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众所周知,作文课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主要途径之一。在作文课的教学中,大家普遍的作法是让学生平时自觉观察生活,积累生活素材,到上作文课时便让学生在室内“闭门造车”。而我们的学生由于观察生活的经验不足,尽管都是朝夕相伴之景物,却往往“视而不见”。于是由于对景物的“不熟悉”而导致了学生作文或抓不住特征;或描写不细致;或表现不准确,甚至由于“想当然”之故还常常出现一些不合乎实际的笑话。
针对这种情况,我决定“对症下药”,寻找“治病良方”,让学生走近生活,在生活中寻找写作的源泉。在一次上写景状物的作文课时,我便借学校校园环境条件优越的便利条件,学习借鉴了美术老师的绘画之法,组织我的学生走出课堂,走近学校的校园环境,到室外“写生”,即一边观察,一边描写,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我的做法是:在确定了作文课训练的主题后,在走出教室前,我教给了学生一些常用的观察方法,随后,我根据这节作文课确定的训练重点,对学生提出了如下观察要求:
首先,在观察前,要先确定好自己所观察的对象,要观察自己比较熟悉或感兴趣的景物,并结合自己对生活的思考把握其内在品质特征。
其次,在观察中,要力求做到以下几点:
1.要选好观察点,运用各种感官对“物”进行细致观察,抓住观察物的各种特征(如外形、颜色、质地、气味或声响等),特别要留意与事物内在品质吻合的特征。
2.要注意观察物与周围景物及各种环境(如时令、天气状况或光线的强弱明暗的变化等)之间主体与背景、映衬与被映衬的关系等,并适当变换观察点及观察角度(从远到近、从上到下、从整体到局部等)。
3.在观察中还要积极思考,融进联想、想象等思维活动,睹物思“辞”。并将观察、思考的心得随时做好记录。
4.搜集或摘抄一些与自己观察景物相关的精美语句或文章。
5.观察结束后,写出自己的心得或体会,在班级中进行交流。
第三、观察后,对观察中记录的材料进行必要的选择、加工和整理,最后成文。
经过一节课的室外“写生”,激发了学生观察热情,在班级交流中,学生是“人人有惊喜,个个有发现”:
有的学生注意到了学校水池中从假山石缝中钻出的一两簇小草。在光秃秃、黑黝黝的假山的映衬下,更显得那样的亮、那样的绿。望着它,不禁会让人想到小草那顽强的生命力,让人想起一首歌《小草》中唱到:没有花香,没有树高……,更让人想起了学校组织我们看的电视剧《暖春》中的小主人公小草的遭遇。
有的学生去观察那挺拔刚直的青松。它的干、它的枝,就连它那看起来毛茸茸的针叶,也表现出一股刚正不阿之气,想到了陈毅元帅的诗句“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
还有的学生注意到那四季开花的月季。尽管它的花也正在凋零,但它又在以树尖上紫红的叶子展示自己的风采,更令人叹服的是,在这样的季节里,它仍在枝头努力地顶出几个骨朵……
还有的学生发现了肃立于花园周围的冬青;有的去看那“红得逼人眼”的一片串儿红,还有的注意到了那尽管矮小但却敢于斗风傲霜的星星菊……
在同学们的眼中,平日里平淡无奇的花草似乎有了人的感情,整天静立于园中的树木也仿佛有了更丰富的内涵;往常司空见惯的校园也好像一下子变得陌生而又新奇……
交流完之后,学生很快把文章整理出来,结果是令人乐观的,尽管整体水平仍有高下之别,但文章各具特色,不但内容丰富,而且语言表现力也较强,还出现了许多形象准确而又新颖活泼的比喻,显示了他们潜在的观察、想象和创造能力。如,同样写人工修剪过的冬青的外形,有的同学将它比喻为“一个大绣球”,有的同学则将其喻为“一只趴在地上的巨大的缩头刺猬”;写冬青的叶子圆形的“像一把把精制的小铁扇”,椭圆形的“像一根根铁制的羽毛”,其叶子的厚实、鲜明的绿色又“仿佛丝绒剪成”……
还有的将串儿红未绽开之时的形状比喻为“小鸭子的扁嘴”,盛开时又像一个个“小喇叭”;有的讲垂柳“垂下万条绿丝绦”的形状比喻为“飞流直下的绿色瀑布”;有的又将星星菊写成是“缩小了的向日葵”……以前学生在作文中常常出现的“千物一面”现象变为了“一物千面”。
叶圣陶先生认为:“作文是从生活中流注出来的,它是生活的一部分,是一种发展,是一种享受,写文章不是生活上的点缀和装饰,而就是生活本身”。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让学生们把你所教的学科看作是最感兴趣的学科,让尽量多的少年象向往幸福一样幻想着在你所教的这门学科有所创造。”这次作文课学生走出了课堂,改变了以往室内作文呆板的形式,使学生在愉悦之中有所收获,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了作文水平,又为学生今后自觉独立的观察作了必要的实践准备。
