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苏霍姆林斯说过:“每一个儿童就其天才来说,都是'诗人',只要在教学方法上'打开创作的源泉',就能使诗人的琴弦发出美妙的乐声。”我相信,我们农村广大语文老师如果真正掌握了学生的心理规律,因势利导,改革教法,农村小学生的作文水平也会不断提高,也会使“诗人”的琴弦都“发出美妙的乐声”!
【关键词】认知心理;土里土气;不爱“回头”
小学生作文质量不高是困扰教育界多年的老大难问题。尤其是农村小学,上作文课时,教师大都感到非常棘手。究其原因,我想主要在作文教学中对“如何教”考虑得多,忽视学生“如何作”。至于小学生在作文中的心理状态如何,考虑更少。其实,认真分析研究小学生的习作心理,是解决“如何作”的一项重要措施。只有当学生感到作文是他们生活的一部分,是一种美好享受时,才能产生强烈兴趣,才能真正有效地提高作文能力。
1. 习作训练的序列必须符合学生的认知心理
小学生作文的性质就是练笔,即通过作文训练,让学生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内容或亲身经历的事情,用恰当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这里要突出一个“练”字。而目前不少教师对作文要求偏高,一开始就要求学生写成篇的作文,要有中心、有条理,甚至超过了小学阶段的基本要求。对小学生作文,在字词句篇方面全面衡量,甚至以课文、报刊发表的文章为标准来衡量自己班上学生的作文。这样,使得绝大多数学生望而生畏,对作文产生恐惧心理。殊不知,现在一些报刊发表的小学生“优秀作文”实际上是百里挑一、千里挑一选出来的,往往又是经过家长、教师或编辑人员再加工后的产品,不宜用这样的标准来全面衡量小学生的作文。既然是一项练笔活动,遵照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小学作文教学应确立一个由部分到整体、由单项到综合、由简单到复杂的分阶段训练的序列。对每一阶段都要有训练重点,且内容单纯,目标明确,难易适中,使学生容易达到要求,让他们在训练中得到成功的乐趣。同时,每一阶段的训练重点相互之间又应当是紧密相连的,学生通过一次又一次“螺旋式”的循环训练,作文基本功就将逐步提高。
2. 农村小学生最喜欢“土里土气”的作文
教师在作文指导中要因势利导,充分发挥其潜在的优势。爱玩、好动、好奇是小学生的特点,丰富多彩的生活是他们写作的惟一源泉。只要是他们看过的、听过的事或亲身经历过的一些活动,并觉得这些活动是有趣的,就要鼓励他们去写。诸如游戏作文、听故事写作文、观察实验作文和情境作文等,是他们最乐意不过的了,因为这样的作文接近他们的生活实际,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写好后读起来感到格外亲切;而作文内容和要求离他们生活实际相差太远的作文,他们是不会欢迎的。教师在作文指导中要特别注意这一点,让学生写自己周围熟悉的事物,变“要他么们写”为“我非要写 ”。教师在作文命题时要精心设计,给学生以选择的余地,不妨让学生练习写“放胆文”。因为“放胆文”在内容、做法、体裁、篇幅等方面都没有限制,学生没有心理压力,他们可以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根据自己的需要,从生活中选取材料,自由地选词造句、布局谋篇,寻找恰当的表达方式。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都可以在文章中得到充分发挥。
3. 小学生最怕自己的作文得不到老师的肯定
教师要善于捕捉他们的闪光点,激发他们习作的热情。学生完成一篇习作把它交给老师,天天都盼望老师把作文本发下来,看看自己的作文成绩如何,老师是如何评价的。要是看到自己的作文成绩是“0”,评语是“太差”准会不高兴地说:“倒霉,还是不写得好!”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个学生如果在两三个月里看不到自己脑力劳动的成果,他学习的愿望就消失了。”长期的作文教学实践使我深深地认识到:对待“差生”的作文不能横挑鼻子竖挑眼。如不允许学生跑题,不许有病句,不许有错别字,不许超过或少于多少字,不许……这样就窒息了孩子们的活力,捆綁了学生们的手脚,只见文之难,不见文之易,作起文来战战兢兢,以致逐渐使学生产生了厌倦情绪。要改变这种局面,教师批改与讲评学生的作文时要精审细度,善于捕捉他们习作中的闪光点,有针对性地诱发习作热情并逐步加温助燃。哪怕是一篇不满二百字的作文中,用上了一两个准确、具体、形象的词语,也得找出来在全班进行表扬,其目的在于激发他的写作兴趣。即使是一篇极差的作文,也要致力于劣中找优,沙里淘金,中肯地提出修改意见,鼓励学生再写一篇。
