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引言
本教学年度,笔者承担了一个教学改革项目“建立企业诊所与管理学教学改革研究”,在研究进行中,深刻领会到:要“授之以鱼”,更要“授之以渔”;而要“授之以渔”,必须在实践中去教授。建立企业诊所,可以给学生提供这样一个实践的机会。该教学改革项目的实施正是这样的逻辑:要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必须在实践中“授之以渔”。
“授之以鱼”与“授之以渔”
窃以为,“鱼”即是什么,即各种理论方法本身的阐释和理解,“渔”即理论方法是如何创造出来的及如何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后者显然更为重要。
1.关于如何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理论联系实际
培养学生能力、提高学生素质最终体现在学生运用课堂教学所学到的各种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上,即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所谓理论,其实就是解决某类问题的一般性方法,即工具。理论联系实际首先要掌握理论掌握工具,尤其是工具、理论方法的使用前提和局限性;其次是对实际问题的准确认识与归纳。只有理论方法的前提与问题一致时,该理论方法才能确实解决该问题,这才是理论联系实际的精神实质。
2.关于理论的创造:解决实践问题的需求引致理论的供给
决定理论产生的根本动力在于人们对经济发展中某一问题的解决进而产生对解决方法和手段的倒逼性需求。就管理理论而言,经济的发展与市场的扩展,使得提高生产效率的问题在生产中越来越重要,管理的重要性凸显。如何提高生产效率、从哪里入手、怎样解决等等问题摆在了每个管理者面前。为解决这些问题,实践中管理者们不断摸索,不断尝试与检验,最终会找到一个(或一些)有效的方法,并加以理论化,即管理理论的创新。创新的管理理论推向社会,其他的管理者们引入实践中运用,取得比较好的管理效果,提高了生产效率,转而吸引更多的管理者们运用,从而与技术创新一起,推动经济的发展,即管理理论的(竞争性)扩散。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生产中又会出现新的管理问题,运用原有理论无法有效解决它,也就是说原有理论的效用开始递减,即管理理论的衰退。于是新的管理理论又以同样的逻辑被创造出来,但经济发展水平已达另一高度。
一个实例:科学管理理论
1.授之以鱼:“泰罗制”是什么?
“泰罗制”是指泰罗创建的科学管理理论,由于其在管理思想史上的重要地位,泰罗被称为“科学管理之父”。
1881年,泰罗在米德维尔钢铁厂开始进行劳动时间和工作方法的研究。他的主要著作有:《计件工资制》、《工厂管理》、《科学管理的原理和方法》、《科学管理》等。
“泰罗制”的主要内容有:科学挑选工人、工时研究与标准化、差别计件工资制、职能管理等,其核心就是如何提高劳动生产率。泰罗认为当时劳资矛盾根本原因是效率低,所以其研究都是围绕如何提高工作效率而展开的,并且主要集中在定额研究和人——机匹配上。
2.授之以渔:科学管理理论是如何创造出来的?
(1)实证分析
①当时面临的管理问题是什么?(对理论的强烈需求)
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美国,经过产业革命后,生产力已达到一定的高度,科学技术也有了较大发展,机器大工业日益取代工场手工业,生产规模随市场规模的扩大而扩大,专业化的大规模生产方式下,要求规范的组织管理、建立严格的管理秩序。
②现实中如何解决?可否有效?
当时的生产中,仍然延续工场手工业时的传统经验型管理,缺乏科学的依据,管理效率低下,使得社会经济发展和企业中的劳动生产率远远落后于当时科学技术成就和国内外经济条件所提供的客观可能性,主要表现为许多工厂的产量都远低于其额定生产能力,能达到60%的都很少。显然,如何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解决劳动力效率低下问题,即人与机器如何达到最佳匹配,已成为现实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③如何解决?从何入手?
