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论语》有感

来源 :语文周报·高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rplushu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茶余饭后打开电视倾听于丹教授的《论语》心得,感觉曾经遥远而枯燥的《论语》一下子变得丰富和温暖起来。于丹教授用深入浅出的语言,结合现代实际生活娓娓道来,阐述其深刻内涵,有许多独到见解,豁然于眼前。但要真正走进《论语》,离孔圣人更近一些,还需亲自读一读。
  细读《论语》,才真正理解宋代开国宰相赵普曾经标榜说,自己以半部《论语》治天下;细读《论语》,让人知道怎样做人,怎样做一个君子;细读《论语》,才明白应该怎样学习,作为一个教师应该如何教学。
  下面,从做人、学习、教学三个方面,谈谈读《论语》的一些感想:
  一、做人:仁爱,诚信
  “仁”是孔子教育思想的核心,仁者,爱人也,为人处世的一个基本原则,就是要能以关爱他人的心态面对生活。仁爱,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孔子认为,仁爱是做人的根本。孔子不仅是一个仁爱的宣传者,同时也是一个仁爱的实践者。孔子提出,人只要能做到恭、宽、信、敏、惠这五点,就可以称之为志士仁人。《论语》中记载: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这是孔子在教导学生,在家要孝顺父母,出门要平易近人,做事谨慎,诚实守信,博爱众生,亲近仁者,这一切都做好了,还有余力的话,就可以去学习文艺了。一个普通的人,要把这几点都做好实在是很不容易的。作为老师,就应该身体力行,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去影响学生,去感化学生,为学生作出行动上的模范。如果一味喋喋不休地对学生做出种种口头上的要求,就不是“爱人”,而是折磨人。
  二、学习:谦逊,严谨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这是《论语》中给人感触颇深的两句话。前一句是说几个人走在一起,那么其中必定有可以当老师的人;后一句告诉人们敏捷而努力地学习,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这两句话虽然出自两千多年前的孔子之口,但至今仍是至理名言,意义深远。“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包含着一个广泛的道理:能者为师。在教学中接触很多人,有经验丰富的老教师,有年富力强的骨干教师,有激情勃发的年轻教师,有充满朝气的可爱的学生,每个人都有一定的优点值得去学习。“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善于学习,就是善于学习别人的长处,取长补短,同时又能发现别人的短处,对照自己,查漏补缺。作为一个学习者,就应该有谦虚向人学习的态度,能在生活中随时随地地学习。
  三、教学:态度温和,因材施教
  读论语可以发现,孔子教育学生很少疾言厉色,他通常是用和缓的、诱导的、商榷的口气,这是老夫子的教学态度,也是儒家的一种处事态度。真正优秀的教师,应该像孔老夫子那样用和缓亲切的语气跟学生沟通交流。
  对大胆的子路和胆小的冉有提出同一个问题,得到截然不同的回答,是孔子因材施教的经典事例。在《论语》先进篇十一中就有这样的记载,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从这一段中,可以看到,孔子在面对子路和冉有所提出的同样的问题“闻斯行诸”时,没有简单地给出一个主张,而是依据他们不同的性格特点,做出不同的判断,进而给出恰如其分地回答。子路和冉有都向孔子提出“闻斯行诸”的问题,即“得到真理就马上干起来吗?”孔子的答案竟完全相反,引起公西华的疑问。孔子回答说:“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意思是:冉求平日做事,过分谨慎,所以我给他壮胆;仲由的胆量却有两个人的大,勇于作为,所以我要压压他。这是典型的因材施教、因人而教的范例,在日常的教学中,会遇到各种类型的学生,作为任课教师,因材施教可以事半功倍,作为班主任,因人而教可以一切尽在掌握之中。
其他文献
语文教育是一门爱的教育,带着博爱的心去教每一堂课,效果大有不同。也许刚踏上工作岗位,各方面经验不足,只能一步一步慢慢前进,那么,不妨先从教书匠做起。先做一个合格的教书匠,再做一个伟大的人类灵魂工程师。  任何事物归根结底都是一种理论,做任何事情归根结底都是运用思维。爱玩是学生的天性,是人的天性,因此,如果想让课堂气氛活跃,需要抓住学生的这一特点,运用一些小活动、小游戏,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如果说知
期刊
语文在高考中的作用举足轻重,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作用也更为重要。但是现在重理轻文的现象很普遍,学生读书的时间越久,对语文学习的热情就越低。尤其是到了高中阶段,更是轻视语文学习,甚至表现出种种消极心理。下面,结合语文教学的实际,对学生学习语文的消极心理及成因作一些分析,并力求找到解决这类问题的一些方法。  一、表现  一是学生漠视语文。有些学生对语文的学习抱无所谓的态度,上课想听就听,不想听就不听,
