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基础教育如同盖房子时打的地基,作为学生思想启蒙的重要阶段,是提高全民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基石,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中华民族的发展蒸蒸日上,越来越多的教育学者呼吁还给生命发展自由,他们注重有效课堂的创建,希望让学生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都能获得生命的双向发展,努力为提高和创新课堂教学的生命体验和有效性出谋划策,新基础教育应运而生。
关键词:有效课堂 提问方式 质疑 共情 生命体验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教育是造福全人类的一项伟大事业,如何让它为每一个生命造福,是值得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思考的问题。
所谓新基础教育,它的宗旨是“从生命和基础教育的整体性出发,唤醒教育活动的每一个生命,让每一个生命真正活起来。”如何创造性地让每一个生命在发展中都展现其独特的价值?在构建生命化课堂,创新教学方法的初步探索过程中,结合自身教育实践,笔者发现当前的课堂教学存在以下问题:
(一)课堂提问方式单一频繁,数量过多且价值不大,问题指向不明确,对学生的思维发展启发不大。部分教师习惯于选择相同的学生回答问题,导致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不高,学生有认为反正举手了老师也不会让自己回答问题的想法出现。同时教学中过于强调教师本身对问题的设计,而忽略了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
(二)教师对课堂的把握主要依赖于平时的学习和自身累积的教学经验,当前小学学校中年轻缺乏教学经验的教师居多,一些年轻老师在遇到课堂突发状况,或者是教学过程中当学生的发言没有按照教师本身的预设而发展时,往往容易慌张,处理问题不能得心应手,在这样的情形下,教师便错过了一些很好的教育契机。
(三)教学过程中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缺乏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渗透,忽略了学生自身的情感体验。课堂中学生能通过学习获得基本的知识技能,但忽略了学生作为独立个体的思考能力,在思想品德教育及情感教育方面少了对学生共情能力的培养与发展。
(四) 课堂中教师的威严形象一直是学生担惊受怕的源头,学生时常因为作业没写好而担心被责备,挨批评,更担心会被老师联合家长一起进行批评教育。更有甚者,学生与教师的关系达到剑拔弩张的状态,一言不合就想要动手解决。总之,师生关系的恶化,一方面源于学生对教师的不尊重,另一方面也体现了教师在处理学生问题时的态度与智慧。
(五)教师对于学生的答问,给予的评价反馈不明显,不具体,有时只是很简单的两个字“真棒!”、“不错!”等等。另外,课堂中,习惯于将教师作为唯一的评价主体,由此让学生产生教师说什么就是什么的心理。在这样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评价单一,缺乏侧重点,极易导致学生产生人云亦云的从众心理,更缺乏对学生思维的引导作用。
为了解决当前出现的这些问题,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
(一)创新课堂提问方式
课堂提问促思考。著名教育家斋藤喜博认为,教师的提问是“学生的生命”。课堂提问不仅是教师特殊的教学语言,同时也是启发和引导学生思考,激发他们的求知欲的重要工具。有效的课堂提问能促使学生主动学习,也能为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知识助力。
教育教学过程中,笔者认为教师可以从灵活运用提问方法,善用准确的提问语言,简化问题话语,给予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面向每一个学生,关注他们的表现,给予他们质疑的机会,及时奖惩给予反馈等方式来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二)有效把握教育机智
教育机智重生成。在区科学生命化课堂竞赛的评课过程中听到关于科学课《金鱼》观察鱼鳍的课例,当时上课的老师在提出让学生观察鱼鳍时,有同学已经举手说知道金鱼有胸鳍、腹鳍、臀鳍、尾鳍、背鳍这几对,还有学生提到金鱼用鳃呼吸。显然学生的回答没有按照教师的课堂预设进行,教师反应有些慌张,继续按照教学设计走程序,让孩子们观察这些鱼鳍。如果他在学生说出这些鱼鳍之后,能及时将教学调整为请学生仔细观察鱼鳍的摆动方向,以及数数一分钟内各类鱼鳍的摆动次数,还有鱼鳃与口的闭合是同时发生还是一前一后以及数数一分钟内鱼鳃与口闭合的次数,这将会成为本节课的亮点。
在执教一年级数学《连加连减》的那堂课中,我让学生看图说连加算式的时候,有個男孩回答:4+3=7 7+1=8时,我只是提示他要写成连加算式,接着又请另外一个学生回答。其实这里有一个很好的机会让我为后面的提高练习做铺垫,我只需把这两个算式写在黑板上,让学生比较观察,再写出连加算式,就是一个很好的教育契机,而且都是由学生自己讲出来的,他们能理解得更透彻。
教需有法,教无定法,大法必依、小法必活,我们的课堂教学需要让“预设”为“生成”让路。
(三)内化课堂生命体验
