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提问”,顾名思义就是提出自己不明白的问题,包括老师的提问和学生的提问。老师的提问,则是有针对性地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去思考,最后解决这些问题,往往是学生被老师牵着鼻子走,学生很难提出自己真正不明白的问题,一节课下来,学生许多不明白的问题依然存在。这样看来,学生的提问就显得格外重要了。
针对以上问题,我及时反思,认真改进,努力在如何让学生喜欢提问、愿意提问、会提问并且提的问题有价值等方面做了研究和实践。
一、培养问题意识,激发学生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大部分同学在刚接触这种方法时都会感到很好奇,也很感兴趣,认为自己只要有问题,就可以提出来,老师就给解决。这时作为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尽量做到有问必答,同时培养学生随时记录自己阅读困惑或问题的意识,并让这种意识根深蒂固。只有有了这种意识之后,学生才会敢问、想问。
如在教学《变色龙》一课时,教师重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以提高学习的兴趣。
师:《变色龙》一课可谓字字珠玑、语语惊人,我们是很难一下子就读懂的。我问几个问题看看?
生:……
师:文章一开头就写“警官奥楚蔑洛夫穿着新的军大衣……”请问:本文是一篇小说,人物是虚构的,怎么不说“警察”奥楚蔑洛夫?而说警官?
为什么要强调是新的军大衣?“醋栗”是什么?……
一连串的问题激发了学生的阅读探究兴趣,在文本解读中“思考越深入,问题越多;问题越多,越能做深入细致的解读”,如此良性循环下去,学生的语文能力就容易提高。
在语文的阅读教学中要充分了解并掌握学情,重视“先学后教”是至关重要的。语文教学不是我们讲解文章的知识,而是学生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走进文本,走到语言文字当中去提高解读的能力,也就是说阅读能力是至关重要的。
二、示范提问方法,提高发问的能力
刚开始时,学生根本不会提问,提的问题乱七八糟,往往既耽误时间又很难完成教学任务,这个时候教师要有足够的耐心。出现这种状况是因为他们不知如何提问、不知提什么样的问题,这时教师就应当通过示范提问的方式,向学生展示发现问题的思维过程,使学生受到启迪、有法可循。当然,在示范提问的基础上,教师还应注意启发诱导,让学生尝试进行提问。
1.引导学生从课题入手进行提问。
一些课文的标题高度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或揭示了文章的中心,对这类课题进行分析,就能提出较好的问题。如《蜡烛》一文,有学生提出:本文为什么要以“蜡烛”为题?蜡烛的含义是什么?谁的蜡烛?哪里的蜡烛?为什么要放在苏联红军的坟前?这样在问题的引领下,对于文章内容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2.引导学生从文章思路上进行提问。
如在学习《珍珠鸟》一课中,完全可以引导学生提问:珍珠鸟为什么会由先前的怕“我”,到后来却能“趴在我的肩头睡着”呢?
3.引导学生从重点句、重点段进行提问。
如《社戏》中“月夜行船”的几段,可以引导学生提问:文中景物描写的作用是什么?“我”当时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
4.引导学生从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的角度提问。
如《最后一课》可引导学生提问:文章是如何刻画韩麦尔先生的形象的?小弗郎士的心理变化又是如何产生的?
5.引导学生从写作特色方面提问。
如《口技》一课中,可引导学生提问:文中写宾客的反应有什么作用?文章前后交代简单的道具又有什么作用?
相信学生在不断的引领中边读边思考,提出自己的困惑,摆出自己的发现,以问题的形式与人交流,提高自己的文本解读能力和语文水平,久而久之就会提问了,并且在课堂上往往会出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三、提升整合能力,发挥问题的效能
既然老师让学生提出问题,教师就要对这些问题进行分类、整理、筛选、整合,不断提高这种整合能力,发挥问题在文本解读教学中的最大效能。如我在与学生一起学习《阿长与〈山海经〉》时,让学生依据上面的几种方法,全班同学提出了48个问题,对这48个问题进行整理后,归纳出五个问题,确立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1.阿长是个怎样的人?2.鲁迅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3.文章为什么先写了长妈妈的坏处,又写长妈妈的好处呢?4.文章为什么从对长妈妈的憎恶又到喜欢呢?5.阿长与《山海经》究竟有什么关系?中间为什么还要插上远方的叔祖的事呢?
