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大学生的就业心理是指大学生在考虑就业问题、为获得职业做准备及在寻求职业过程中产生的各种心理现象,如紧张、焦虑、烦躁、郁闷等。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高校扩招速度的加快,大学生面临的就业形势愈加严峻。研究面对当前的新情况的大学生就业心理调适策略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当前大学毕业生就业现状
我国高校从1998年开始扩招,其后大学生数量以每年10%的速度增长,就业形势依然严峻。
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现状表现为两个鲜明的特点:一个是在总量上,我国大学生仍然满足不了现代化的需要,即总供给小于总需求。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高等教育仍然很落后。如美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高达82%,日本、英国、法国等发达国家均在50%以上,韩国、菲律宾等国也在30%以上,全世界平均毛入学率为14.5%。从世界高等教育发达国家的实践经验来看,我国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至少达到25%一30%,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因此,我国的高等教育规模将继续扩大,以培养更多的合格人才。另一个是,局部高新技术人才供不应求,人才分布不太合理。在我国7亿多庞大的从业人员中,高层次人才稀缺。据权威部门公布的数据看,我国具有本科和研究生学历以上的高层次人才比重仅占1.38%,总人数尚不足1000万人。我国不仅高新技术人才紧缺,而且人才分布不尽合理。从市场对人才需求看,有些专业人才需求过剩,而有些专业仍然人才短少。就专业门类来看,电子信息类、工商管理类、电工类、机械类等高新技术人才近几年供不应求。而从地区分布看,城市人才过剩,而农村和乡镇人才稀缺。
由此可见,大学毕业生就业难不具有普遍意义,也就是说,这种“就业难”并不是说大学生什么工作都找不到,更多的是指大学生在发达地区和大城市及高薪岗位就业难。
二、当前大学生就业心理现状
(一)毕业生对就业形势表现不乐观
近年来,随着高校扩招,大学生、的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很多学生对此表现出悲观情绪。
《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发展2008年度调查报告》显示,2008届毕业生对就业形势表现不乐观,对找到合适的工作缺乏足够的信心。仅有20.08%的毕业生表示“自信可以找到合适的工作”;有42.96%的毕业生表示“通过努力可以找到工作”;有28.87%的毕业生明确表示“现在就业困难很大,对找到合适的工作信心不足”;有8.09%的毕业生表示“就业形势堪忧,担心找不到工作”。
(二)“先就业、后择业”观念被普遍接受
在当前就业比较困难的情况下。“先就业再择业”成了多数毕业生的首选,有44.21%的毕业生表示会“先就业后择业”。
(三)外企是毕业生最青睐的就业单位
调查显示:有高达29.85%的毕业生表示会把外企作为自己就业时的首选;其次为国企,有25.80%的毕业生把国企作为自己就业时的首选单位;政府机关排名第三,所占比例为15.20%。选择前三类就业单位的毕业生比例接近70%。
(四)毕业生对薪酬福利的要求仍处于偏高状态
在招聘单位看来,大学生对企业薪酬福利的期望值偏高。数据统计显示:有49.90%的招聘单位表示毕业生对企业要求的薪酬福利是合适的,37.18%的招聘单位表示大学毕业生对招聘单位的薪酬福利要求偏高。
三、当前大学生就业心理形成的原因
从本质上讲,大学生就业心理的形成与缺乏职业生涯规划有很大的关系。相当多的大学生对自身的定位和未来的职业方向并没有清晰的目标和计划。正是缺少职业规划,导致了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的盲目和挫折。
洛阳市人才市场2008年应届大学毕业生所作的调查显示。有明确职业目标的毕业生仅为13%;60%的毕业生没有“生涯”概念,更不知道自己的优势和劣势,不知道自己适合做什么。不适合做什么。
劳动保障部劳动科学研究所的一项调查显示,大学生寻找第一份工作时,有24.6%的人完全没有考虑过职业规划问题,66.8%的人考虑过但不全面,只有8.6%的人比较充分地考虑过职业规划问题。由此可以看出大学生的职业规划意识十分薄弱。
因为没有职业方面的规划,大学生对于自己所要从事的职业不了解,造成其個性能力与职业需求之间不匹配,从而增加了就业难度,求职失败的经历越多,造成的心理压力越大。
四、心理调适对策分析
(一)加强在校生心理指导和咨询,提高大学生自我心理保健能力
目前,各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在校生人数急剧增加。以往在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中,由于心理教育及心理指导滞后造成的学生心理素质较低问题,以及因为日趋激烈的各种竞争和压力所产生的新的不良心理,使学校在学生心理指导和心理咨询等方面的工作任务更加繁重。解决这一问题的主要途径在于通过加强在校生心理教育,不断提高大学生自我心理保健能力。通过保持经常化和普及化的大学生心理辅导和心理咨询工作,使学生能够在有关心理保健理论指导下,学习掌握科学有效的方式方法。通过主观努力,使自己能够自我缓解、调节、校正可能出现的各种心理异常现象,及时解决日常心理问题,维护和保持心理健康。
(二)做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工作,提高学生职业竞争能力
