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视域中的“为人民服务”思想

来源 :唯实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pzcz198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马克思主义人学中国化研究”(项目号:09BK013)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路向峰(1978- ),男,河南扶沟人,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历史唯物主义与社会发展理论。摘要:哲学作为“爱智慧”的学问,离不开对人自身的关怀,以科学实践观为基础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蕴含人文关怀于其中的。“为人民服务”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人文关怀的中国式表达。在人学视域中审视“为人民服务”思想需要关注三个维度:中国传统道德观中的为公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的融合与超越;政治宗旨和公民道德规范的辩证统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逻辑。
  关键词:为人民服务;理论渊源;科学内涵;发展逻辑
  中图分类号:D2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1605(2012)04-0026-0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改革开放后的30余年里获得了长足发展,但与之相匹配的伦理道德体系却并未完全建立起来。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构成为时代发展的重要主题。由毛泽东提出和确立的“为人民服务”思想是契合这一时代主题的重要内容,同时,这一思想也受到了来自于经济全球化和信息网络化的严峻挑战。我们不能仅仅局限于从党的宗旨的维度理解和阐发为“人民服务”思想的当代意义和价值,而应该置身于人学视域全面审视这一思想的理论渊源、科学内涵和发展逻辑。在人学视域中重新审视“为人民服务”这个命题,并从实践角度挖掘它的发展逻辑和实现路径,对于发展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民主政治以及文化繁荣具有理论和实践的双重意蕴;在微观层面,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应用和发展,加强与改进党的思想建设,提升公民整体道德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双向审度的理论渊源
  对于作为一种政治伦理取向和公民道德规范的“为人民服务”思想,我们不能单从历史的发展亦或是现实的需要去作单向度的追寻和审视,而必须在历史传统、群众史觀视域的交融中对其理论渊源作出考察。中国传统道德观中“为公”思想的精华部分与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价值指向的一致性为毛泽东的为人民服务思想的形成提供了理论上的可能性。毛泽东从群众史观的基本原理出发,剔除了“为公”思想中的唯心主义和封建主义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因素,在融合与超越的基础上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为人民服务思想。
  1.“为人民服务”思想的传统文化基础
  早在两千多年前,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就总结了之前的“为公”思想元素,表达了他的社会政治理想:“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礼记·礼运》)后来的儒家学者一般都把“为公”视为做人、立德、治国的一个重要准则加以推崇。孟子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之”(《孟子·尽心下》)的治国之道。孟子旨在告诫统治者,不但要在统治意识中把民众置于重要地位,而且这也是一种根本的巩固统治的手段和方针。国家的统治者必须明了一个道理:要稳固统治,就必须一方面体恤民情,关心百姓的饥寒冷暖;另一方面,只有为百姓提供一个安居乐业的生活环境,民才能乐而拥其为王。汉朝贾谊指出:“闻之于政也,民无不以为本也,国以为本,君以为本,吏以为本。”(《新书译注》)无论对国家、君主还是官吏来讲,无不要以关注民众作为为政之本。宋代大儒朱熹明确指明:“天下之务,莫大于恤民。”
  从人学角度看,统治阶级的知识分子所提倡的“为公”思想首先所考虑和维护的是统治阶级的利益,避免不了阶级利益的驱使和私有制制度的局限。因此,“为公”思想很难变成抛却阶级和阶层分割并由剥削阶级践行的道德实践。但这一蕴含于传统文化之中的为公思想,其抛却了阶级局限的精华部分,历经历史的积淀,却总能在关系到中华民族生死和危难的时候启迪广大劳动人民群众挺身而出,义无反顾地维护国家和民族的尊严。由此可见,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为公思想在开始形成时就蕴含了政治宗旨和公共道德规范两个相互联结的维度,其可贵之处在于,它虽然出于维护国家统治、君主地位和官吏权威的初衷提出了重视民众力量的口号,却在客观上阐明了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社会中的重要作用。理所当然,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为公”思想构成了中国共产党人“为人民服务”政治宗旨的传统文化底蕴。换句话说,对传统文化精髓中“为公”思想的继承和超越,使为人民服务思想具有了强烈的文化基础、民族特色和现实适应性。“为公”思想中蕴含的体现人性特征、超越时代局限的积极成果以及其所具有的文化实践的生命力是繁荣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思想源泉。
