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德法兼容;中学法制教育;模式
【中图分类号】 G6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8)17—0031—01
早在2007年,中宣部、教育部、司法部等部门就制定了《中小学法制教育指导纲要》,强调注意培养中小学生的法治观念和法治素养,还规定了中小学开展法治教育的途径和方法。2013年教育部、司法部、中央综治办等部门又提出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青少年学生法制教育的若干意见》,对中小学如何开展法治教育提出了明确要求,作出了具体规定,要求把法治教育的内容纳入学校教育的整体规划,渗透到相关课程中。笔者认为,学校法治教育应该借助“德育”进行,把法治教育与“德育”紧密结合。
一、以道德教育滋养法治教育
绵延几千年的中华文化包含着丰富的德育资源,也包含着丰富的法治思想,这些都是涵养中学生形成社会主义法治精神的重要源泉。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孕育了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品格,培育了中国人民崇高的价值追求。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思想,支撑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今天依然是我们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强大精神力量。应在中学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入挖掘其中蕴含的“缘法而治”“法不阿贵”等思想精华。道德教化是教人求真、劝人向善、促人尚美的过程,也是培育法治精神的重要方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广大青年人人都是一块玉,要时常用真善美来雕琢自己,不断培养高洁的操行和纯朴的情感,努力使自己成为高尚的人。”要加强对中学生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注重培育他们的规则意识、倡导契约精神、弘扬公序良俗,引导中学生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学生守则等行为准则,强化中学生的法治观念、法治意识。
二、以法治教育保障道德教育
现代社会,征信系统就像一只看不见的手,约束人们的行为,保障社会的和谐运行。维护征信系统就离不开对违法背信行为的制裁。如果不对挑战诚信底线的失信行为加以惩戒,损害的就不仅是受害人的权益,还有法德兼容教育的公信力和权威以及社会公平和正义。对当前中学生的诚信缺失问题,要抓紧建立覆盖中学的征信系统,完善守法诚信褒奖机制和违法失信惩戒机制,使人不敢失信、不能失信。法律的权威源自中学生的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而要树立信仰,就要培养中学生的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建设中学的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因此,中学生的法治教育要着眼增强学生厉行法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人生行为准则。
三、发挥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师“关键少数”的作用
风成于上,俗化于下。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师在法德兼容的教育模式中扮演重要角色,应发挥其关键作用。教师要立德树人,带头走正路、干正事、扬正气,带头学法守法用法。当今时代是法治时代,衡量教师是否称职,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看其有没有法治思维、具不具备法治能力、能不能坚持依法办事。教师在道德上要始终以高标准要求自己,自觉远离低级趣味,自觉抵制歪风邪气,时刻注意以德修身。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坚持言传和身教相统一,坚持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统一,坚持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相统一,教师要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以德立威、以德服众,努力使自己德可为师、行可为范,充分彰显教师的人格魅力。
四、 加強话语建设,提高法治教育效果
加快构建德法兼容的中学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是一个重要问题,其中话语的建设需要着重研究。教师要运用学生容易理解、通俗易懂、喜闻乐见的亲切感人的语言阐述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和道德要求的丰富内涵和重要意义,不仅要让学生“听得到”,更要让学生“听得进”。这就需要转换话语方式,吸收大众话语,创制亲近性文本。要从政治性的文件语言向日常性的大众语言转换,从抽象向具体转化,做到文理兼具,声情并茂。在这方面,我们党的领袖人物作出了表率,如毛泽东同志的“三大法宝”“三座大山”“糖衣炮弹”等话语,邓小平同志的“摸着石头过河”“发展才是硬道理”等话语。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提出的“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压舱石”与“助推器”、“钙”与“软骨病”、“打铁还需自身硬”、“鞋子合不合脚,自己穿了才知道”等,都是从日常生活中信手拈来,生动形象接地气,便于理解和传播的话语。这种契合大众生活的话语方式,更容易让中学生听懂和信服。