针对这种情况,我决定“对症下药”,寻找“治病良方”,让学生走近生活,在生活中寻找写作的源泉。在一次上写景状物的作文课时,我便借学校校园环境条件优越的便利条件,学习借鉴了美术老师的绘画之法,组织我的学生走出课堂,走近学校的校园环境,到室外“写生”,即一边观察,一边描写,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我的做法是:在确定了作文课训练的主题后,在走出教室前,我教给了学生一些常用的观察方法,随后,我根据这节作文课确定的训练重点,对学生提出了如下观察要求:
首先,在观察前,要先确定好自己所观察的对象,要观察自己比较熟悉或感兴趣的景物,并结合自己对生活的思考把握其内在品质特征。
其次,在观察中,要力求做到以下几点:
1.要选好观察点,运用各种感官对“物”进行细致观察,抓住观察物的各种特征(如外形、颜色、质地、气味或声响等),特别要留意与事物内在品质吻合的特征。
2.要注意观察物与周围景物及各种环境(如时令、天气状况或光线的强弱明暗的变化等)之间主体与背景、映衬与被映衬的关系等,并适当变换观察点及观察角度(从远到近、从上到下、从整体到局部等)。
3.在观察中还要积极思考,融进联想、想象等思维活动,睹物思“辞”。并将观察、思考的心得随时做好记录。
4.搜集或摘抄一些与自己观察景物相关的精美语句或文章。
5.观察结束后,写出自己的心得或体会,在班级中进行交流。
第三、观察后,对观察中记录的材料进行必要的选择、加工和整理,最后成文。
经过一节课的室外“写生”,激发了学生观察热情,在班级交流中,学生是“人人有惊喜,个个有发现”:
有的学生注意到了学校水池中从假山石缝中钻出的一两簇小草。在光秃秃、黑黝黝的假山的映衬下,更显得那样的亮、那样的绿。望着它,不禁会让人想到小草那顽强的生命力,让人想起一首歌《小草》中唱到:没有花香,没有树高……,更让人想起了学校组织我们看的电视剧《暖春》中的小主人公小草的遭遇。
有的学生去观察那挺拔刚直的青松。它的干、它的枝,就连它那看起来毛茸茸的针叶,也表现出一股刚正不阿之气,想到了陈毅元帅的诗句“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
还有的学生注意到那四季开花的月季。尽管它的花也正在凋零,但它又在以树尖上紫红的叶子展示自己的风采,更令人叹服的是,在这样的季节里,它仍在枝头努力地顶出几个骨朵……
还有的学生发现了肃立于花园周围的冬青;有的去看那“红得逼人眼”的一片串儿红,还有的注意到了那尽管矮小但却敢于斗风傲霜的星星菊……
在同学们的眼中,平日里平淡无奇的花草似乎有了人的感情,整天静立于园中的树木也仿佛有了更丰富的内涵;往常司空见惯的校园也好像一下子变得陌生而又新奇……
交流完之后,学生很快把文章整理出来,结果是令人乐观的,尽管整体水平仍有高下之别,但文章各具特色,不但内容丰富,而且语言表现力也较强,还出现了许多形象准确而又新颖活泼的比喻,显示了他们潜在的观察、想象和创造能力。如,同样写人工修剪过的冬青的外形,有的同学将它比喻为“一个大绣球”,有的同学则将其喻为“一只趴在地上的巨大的缩头刺猬”;写冬青的叶子圆形的“像一把把精制的小铁扇”,椭圆形的“像一根根铁制的羽毛”,其叶子的厚实、鲜明的绿色又“仿佛丝绒剪成”……
还有的将串儿红未绽开之时的形状比喻为“小鸭子的扁嘴”,盛开时又像一个个“小喇叭”;有的讲垂柳“垂下万条绿丝绦”的形状比喻为“飞流直下的绿色瀑布”;有的又将星星菊写成是“缩小了的向日葵”……以前学生在作文中常常出现的“千物一面”现象变为了“一物千面”。
叶圣陶先生认为:“作文是从生活中流注出来的,它是生活的一部分,是一种发展,是一种享受,写文章不是生活上的点缀和装饰,而就是生活本身”。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让学生们把你所教的学科看作是最感兴趣的学科,让尽量多的少年象向往幸福一样幻想着在你所教的这门学科有所创造。”这次作文课学生走出了课堂,改变了以往室内作文呆板的形式,使学生在愉悦之中有所收获,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了作文水平,又为学生今后自觉独立的观察作了必要的实践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