严格管理、规范管理,提高人的劳动力效率。
从挑选“第一流的工人”入手,进行工时研究,即通过对劳动中的动作进行分解,尽量减少不必要的动作,以使动作最简化,工时最短,劳动最有效率。
④提出解决方法,实践中检验(泰罗自己检验)
工时研究的目的是确定最佳工作方法、工时定额和其他劳动定额标准。同时,建立各种明确的规定、条例、标准,并使工人掌握标准化的操作方法,使用标准化的工具、机器和材料,使一切制度化、标准化、科学化。在此基础上,进行工资制度改革,实行差别计件工资制,即根据工人完成定额的不同而采取不同的工资率,而不是根据工作类别来支付工资。
泰罗通过实践检验,在定额管理基础上实行差别计件工资制效果显著,产量增加2-3倍,成本大幅度降低。
⑤理论化(著述、理论供给)、扩大检验范围
在实践的基础上,泰罗先后发表了《计件工资制》、《科学管理》等一系列论著,将自己的科学管理思想理论化,即理论供给,以满足社会对管理理论的迫切需求。这些理论逐渐被应用于工厂的管理实践中,受到更大范围的实践检验。
⑥理论扩散:全社会应用,极大推动生产力发展
实践证明,“泰罗制”促进了当时工厂管理的普遍改革,科学管理方法逐步代替了依靠主观经验的管理方法,并形成一整套管理制度,对美国企业界长期稳定地发展影响广泛而深远,极大地适应并促进了当时的机器大工业下的大批量生产方式,其典型代表就是“福特生产方式”。
(2)规范分析:判断理论的价值与局限性
①理论的价值
我们知道,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工具构成生产力三大要素,其中劳动工具是代表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标志。在当时的经济发展和科技水平下,劳动工具即机器设备代表着最高生产力水平,以人——机匹配为其核心内涵的“泰罗制”围绕如何提高劳动者的劳动效率而展开,体现了对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适应;由于“泰罗制”下的定额管理的科学性,可以适应机器生产能力的变化,客观上为机器设计生产能力的提高创造了更大的空间,比如通过提高机器流水线的节拍来增加产量,而不致引起管理的混乱,所以说一定程度上,“泰罗制”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②历史局限性:当时问题下有效,一旦问题发生变化,则理论失效。
“泰罗制”在当时短缺经济条件下,人们处于基本需求阶段,经济刺激可以成为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唯一动力。但随着经济发展,人们收入水平提高,需求也会向更高层次发展,所以劳动已不再仅仅作为一种谋生手段,人们渴望从劳动本身得到某种满足。显然,“泰罗制”下工人只能被动接受管理者的命令、受经济报酬驱使的状况已不能使工人满足,工人已经不仅仅为了工资而劳动。反映在微观经济学理论上,表现为劳动的供给曲线的倒S形状。从市场需求角度来看,在人们需求单一且稳定的情况下,“泰罗制”非常有助于实现大批量生产方式下的规模经济。但随着经济形势从短缺转向过剩,而且需求出现多样化、差异化和不稳定,大批量生产方式便显出其僵化的危机,赖以生存的“泰罗制”自然而然“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福特生产方式”的失败为此提供了很好地注解。
3.理论产生的周期性(理论的生命周期)
新问题产生——市场需求多样化差异化、人的需求层次高级化情况下,管理如何适应并促进生产力发展?引致对新理论的需求,曾经有效解决了旧问题的旧理论——“科学管理理论”开始衰落(边际生产力递减),于是新理论以同样的逻辑与程序产生供给,只是此时经济已发展到新水平新高度,因而新问题更为复杂,相应地新理论也越来越复杂。
企业诊所:“授之以渔”的探索
以上从一般性角度论述了什么是“鱼”:理论以及如何创造理论:即“渔”。“建立企业诊所与管理学教学改革研究”这个教学改革项目,就是要修一个“鱼塘”——企业诊所,然后在其中教学生如何“渔”——运用并创造理论方法以解决企业管理实践中出现的问题。
企业诊所教学模式一般分为以下四个步骤:
1.选择企业案例:选择具有典型性的企业案例,作为诊断的对象。
2.市场调查:通过市场调查,找出企业经营中种种有关因素,作为进一步诊断的依据。
3.企业诊断:通过种种现象以及调查数据,结合管理理论,对企业所遇到的问题进行诊断分析。
4.诊断报告:提出最终的结论,包括问题、分析、论据以及解决方案。
建立“企业诊所”这种教学新模式的探索,是试图改革传统的管理学课堂教学模式,使学生有机会提前走入企业走入社会,学会运用课堂所学理论并学会创造理论,以解决实践中发现的种种问题。具体而言,通过企业案例分析、市场调查、企业诊断等等实践环节,深入理解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实践能力。