4. 农村小学生作文不爱“回头”
教师应把修改作文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培养学生自改作文的能力,使其养成良好的修改文章的习惯。长期以来,教师批改学生作文都是采取“全批全改”、“详批细改”的方法。好像不这样做就是失职,就是对不起学生;好像只有这样,才是培养学生作文能力的好方法。于是,老师整天埋在作业堆里,为批改学生作文废寝忘食、疲于奔命。而学生拿到作文本子,只是看一眼分数和批语了事,不爱回过头来,看一看自己的作文错在哪里,想一想应该怎样修改。这是妨碍他们提高写作水平的一个重要原因。
叶圣陶先生说:“文章要自己修改。学生只有学会了改的本领,才能把文章写好。”因此,我采用以下做法:
(1)细看批阅,认真思考。边看边想,明确自己此次作文中存在的问题。
(2)仔细修改,不讲形式。看完以后,就认真改在作文本上,不讲表面形式之美只求实际效果良好。
(3)同桌互查,共同提高。改完以后,向同桌朗读一遍,同桌提出意见后再修改,直到同桌满意为止。
(4)自觉重作,以求深造。清代教育家唐彪云:“作文有深造之法。如文章一次不佳,迟数日将此题再为之,必有胜境出矣。”由此可见,一题多作,必有好处。但如强迫学生重作,效果不会好。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可采取正面引导:对待差的学生,进行个别鼓励,让其重作;对于其他同学,谁愿重作就重作,重作后的文章与原评出的优秀作文一并贴到教室墙上予以表扬。这样一来,重作出于自愿,学生干劲倍增,较好的克服了学生作文不爱回头的惰性心理。
总之,修改过程就是学生作文能力提高的过程。他们从每次活动中,不断得到来自老师方面和学生方面的信息,不断接受新的知识。所以,他们的认识能力、鉴别正误的能力和改正错误的能力都在不断增强,作文水平自然会随之提高。
收稿日期:2013-01-09
【关键词】认知心理;土里土气;不爱“回头”
小学生作文质量不高是困扰教育界多年的老大难问题。尤其是农村小学,上作文课时,教师大都感到非常棘手。究其原因,我想主要在作文教学中对“如何教”考虑得多,忽视学生“如何作”。至于小学生在作文中的心理状态如何,考虑更少。其实,认真分析研究小学生的习作心理,是解决“如何作”的一项重要措施。只有当学生感到作文是他们生活的一部分,是一种美好享受时,才能产生强烈兴趣,才能真正有效地提高作文能力。
1. 习作训练的序列必须符合学生的认知心理
小学生作文的性质就是练笔,即通过作文训练,让学生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内容或亲身经历的事情,用恰当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这里要突出一个“练”字。而目前不少教师对作文要求偏高,一开始就要求学生写成篇的作文,要有中心、有条理,甚至超过了小学阶段的基本要求。对小学生作文,在字词句篇方面全面衡量,甚至以课文、报刊发表的文章为标准来衡量自己班上学生的作文。这样,使得绝大多数学生望而生畏,对作文产生恐惧心理。殊不知,现在一些报刊发表的小学生“优秀作文”实际上是百里挑一、千里挑一选出来的,往往又是经过家长、教师或编辑人员再加工后的产品,不宜用这样的标准来全面衡量小学生的作文。既然是一项练笔活动,遵照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小学作文教学应确立一个由部分到整体、由单项到综合、由简单到复杂的分阶段训练的序列。对每一阶段都要有训练重点,且内容单纯,目标明确,难易适中,使学生容易达到要求,让他们在训练中得到成功的乐趣。同时,每一阶段的训练重点相互之间又应当是紧密相连的,学生通过一次又一次“螺旋式”的循环训练,作文基本功就将逐步提高。
2. 农村小学生最喜欢“土里土气”的作文