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大量新型产业、职业的涌现。国家就业制度、用人制度的深度变革,均使广大毕业生在职业的选择、定位、发展等方面面临更大的自由空间,同时对学生的职业竞争能力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帮助大学生制定好职业生涯规划,是提高学生的职业竞争能力的有效手段。第一,适宜的职业生涯规划,能够使学生正确认识自我、了解自我,包括自己的智力水平、业务能力、身体状况、心理特点等;能够进一步了解社会因素对择业的影响,如经济发展变化对不同职业需求的影响,社会资源、就业信息的有效利用以及机遇的把握;能够使同学通过一系列的科学测定,如有关个人潜力、职业能力倾向的科学测定,职业兴趣、气质类型与职业匹配、职业价值观与职业匹配的测验,对自己的职业倾向、发展潜力有一个总体把握,最终使学生能够有目的的设计自己的现在和将来,根据现有的条件和愿望,以及社会环境条件提前设计选择好职业道路。第二,也是更重要的一点,是通过职业生涯道路的制定,能够使学生明确努力方向,能够奋发图强,在业务学习、能力培养、素质的提高等方面有选择、有目标的进行努力和发展,从而不断打造实力,增强自信心,为未来的职业竞争做好物质和心理准备。
(三)高度重视就业指导工作,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实践证明,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对于帮助学生调整心态,发挥水平,顺利实现就业目标具有重要作用。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有关就业形势和国家政策方面的指导。通过这方面的指导,帮助学生客观分析判断就业形势,了解国家有关指导性的就业政策,为职业调整、定位做好心理准备。二是择业方法与技巧的指导。包括求职材料,如自荐书、求职信等的准备,面试、笔试等应聘过程中各种技巧的学习等。帮助同学拉近与应聘单位的距离,更好的适应应聘单位选人、用人标准,以便在职业竞争中占得先机。三是就业心理指导。包括角色转换的心理准备,健康情绪的调整和保持,人际关系的有效沟通以及如何客观认识自我,怎样参与竞争,如何正确对待挫折等,确保同学在求职应聘过程中能够知己知彼,始终保持良好的心态。
参考文献
[1]杨秀珍.青少年自我心理保健[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5.
[2]王岳森,范千文.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择业指导呻[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
[3]冯岚.大学生就业难的心理分析及对策田[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社科版),2004(1):408-410.
作者简介:韩嫣(1977—),女,河南鄢陵人,硕士,洛阳理工学院讲师,主要从事管理学和职业发展教育研究。
一、当前大学毕业生就业现状
我国高校从1998年开始扩招,其后大学生数量以每年10%的速度增长,就业形势依然严峻。
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现状表现为两个鲜明的特点:一个是在总量上,我国大学生仍然满足不了现代化的需要,即总供给小于总需求。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高等教育仍然很落后。如美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高达82%,日本、英国、法国等发达国家均在50%以上,韩国、菲律宾等国也在30%以上,全世界平均毛入学率为14.5%。从世界高等教育发达国家的实践经验来看,我国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至少达到25%一30%,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因此,我国的高等教育规模将继续扩大,以培养更多的合格人才。另一个是,局部高新技术人才供不应求,人才分布不太合理。在我国7亿多庞大的从业人员中,高层次人才稀缺。据权威部门公布的数据看,我国具有本科和研究生学历以上的高层次人才比重仅占1.38%,总人数尚不足1000万人。我国不仅高新技术人才紧缺,而且人才分布不尽合理。从市场对人才需求看,有些专业人才需求过剩,而有些专业仍然人才短少。就专业门类来看,电子信息类、工商管理类、电工类、机械类等高新技术人才近几年供不应求。而从地区分布看,城市人才过剩,而农村和乡镇人才稀缺。
由此可见,大学毕业生就业难不具有普遍意义,也就是说,这种“就业难”并不是说大学生什么工作都找不到,更多的是指大学生在发达地区和大城市及高薪岗位就业难。
二、当前大学生就业心理现状
(一)毕业生对就业形势表现不乐观
近年来,随着高校扩招,大学生、的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很多学生对此表现出悲观情绪。
《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发展2008年度调查报告》显示,2008届毕业生对就业形势表现不乐观,对找到合适的工作缺乏足够的信心。仅有20.08%的毕业生表示“自信可以找到合适的工作”;有42.96%的毕业生表示“通过努力可以找到工作”;有28.87%的毕业生明确表示“现在就业困难很大,对找到合适的工作信心不足”;有8.09%的毕业生表示“就业形势堪忧,担心找不到工作”。
(二)“先就业、后择业”观念被普遍接受
在当前就业比较困难的情况下。“先就业再择业”成了多数毕业生的首选,有44.21%的毕业生表示会“先就业后择业”。