“教育即生活”,创建有效的情境,触动学生的情感体验,让他们在情境体验中发酵情感远比直接进行情感灌输效果好得多。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在做好一件事情成功之后产生的成就感和愉悦感是一种非常强烈的催化剂,能够直接刺激学生的学习动力和愿望。”例如:笔者实习时曾在学习人教版三年级上册《夜书所见》时向学生提问:你曾经独自外出做过客吗?最长的时间是多久呢?很久没见到爸爸妈妈,你有什么样的感觉?不仅联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而且他们的这种情感体验更容易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提高课堂效率。
皮亚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儿童进入课堂的时候并非一张白纸,生活中的很多事物在头脑中都有不同程度的认识,学习的过程应该是让学生的认知结构通过同化与顺应的过程建构起来,并在“平衡”-“不平衡”-“新的平衡”中得到不断丰富、提高和发展。他们需要将知识进行内化,在精神、动力、情感、信仰这四个方面得到提升与发展。
(四)和谐发展师生关系
良好的师生关系应该建立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上,哪怕科学技术再先进,教学理念再顺应时代潮流,相互尊重的师生关系都是生命化课堂发展的辅助工具。
教学是人与人之间的对话,课堂教学的生命价值取向应该是教师与学生的双向发展。课堂中不仅学生获得生命体验,教育者也应该能从中探索到一些生命的意义所在。真诚、和谐、温馨的情感关系能让教师和学生的创造性在课堂教学中得以催化和升华。
(五)注重多元艺术评价
新时代的基础教育课堂教学评价应更加注重的是评价的价值导向,学生一开始对课堂的期望值是挺高的,教师要注意关注并及时给予明确有效的评价。做出评价的对象也应多样化,例如教师点评、生生互评,小组点评等等。教育者们一直在课堂评价的多元化发展方向上努力探索。2013年荣屹、鲍伟提出“生命代币制”,要求还给孩子“可触摸”的评价方式,并且提供了许多可供具体操作的评价细节。
我们的课堂评价需从人的全面发展向提高人生的价值进行转变,创造性地由听话顺从向自主追求转变,学生要学会拓展精神世界,能学会思考与创新,并使之成为一种习惯。
总之,新基础教育时代的到来,要求我们在创新课堂教学方法的过程中更加关注学生生命的自由发展。教学中教师依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把学生看成是真正的人,关注他们的生命诉求与情感需求,尊重他们的生命自由与个性差异,创造性地引导他们走向完整、和谐与无限的境界。课堂教学应为学生的生命发展提供无限可能性,并促进他们生命的不断创新与超越,让每一个生命都有其独特的价值。
参考文献:
[1] 佐藤学著 , 钟启泉译 : 课程与教师 [ M ] . 北京 : 教育科学出版,2003:79.
[2] 宋振韶. 课堂提问基本模式以及学生提问的研究现状(上) [J].学科科学,2003,(1).
[3]张敬光.浅析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误区和对策[J].实践讲堂,2012,(3).
关键词:有效课堂 提问方式 质疑 共情 生命体验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教育是造福全人类的一项伟大事业,如何让它为每一个生命造福,是值得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思考的问题。
所谓新基础教育,它的宗旨是“从生命和基础教育的整体性出发,唤醒教育活动的每一个生命,让每一个生命真正活起来。”如何创造性地让每一个生命在发展中都展现其独特的价值?在构建生命化课堂,创新教学方法的初步探索过程中,结合自身教育实践,笔者发现当前的课堂教学存在以下问题:
(一)课堂提问方式单一频繁,数量过多且价值不大,问题指向不明确,对学生的思维发展启发不大。部分教师习惯于选择相同的学生回答问题,导致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不高,学生有认为反正举手了老师也不会让自己回答问题的想法出现。同时教学中过于强调教师本身对问题的设计,而忽略了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
(二)教师对课堂的把握主要依赖于平时的学习和自身累积的教学经验,当前小学学校中年轻缺乏教学经验的教师居多,一些年轻老师在遇到课堂突发状况,或者是教学过程中当学生的发言没有按照教师本身的预设而发展时,往往容易慌张,处理问题不能得心应手,在这样的情形下,教师便错过了一些很好的教育契机。
(三)教学过程中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缺乏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渗透,忽略了学生自身的情感体验。课堂中学生能通过学习获得基本的知识技能,但忽略了学生作为独立个体的思考能力,在思想品德教育及情感教育方面少了对学生共情能力的培养与发展。
(四) 课堂中教师的威严形象一直是学生担惊受怕的源头,学生时常因为作业没写好而担心被责备,挨批评,更担心会被老师联合家长一起进行批评教育。更有甚者,学生与教师的关系达到剑拔弩张的状态,一言不合就想要动手解决。总之,师生关系的恶化,一方面源于学生对教师的不尊重,另一方面也体现了教师在处理学生问题时的态度与智慧。
(五)教师对于学生的答问,给予的评价反馈不明显,不具体,有时只是很简单的两个字“真棒!”、“不错!”等等。另外,课堂中,习惯于将教师作为唯一的评价主体,由此让学生产生教师说什么就是什么的心理。在这样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评价单一,缺乏侧重点,极易导致学生产生人云亦云的从众心理,更缺乏对学生思维的引导作用。