期刊
许多学生都问:“学课文有什么用?考试又不考原文。”许多老师会回答:“教材是个例子,通过例子可以举一反三。”但在实际教学中,对“例子”条分缕析式的讲解,几乎垄断了课堂上的所有时间,“举一”可矣,“反三”就无从谈起了。长期的应试教育,养成了语文教学只面向考试的功利习惯,重工具,轻人文,积淀在“例子”中的厚重的传统文化遗产,不仅没有得到有效的开发利用,有时竟成堵塞。这样的课堂成了“井”,学生也就成了“井
期刊
《语文课程标准》在“前言”的“课程性质与地位”中明确指出:“语文素养是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爱因斯坦也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显得尤为重要。  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让学生“乐之”,应该在教学过程中做到如下几点:  一、以趣引入,激起兴趣  一堂新课有一个好的开端,可使学生有一种“向而往之”的学习意识,“点
期刊
人物是小说的构成要素,分析人物形象,是小说教学的重点,也是探究作者要表达的情感和作品主题的重要途径。纵观通常的教学方式,主要是通过对人物本身的言行等去探究。其实,在分析人物形象的时候,完全可以通过旁敲侧“击”的方法,借助作品中其他的人物来分析需要分析的人物。据此,笔者依据语文教材的实例,来予以具体解读。  一、揭示生存环境,暗示人物命运  环境是小说的构成要素之一,也是人物的活动场所,环境决定了人
期刊
水浒一百单八条好汉齐聚梁山之后,哥儿们大碗喝酒,大秤分金,偶尔下山打打土豪,劫劫富绅,遇到官兵来剿,权当玩场游戏,日子过得风生水起不亦乐乎。然而,这伙以所谓“忠义”二字纠集在一起的强梁,除几个像宋江一样的落魄文人之外,又有几人识文断字?这不,上山不久,山寨就因错字问题,闹出了不少笑话,造成了不小的损失。  开始,好汉们初聚梁山,暂得安稳,天天酒肉,夜夜聚赌,通宵达旦,肆无忌惮。接连几次,有几个分寨
期刊
阅读,是思维碰撞和心灵交流的过程,是人类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教会学生阅读是“大语文教学观”的要求,也能够体现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主导作用。阅读能力是中学生掌握各科知识和自学能力的基础,抓好语文中的阅读训练,不仅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扩大学生的视野,还可以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同时,感悟生活,体会到人间的真、善、美,从而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  一、激
期刊
如何在新的课改形势下,让学生能够自主愉快地学习,发挥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让教师的教转变为学生的学,让学生能够自己约束自己的行为,达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提升的目的,是摆在教师面前最需要、也是最迫切要解决的问题。现代课堂教学,要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创设一种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把以教师为主的课堂教学,转变为教师引导下的学生独立探究、质疑问难、研讨交流的自主学习。为此,市区教育
期刊
《新课标》对诗歌学习提出了这样的评价标准:“以学生的审美能力、艺术趣味和欣赏个性作为评价的重点,如能否拓展想象和联想,能否通过作品的形象和意境产生感情的共鸣,能否发现作品的丰富内涵和深层意义,是否有对作品独到的感受和对作品的创造性理解。”为了让学生能更好地适应新课标的学习要求,培养他们学习诗歌的能力,教师应注重对学生良好学习方法的指导,从而使他们逐渐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进而提升鉴赏能力。结合以往的
期刊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中学教师是实施基础教育的中坚力量,是连接高等教育与小学教育的纽带,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建立一支素质优良、结构稳定的中学教师队伍,对于整个德庆教育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职业满意度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教师队伍素质的高低与结构的稳定与否,因而,必须了解教师职业满意度的状况。  通过对德庆县城乡中学教师进行问卷调查,有利于了解城乡中学教师职业满意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