印称“秦玺”或“秦小玺”,并将其特点描述为“小方阳文,多边阔。”实际从文意一读即知这说的是战国印的特征。而与真正的秦印相差甚远。清代著名的篆刻大家赵之谦在他创作的作品“郑斋”(绪图1)一印的边款铭文是这样记述的:“悲庵拟秦印为均初刻郑斋记”,从印蜕来看,一望便知是战国小玺的风格,与秦印风格差别很大。到了晚清民国年间,著名篆刻家黄土陵在他刻的一方印“遁斋”(绪图2)的边款的铭文中这样记载:“有秦小印面目”。这方印的风格面貌实际上也是战国小玺的面貌,而不是秦印的面貌。后来,他虽然也创作了不少优秀的秦印式的作品,但他此时对秦印的认识还是模糊的。
  二、秦印的源流及艺术特点
  秦国的先世是西戎的嬴姓部族。西周灭亡时,秦襄公救周有功,被封为诸侯,从此秦国在周的故地兴起,并逐渐繁荣强大,秦以陕西的渭河流域为中心,先后以泾阳、栎阳、咸阳为都。但直到战国时期,秦国的疆域并不大,且地处中国的西部,与中原各国的交流并不多,《史记》中说:“秦僻在雍州,不与中国之会盟,夷狄遇之。”可见中原各国对秦的歧视。在与东方各国少交往而半封闭、半隔绝的情况下,秦国的自身发展自然有着独特的地域色彩,从秦墓葬出土的器物与秦墓的葬式,可以说明一些问题。李学勤先生在《东周与秦代文明》一书中谈及秦墓时说:“秦墓主要是方形竖穴土坑,下肢屈肢特甚的屈肢葬,在秦墓中非常普遍,几乎可视为秦墓的特殊标志。”而墓中常出土的如蒜头壶、茧形壶、浅腹粗足鼎等,均为秦墓中的典型器物,同时期其他地域的墓葬中所罕有。秦国的发展比中原各国要迟缓,且有一定的保守性,较多保留了周的传统。在这样的情况下,秦国的文字自然有着独特的面目,作为权力及凭信的印章,使用的印文,其自身同样具有独特地域色彩。明人董说曾谓:秦国“有司之赐印,自秦孝公变法始耳。”从出土的秦简中可以看出,战国时期的秦国已经普遍施行了任官赐印制度,印玺在当时已经使用得非常广泛了。
  那么秦印是个什么样的面目呢?它与其他各国的印章风格又有什么区别?首先我们将秦印来作一个界定,从严格的定义来讲,秦印应指秦统一之后即公元前221年到秦灭亡的公元前207年这十五年间的印章。但秦统一之后虽然遗留了大量的刻石、度量衡器、诏版铭文等,但就流传至今的秦印实物来看,因无款识纪年,很难断定其绝对年代。即便是秦15年间墓葬中出土的印章,其墓主人早年生活在战国晚期,所以其使用的印章仍然有可能是制作于战国晚期的。在考古学上把统一前后的秦印明确地划分是困难的,所以我们认为秦印应包括秦统一六国前的数十年在内。罗福颐先生在《近百年来对古玺印研究之发展》一文中说:“秦汉私印之断代,过去是比较模糊的,《十钟山房印举》不分秦与西汉私印,而称作周秦,要知此类印,只应称作秦汉,今天我们的秦印标准是据秦权量上文字书法来断定的。”王人聪先生在《秦官印考述》中说:“秦印分官印私印两大类,秦官印的辨认,除了根据印文字体的特点之外,还可以通过对印文所署官名、地名沿革的考证来确定。”这些方法为断定秦印提供出有力的证据。
其他文献
蓝印花布是中华民族民间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蓝印花布教学绝不仅仅是单纯的技能技巧层面上的尝试表现蓝印花布的艺术效果,而是通过创设、拓宽、还原文化情境,架设起学生与蓝印花布的情感桥梁,唤醒、激活学习主体,引导学生从“旁观”向“体验”和“深入”阶段转换,从而提升蓝印花布课堂教学效率。  一、创设文化情境,丰富体验,唤醒学生  蓝印花布已远离学生的生活,如果采用“灌输的方式”,势必达不到“热爱中国优秀
期刊
光阴如箭,2015如期而至,每当新年,我们都会在美丽的杭州为你祈祷,祝福你新年吉祥!  三十年前因形势所需,在钢笔书法热潮的发源地杭州创办了《中国钢笔书法》杂志;三十年后的今天同样因形势所需,《中国钢笔书法》更名为《中国篆刻》。杂志为旬刊,每月出三本,下设三个编辑部:钢笔书法编辑部、篆刻编辑部、书画教育编辑部,对应钢笔书法、篆刻、书画教育三本同根同宗的杂志。学术与艺术相互支持,编辑与营运独立操作。
期刊