以这五个问题来贯穿课堂,使教学做到有的放矢,更为重要的是在让学生提出问题的同时,教师也应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理解问题,争取达到情感上的共鸣,甚至有些问题老师与学生可能会不谋而合。这样的课堂既有生成又有预设,学生会从中学到更多。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一种新的教学方式的实施,毕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作为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方式在语文教学的实施,关键就是如何让学生进行有效的提问。只要能攻破这一难关,相信学生一定会从学习中找到快乐的。
针对以上问题,我及时反思,认真改进,努力在如何让学生喜欢提问、愿意提问、会提问并且提的问题有价值等方面做了研究和实践。
一、培养问题意识,激发学生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大部分同学在刚接触这种方法时都会感到很好奇,也很感兴趣,认为自己只要有问题,就可以提出来,老师就给解决。这时作为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尽量做到有问必答,同时培养学生随时记录自己阅读困惑或问题的意识,并让这种意识根深蒂固。只有有了这种意识之后,学生才会敢问、想问。
如在教学《变色龙》一课时,教师重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以提高学习的兴趣。
师:《变色龙》一课可谓字字珠玑、语语惊人,我们是很难一下子就读懂的。我问几个问题看看?
生:……
师:文章一开头就写“警官奥楚蔑洛夫穿着新的军大衣……”请问:本文是一篇小说,人物是虚构的,怎么不说“警察”奥楚蔑洛夫?而说警官?
为什么要强调是新的军大衣?“醋栗”是什么?……
一连串的问题激发了学生的阅读探究兴趣,在文本解读中“思考越深入,问题越多;问题越多,越能做深入细致的解读”,如此良性循环下去,学生的语文能力就容易提高。
在语文的阅读教学中要充分了解并掌握学情,重视“先学后教”是至关重要的。语文教学不是我们讲解文章的知识,而是学生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走进文本,走到语言文字当中去提高解读的能力,也就是说阅读能力是至关重要的。
二、示范提问方法,提高发问的能力
刚开始时,学生根本不会提问,提的问题乱七八糟,往往既耽误时间又很难完成教学任务,这个时候教师要有足够的耐心。出现这种状况是因为他们不知如何提问、不知提什么样的问题,这时教师就应当通过示范提问的方式,向学生展示发现问题的思维过程,使学生受到启迪、有法可循。当然,在示范提问的基础上,教师还应注意启发诱导,让学生尝试进行提问。
1.引导学生从课题入手进行提问。
一些课文的标题高度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或揭示了文章的中心,对这类课题进行分析,就能提出较好的问题。如《蜡烛》一文,有学生提出:本文为什么要以“蜡烛”为题?蜡烛的含义是什么?谁的蜡烛?哪里的蜡烛?为什么要放在苏联红军的坟前?这样在问题的引领下,对于文章内容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2.引导学生从文章思路上进行提问。
如在学习《珍珠鸟》一课中,完全可以引导学生提问:珍珠鸟为什么会由先前的怕“我”,到后来却能“趴在我的肩头睡着”呢?
3.引导学生从重点句、重点段进行提问。
如《社戏》中“月夜行船”的几段,可以引导学生提问:文中景物描写的作用是什么?“我”当时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
4.引导学生从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的角度提问。
如《最后一课》可引导学生提问:文章是如何刻画韩麦尔先生的形象的?小弗郎士的心理变化又是如何产生的?
5.引导学生从写作特色方面提问。
如《口技》一课中,可引导学生提问:文中写宾客的反应有什么作用?文章前后交代简单的道具又有什么作用?
相信学生在不断的引领中边读边思考,提出自己的困惑,摆出自己的发现,以问题的形式与人交流,提高自己的文本解读能力和语文水平,久而久之就会提问了,并且在课堂上往往会出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三、提升整合能力,发挥问题的效能
既然老师让学生提出问题,教师就要对这些问题进行分类、整理、筛选、整合,不断提高这种整合能力,发挥问题在文本解读教学中的最大效能。如我在与学生一起学习《阿长与〈山海经〉》时,让学生依据上面的几种方法,全班同学提出了48个问题,对这48个问题进行整理后,归纳出五个问题,确立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1.阿长是个怎样的人?2.鲁迅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3.文章为什么先写了长妈妈的坏处,又写长妈妈的好处呢?4.文章为什么从对长妈妈的憎恶又到喜欢呢?5.阿长与《山海经》究竟有什么关系?中间为什么还要插上远方的叔祖的事呢?
以这五个问题来贯穿课堂,使教学做到有的放矢,更为重要的是在让学生提出问题的同时,教师也应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理解问题,争取达到情感上的共鸣,甚至有些问题老师与学生可能会不谋而合。这样的课堂既有生成又有预设,学生会从中学到更多。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一种新的教学方式的实施,毕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作为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方式在语文教学的实施,关键就是如何让学生进行有效的提问。只要能攻破这一难关,相信学生一定会从学习中找到快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