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音乐艺术教育是美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直观的声音艺术,在潜移默化中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发展想象力和创造思维,使他们得到美的熏陶。音乐教育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有歌唱活动、韵律活动、舞蹈活动、器乐活动和欣赏活动等。其中音乐欣赏是音乐教育中重要的审美活动,是学生通过倾听音乐,对音乐作品进行感受、理解和鉴赏的一种审美活动。由于受一些条件的限制,如音域狭窄不能唱难度大的歌曲,多数学生不能进行乐器演奏,但却能感受他们所不能唱,不能演奏的歌曲与乐曲。通过音乐欣赏活动,学生可以愉悦情绪、启迪智慧、发展思维,激发想象力和创造热情。
美国音乐教育家穆塞尔提出:“音乐教育就是欣赏教育,就是为了欣赏而进行的教育。”这种新的教学理念给了我极大的启示。在《音乐新课标》的指导下,我开始尝试多种手段结合、多种感官参与的开放式音乐欣赏活动,就像一股香气扑面而来的“春风”一样,让学生在宽松、愉快的活动过程中欣赏美、感受美、表现美和创造美,以满足学生的“自我认知”、“自我表现”和“自我发展”的需要,让学生成为欣赏活动的主人,使欣赏活动真
正地活跃起来,焕发出生命的活力,使学生的音乐想象力就像泉水一样喷发出来。
一、因趣而生,任其想象
音乐是一种语言,是交流思想、感情的工具。音乐教育作为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音乐欣赏可“初步萌发学生的感受美、表现美的情趣”。要组织一次成功的音乐欣赏活动,选材是第一步。那么如何选择合适的音乐材料呢?
美国现代心理学家布鲁姆指出:“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学习材料的发生兴趣。”著名音乐教育家卡也列夫斯基说:“音乐教学的超级任务是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这说明兴趣是学习的基础,音乐欣赏活动也是如此。因此,我主张多注意观察学生,了解他们喜欢什么、需要什么,再从他们的兴趣入手来选择适合学生欣赏的作品。例如: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好奇心强,喜欢具体、鲜明的事物,我就会选择一些结构清晰、特点鲜明,有一定情节,形式工整、短小的音乐作品让他们欣赏,如:《赛马》、《四小天鹅》等。学生对各种动物都抱有极大的兴趣。我就组织他们欣赏《动物狂欢节》、《天鹅》、《狮王进行曲》、《公鸡母鸡》等,以感受不同的动物和不同的音乐。小学一年级的学生刚从幼儿园升上来,最喜欢扮演爸爸、妈妈,可见他们对这两个角色充满兴趣,于是我就让他们一边抱着娃娃一边欣赏《摇篮曲》,只见他们轻轻拍着娃娃,嘴里还跟着歌曲轻轻哼唱着,沉浸在音乐中。对于小学高年级的学生,根据他们的年龄特点和喜好,我也相应地安排适合他们听的音乐作品,受到学生的欢迎。
教师让学生每每带着浓郁的兴趣走进音乐课堂,让学生时时保持一种对音乐学习的积极心态和愉悦体验,便能使学生学会“学海无涯”乐“作舟”,音乐课堂便成为学生精神的家园,使音乐真正走进学生的心中,成为其心灵里美好的东西。
二、因境而活,促其想象
德国著名的音乐教育家卡尔奥尔夫认为:“完全没有音乐感觉的孩子是罕见的,几乎每个孩子都能理解和享受音乐。”所以我在平常的教学中总是引导学生在各种环境下体验音乐、理解音乐,活跃他们的音乐思维,培养学生的感受力和创造力。小学生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尚处于初步发展的阶段,情感所向的事物较为单纯。活动往往受环境气氛的影响,因此,创设一个与作品相适应的音乐欣赏环境能有效提高学生对欣赏活动的兴趣。为学生创设欣赏音乐的环境指的是两方面的准备:一是物质及音乐环境的准备;二是做好欣赏前的心理准备,它是欣赏活动获得较好效果的重要因素。
1.活动前教师要根据欣赏的音乐作品创设相应的物质环境。