《乔大壮印集》(图1),乔无疆编,上海书画出版社1995年4月出版。  这本印谱是乔大壮的女公子乔无疆所编。书名为乔大壮手迹,书前有沙孟海、刘海粟、沈尹默的题签,徐悲鸿(图2)、傅抱石所绘乔大壮像,以及潘伯英所撰《乔大壮先生传》。书后有乔大壮撰并书《黄(士陵)先生传》(图3)。还有就是乔无疆写的长长的《后记》,回忆乔大壮生前事迹,也讲到此书的编辑过程,史料价值很高。乔无疆本不熟悉篆刻,为了编这本印
期刊
黄子易 出生于2004年2月23日,现就读于杭州市卖鱼桥小学教育集团文澜校区六(1)班,是一位酷爱书法的女生。在我休憩之际愿看一贴好字,充实自己的课余生活;在闲暇之余,愿练一张硬笔,将它与匆忙之中的作业区分。书法带给我在喧嚣城市中些许片刻的宁静,也带给我与其密不可分的古典文学之美。它是一个平台,使我有机会结识诗词,爱上诗词;它也伴随诗词把佳句与美字融合,使我沉迷,令我陶醉。这次是我第一次除参加学校
期刊
一、课题的背景  教育家杜威说:“教育即生活”,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生活。让教学回归生活是新课标的一个重要理念,基于“生活逻辑”的美术课堂教学就是关注学生的生活,从现实生活中的学生出发,走入学生的生活世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在课堂中体会生活的价值,迸发出生命的活力。  (一)教育源于生活,又回归于生活  陶行知先生说:“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为教育。”教育是生活的需要,其源
期刊
王 飞 字蓊白;号琴堂;居北京。现为博士研究生,中国民主同盟盟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央国家机关美术家协会理事,兰山印社社员。中国艺术研究院文学硕士, 获得中国艺术研究院优秀毕业生、庄汉生奖学金。四川大学艺术学院博士研究生,导师胡抗美先生。曾学习于中国美术学院书法系与现代书法研究中心。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国家画院胡抗美曾翔书法工作室助教。编著出版有:《王飞书法作品选》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
期刊
陈 玲 2012年北京大学名家工作室高研班研修。2013年至今在人民大学胡抗美书法工作室研修,师从胡抗美导师及曾翔老师,从而在书法及篆刻艺术领域得以深入探索。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陕西省书法家协会会员,宝鸡市书法家协会副秘书长,宝鸡市书画家协会秘书长。曾多次参加国内各类大型展览,获宝鸡市“喜迎十八大实现新跨越“中燃杯”职工书画作品展览优秀奖,“中国梦·劳动美”宝鸡市职工书法美术优秀作品展三等奖,入展陕
期刊
摘 要:博物馆是收藏和展示古代文物的展览馆,而美术馆则是收藏和展示现当代艺术品的展览馆。从两者的定义而言,二者是没有本质区别的。本文的研究目的在于通过博物馆与美术馆在各自基本功能的介绍和比较,让更多的人了解博物馆和美术馆,使它们的功能更好的发挥。  关键词:博物馆 美术馆 功能 区别  一.博物馆的基本功能  (一)教育功能  我国博物馆已有百年历史, 从诞生第一天起, 就与教育活动密不可分。清代
期刊
摘 要:美术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这符合当今社会的需求。以大写意的方式提升学生创意能力:因意成象,让学生有情感的表达物象;以意领气,让学生有形式的表达美感;以象达意,让学生有自由的表达童趣。大写意注重方法和规律,注重意趣和意态的表达。当孩子们有一种创造性的想法了,采用交叉联想、学会倾听、艺术借鉴等方式,那么艺术的创意就自然而生,创意能力得到了较好的发展和充分的发挥。  关键词
期刊
胡传琴 金文新 裴海云 林星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