为了解决当前出现的这些问题,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
(一)创新课堂提问方式
课堂提问促思考。著名教育家斋藤喜博认为,教师的提问是“学生的生命”。课堂提问不仅是教师特殊的教学语言,同时也是启发和引导学生思考,激发他们的求知欲的重要工具。有效的课堂提问能促使学生主动学习,也能为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知识助力。
教育教学过程中,笔者认为教师可以从灵活运用提问方法,善用准确的提问语言,简化问题话语,给予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面向每一个学生,关注他们的表现,给予他们质疑的机会,及时奖惩给予反馈等方式来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二)有效把握教育机智
教育机智重生成。在区科学生命化课堂竞赛的评课过程中听到关于科学课《金鱼》观察鱼鳍的课例,当时上课的老师在提出让学生观察鱼鳍时,有同学已经举手说知道金鱼有胸鳍、腹鳍、臀鳍、尾鳍、背鳍这几对,还有学生提到金鱼用鳃呼吸。显然学生的回答没有按照教师的课堂预设进行,教师反应有些慌张,继续按照教学设计走程序,让孩子们观察这些鱼鳍。如果他在学生说出这些鱼鳍之后,能及时将教学调整为请学生仔细观察鱼鳍的摆动方向,以及数数一分钟内各类鱼鳍的摆动次数,还有鱼鳃与口的闭合是同时发生还是一前一后以及数数一分钟内鱼鳃与口闭合的次数,这将会成为本节课的亮点。
在执教一年级数学《连加连减》的那堂课中,我让学生看图说连加算式的时候,有個男孩回答:4+3=7 7+1=8时,我只是提示他要写成连加算式,接着又请另外一个学生回答。其实这里有一个很好的机会让我为后面的提高练习做铺垫,我只需把这两个算式写在黑板上,让学生比较观察,再写出连加算式,就是一个很好的教育契机,而且都是由学生自己讲出来的,他们能理解得更透彻。
教需有法,教无定法,大法必依、小法必活,我们的课堂教学需要让“预设”为“生成”让路。
(三)内化课堂生命体验
“教育即生活”,创建有效的情境,触动学生的情感体验,让他们在情境体验中发酵情感远比直接进行情感灌输效果好得多。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在做好一件事情成功之后产生的成就感和愉悦感是一种非常强烈的催化剂,能够直接刺激学生的学习动力和愿望。”例如:笔者实习时曾在学习人教版三年级上册《夜书所见》时向学生提问:你曾经独自外出做过客吗?最长的时间是多久呢?很久没见到爸爸妈妈,你有什么样的感觉?不仅联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而且他们的这种情感体验更容易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提高课堂效率。
皮亚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儿童进入课堂的时候并非一张白纸,生活中的很多事物在头脑中都有不同程度的认识,学习的过程应该是让学生的认知结构通过同化与顺应的过程建构起来,并在“平衡”-“不平衡”-“新的平衡”中得到不断丰富、提高和发展。他们需要将知识进行内化,在精神、动力、情感、信仰这四个方面得到提升与发展。
(四)和谐发展师生关系
良好的师生关系应该建立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上,哪怕科学技术再先进,教学理念再顺应时代潮流,相互尊重的师生关系都是生命化课堂发展的辅助工具。
教学是人与人之间的对话,课堂教学的生命价值取向应该是教师与学生的双向发展。课堂中不仅学生获得生命体验,教育者也应该能从中探索到一些生命的意义所在。真诚、和谐、温馨的情感关系能让教师和学生的创造性在课堂教学中得以催化和升华。
(五)注重多元艺术评价
新时代的基础教育课堂教学评价应更加注重的是评价的价值导向,学生一开始对课堂的期望值是挺高的,教师要注意关注并及时给予明确有效的评价。做出评价的对象也应多样化,例如教师点评、生生互评,小组点评等等。教育者们一直在课堂评价的多元化发展方向上努力探索。2013年荣屹、鲍伟提出“生命代币制”,要求还给孩子“可触摸”的评价方式,并且提供了许多可供具体操作的评价细节。
我们的课堂评价需从人的全面发展向提高人生的价值进行转变,创造性地由听话顺从向自主追求转变,学生要学会拓展精神世界,能学会思考与创新,并使之成为一种习惯。
总之,新基础教育时代的到来,要求我们在创新课堂教学方法的过程中更加关注学生生命的自由发展。教学中教师依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把学生看成是真正的人,关注他们的生命诉求与情感需求,尊重他们的生命自由与个性差异,创造性地引导他们走向完整、和谐与无限的境界。课堂教学应为学生的生命发展提供无限可能性,并促进他们生命的不断创新与超越,让每一个生命都有其独特的价值。
参考文献:
[1] 佐藤学著 , 钟启泉译 : 课程与教师 [ M ] . 北京 : 教育科学出版,2003:79.
[2] 宋振韶. 课堂提问基本模式以及学生提问的研究现状(上) [J].学科科学,2003,(1).
[3]张敬光.浅析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误区和对策[J].实践讲堂,2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