本文为西北政法大学教学改革项目“建立企业诊所与管理学教学改革研究”的成果。
作者单位:西北政法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本教学年度,笔者承担了一个教学改革项目“建立企业诊所与管理学教学改革研究”,在研究进行中,深刻领会到:要“授之以鱼”,更要“授之以渔”;而要“授之以渔”,必须在实践中去教授。建立企业诊所,可以给学生提供这样一个实践的机会。该教学改革项目的实施正是这样的逻辑:要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必须在实践中“授之以渔”。
“授之以鱼”与“授之以渔”
窃以为,“鱼”即是什么,即各种理论方法本身的阐释和理解,“渔”即理论方法是如何创造出来的及如何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后者显然更为重要。
1.关于如何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理论联系实际
培养学生能力、提高学生素质最终体现在学生运用课堂教学所学到的各种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上,即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所谓理论,其实就是解决某类问题的一般性方法,即工具。理论联系实际首先要掌握理论掌握工具,尤其是工具、理论方法的使用前提和局限性;其次是对实际问题的准确认识与归纳。只有理论方法的前提与问题一致时,该理论方法才能确实解决该问题,这才是理论联系实际的精神实质。
2.关于理论的创造:解决实践问题的需求引致理论的供给
决定理论产生的根本动力在于人们对经济发展中某一问题的解决进而产生对解决方法和手段的倒逼性需求。就管理理论而言,经济的发展与市场的扩展,使得提高生产效率的问题在生产中越来越重要,管理的重要性凸显。如何提高生产效率、从哪里入手、怎样解决等等问题摆在了每个管理者面前。为解决这些问题,实践中管理者们不断摸索,不断尝试与检验,最终会找到一个(或一些)有效的方法,并加以理论化,即管理理论的创新。创新的管理理论推向社会,其他的管理者们引入实践中运用,取得比较好的管理效果,提高了生产效率,转而吸引更多的管理者们运用,从而与技术创新一起,推动经济的发展,即管理理论的(竞争性)扩散。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生产中又会出现新的管理问题,运用原有理论无法有效解决它,也就是说原有理论的效用开始递减,即管理理论的衰退。于是新的管理理论又以同样的逻辑被创造出来,但经济发展水平已达另一高度。
一个实例:科学管理理论
1.授之以鱼:“泰罗制”是什么?
“泰罗制”是指泰罗创建的科学管理理论,由于其在管理思想史上的重要地位,泰罗被称为“科学管理之父”。
1881年,泰罗在米德维尔钢铁厂开始进行劳动时间和工作方法的研究。他的主要著作有:《计件工资制》、《工厂管理》、《科学管理的原理和方法》、《科学管理》等。
“泰罗制”的主要内容有:科学挑选工人、工时研究与标准化、差别计件工资制、职能管理等,其核心就是如何提高劳动生产率。泰罗认为当时劳资矛盾根本原因是效率低,所以其研究都是围绕如何提高工作效率而展开的,并且主要集中在定额研究和人——机匹配上。
2.授之以渔:科学管理理论是如何创造出来的?
(1)实证分析
①当时面临的管理问题是什么?(对理论的强烈需求)
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美国,经过产业革命后,生产力已达到一定的高度,科学技术也有了较大发展,机器大工业日益取代工场手工业,生产规模随市场规模的扩大而扩大,专业化的大规模生产方式下,要求规范的组织管理、建立严格的管理秩序。
②现实中如何解决?可否有效?
当时的生产中,仍然延续工场手工业时的传统经验型管理,缺乏科学的依据,管理效率低下,使得社会经济发展和企业中的劳动生产率远远落后于当时科学技术成就和国内外经济条件所提供的客观可能性,主要表现为许多工厂的产量都远低于其额定生产能力,能达到60%的都很少。显然,如何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解决劳动力效率低下问题,即人与机器如何达到最佳匹配,已成为现实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③如何解决?从何入手?