  2.“为人民服务”思想的马克思主义人学底蕴
  毛泽东“为人民服务”思想的形成,除却历史机遇与传统文化的奠基以外,其主要理论原则来源于马克思主义的群众史观。正是站立在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的立场、原则基础之上,毛泽东吸取、融汇和超越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为公”思想资源,回应中国革命斗争实践的现实,以独具特色的中华民族语言,深刻而生动地提出了具有历史唯物主义深刻内涵的“为人民服务”思想,使马克思主义的人学思想、群众史观化为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宗旨。
  马克思早在中学时期的毕业论文中就表达了自己为全人类幸福献身的旨趣和崇高志向:“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献身;那时我们感到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1]马克思恩格斯是在《共产党宣言》中提出“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思想的,他们向世人指出:“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2]在这里,马克思恩格斯不是抽象地谈论为“人”亦或是笼统地谈论为“人类”,而是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为什么人的科学界定”把新生无产阶级的先进性和广泛的群众性有机结合和辩证统一起来了。[3]“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既是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的初步表达,也是毛泽东“为人民服务”思想旨趣的理论端倪和直接思想来源。马克思在《法兰西内战》中初步以类似于“为人民服务”式的语言表达了无产阶级政权的性质:“为了服务于组织在公社里的人民。”[4]
  中国传统道德观中“为公”思想的精华部分与马克思主义的群众史观价值指向的一致性为毛泽东“为人民服务”思想的形成在理论上奠定了可能性基础。在对近代中国“向何处去”的历史选择和历史实践中,毛泽东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的高度,借鉴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的精华,剔除中国传统文化“为公”思想中的唯心主义和封建主义因素,在理论与实践的辩证统一中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为人民服务”思想。毛泽东将唯物史观的人学思想和群众史观的精髓概括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5]923他进而提出:“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5]857而在评价标准和价值取向上则是“全心全意”,而不是“三心二意”或是“半心半意”。
  二、二维共生的科学内涵
  随着时间的推移,在中国传统文化“为公”思想和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中找到源头活水的“为人民服务”思想,被经济和社会的飞速发展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和价值标准。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任何具有生命力的理论都必须跟随时代的实践步伐不断与时俱进,“为人民服务”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的中国式理论表达当然也是如此。我们必须及时总结当代中国社会实践,紧密结合时代特征,积极发掘这一思想在当代中国的科学内涵和理论表达形式,并合理地把其思想原则和理论表达形式应用的群体扩展至整个社会。在当代,挖掘“为人民服务”思想的科学内涵,至少应该在政治宗旨和全面道德价值观两个维度加以审度。
  1.作为政治宗旨的“为人民服务”
  “为人民服务”思想最早是由毛泽东同志作为党对旧的文艺形式改造的原则提出来的,后来才演变成“为大多数人谋利益”的共产党人和共产党领导的军队的政治宗旨。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毛泽东以后的中国领导人首先也是在政治原则上加以使用和发展的。胡锦涛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的讲话中明确指出:“90年来党的发展历程告诉我们,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是我们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6]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人最根本的政治要求和行为评价标准,这首先是由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的严肃性、科学性和先进性的内在要求决定的。在当代中国,各种利益矛盾和冲突异常明显,党群、干群关系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局面。因此,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更是成为了无产阶级政党的政治本色和生命线。是否履行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政治宗旨,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一切资产阶级政党以及冒牌的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标志,也是衡量新时期党群关系的风向标。具体而言,作为中国共产党政治宗旨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思想包含了全体党员和干部必须一切从人民利益出发、一切为了人民、一切向人民负责的基本思想。在本质上要求随时随地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高于一切的位置上,把个人利益融化在人民大众的利益之中;当个人利益同人民利益发生矛盾时,要发扬顾全大局的精神,自觉地牺牲个人的利益;要始终同人民群众甘苦与共,同人民群众保持密切的联系,做人民的公仆。
