饶宗颐先生的东坡情结

来源 :海外文摘·文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lielie3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月6日的早晨,这是一个寒意袭人的早晨。当我从手机新闻中获悉饶宗颐教授离世的消息后,一时无法置信。恍惚间,我随即致电香港的朋友,证实这一消息后,我仍然不愿相信这个噩耗。
  因为就在5天前的2月1日,我和南旋集团董事长王庭聪先生还应邀来到香港跑马地饶宗颐教授的寓所,和饶宗颐教授及其女儿饶清芬女士一起商议筹划中的 《饶老与惠州的文化情缘》一书的编撰出版事宜。当聊到饶老倡议重修的惠州东坡祠即将竣工开放时,饶老紧紧握着我的手,和声细语地说:“感谢惠州!感谢市委、市政府!”没想到仅仅过了几天,这一辞别竟成了我们的永别!
  饶老他不是惠州人,然而,他凭着对苏东坡的敬仰之情及对东坡寓惠诗文的浓厚兴趣,却多次前来惠州考察调研、旅游观光。时年95岁高龄还为挂榜阁写下了洋洋洒洒的《挂榜阁记》,同时,对惠州市政府建言献策,称苏东坡是惠州的一张文化名片,要擦亮它,不说其他,单是他寓惠期间创作的和陶诗作,就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笔宝贵财富。
  经饶老这么一说,我特地找来《苏东坡全集》和《东坡寓惠诗文选注》,这才知道苏东坡的一生作和陶诗109首,竟有75首作于惠州。苏东坡到惠之后写的第一首和陶诗是《和陶归园田居六首》并引。此诗写于1095年3月4日嘉祐寺,在创作此首诗的前一天,詹范太守陪东坡一起重游了白水山和佛迹岩,随行的还有林抃、王原、赖仙芝等人。到惠半年了,东坡渐渐地熟悉了惠州的一些地方,结交了一些朋友,比初来乍到时的那种陌生、压抑、郁闷、烦恼的境况已大为改观。通过这次郊游,东坡的心情更趋平和,他当晚就欣慰地给一个叫陈慥的老友写信:“来惠将半年,风土食物不恶,吏民相待甚厚。”从信中,不难看出东坡的兴奋心情。他除了适应了惠州的水土和生活习惯之外,还提及了惠州吏民的热情相待,詹范太守和水北老人就是吏民中的代表。
  苏东坡在这组和陶诗中,多处提到了水北的那位八十多岁的老人家。他的热情好客,大方开朗的性格给东坡留下了极深的印象。诗中说:“老人八十余,不识城市娱,造物偶遗漏,同侪尽丘墟。平生不渡江,水北有幽居,手插荔枝子,合抱三百株,莫言陈家紫,甘冷悲不如,君来树下坐,饱食携其余,归途遗儿子,怀抱不可虚,有酒持饮我,不问钱有无。”这位一生不曾渡过东江来过府城的水北老人,在苏东坡的笔下栩栩如生,鲜活无比。你看老人对东坡多么热情:“君来树下坐,饱食携其余。”“有酒持饮我,不问钱有无。”无不让人感受到老人的那种豪爽和慷慨。在以后的日子里,苏东坡还陆陆续续地写下了《和陶贫士七首》并引、《和陶九日闲居》并引、《和陶读山海经》并引、《和陶桃花源》并引,以及《和陶咏二疏》《和陶咏荆轲》《和陶咏三良》等等,在这诸多的和咏诗中,苏东坡用步韵、次韵、从韵等形式,吸纳本土题材,讴歌岭南风物,凸显东江特色。这既是苏东坡花甲之年的创作高峰,也是他在文学艺术形式上的一种创新。这两个伟大的诗人,一个在彭泽,一个在惠州,一个是东晋,一个是北宋,中间相隔了六百多年和数千公里,他们在漫长的历史时空穿越中对田园诗歌作了一次次如此精彩的交流和对话,并开启了一代和陶诗创作的新风。“吾前后和诗一百有九,至其得意,自谓不甚愧渊明。”这是东坡的自白。而王庭坚在《跋子瞻陶诗》中说苏东坡:“饱食惠州饭,细和渊明诗。彭泽千载人,东坡百世士。出处虽不同,风味乃相似。”
  饶老非常推崇苏东坡的和陶诗,并潜心研究苏东坡,他说:“我最佩服东坡的地方,就是他凡事皆主张向上,无论他面对如何艰苦的境遇,也都维持着向上的精神,他多次被贬,从黄州,写了赤壁赋,再到惠州,海南儋州,但仍然保持着开阔的宇宙观。苏东坡在惠州时,对陶渊明的诗,每首步韵,首首相对,写了‘寓惠集’,很有意义。他这种向上的人生观就是来自佛教的精神。在向上的这条道路上,我是学习苏东坡的,他的思想对我影响很大。他的思想应该是庄子和佛学。苏东坡去世那年写的诗中有这样两句:渺渺天低鹃没处,青山一发是中原。这胸怀,至死还心念中原。我在印度班达伽东方研究所从事研究工作期间,步东坡韵,写下了大量诗词,比如印度大榕树歌用东坡竹枝歌韵、南印度七塔歌用东坡海市韵等。我喜欢东坡,喜欢惠州。东坡在惠州能留下大量优秀诗歌,是让人很高兴的一件事。”