编辑:陈富祥
【中图分类号】 G6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8)17—0031—01
早在2007年,中宣部、教育部、司法部等部门就制定了《中小学法制教育指导纲要》,强调注意培养中小学生的法治观念和法治素养,还规定了中小学开展法治教育的途径和方法。2013年教育部、司法部、中央综治办等部门又提出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青少年学生法制教育的若干意见》,对中小学如何开展法治教育提出了明确要求,作出了具体规定,要求把法治教育的内容纳入学校教育的整体规划,渗透到相关课程中。笔者认为,学校法治教育应该借助“德育”进行,把法治教育与“德育”紧密结合。
一、以道德教育滋养法治教育
绵延几千年的中华文化包含着丰富的德育资源,也包含着丰富的法治思想,这些都是涵养中学生形成社会主义法治精神的重要源泉。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孕育了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品格,培育了中国人民崇高的价值追求。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思想,支撑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今天依然是我们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强大精神力量。应在中学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入挖掘其中蕴含的“缘法而治”“法不阿贵”等思想精华。道德教化是教人求真、劝人向善、促人尚美的过程,也是培育法治精神的重要方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广大青年人人都是一块玉,要时常用真善美来雕琢自己,不断培养高洁的操行和纯朴的情感,努力使自己成为高尚的人。”要加强对中学生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注重培育他们的规则意识、倡导契约精神、弘扬公序良俗,引导中学生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学生守则等行为准则,强化中学生的法治观念、法治意识。
二、以法治教育保障道德教育
现代社会,征信系统就像一只看不见的手,约束人们的行为,保障社会的和谐运行。维护征信系统就离不开对违法背信行为的制裁。如果不对挑战诚信底线的失信行为加以惩戒,损害的就不仅是受害人的权益,还有法德兼容教育的公信力和权威以及社会公平和正义。对当前中学生的诚信缺失问题,要抓紧建立覆盖中学的征信系统,完善守法诚信褒奖机制和违法失信惩戒机制,使人不敢失信、不能失信。法律的权威源自中学生的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而要树立信仰,就要培养中学生的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建设中学的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因此,中学生的法治教育要着眼增强学生厉行法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人生行为准则。
三、发挥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师“关键少数”的作用
风成于上,俗化于下。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师在法德兼容的教育模式中扮演重要角色,应发挥其关键作用。教师要立德树人,带头走正路、干正事、扬正气,带头学法守法用法。当今时代是法治时代,衡量教师是否称职,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看其有没有法治思维、具不具备法治能力、能不能坚持依法办事。教师在道德上要始终以高标准要求自己,自觉远离低级趣味,自觉抵制歪风邪气,时刻注意以德修身。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坚持言传和身教相统一,坚持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统一,坚持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相统一,教师要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以德立威、以德服众,努力使自己德可为师、行可为范,充分彰显教师的人格魅力。
四、 加強话语建设,提高法治教育效果
加快构建德法兼容的中学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是一个重要问题,其中话语的建设需要着重研究。教师要运用学生容易理解、通俗易懂、喜闻乐见的亲切感人的语言阐述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和道德要求的丰富内涵和重要意义,不仅要让学生“听得到”,更要让学生“听得进”。这就需要转换话语方式,吸收大众话语,创制亲近性文本。要从政治性的文件语言向日常性的大众语言转换,从抽象向具体转化,做到文理兼具,声情并茂。在这方面,我们党的领袖人物作出了表率,如毛泽东同志的“三大法宝”“三座大山”“糖衣炮弹”等话语,邓小平同志的“摸着石头过河”“发展才是硬道理”等话语。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提出的“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压舱石”与“助推器”、“钙”与“软骨病”、“打铁还需自身硬”、“鞋子合不合脚,自己穿了才知道”等,都是从日常生活中信手拈来,生动形象接地气,便于理解和传播的话语。这种契合大众生活的话语方式,更容易让中学生听懂和信服。
编辑:陈富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