  2.作为全民道德价值观的“为人民服务”
  从整体和系统的观点看,“为人民服务”不应仅仅作为中国共产党人、革命干部的道德价值观、政治宗旨和行为评价标准,更应成为全社会、全民共同遵守的全民道德价值观。在当代中国,由公共实践所开辟的公共生活世界需要在价值层面确认一种体现公共价值目标的道德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提出和建构应该说是对这一理论需求的初步回应,“为人民服务”思想是这一核心价值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
  “为人民服务”的主体我们可以界分为共产党员和普通民众。从最一般的意义上讲,作为全民道德的“为人民服务”思想可以通俗地理解为:“我为人人,人人为我。”无论是对共产党员还是普通民众,做好本职工作、人人各司其职、各尽其责都是“为人民服务”的最基本要求。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宗旨来讲,无论党员主观意愿如何,都要履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作为普通民众,其行为不一定是全心全意的,但最起码的要求应该是自觉的。对普通民众而言,无论本着什么样的出发点,作为全民道德价值观的“为人民服务”思想都要求人们在社会生活和社会实践中盡量做到替别人着想,力求有利于他人、有利于社会,使自己的行为能够给他人和社会带来有益的后果;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做到团结互助、努力奉献。具体到职业活动中时,要求人们遵纪守法、诚实劳动。换句话说,要求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普通劳动者从不同的利益要求出发,在遵纪守法和不危害他人利益的前提下,以诚实的劳动谋求自身利益,为社会提供符合质量要求和有积极效益的劳动成果。“为人民服务”在职业道德中所体现的这种遵纪守法、诚实劳动原则,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实际。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逻辑
  任何理论要成为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都必须在对时代问题的回应与互动中获得发展的动力而与时俱进。当然,“为人民服务”思想也必须在中国现实问题的探索和回应中发掘与时俱进的理论发展路径。因此,深刻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伦理价值取向上与“为人民服务”思想的一致性和统一性,确认“为人民服务”思想对于当代中国经济发展的合法性地位,探求当代中国社会践行“为人民服务”思想的路径以及理论本身的发展逻辑就显得尤其重要。
  1.强化思想道德建设
  “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核心,因此,践行“为人民服务”的价值理念,最根本的举措还是强化思想道德建设。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民众的思想观念和道德意识在全社会范围内发生了深刻变化。一方面,热爱祖国、开拓创新、锐意进取、科学文明、团结互助已成为当前我国社会精神风貌的主流,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另一方面,由于经济全球化和网络信息化进程的加快以及西方意识形态的影响,部分人存在不明是非、不知荣辱、不辨善恶、不分美丑的不良道德取向。如何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断提升道德情操,构筑抵御不良风气的思想道德防线,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已然成为我们当前面临的重大而紧迫的时代课题。强化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能够促进良好精神道德风尚的形成。我们必须在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中始终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基本价值取向,着力发挥其对一切道德现象的统帅作用,并把“为人民服务”的道德理念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紧密结合起来,以富有成效的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成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高效和健康发展提供积极的、强有力的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
  2.着力构建服务型政府