(三)外企是毕业生最青睐的就业单位
调查显示:有高达29.85%的毕业生表示会把外企作为自己就业时的首选;其次为国企,有25.80%的毕业生把国企作为自己就业时的首选单位;政府机关排名第三,所占比例为15.20%。选择前三类就业单位的毕业生比例接近70%。
(四)毕业生对薪酬福利的要求仍处于偏高状态
在招聘单位看来,大学生对企业薪酬福利的期望值偏高。数据统计显示:有49.90%的招聘单位表示毕业生对企业要求的薪酬福利是合适的,37.18%的招聘单位表示大学毕业生对招聘单位的薪酬福利要求偏高。
三、当前大学生就业心理形成的原因
从本质上讲,大学生就业心理的形成与缺乏职业生涯规划有很大的关系。相当多的大学生对自身的定位和未来的职业方向并没有清晰的目标和计划。正是缺少职业规划,导致了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的盲目和挫折。
洛阳市人才市场2008年应届大学毕业生所作的调查显示。有明确职业目标的毕业生仅为13%;60%的毕业生没有“生涯”概念,更不知道自己的优势和劣势,不知道自己适合做什么。不适合做什么。
劳动保障部劳动科学研究所的一项调查显示,大学生寻找第一份工作时,有24.6%的人完全没有考虑过职业规划问题,66.8%的人考虑过但不全面,只有8.6%的人比较充分地考虑过职业规划问题。由此可以看出大学生的职业规划意识十分薄弱。
因为没有职业方面的规划,大学生对于自己所要从事的职业不了解,造成其個性能力与职业需求之间不匹配,从而增加了就业难度,求职失败的经历越多,造成的心理压力越大。
四、心理调适对策分析
(一)加强在校生心理指导和咨询,提高大学生自我心理保健能力
目前,各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在校生人数急剧增加。以往在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中,由于心理教育及心理指导滞后造成的学生心理素质较低问题,以及因为日趋激烈的各种竞争和压力所产生的新的不良心理,使学校在学生心理指导和心理咨询等方面的工作任务更加繁重。解决这一问题的主要途径在于通过加强在校生心理教育,不断提高大学生自我心理保健能力。通过保持经常化和普及化的大学生心理辅导和心理咨询工作,使学生能够在有关心理保健理论指导下,学习掌握科学有效的方式方法。通过主观努力,使自己能够自我缓解、调节、校正可能出现的各种心理异常现象,及时解决日常心理问题,维护和保持心理健康。
(二)做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工作,提高学生职业竞争能力
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大量新型产业、职业的涌现。国家就业制度、用人制度的深度变革,均使广大毕业生在职业的选择、定位、发展等方面面临更大的自由空间,同时对学生的职业竞争能力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帮助大学生制定好职业生涯规划,是提高学生的职业竞争能力的有效手段。第一,适宜的职业生涯规划,能够使学生正确认识自我、了解自我,包括自己的智力水平、业务能力、身体状况、心理特点等;能够进一步了解社会因素对择业的影响,如经济发展变化对不同职业需求的影响,社会资源、就业信息的有效利用以及机遇的把握;能够使同学通过一系列的科学测定,如有关个人潜力、职业能力倾向的科学测定,职业兴趣、气质类型与职业匹配、职业价值观与职业匹配的测验,对自己的职业倾向、发展潜力有一个总体把握,最终使学生能够有目的的设计自己的现在和将来,根据现有的条件和愿望,以及社会环境条件提前设计选择好职业道路。第二,也是更重要的一点,是通过职业生涯道路的制定,能够使学生明确努力方向,能够奋发图强,在业务学习、能力培养、素质的提高等方面有选择、有目标的进行努力和发展,从而不断打造实力,增强自信心,为未来的职业竞争做好物质和心理准备。
(三)高度重视就业指导工作,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实践证明,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对于帮助学生调整心态,发挥水平,顺利实现就业目标具有重要作用。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有关就业形势和国家政策方面的指导。通过这方面的指导,帮助学生客观分析判断就业形势,了解国家有关指导性的就业政策,为职业调整、定位做好心理准备。二是择业方法与技巧的指导。包括求职材料,如自荐书、求职信等的准备,面试、笔试等应聘过程中各种技巧的学习等。帮助同学拉近与应聘单位的距离,更好的适应应聘单位选人、用人标准,以便在职业竞争中占得先机。三是就业心理指导。包括角色转换的心理准备,健康情绪的调整和保持,人际关系的有效沟通以及如何客观认识自我,怎样参与竞争,如何正确对待挫折等,确保同学在求职应聘过程中能够知己知彼,始终保持良好的心态。
参考文献
[1]杨秀珍.青少年自我心理保健[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5.
[2]王岳森,范千文.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择业指导呻[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
[3]冯岚.大学生就业难的心理分析及对策田[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社科版),2004(1):408-410.
作者简介:韩嫣(1977—),女,河南鄢陵人,硕士,洛阳理工学院讲师,主要从事管理学和职业发展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