  为此,2010年,饶老极力建议在惠州重修东坡祠,认为这是以实际行动推动文化建设,并表态可以捐献一些藏品、书籍等。饶老的建议得到广东省委、省政府及惠州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此后,惠州市委、市政府经过认真的规划设计,以大气魄、大手笔启动东坡祠的建设。饶老获悉东坡祠开工重建后非常高兴,欣然题写了“惠州东坡祠”牌匾,他离世的前不久,还为即将竣工开放的惠州东坡祠写来贺信。
  饶老曾来惠州举办过个人书画作品展,并取名“雪堂余韵·饶宗颐书画展”。当有人问及为何取名 “雪堂余韵”时,他兴奋地说:“苏东坡曾在黄州垦地,筑一书屋,名为‘东坡雪堂’, 东坡在水东种菜地名‘东园’,我寻苏迹而来,故题‘雪堂余韵’。”寥寥数语,无不透出对东坡的敬仰之情以及对东坡文化的研究之深。这次展览共展出了饶老书画作品60多幅,其中一幅6尺整张的大画《西湖春色》每每让观者驻足留步赞叹不已。画中的惠州西湖烟波浩渺,春风荡漾,苏堤绿树婆娑,湖边垂柳依依,孤山脚下花团锦簇,湖心岛上鹭鸟低飞, 九曲桥上游人如织, 天地人融为一景, 树鸟花点缀其间,构图巧妙, 恢宏大气, 风光景色十分迷人。由此可见饶老对惠州西湖的自然风光是何等挚爱,对东坡的“浓妆淡抹总相宜”的诗意领悟又是何等深刻!
  近年,由于工作关系我与饶老联系较多, 几面之缘之后我们不仅熟络, 还经常能得到饶老的当面点拨和教诲。我曾是文学青年,大学期间曾经挚爱过的文学书法, 后苦于从政之后的繁忙而一度搁笔, 是饶老的严谨专注的治学精神重新激发了我的文学梦想。我粗略地统计过,迄今为止,饶老先后为惠州东坡祠、挂榜阁、丰湖书院、惠民堂等题写牌匾,并向惠州博物馆、图书馆、挂榜阁、东坡祠等赠送了一批专著及书画作品,还为惠州的友人晚辈学生留下了许多墨宝。
  2017年8月9日,我正好因公赴港,恰逢饶老生日,内心涌起拜望饶老的强烈愿望,以表达我的敬仰与感激之情。当我抵达饶家,饶老闻声从卧室缓缓走出来,我们赶紧上前搀扶他到客厅安坐。饶老气色尚好,但毕竟年事已高,且因听力问题疏于与人主动交流,但他一直握着我的手,双手温暖、有力。我向他简要通报了惠州文化建设的相关情况,感谢他为惠州做的各种好事,给他展示了我们编写的 《惠州历史文化丛书》,邀请他方便时再来惠州看看重建的东坡祠等,他认真地听着、看着,不时点点头……他的女儿饶清芬女士说,她计划再出版一套饶老的丛书,其中饶老与惠州的故事可以作为其中一本,希望我们能支持配合,并委托我和王庭聪先生协助编撰出版这本《饶老与惠州的文化情缘》(暂定名)一书。
  此后,我立即着手这本书的撰写及相关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我与王庭聪先生多次碰面研究编撰出版事宜,王庭聪先生也撰写了一篇他和饒老深情厚谊的文章。为了最后敲定这本书的编撰出版的具体事宜,饶老及其女儿饶清芬女士邀请我和王庭聪先生2月1日到其家中面谈,当时,我们看到饶老虽然有点小恙,手脚有点浮肿,但是精气神还好,话语也比上一次见他时略多,他坐在轮椅上与我们交谈,并与我们合影。没想到几天后,竟听到他离世的消息。
  可以告慰饶老先生的是,《饶老与惠州的文化情缘》一书目前已基本定稿,行将付印,可惜,他再也无法亲眼看到这本书的正式出版了……
  责任编辑:曹景峰
  美术插图:曲光辉
其他文献
拿出一张纸或者建立一个空白文档,一个字一个字写上去,等到最后形成一个完整的作品,留下的是满足和喜悦。写作好比是一场爱恋,切不可带有急功近利的心态。我们透过文字看到作者的内心,产生灵魂的共鸣,好似一期一会,理应保持虔诚与郑重的态度。有些故事是真实发生过的,因真实而动人;有些故事,明明是虚构的,却同样可以打动人,只因情感真实动人。真实的情感会产生让人直面内心的力量,让人看到人性的优点和弱点。  写作还
