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创新数学课堂,提高教学效率是实现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提高就业率,培养学生一专多能,适应社会需求的关键。那么,如何创新数学课堂,提高教学效率呢?笔者通过自己多年从事教学工作的经验和体会,总结了一些看法,与大家交流、讨论,共同提高。
一、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气氛,提高教学效率
同样的一节数学课,有的数学教师上得气氛十分活跃,教学效率比较高,有的教师教学却令人觉得沉闷,学生的思维活跃不起来,课堂死气沉沉,没有一点生气。追根揭底,是因为前者一开始便唤起学生积极的学习欲望,激发师生的互动情感,感受思维活动的快乐,从而为营造课堂气氛提供保证。对于后者来说,他们虽然也专心备课,其教学手段无可挑剔,但是课堂气氛却并不活跃,因为那只是机械式的生搬硬套,教师根本不关心学生的心态。
如何才能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气氛,提高教学呢?那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并时时刻刻关怀学生,和学生多交流、多探讨。要想使数学教学活灵活现,教师必须把情感作为教学的目的之一,使课堂教学成为品质性格的“刻画场”。例如,教师在讲“圆的周长计算公式”这一课时,可以把绕着线的篮球带进教室。学生看见篮球立刻兴奋不已,教师可以提问:绕住篮球的线我们可以测量出来,要使绕住篮球的线离球表面一米远,这个线需要多长啊。教师随后说,这需要学习“圆的周长计算公式”后,就可以很快算出结果。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生在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下进入新课。
二、采用形象、直观、生动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必须注意从学生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这就需要在课堂教学中通过激励、唤醒等形式多样的教学手段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他们无所顾忌、敢想敢说、求新求异的好奇心。例如,用讲故事、设问、游戏、练习等方法。在讲“求平均数的方法”这一课时,教师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假设水果店运来600个菠萝,其中大的300个,小的300个。水果店老板对售货员说:大一点的一元卖2个,小的卖3个,结果收入250元。第二次同样又运来数量和大小一样的菠萝,价格也是相同的,售货员想:何必这样麻烦,不如不许挑,平均一元钱可以买2.5个,每个4角钱。卖完菠萝,售货员一算,为什么比第一次少卖10元呢?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通过讨论、分析,不难知道:两个菠萝价钱的平均数和每元钱卖的菠萝并不是一回事。在这样的情景模式下,学生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趣味性就被充分调动了。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能够激发学生的最大潜能,让每一堂课都是新颖的,从而启发他们的思维能力,学得主动,促使学生形成最佳的心理状态,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提高教学效率。
三、精心设计试题,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虽然我们面临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但当前教育并不等同于应试教育。传统教育的许多方面发挥了和正在发挥着其积极的一面,我们不能否认考试的重要性,它不但是对学科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考查,而且还是教师获取教学成果的反馈。适当运用考试,可以提高学生们的自信心,激励他们积极争取,努力向上,从而达到转化差生的目的。例如,在考试的过程中,小学数学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出一些难易相当的题目,有助于增强学生的信心,使他们意识到自己的学习成果是被认可的。在考试前,教师应给学生打气、鼓励,不加压。对学习较差的学生,教师应根据他们的实际情况进行个别辅导,使学生经过努力后也有取得好成绩的机会,让他们在数学学习中感受到成就感。这样,就会慢慢地把他们从“比别人差一等”的观念中转到学习中来,从而培养他们的自信心。
总之,只有创新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学生才能获取更多的知识,掌握多种学习方法,更重要的是使其树立自信心,体现数学的真正魅力。
(责编侯艳星)
一、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气氛,提高教学效率
同样的一节数学课,有的数学教师上得气氛十分活跃,教学效率比较高,有的教师教学却令人觉得沉闷,学生的思维活跃不起来,课堂死气沉沉,没有一点生气。追根揭底,是因为前者一开始便唤起学生积极的学习欲望,激发师生的互动情感,感受思维活动的快乐,从而为营造课堂气氛提供保证。对于后者来说,他们虽然也专心备课,其教学手段无可挑剔,但是课堂气氛却并不活跃,因为那只是机械式的生搬硬套,教师根本不关心学生的心态。
如何才能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气氛,提高教学呢?那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并时时刻刻关怀学生,和学生多交流、多探讨。要想使数学教学活灵活现,教师必须把情感作为教学的目的之一,使课堂教学成为品质性格的“刻画场”。例如,教师在讲“圆的周长计算公式”这一课时,可以把绕着线的篮球带进教室。学生看见篮球立刻兴奋不已,教师可以提问:绕住篮球的线我们可以测量出来,要使绕住篮球的线离球表面一米远,这个线需要多长啊。教师随后说,这需要学习“圆的周长计算公式”后,就可以很快算出结果。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生在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下进入新课。
二、采用形象、直观、生动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必须注意从学生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这就需要在课堂教学中通过激励、唤醒等形式多样的教学手段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他们无所顾忌、敢想敢说、求新求异的好奇心。例如,用讲故事、设问、游戏、练习等方法。在讲“求平均数的方法”这一课时,教师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假设水果店运来600个菠萝,其中大的300个,小的300个。水果店老板对售货员说:大一点的一元卖2个,小的卖3个,结果收入250元。第二次同样又运来数量和大小一样的菠萝,价格也是相同的,售货员想:何必这样麻烦,不如不许挑,平均一元钱可以买2.5个,每个4角钱。卖完菠萝,售货员一算,为什么比第一次少卖10元呢?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通过讨论、分析,不难知道:两个菠萝价钱的平均数和每元钱卖的菠萝并不是一回事。在这样的情景模式下,学生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趣味性就被充分调动了。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能够激发学生的最大潜能,让每一堂课都是新颖的,从而启发他们的思维能力,学得主动,促使学生形成最佳的心理状态,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提高教学效率。
三、精心设计试题,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虽然我们面临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但当前教育并不等同于应试教育。传统教育的许多方面发挥了和正在发挥着其积极的一面,我们不能否认考试的重要性,它不但是对学科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考查,而且还是教师获取教学成果的反馈。适当运用考试,可以提高学生们的自信心,激励他们积极争取,努力向上,从而达到转化差生的目的。例如,在考试的过程中,小学数学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出一些难易相当的题目,有助于增强学生的信心,使他们意识到自己的学习成果是被认可的。在考试前,教师应给学生打气、鼓励,不加压。对学习较差的学生,教师应根据他们的实际情况进行个别辅导,使学生经过努力后也有取得好成绩的机会,让他们在数学学习中感受到成就感。这样,就会慢慢地把他们从“比别人差一等”的观念中转到学习中来,从而培养他们的自信心。
总之,只有创新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学生才能获取更多的知识,掌握多种学习方法,更重要的是使其树立自信心,体现数学的真正魅力。
(责编侯艳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