教师要巧妙地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音乐上来。例如:在欣赏《摇篮曲》时,我创设了这样的氛围:一座漂亮的小木屋外月亮高挂,星星闪烁,屋内妈妈正哼着曲子哄娃娃睡觉,整个环境洋溢着母爱与亲情。很快,学生被这优美、温馨、安宁的氛围所感染,沉浸在温馨的气氛中。以景引情、以情带情,达到了情景交融的效果,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提高了欣赏的质量。
2.活动前教师要帮助学生做好与音乐情绪相适应的心理准备。
教师应让学生在听音乐的过程中,头脑里有联想、想象的内容,在情感上有相应的情绪体验。如:我在让学生欣赏《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时,先通过一些情景录像、照片的方式使学生回忆妈妈对自己讲的过去的事情,感受到妈妈每天工作的辛苦,激发学生爱妈妈的情感,从而使他们能更好地理解音乐作品。
三、多元感知,乐其想象
心理学认为,人在认知过程中开放的感知通道越多越丰富,理解也就越全面越深入。因此,教师应在音乐欣赏过程中注重语言、绘画、动作等手段的渗透,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感官参与、体验音乐,从而表达他们的独创性,促进他们想象力和创造能力的发展。
1.“音画合壁”——开拓音乐视野。
黑格尔在《美学》一书中言简意赅地说出了音乐与绘画的关系:“音乐和绘画有较密切的亲族关系,绘画可以超过边境进入音乐家的领域。”这充分说明绘画是凝固了的音乐,音乐是流动的图画。音乐是流动的,稍纵即逝,而作为视觉对象的图画、符号等却是十分稳定的,人们可以反复地欣赏观察。由此可见,适当地运用绘画、图谱等视觉参与帮助学生欣赏音乐是大有裨益的。例如:在欣赏作品《喜洋洋》时,我鼓励学生用绘画来表达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和感受。结果,有的孩子画出了一只只大红灯笼、一串串彩灯;有的孩子画出了满天灿烂的烟花;还有的孩子画出了唱歌跳舞的小朋友……充分展现出一幅喜气洋洋贺新年的热闹景象。通过听和画,每一个音符、每一条旋律都在孩子们的手中变成看得见、有内容的画面,简单的图谱能帮助学生更有效地理解音乐的内涵。
2.“音语合璧”——把声音变成音乐。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在音乐欣赏过程中适当地运用语言手段能把抽象的音乐变得形象些,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与表现音乐作品。在欣赏歌曲《歌唱二小放牛郎》时,我就通过讲故事,让学生了解王二小的英雄事迹,从而知道歌曲表达的内容。同样的音乐不同的人听就有不同的感受,正如“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音乐欣赏活动能够激发学生的内心活动,并且是带有很强的主观性。因此,在欣赏活动中,我积极启发鼓励学生将自己的感受、内心体验通过语言自由地表达出来,以投入音乐的情感之中进行自由想象。
音乐给人带来愉悦,为人创造丰富的联想;音乐更催人积极向上,使人振奋。只有不断地引导激发学生的情感,才能使学生感受到生活的真谛。教师应引导学生用心聆听,用情感发现美、体验美、创造美,让音乐成为学生人生中最大的快乐,让学生真正深入音乐的艺术殿堂。
美国音乐教育家穆塞尔提出:“音乐教育就是欣赏教育,就是为了欣赏而进行的教育。”这种新的教学理念给了我极大的启示。在《音乐新课标》的指导下,我开始尝试多种手段结合、多种感官参与的开放式音乐欣赏活动,就像一股香气扑面而来的“春风”一样,让学生在宽松、愉快的活动过程中欣赏美、感受美、表现美和创造美,以满足学生的“自我认知”、“自我表现”和“自我发展”的需要,让学生成为欣赏活动的主人,使欣赏活动真
正地活跃起来,焕发出生命的活力,使学生的音乐想象力就像泉水一样喷发出来。
一、因趣而生,任其想象
音乐是一种语言,是交流思想、感情的工具。音乐教育作为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音乐欣赏可“初步萌发学生的感受美、表现美的情趣”。要组织一次成功的音乐欣赏活动,选材是第一步。那么如何选择合适的音乐材料呢?