  “为人民服务”作为党的政治宗旨在现实的社会生活中必须有政府的执政理念作为载体,而为公民利益服务是党构建服务型政府的宗旨所在。因此,构建服务型政府的理念与党的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是一致的。正像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所指出的那样,人民群众是历史的真正创造者,作为历史形态载体的社会主义政府,其权力都是由人民赋予的。因此,这种由人民赋予的权力理所当然地要在执政理念中体现为为人民服务的价值导向。社会主义的政府及其附属机构是否践行了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是我们判断政府性质的重要标准。从我国的实际来讲,我们所力图构建的服务型政府,不但要致力于发展经济,把社会财富这块“蛋糕”做大,又要着眼于基本民生,努力把这块“蛋糕”分好;既关注人们物质生活的改善,又关注人们精神生活的满足和生存环境的改善。作为“为人民服务”政治宗旨的践行方式,服务型政府必须把人民群众的意志和利益作为政府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秉持“向人民学习,为人民服务,请人民评判,让人民满意”的工作原则,以“人民群众高兴不高兴、满意不满意、赞成不赞成”为工作标准,更好地行使职能、履行责任。总之,在这种新的政府模式下,要不要服务、要什么样的服务、要多少服务、要什么样的服务方式,以及如何评判服务结果,都应以公民为中心。
  3.积极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
  纵观改革开放以来的我国人事制度,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这种人事制度带有浓厚的“官本位”色彩,往往排斥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有创造个性的人,代之以人际关系以及人事背景作为人事任用的主要标准。在这种不崇尚能力本位的人事制度制约下,各级干部很难把“为人民服务”内化为自己的职业道德准则,切实为绝大多数人民群众谋利益。为此,必须在全社会范围内真正建立起一种能够使人的素质得到全面发展,并确保那些有能力、愿意并且能够为人民做好工作的人才脱颖而出的制度。这种富含以“为人民服务”为价值导向的激励机制能够把人的行为引向为人民服务自觉行为中去。因此,在人事制度改革上,只有实现从“官本位”到“能力本位”、“道德素质本位”的转变,才能真正把党的政治宗旨落实到党员、干部的具体行动中去。正如胡锦涛同志在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的讲话中指出的那样:“要坚持把干部的德放在首要位置,选拔任用那些政治坚定、有真才实学、实绩突出、群众公认的干部,形成以德修身、以德服众、以德领才、以德润才、德才兼备的用人导向。要坚持凭实绩使用干部,让能干事者有机会、干成事者有舞台,不让老实人吃亏,不让投机钻营者得利,让所有优秀干部都能为党和人民贡献力量。”[6]只有把道德素质作为衡量全体干部行为的基本标准,我们的干部才能够真正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人生追求,在自己的工作中实践党的宗旨。
  4.开展多层次的“为人民服务”的道德实践
  如果仅仅停留在理论和道德宣传的层面而止步不前的话,那么为人民服务作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势必会流于形式。因此,我们必须注重开展多层次的囊括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在内的道德实践。在社会公德的践履方面,我们要大力提倡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努力营造社会主义社会人和人之间团结互助的友爱关系。事实上,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市场经济自身存在的逐利性特征,导致一部分公民见利忘义、唯利是图,甚至在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遭到严重危害时,仍然“见义不为”、“见死不救”,这种情况的存在使我国的社会公德建设一度陷入困境。小悦悦在人们漠视中离去带走的不仅是一个幼小生命的飘零,也不仅是我们对全社会道德底线沦丧的谴责和无奈,还有一个社会主导思维方式影响下道德实践和道德信仰的脱钩。为此,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必须重视社会公德教育,大力倡导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在职业道德建设中,我们要把爱岗敬业作为基本的职业操守,提倡各行各业的人们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和献身社会,真正把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落实到对岗位的热爱中去,对职业岗位的无限热爱和对群众的真诚关心都应必然出于一种发自内心的为人民服务的献身精神。在家庭美德的践履中,真正把尊老爱幼落实到家,使老人能够安享社会成果和实现精神生活的丰富,把爱幼落实到以自身的行动实现的潜移默化的言传身教中去,使孩子从小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观念。□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7.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83.
  [3]钟哲明.“为人民服务”思想的来源[J],高校理论战线,2004(11):33.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7.
  [5]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6]胡锦涛.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光明日报,2011-07-02.