严格管理、规范管理,提高人的劳动力效率。
从挑选“第一流的工人”入手,进行工时研究,即通过对劳动中的动作进行分解,尽量减少不必要的动作,以使动作最简化,工时最短,劳动最有效率。
④提出解决方法,实践中检验(泰罗自己检验)
工时研究的目的是确定最佳工作方法、工时定额和其他劳动定额标准。同时,建立各种明确的规定、条例、标准,并使工人掌握标准化的操作方法,使用标准化的工具、机器和材料,使一切制度化、标准化、科学化。在此基础上,进行工资制度改革,实行差别计件工资制,即根据工人完成定额的不同而采取不同的工资率,而不是根据工作类别来支付工资。
泰罗通过实践检验,在定额管理基础上实行差别计件工资制效果显著,产量增加2-3倍,成本大幅度降低。
⑤理论化(著述、理论供给)、扩大检验范围
在实践的基础上,泰罗先后发表了《计件工资制》、《科学管理》等一系列论著,将自己的科学管理思想理论化,即理论供给,以满足社会对管理理论的迫切需求。这些理论逐渐被应用于工厂的管理实践中,受到更大范围的实践检验。
⑥理论扩散:全社会应用,极大推动生产力发展
实践证明,“泰罗制”促进了当时工厂管理的普遍改革,科学管理方法逐步代替了依靠主观经验的管理方法,并形成一整套管理制度,对美国企业界长期稳定地发展影响广泛而深远,极大地适应并促进了当时的机器大工业下的大批量生产方式,其典型代表就是“福特生产方式”。
(2)规范分析:判断理论的价值与局限性
①理论的价值
我们知道,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工具构成生产力三大要素,其中劳动工具是代表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标志。在当时的经济发展和科技水平下,劳动工具即机器设备代表着最高生产力水平,以人——机匹配为其核心内涵的“泰罗制”围绕如何提高劳动者的劳动效率而展开,体现了对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适应;由于“泰罗制”下的定额管理的科学性,可以适应机器生产能力的变化,客观上为机器设计生产能力的提高创造了更大的空间,比如通过提高机器流水线的节拍来增加产量,而不致引起管理的混乱,所以说一定程度上,“泰罗制”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②历史局限性:当时问题下有效,一旦问题发生变化,则理论失效。
“泰罗制”在当时短缺经济条件下,人们处于基本需求阶段,经济刺激可以成为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唯一动力。但随着经济发展,人们收入水平提高,需求也会向更高层次发展,所以劳动已不再仅仅作为一种谋生手段,人们渴望从劳动本身得到某种满足。显然,“泰罗制”下工人只能被动接受管理者的命令、受经济报酬驱使的状况已不能使工人满足,工人已经不仅仅为了工资而劳动。反映在微观经济学理论上,表现为劳动的供给曲线的倒S形状。从市场需求角度来看,在人们需求单一且稳定的情况下,“泰罗制”非常有助于实现大批量生产方式下的规模经济。但随着经济形势从短缺转向过剩,而且需求出现多样化、差异化和不稳定,大批量生产方式便显出其僵化的危机,赖以生存的“泰罗制”自然而然“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福特生产方式”的失败为此提供了很好地注解。
3.理论产生的周期性(理论的生命周期)
新问题产生——市场需求多样化差异化、人的需求层次高级化情况下,管理如何适应并促进生产力发展?引致对新理论的需求,曾经有效解决了旧问题的旧理论——“科学管理理论”开始衰落(边际生产力递减),于是新理论以同样的逻辑与程序产生供给,只是此时经济已发展到新水平新高度,因而新问题更为复杂,相应地新理论也越来越复杂。
企业诊所:“授之以渔”的探索
以上从一般性角度论述了什么是“鱼”:理论以及如何创造理论:即“渔”。“建立企业诊所与管理学教学改革研究”这个教学改革项目,就是要修一个“鱼塘”——企业诊所,然后在其中教学生如何“渔”——运用并创造理论方法以解决企业管理实践中出现的问题。
企业诊所教学模式一般分为以下四个步骤:
1.选择企业案例:选择具有典型性的企业案例,作为诊断的对象。
2.市场调查:通过市场调查,找出企业经营中种种有关因素,作为进一步诊断的依据。
3.企业诊断:通过种种现象以及调查数据,结合管理理论,对企业所遇到的问题进行诊断分析。
4.诊断报告:提出最终的结论,包括问题、分析、论据以及解决方案。
建立“企业诊所”这种教学新模式的探索,是试图改革传统的管理学课堂教学模式,使学生有机会提前走入企业走入社会,学会运用课堂所学理论并学会创造理论,以解决实践中发现的种种问题。具体而言,通过企业案例分析、市场调查、企业诊断等等实践环节,深入理解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实践能力。
本文为西北政法大学教学改革项目“建立企业诊所与管理学教学改革研究”的成果。
作者单位:西北政法大学经济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