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首先回顾了中国会计准则与国际准则趋同的过程,进而就路线图的主要内容进行分析,最后提出全面趋同的重大意义。
关键词会计准则全面趋同路线图
中图分类号:F23文献标识码:A
1 我国会计准则国际协同的道路
我国会计准则的国际协调经历了五个发展阶段:开始借鉴阶段(1979-1992),其间颁布的《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会计制度》开始采用一些国际通行的处理方法,是我国第一部借鉴国际会计惯例制定的全新的会计制度,是我国会计准则国际协调的重要开端;局部借鉴阶段(1992-1997),财政部于1992年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是以当时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委员会概念框架为蓝本起草的,对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一般原则、会计要素的确认、计量与报告等基本内容进行了修订;广泛借鉴阶段(1997-2006),具有代表性的是1998年财政部发布的《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引入了体现谨慎性原则的会计政策,大为缩小了旧制度在这一方面与国际准则的差距;实质性趋同阶段(2006-2009),现阶段正在推广的准则即为财政部于2006年2月15日颁布的38项新准则,这是我国会计准则实现实质性趋同的标志;路线图发布至今,为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持续全面趋同阶段,意味着中国企业会计准则“整体国际化”的新开始。
2解读持续全面趋同路线图
路线图全文共三个部分,具体如下:
第一部分:路线图出台的背景。G20华盛顿峰会提出建立全球统一的高质量的会计准则的目标,金融稳定理事会其任务之一是敦促各成员国执行准则趋同的工作。路线图的出台是基于G20和FSB的倡议而提出的。中国作为对世界经济具有重要影响的大国之一,理应为高质量的会计准则的制定作出努力,路线图的发布是顺应时代需要的。
第二部分提出实施全面趋同的现实基础。财政部于2006年颁布了全新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其中引入了诸如公允价值和金融工具等旧准则中未出现过的内容,同时也考虑了中国的实际国情,提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处理方法(如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虽然新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尚存差异,但已经实现了实质性趋同,完成了我国会计准则的历史性革新,为现阶段全面趋同奠定了理论基础。另一方面,在新准则实施过程中,财政部和证监会采取“逐日盯市,逐户分析”的工作方法,严格监控准则的执行过程并出具分析报告,实现了新准则连续两年平稳有效地执行。
可见,新准则的制定和实施在理论和实践上均取得重大成果,既适应了国际经济环境的新变化,又立足于解决中国实际问题,为实现持续全面趋同奠定了坚实基础。
第三部分:关于实施全面趋同的具体项目和时间安排,是路线图的主要内容。中国致力于在三个方面做出努力:首先,积极支持IASB的工作,参与金融工具、公允价值计量、财务报表列报等重大项目的修改和完善工作,并呼吁高质量的会计准则要充分考虑新兴市场经济国家的实际。其次,中国致力于消除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尚存差异的部分。对于中国准则中所特有的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问题和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减值损失不可转回的处理方法,中国正敦促IASB尽快予以立项解决。再次,持续全面趋同的完成时间定于2011年,修订后的准则将于2012年起在所有大中型企业实施。
通过对路线图全方位的解读,可以发现,路线图的出台,是我国向全面趋同进军迈出的重要一步。今后一个阶段,我国将在此路线图(定稿后)的指导下,有效地开展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持续全面趋同的各项工作。
3 實现持续全面趋同的重大意义
路线图的出台有助于会计理论和实务界共同研究统一会计准则的制定,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IASB主席戴维·泰迪表示,全力支持中国适时推出路线图的行动,并将进一步提升与中国财政部的合作层次。世行也表示,中国在推动准则趋同问题上起到了模范作用,是其他国家效仿的榜样。可见,我国在全面趋同问题上做出的努力受到国际社会的肯定和尊重,进一步提升了中国企业会计准则在国际社会的影响力。
实现全面趋同后,我国与他国进行经贸合作时,双方可以根据各自提供的财务报表来考察彼此的情况,便于拓宽合作领域,促进两国经济的共同发展。此外,国际投资者可以直接通过阅读我国企业的财务报表做出判断,提高决策效率。跨国经营的企业免于编制多套报表,节约了经营成本。
在国际金融危机的背景下,为维护全球金融稳定,建立全球统一的高质量会计准则已是大势所趋。随着路线图的推进,到2011年中国将实现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全面趋同,这将成为中国会计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