美国现代心理学家布鲁姆指出:“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学习材料的发生兴趣。”著名音乐教育家卡也列夫斯基说:“音乐教学的超级任务是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这说明兴趣是学习的基础,音乐欣赏活动也是如此。因此,我主张多注意观察学生,了解他们喜欢什么、需要什么,再从他们的兴趣入手来选择适合学生欣赏的作品。例如: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好奇心强,喜欢具体、鲜明的事物,我就会选择一些结构清晰、特点鲜明,有一定情节,形式工整、短小的音乐作品让他们欣赏,如:《赛马》、《四小天鹅》等。学生对各种动物都抱有极大的兴趣。我就组织他们欣赏《动物狂欢节》、《天鹅》、《狮王进行曲》、《公鸡母鸡》等,以感受不同的动物和不同的音乐。小学一年级的学生刚从幼儿园升上来,最喜欢扮演爸爸、妈妈,可见他们对这两个角色充满兴趣,于是我就让他们一边抱着娃娃一边欣赏《摇篮曲》,只见他们轻轻拍着娃娃,嘴里还跟着歌曲轻轻哼唱着,沉浸在音乐中。对于小学高年级的学生,根据他们的年龄特点和喜好,我也相应地安排适合他们听的音乐作品,受到学生的欢迎。
教师让学生每每带着浓郁的兴趣走进音乐课堂,让学生时时保持一种对音乐学习的积极心态和愉悦体验,便能使学生学会“学海无涯”乐“作舟”,音乐课堂便成为学生精神的家园,使音乐真正走进学生的心中,成为其心灵里美好的东西。
二、因境而活,促其想象
德国著名的音乐教育家卡尔奥尔夫认为:“完全没有音乐感觉的孩子是罕见的,几乎每个孩子都能理解和享受音乐。”所以我在平常的教学中总是引导学生在各种环境下体验音乐、理解音乐,活跃他们的音乐思维,培养学生的感受力和创造力。小学生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尚处于初步发展的阶段,情感所向的事物较为单纯。活动往往受环境气氛的影响,因此,创设一个与作品相适应的音乐欣赏环境能有效提高学生对欣赏活动的兴趣。为学生创设欣赏音乐的环境指的是两方面的准备:一是物质及音乐环境的准备;二是做好欣赏前的心理准备,它是欣赏活动获得较好效果的重要因素。
1.活动前教师要根据欣赏的音乐作品创设相应的物质环境。
教师要巧妙地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音乐上来。例如:在欣赏《摇篮曲》时,我创设了这样的氛围:一座漂亮的小木屋外月亮高挂,星星闪烁,屋内妈妈正哼着曲子哄娃娃睡觉,整个环境洋溢着母爱与亲情。很快,学生被这优美、温馨、安宁的氛围所感染,沉浸在温馨的气氛中。以景引情、以情带情,达到了情景交融的效果,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提高了欣赏的质量。
2.活动前教师要帮助学生做好与音乐情绪相适应的心理准备。
教师应让学生在听音乐的过程中,头脑里有联想、想象的内容,在情感上有相应的情绪体验。如:我在让学生欣赏《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时,先通过一些情景录像、照片的方式使学生回忆妈妈对自己讲的过去的事情,感受到妈妈每天工作的辛苦,激发学生爱妈妈的情感,从而使他们能更好地理解音乐作品。
三、多元感知,乐其想象
心理学认为,人在认知过程中开放的感知通道越多越丰富,理解也就越全面越深入。因此,教师应在音乐欣赏过程中注重语言、绘画、动作等手段的渗透,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感官参与、体验音乐,从而表达他们的独创性,促进他们想象力和创造能力的发展。
1.“音画合壁”——开拓音乐视野。
黑格尔在《美学》一书中言简意赅地说出了音乐与绘画的关系:“音乐和绘画有较密切的亲族关系,绘画可以超过边境进入音乐家的领域。”这充分说明绘画是凝固了的音乐,音乐是流动的图画。音乐是流动的,稍纵即逝,而作为视觉对象的图画、符号等却是十分稳定的,人们可以反复地欣赏观察。由此可见,适当地运用绘画、图谱等视觉参与帮助学生欣赏音乐是大有裨益的。例如:在欣赏作品《喜洋洋》时,我鼓励学生用绘画来表达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和感受。结果,有的孩子画出了一只只大红灯笼、一串串彩灯;有的孩子画出了满天灿烂的烟花;还有的孩子画出了唱歌跳舞的小朋友……充分展现出一幅喜气洋洋贺新年的热闹景象。通过听和画,每一个音符、每一条旋律都在孩子们的手中变成看得见、有内容的画面,简单的图谱能帮助学生更有效地理解音乐的内涵。
2.“音语合璧”——把声音变成音乐。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在音乐欣赏过程中适当地运用语言手段能把抽象的音乐变得形象些,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与表现音乐作品。在欣赏歌曲《歌唱二小放牛郎》时,我就通过讲故事,让学生了解王二小的英雄事迹,从而知道歌曲表达的内容。同样的音乐不同的人听就有不同的感受,正如“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音乐欣赏活动能够激发学生的内心活动,并且是带有很强的主观性。因此,在欣赏活动中,我积极启发鼓励学生将自己的感受、内心体验通过语言自由地表达出来,以投入音乐的情感之中进行自由想象。
音乐给人带来愉悦,为人创造丰富的联想;音乐更催人积极向上,使人振奋。只有不断地引导激发学生的情感,才能使学生感受到生活的真谛。教师应引导学生用心聆听,用情感发现美、体验美、创造美,让音乐成为学生人生中最大的快乐,让学生真正深入音乐的艺术殿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