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茶余饭后打开电视倾听于丹教授的《论语》心得,感觉曾经遥远而枯燥的《论语》一下子变得丰富和温暖起来。于丹教授用深入浅出的语言,结合现代实际生活娓娓道来,阐述其深刻内涵,有许多独到见解,豁然于眼前。但要真正走进《论语》,离孔圣人更近一些,还需亲自读一读。
细读《论语》,才真正理解宋代开国宰相赵普曾经标榜说,自己以半部《论语》治天下;细读《论语》,让人知道怎样做人,怎样做一个君子;细读《论语》,才明白应该怎样学习,作为一个教师应该如何教学。
下面,从做人、学习、教学三个方面,谈谈读《论语》的一些感想:
一、做人:仁爱,诚信
“仁”是孔子教育思想的核心,仁者,爱人也,为人处世的一个基本原则,就是要能以关爱他人的心态面对生活。仁爱,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孔子认为,仁爱是做人的根本。孔子不仅是一个仁爱的宣传者,同时也是一个仁爱的实践者。孔子提出,人只要能做到恭、宽、信、敏、惠这五点,就可以称之为志士仁人。《论语》中记载: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这是孔子在教导学生,在家要孝顺父母,出门要平易近人,做事谨慎,诚实守信,博爱众生,亲近仁者,这一切都做好了,还有余力的话,就可以去学习文艺了。一个普通的人,要把这几点都做好实在是很不容易的。作为老师,就应该身体力行,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去影响学生,去感化学生,为学生作出行动上的模范。如果一味喋喋不休地对学生做出种种口头上的要求,就不是“爱人”,而是折磨人。
二、学习:谦逊,严谨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这是《论语》中给人感触颇深的两句话。前一句是说几个人走在一起,那么其中必定有可以当老师的人;后一句告诉人们敏捷而努力地学习,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这两句话虽然出自两千多年前的孔子之口,但至今仍是至理名言,意义深远。“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包含着一个广泛的道理:能者为师。在教学中接触很多人,有经验丰富的老教师,有年富力强的骨干教师,有激情勃发的年轻教师,有充满朝气的可爱的学生,每个人都有一定的优点值得去学习。“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善于学习,就是善于学习别人的长处,取长补短,同时又能发现别人的短处,对照自己,查漏补缺。作为一个学习者,就应该有谦虚向人学习的态度,能在生活中随时随地地学习。
三、教学:态度温和,因材施教
读论语可以发现,孔子教育学生很少疾言厉色,他通常是用和缓的、诱导的、商榷的口气,这是老夫子的教学态度,也是儒家的一种处事态度。真正优秀的教师,应该像孔老夫子那样用和缓亲切的语气跟学生沟通交流。
对大胆的子路和胆小的冉有提出同一个问题,得到截然不同的回答,是孔子因材施教的经典事例。在《论语》先进篇十一中就有这样的记载,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从这一段中,可以看到,孔子在面对子路和冉有所提出的同样的问题“闻斯行诸”时,没有简单地给出一个主张,而是依据他们不同的性格特点,做出不同的判断,进而给出恰如其分地回答。子路和冉有都向孔子提出“闻斯行诸”的问题,即“得到真理就马上干起来吗?”孔子的答案竟完全相反,引起公西华的疑问。孔子回答说:“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意思是:冉求平日做事,过分谨慎,所以我给他壮胆;仲由的胆量却有两个人的大,勇于作为,所以我要压压他。这是典型的因材施教、因人而教的范例,在日常的教学中,会遇到各种类型的学生,作为任课教师,因材施教可以事半功倍,作为班主任,因人而教可以一切尽在掌握之中。
细读《论语》,才真正理解宋代开国宰相赵普曾经标榜说,自己以半部《论语》治天下;细读《论语》,让人知道怎样做人,怎样做一个君子;细读《论语》,才明白应该怎样学习,作为一个教师应该如何教学。
下面,从做人、学习、教学三个方面,谈谈读《论语》的一些感想:
一、做人:仁爱,诚信
“仁”是孔子教育思想的核心,仁者,爱人也,为人处世的一个基本原则,就是要能以关爱他人的心态面对生活。仁爱,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孔子认为,仁爱是做人的根本。孔子不仅是一个仁爱的宣传者,同时也是一个仁爱的实践者。孔子提出,人只要能做到恭、宽、信、敏、惠这五点,就可以称之为志士仁人。《论语》中记载: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这是孔子在教导学生,在家要孝顺父母,出门要平易近人,做事谨慎,诚实守信,博爱众生,亲近仁者,这一切都做好了,还有余力的话,就可以去学习文艺了。一个普通的人,要把这几点都做好实在是很不容易的。作为老师,就应该身体力行,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去影响学生,去感化学生,为学生作出行动上的模范。如果一味喋喋不休地对学生做出种种口头上的要求,就不是“爱人”,而是折磨人。
二、学习:谦逊,严谨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这是《论语》中给人感触颇深的两句话。前一句是说几个人走在一起,那么其中必定有可以当老师的人;后一句告诉人们敏捷而努力地学习,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这两句话虽然出自两千多年前的孔子之口,但至今仍是至理名言,意义深远。“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包含着一个广泛的道理:能者为师。在教学中接触很多人,有经验丰富的老教师,有年富力强的骨干教师,有激情勃发的年轻教师,有充满朝气的可爱的学生,每个人都有一定的优点值得去学习。“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善于学习,就是善于学习别人的长处,取长补短,同时又能发现别人的短处,对照自己,查漏补缺。作为一个学习者,就应该有谦虚向人学习的态度,能在生活中随时随地地学习。
三、教学:态度温和,因材施教
读论语可以发现,孔子教育学生很少疾言厉色,他通常是用和缓的、诱导的、商榷的口气,这是老夫子的教学态度,也是儒家的一种处事态度。真正优秀的教师,应该像孔老夫子那样用和缓亲切的语气跟学生沟通交流。
对大胆的子路和胆小的冉有提出同一个问题,得到截然不同的回答,是孔子因材施教的经典事例。在《论语》先进篇十一中就有这样的记载,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从这一段中,可以看到,孔子在面对子路和冉有所提出的同样的问题“闻斯行诸”时,没有简单地给出一个主张,而是依据他们不同的性格特点,做出不同的判断,进而给出恰如其分地回答。子路和冉有都向孔子提出“闻斯行诸”的问题,即“得到真理就马上干起来吗?”孔子的答案竟完全相反,引起公西华的疑问。孔子回答说:“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意思是:冉求平日做事,过分谨慎,所以我给他壮胆;仲由的胆量却有两个人的大,勇于作为,所以我要压压他。这是典型的因材施教、因人而教的范例,在日常的教学中,会遇到各种类型的学生,作为任课教师,因材施教可以事半功倍,作为班主任,因人而教可以一切尽在掌握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