  责任编辑:戴群英
其他文献
摘 要:近年来,盐城市坚持在制度、体制和机制上创新,围绕科学配置权力、优化决策流程、实行风险防控等构建权力运行监控新机制,破解了一系列权力监控的难题,为建立以公开为核心的权力运行机制提供了非常有价值的成功经验和现实启示。  关键词:廉政建设;权力运行;监控机制  中图分类号:D26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605(2011)11-0004-06    作者简介:龚少情(196
期刊
摘 要:南京市华侨路街道推行的“公民社区”建设是当前以“区域化党建”带动城市社区发展的创新模式,这一模式蕴含了以“公民”价值的感召为纽带联系社区成员、以公共责任的分担为基础设计社区组织结构、以行政与自治的衔接为手段动员社会力量和以利益的共享为目标满足民生需求的四大特点。在以“区域化党建”推动“公民社区”建设的实践中需要关注政党的双重属性,保持政党的政府性与社会性的平衡,以及通过区域化党建增强执政党
期刊
作者简介:宋志坚(1948- ),男,原名宋百兴,浙江绍兴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福建人民出版社编审,在写作杂文的同时,主要研究鲁迅与杂文理论。  摘 要:鲁迅还是孔子,似乎是一个两难抉择,孔子的中庸与鲁迅的反中庸,就是一个突出的表现。其实,孔子所谓中庸之本义,乃是恰到好处,恰如其分,无过而无不及。因为这是一种难以企及的境界,遂有孔子“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之说,可见孔子不嫌狂狷。只是在长期
期刊
摘 要:日本地震引发的核泄露事件在中国引发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抢盐风暴”,造成“群体性恐慌”事件。群体性恐慌事件的生命周期模型由慌源、积慌、发慌、慌抢四阶段组成。基于系统生态模型的逻辑视角的机理分析,政府应该做好积极的预警并提出应对策略。  关键词:核泄露;盐慌事件;群体性恐慌事件   中图分类号:D035.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605-(2011)12-0045-03   
期刊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构建具有新苏南模式区域特色的统筹城乡党建工作一体化新格局研究”(项目批准号:09BDJ023)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程勉中(1954- ),男,江苏无锡人,江南大学人文学院党委书记,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党建理论。摘要:无锡在创先争优、构建动力机制及创新载体方面作出了有益的探索。其创新之处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用党的先进性引领城乡发展,形成惠民服务的新
期刊
摘 要:基于历史发展的视角对我党历代领导人的社会矛盾观进行初步回眸和总结表明,毛泽东的“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思想、邓小平的“化解各种社会矛盾的根本途径是发展生产力”的理论、江泽民的“善于分析和处理各种人民内部矛盾”的管理理念与胡锦涛提出用“科学发展观”和“创新社会管理”解决社会矛盾的重要观点是一脉相承的,是马克思主义思想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创造性产物。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社会矛
期刊
摘 要:乡村两级干部与农民对农村党风廉政建设状况的判断存在着巨大差别,其原因与当前乡村干部对个人价值实现具有很高的自我期待有关,也与乡村内可供利用和分配的资源极为有限相联系。行政村与乡镇的党风廉政建设要区别对待,采取不同的思路。村庄内的党风廉政建设一般采取发展基层民主的方式。加强乡镇一级的党风廉政建设,则应改革现行的干部考核与选拔制度,并建立能够对乡镇干部进行有效监督的机制。  关键词:农村基层;
期刊
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不动摇李云鹏  作者简介:李云鹏(1988- ),男,河南洛阳人,西北师范大学文史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国际关系史、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摘要: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以及中国社会的逐步转型,思想领域里各种质疑、否定马克思主义的杂音缕缕不绝,诸如马克思主义过时论、马克思主义外来论、历史终结论、马克思主义实践失败论等自由化思潮甚嚣尘上。分析和揭驳这类自由化思
期刊
摘 要:跨国公司对华投资过程中,不仅充分表达自身的想法,提交各种调研报告和议案,丰富了中国外资政策问题的提出范围,而且,在议程设置环节也发挥积极的作用,通过社会舆论、媒体等各种手段将自己关心的问题列入政府日程,使得政府部门不得不认真考虑它们的意见并优先给与答复。在政策的制定和执行阶段,跨国公司更是以寻租和博弈等策略,深入影响着外资政策过程,使得中国外资政策工作不断向公开透明迈进。政府部门应建立严格
期刊
摘 要:目前,广大农村出现宗教返热现象,其本质是农民对实际生活幸福感和质量的一种功利性期望,这一现象的出现与转型时期农民的生存状况和精神态势密不可分。引导农民建构科学、合理的信仰文化和道德秩序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要途径。应因势利导,加强农村社区建设;遵循规律,推进农村文化建设;立足根本,健全农村保障机制;积极引导,使农民信仰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相适应。  关键词:转型时期;信仰;道德;文化;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