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姆与茶花

来源 :散文选刊·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nan008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不知为何,想起茶花,总会联想到我的母亲。如今,离开老家多年,每每谈及故居,我那年近七十的母亲总念念不忘当年的这两株茶花。
  在闽南农村,对于母亲有很多的称谓,有叫“阿姨”的,有叫“婶”的,有像城里人那样叫“妈妈”的,也有的干脆直呼其名,我们老家这一带大都管母亲叫“阿姆”。一声“阿姆”,听起来虽然略显土气,却让我有一种温暖的感觉。
  印象中,阿姆总是忙忙碌碌的,每天都有干不完的活計,每天都有做不完的家务事,可是她却始终打扮得齐齐整整、干干净净,衣服裤子尽管不时髦却熨得平平整整,让人看了眼前一亮。每天早上,她最早起床,为一家老小做好早餐,然后把家里家外收拾得干干净净,穿戴整齐就风风火火地到印刷厂去工作,下班后回家手脚麻利地煮好午饭,饭后就又去上班了,因为当时的工作是以“计件”(记录印刷品的数量)来算工资的,所以,阿姆总是争分夺秒地忙着,想为既要赡养老人,又要扶持弱弟,还要培养我们几个小孩的阿爸减轻点负担。尽管如此,阿姆却总是把自己收拾得得体动人,一头卷发留长了,在后脑勺上别个小发卡,显得很是雅致,而她的床,铺着绣花的被套,绣花的枕头,经常清洗、晒太阳,在暗而潮湿的红砖古厝里,散发着阵阵清香,洋溢着阳光的味道。
  阿姆把渐次枯萎的茶花摘下来,铺在大大的簸箕里晾干后,装入洗净的坛子里收藏起来。那些晾干的茶花瓣,不再洁白娇嫩,而是变得金黄轻薄,放在鼻尖闻一闻,竟比盛开时的清香多了一种说不出的韵味。阿姆经常用这些晾干的花瓣和着排骨或者豆腐炖汤。她说这样可以舒筋骨,去劳损,是老少皆宜的滋补品。我不知道是不是真的有这样的功效,但是父亲的同事、远近的乡邻都常来找我们要干茶花瓣,阿姆总是小心翼翼地挑拣一些大的花瓣,装在干净的袋子里送给人家,有时一些老华侨回来探亲向她讨要,她更是特地将袋子压得实实,装得满满的,让人尽兴而归。
  阿姆的事务繁忙,但却一直乐此不疲地收集着茶花瓣,把它们送人,或自己炖汤。我们一家都十分喜欢干茶花瓣炖出来的肉汤,那清香别致的味道,特别是茶花瓣炖豆腐汤,金黄的花瓣,雪白的豆腐,撒上几片自家菜园子里种的碧绿的芹菜叶,装在白瓷碗里,让人看了食欲大增,茶花豆腐汤入口后微微苦涩,过后却会回甘,唇齿间似乎总荡漾着一缕茶花的幽幽清香,难怪邻居们总爱到我们家蹭汤喝,阿姆总是热情地东家一碗,西家一碗,以至于常常把还没放学的我们给忘了。
  书上说山茶花的花语是“理想的爱,谦让,了不起的魅力,抑制的美德”,我想,我因茶花而联想到我的阿姆,是因为她身上那闽南农村妇女所具有的朴实、善良与谦恭吧!
  责任编辑:子非
其他文献
对你的相思,从春天出发,到了冬天就飘成了雪花。  那就从遥远的地方寄给你吧,让你存下,好慢慢融化。相思煮茶,相思煮茶,煮一杯我未讲出口的话。再寂寞的寂寞又能怎样?你会是我轻轻撩起的长发。  给我的痴恋,早奔赴天涯,最后留你眼里一抹晚霞。  那就把心底的柔情寄給你吧,午夜时分,用相思煮茶。相思煮茶,相思煮茶,煮一方只属于我们的家。再幸福的幸福不去想它,我只想有你的春秋冬夏。  责任编辑:蒋建伟
期刊
我记得第一次照相时的情景。  春天,一天,父亲突然将我从枯燥的拼音课堂里叫出来,将我带到了幼儿园后的大槐树下。正在读六年级的二姐早已在那里等着。接着来了一个阿姨,胸前挂着一个沉甸甸的黑黝黝的东西,她叫我和二姐站在一起,又要二姐牵住我的手。她刚举起那个感觉很沉的东西,又放下,迅速地跑到旁边的油菜地里,掐下几枝花穗,要我和二姐每人拿一束。“咔嚓”一声,一道白光在我眼前迅疾地闪耀而过。二姐对我说,这就是
期刊