教师在作文指导中要因势利导,充分发挥其潜在的优势。爱玩、好动、好奇是小学生的特点,丰富多彩的生活是他们写作的惟一源泉。只要是他们看过的、听过的事或亲身经历过的一些活动,并觉得这些活动是有趣的,就要鼓励他们去写。诸如游戏作文、听故事写作文、观察实验作文和情境作文等,是他们最乐意不过的了,因为这样的作文接近他们的生活实际,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写好后读起来感到格外亲切;而作文内容和要求离他们生活实际相差太远的作文,他们是不会欢迎的。教师在作文指导中要特别注意这一点,让学生写自己周围熟悉的事物,变“要他么们写”为“我非要写 ”。教师在作文命题时要精心设计,给学生以选择的余地,不妨让学生练习写“放胆文”。因为“放胆文”在内容、做法、体裁、篇幅等方面都没有限制,学生没有心理压力,他们可以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根据自己的需要,从生活中选取材料,自由地选词造句、布局谋篇,寻找恰当的表达方式。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都可以在文章中得到充分发挥。
3. 小学生最怕自己的作文得不到老师的肯定
教师要善于捕捉他们的闪光点,激发他们习作的热情。学生完成一篇习作把它交给老师,天天都盼望老师把作文本发下来,看看自己的作文成绩如何,老师是如何评价的。要是看到自己的作文成绩是“0”,评语是“太差”准会不高兴地说:“倒霉,还是不写得好!”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个学生如果在两三个月里看不到自己脑力劳动的成果,他学习的愿望就消失了。”长期的作文教学实践使我深深地认识到:对待“差生”的作文不能横挑鼻子竖挑眼。如不允许学生跑题,不许有病句,不许有错别字,不许超过或少于多少字,不许……这样就窒息了孩子们的活力,捆綁了学生们的手脚,只见文之难,不见文之易,作起文来战战兢兢,以致逐渐使学生产生了厌倦情绪。要改变这种局面,教师批改与讲评学生的作文时要精审细度,善于捕捉他们习作中的闪光点,有针对性地诱发习作热情并逐步加温助燃。哪怕是一篇不满二百字的作文中,用上了一两个准确、具体、形象的词语,也得找出来在全班进行表扬,其目的在于激发他的写作兴趣。即使是一篇极差的作文,也要致力于劣中找优,沙里淘金,中肯地提出修改意见,鼓励学生再写一篇。
4. 农村小学生作文不爱“回头”
教师应把修改作文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培养学生自改作文的能力,使其养成良好的修改文章的习惯。长期以来,教师批改学生作文都是采取“全批全改”、“详批细改”的方法。好像不这样做就是失职,就是对不起学生;好像只有这样,才是培养学生作文能力的好方法。于是,老师整天埋在作业堆里,为批改学生作文废寝忘食、疲于奔命。而学生拿到作文本子,只是看一眼分数和批语了事,不爱回过头来,看一看自己的作文错在哪里,想一想应该怎样修改。这是妨碍他们提高写作水平的一个重要原因。
叶圣陶先生说:“文章要自己修改。学生只有学会了改的本领,才能把文章写好。”因此,我采用以下做法:
(1)细看批阅,认真思考。边看边想,明确自己此次作文中存在的问题。
(2)仔细修改,不讲形式。看完以后,就认真改在作文本上,不讲表面形式之美只求实际效果良好。
(3)同桌互查,共同提高。改完以后,向同桌朗读一遍,同桌提出意见后再修改,直到同桌满意为止。
(4)自觉重作,以求深造。清代教育家唐彪云:“作文有深造之法。如文章一次不佳,迟数日将此题再为之,必有胜境出矣。”由此可见,一题多作,必有好处。但如强迫学生重作,效果不会好。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可采取正面引导:对待差的学生,进行个别鼓励,让其重作;对于其他同学,谁愿重作就重作,重作后的文章与原评出的优秀作文一并贴到教室墙上予以表扬。这样一来,重作出于自愿,学生干劲倍增,较好的克服了学生作文不爱回头的惰性心理。
总之,修改过程就是学生作文能力提高的过程。他们从每次活动中,不断得到来自老师方面和学生方面的信息,不断接受新的知识。所以,他们的认识能力、鉴别正误的能力和改正错误的能力都在不断增强,作文水平自然会随之提高。
收稿日期:2013-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