一  来到澜沧江畔的普洱,一个七十年前的故事震撼了我。回到北京后,澜沧江的涛声依旧在我耳边激荡,一幕幕难忘的场景还不时映现在我眼前。  一位英俊的佤族小伙子穿戴上赴京国庆观礼时,毛主席送他的毛呢制服、帽子和皮鞋,然后对着镜子,把参观北京、天津、南京、上海、武汉、重庆、昆明等城市时获赠的纪念章一一佩戴在胸前。推开窗,他深情望一眼云海中佤山峰峦,仿佛置身于彌蒙的旷野之中,在悄然期待大山那边的一抹朝霞。
我的故乡在湘西南的一个小城,夫夷江流经县城,我家就在江边不远处,附近有一片很大的沙滩,叫南门沙滩。沙滩下游有一个古渡,名为白公渡。从沙滩到古渡口中间这一带,是天然的扳罾场地。  我年少时,父亲去江边扳罾,常常天黑后才回家,母亲总是给父亲留好晚饭。这天晚上,见父亲又迟迟未归,母亲便数落道:“看看你爸,这都什么时候了,还守在江边,扳罾能当饭吃吗?”尽管母亲话里有些抱怨,但更多的还是牵挂和关爱。说完那番
一只白色的小鸟用长长的腿,把自己支在历史的浩海烟波里。河流依旧,古渡已经废弃,偶尔,会有鸟声沿着石阶爬到岸上,用摊开的光芒,打捞淹没的繁华。  不远处就是黄河边上的古镇,有几千人的规模,听当地的老人讲,居民多为移居的外地人的后裔,本地的原住居民,人口还不到一半,如今,已经分不清哪些是客居的人,哪些是当地的人,一代一代的繁衍生息,他们已经相互融入,除了内心里的精神故乡,家园的概念,都一样了。  唯有
一个周末,我和同伴驾车去秧箐看看。   到册亨水库大坝之下的桥边,按路标往右上坡,蜿蜒数转,缓缓向上,植被因山高乔木越来越少,而矮化藤化植物增多起来。慢慢地就到了一个岔路口 ,往左下是水泥路,是去下秧箐的。往右沿泥青路再行一公里多点,到了上秧箐山麓。   疏叶在风中猎猎摇曳,山鹰在山丛点画出线影,夏蝉的鸣叫和红耳鹎的叫声时高时低,不时听到哨子般的鸟鸣——不知道它们在哪里——仿佛是一个空灵的梦,
A面  那段时间我无所事事。准确地说,辞职在家。前东家心慈,看我不是跳槽,且无下任单位,便多发我一年工资,我也就没忙于找事。手里握着一大把空闲时光,形同握着一大把钞票,爱怎么花怎么花,爽!头几个月,我从电脑城提回一个大屏幕苹果一体机,没日没夜地在爱奇艺看电影,饿了叫外卖,困了躺一阵儿,几乎不出门。某天赵丹妮开门进来,被我蓬头垢面的样子吓住,以为撞见了鬼,“怎么自虐成这样?”“又不用跟人谈恋爱,管它
我是2015年7月25日下午抵达法兰克福的。空气是凉的,扑上鼻翼,犹如甘泉淌过喉咙,更惊奇的是,我那慢性咽喉病,竟奇迹般的不药而愈了。  踏着暮色,我在法兰克福的郊外小镇漫步。抬头仰望天空,群星已现身,跟中国大多数城市相比,这儿的星星,更大,更明亮,更清晰,离我更近,我想伸手去摘一颗放入口袋,带回我的家乡。星星的闪动,无序中透着有序的旋律,仿佛是从邻国首都维也纳飘来的音符,几只青鸟掠过,它们可能不
一  菊花趴在一个满身腱子肉的男人背上,给他推油按摩。她把新近学到的技法一步一步在那块门板宽的背上施行,手法柔软而又有力。她只觉全身发热,额上沁出微微的汗来,薰衣草精油的香气熏得她脑袋晕乎乎的,像缺了睡眠。要命的是,她的心脏就像床边那块揉得皱巴巴的浴巾,和着裤兜里手机的震动,紧成了一团。不用看,一定是陈楚生打过来的。  陈楚生是她的前夫,和他生活了几年,他的德性一清二楚。世上只怕再也没有他这么放肆
清碧溪像一个梦,一个寒中带清凉的梦。  清碧溪以这里的“武器岩”作第一道山门,在岩的下方虽也有清流白石之胜,但自从来到苍山之后,通常的景色都不再有颜色了,苍山十八溪哪一个不是清白得可爱?  左边是峦崖壁立,往下看到几十丈的崖脚一直插入清澈碧绿的流水中,我们傍着左边的曲折小径进山,转过这个山脚,就可以看到中间一块奇石,像十八般武器负土而出,刀枪剑戟,都刃锋毕露,证实这一个武器岩的名字。  路随苍山山
初春的柔光一束束地滑落在老家后院里,母亲头一撇,对我轻轻地说:“长椿叶芽儿啦!”  在这院里,最能成为风景的大概就是这些椿树吧。苏醒了的精灵们,是我和母亲从老宅古井边的窗台外,一蔸蔸地移植过来的。  此刻,相逢正是怀念吧?  三年前的那个周末,我陪母亲在老宅菜园里侍弄青菜地,短憩时,我指着两棵枯死得差不多的老树说:“这树还有用吗?不如烧掉它们哩。”  沉默了好久,母亲喃喃念着:“多可惜的老椿树。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