1994年秋天,我读小学四年级。  一个上午,家在镇上的蔡宁同学带来了一本硬皮彩页的《伊索寓言故事》,这本书是她读研究生的叔叔从南京带来的。这本寓言故事的到来,在班上引起了轩然大波,很多同学都想看。下课的时候,她的座位前就挤了很多人,黑压压的一片脑袋,你推我挤围成了密不透风的围墙。个子矮小又在外圈的我,根本看不见任何一个字,我挤出了人群,默默坐回座位,听着他们或高或低的惊叹、评论,眼睛盯着数学作业
期刊
薄薄的轻雾飘荡在山间,一行行碧绿的茶树顺着山坡延展,坑坑洼洼的小路便从茶道间穿过。茶树刚冒出的新芽,像细细的绣花针浅浅地绿着,摘一两根放进嘴里慢慢嚼,淡淡的清香,一年中,最好的茶便是这毛尖。  走过茶山便进入一片松林,小道隐没在林间。灌木、茅草、蕨苣覆盖了山路,鸟儿在树上欢快地鸣叫。拨开草木,脚下的松针金灿灿的,踩上去软软的,踩碎细枝,便发出轻轻的脆响。童年时,我们背着背篓在这山间割柴,或追野兔、
期刊
婆婆就住在小巷尽头的小屋。  婆婆是南方人,出身还算不错,嫁与夫家后,生活略显拮据。教育五个儿女从小勤俭节约,不要随便浪费任何东西。谁要是轻言浪费,平日里和颜悦色的婆婆就会大发脾气,让大家都感到害怕。听丈夫说,婆婆是家中绝对的权威,她说不的事谁也改变不了。公公在工厂工作,离家远,一台旧自行车骑了好几十年,期间要换台好点的,婆婆总说还可以的还可以的,公公的破自行车一直伴他到退休。丈夫和弟弟上学的学校
期刊
儿时起夜,总能看见母亲在昏暗的油灯下做针线。  等着袼褙风干,母亲预备绱鞋帮的双股线和纳鞋底的麻线绳。我趴在炕沿边儿看母亲做活儿,一手提拎纺线锤,一手续麻皮儿纺锤子悠悠地转,麻皮儿松鼠尾巴似的在母亲的头顶跳着画圈儿。  母亲做鞋,先翻鞋樣子因袭,和去年一模一样。母亲忙,忘了我们的脚噌噌地长。鞋子夹脚,我们嚷疼,母亲头也不抬:“穿过新性就好了!”我们硬着头皮穿,鞋的新性过了,低头看脚,让鞋拿变了形,
期刊
艳秋老师:  在监狱的图书室中,不经意翻开了《散文选刊·下半月》,封面的湖光山色让人沉醉,令人神往,那美好的文章中,各色各样的人,他们的积极生活态度,真实情感,享受美景的感悟,都会让人爱不释手,回味无穷。人生很短暂,在有限的生命中能够喜欢一本书、一个人是莫大的缘分,在特殊的环境结缘了让人暖心感动的文字,意味深长的文章,如同结识了良师益友。如果我的人生早日拥有如此的朋友,那该是采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财
期刊
待那满树的槐花落尽,小麦就一片金黄了,人们似乎又闻到了馒头的香味,也闻到了艾蒿和粽子的香味。  过罢元宵节,女人们就开始预留好端午包粽子的糯米了,晴好的日子,会在门前的凉床上晾晾那些白花花的糯米。端午的头一天,女人们会到河边的芦苇地里采来青青的苇叶,放在水盆中浸泡。糯米须提前用竹篮淘好控尽水,放在一边,若要包带馅的粽子,还须把花生、蜜枣、红豆等辅料备齐。傍晚时分,农舍的门前,女人们三五个聚在一起,
期刊
老街就在海边沿,呈“Z”字形,长约三四华里,偶尔路过,依然能隐隐约约闻到一股小时候已熟稔了的海腥味。  走在老街上,你会发现一个挺有趣的现象,无论小店铺还是居民住的老屋,门牌号都是以小区来命名。比如沿路有中保小区、老街小区、方井小区、沙塘小区等等。到了老街的终点是一口井,名叫桂花井。桂花井很深,深约五六米,水井清澈见底,打上来的水甘洌爽口。据世代住在井旁边的张大爷讲,这口桂花老井已有600多年的历
期刊
那时,我家住在苏中平原的一个小村庄。由于我是长子,和弟、妹相差三四岁。  就在弟弟刚出生的时候,母亲迫于无奈,只能将刚三岁的我,托付给我的爷爷奶奶。在那个“农业学大寨”的特殊年代,农民每天起早贪黑像学生上课和放学一样,辛苦而有序。爷爷奶奶也是一样,几乎每天都是很晚才回家。由于我的胆儿不够大,黑灯瞎火的我很害怕,只要天一摸黑,我就会赶忙插上门闩,像只小猫似的在寂寂中慵蜷于门后,聚精会神地听着外边的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