关键词会计准则全面趋同路线图
中图分类号:F23文献标识码:A
1 我国会计准则国际协同的道路
我国会计准则的国际协调经历了五个发展阶段:开始借鉴阶段(1979-1992),其间颁布的《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会计制度》开始采用一些国际通行的处理方法,是我国第一部借鉴国际会计惯例制定的全新的会计制度,是我国会计准则国际协调的重要开端;局部借鉴阶段(1992-1997),财政部于1992年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是以当时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委员会概念框架为蓝本起草的,对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一般原则、会计要素的确认、计量与报告等基本内容进行了修订;广泛借鉴阶段(1997-2006),具有代表性的是1998年财政部发布的《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引入了体现谨慎性原则的会计政策,大为缩小了旧制度在这一方面与国际准则的差距;实质性趋同阶段(2006-2009),现阶段正在推广的准则即为财政部于2006年2月15日颁布的38项新准则,这是我国会计准则实现实质性趋同的标志;路线图发布至今,为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持续全面趋同阶段,意味着中国企业会计准则“整体国际化”的新开始。
2解读持续全面趋同路线图
路线图全文共三个部分,具体如下:
第一部分:路线图出台的背景。G20华盛顿峰会提出建立全球统一的高质量的会计准则的目标,金融稳定理事会其任务之一是敦促各成员国执行准则趋同的工作。路线图的出台是基于G20和FSB的倡议而提出的。中国作为对世界经济具有重要影响的大国之一,理应为高质量的会计准则的制定作出努力,路线图的发布是顺应时代需要的。
第二部分提出实施全面趋同的现实基础。财政部于2006年颁布了全新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其中引入了诸如公允价值和金融工具等旧准则中未出现过的内容,同时也考虑了中国的实际国情,提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处理方法(如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虽然新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尚存差异,但已经实现了实质性趋同,完成了我国会计准则的历史性革新,为现阶段全面趋同奠定了理论基础。另一方面,在新准则实施过程中,财政部和证监会采取“逐日盯市,逐户分析”的工作方法,严格监控准则的执行过程并出具分析报告,实现了新准则连续两年平稳有效地执行。
可见,新准则的制定和实施在理论和实践上均取得重大成果,既适应了国际经济环境的新变化,又立足于解决中国实际问题,为实现持续全面趋同奠定了坚实基础。
第三部分:关于实施全面趋同的具体项目和时间安排,是路线图的主要内容。中国致力于在三个方面做出努力:首先,积极支持IASB的工作,参与金融工具、公允价值计量、财务报表列报等重大项目的修改和完善工作,并呼吁高质量的会计准则要充分考虑新兴市场经济国家的实际。其次,中国致力于消除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尚存差异的部分。对于中国准则中所特有的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问题和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减值损失不可转回的处理方法,中国正敦促IASB尽快予以立项解决。再次,持续全面趋同的完成时间定于2011年,修订后的准则将于2012年起在所有大中型企业实施。
通过对路线图全方位的解读,可以发现,路线图的出台,是我国向全面趋同进军迈出的重要一步。今后一个阶段,我国将在此路线图(定稿后)的指导下,有效地开展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持续全面趋同的各项工作。
3 實现持续全面趋同的重大意义
路线图的出台有助于会计理论和实务界共同研究统一会计准则的制定,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IASB主席戴维·泰迪表示,全力支持中国适时推出路线图的行动,并将进一步提升与中国财政部的合作层次。世行也表示,中国在推动准则趋同问题上起到了模范作用,是其他国家效仿的榜样。可见,我国在全面趋同问题上做出的努力受到国际社会的肯定和尊重,进一步提升了中国企业会计准则在国际社会的影响力。
实现全面趋同后,我国与他国进行经贸合作时,双方可以根据各自提供的财务报表来考察彼此的情况,便于拓宽合作领域,促进两国经济的共同发展。此外,国际投资者可以直接通过阅读我国企业的财务报表做出判断,提高决策效率。跨国经营的企业免于编制多套报表,节约了经营成本。
在国际金融危机的背景下,为维护全球金融稳定,建立全球统一的高质量会计准则已是大势所趋。随着路线图的推进,到2011年中国将实现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全面趋同,这将成为中国会计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