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延安时期,毛泽东根据中国革命和抗日战争的客观需要,以文化社团作为马克思主义话语表达和传播的重要载体,深入推动马克思主义话语权的构建.抗战胜利前后,毛泽东以中国革命发展和抗战局势演变为契机,领导和推动文化社团走出延安、走向全中国,开启构建全国马克思主义话语权的新征程.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构建马克思主义话语权的历史进程,反映了马克思主义话语权构建理论与实践相互促进的基本逻辑,揭示出中国共产党从延安局部执政向全国执政演进的实践路径,为构建具有新时代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提供了重要的现实启示.
【机 构】
: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图书馆 广东广州510006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延安时期,毛泽东根据中国革命和抗日战争的客观需要,以文化社团作为马克思主义话语表达和传播的重要载体,深入推动马克思主义话语权的构建.抗战胜利前后,毛泽东以中国革命发展和抗战局势演变为契机,领导和推动文化社团走出延安、走向全中国,开启构建全国马克思主义话语权的新征程.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构建马克思主义话语权的历史进程,反映了马克思主义话语权构建理论与实践相互促进的基本逻辑,揭示出中国共产党从延安局部执政向全国执政演进的实践路径,为构建具有新时代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提供了重要的现实启示.
其他文献
毛泽东对伟大建党精神作出了伟大的开创性贡献.毛泽东不仅在伟大革命实践中哺育了伟大建党精神,而且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的伟大探索和伟大实践中赓续弘扬伟大建党精神,他还创作了大量诗词礼赞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不怕牺牲、英勇奋斗的革命精神;毛泽东哲学思想为伟大建党精神提供了哲学基础;毛泽东领导中国共产党在长期艰苦奋斗过程中所形成的党的优良传统作风为伟大建党精神奠定了优良传统作风和红色基因;毛泽东为伟大建党精神转化为强大物质力量指明了方向,探索了使党的思想理论和革命精神转化为指导党和人民
国家治理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治理理念、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三重维度,可以把握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中国探索.立足新发展阶段,把握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在遵循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系统总结中国现代化的理论内涵,从人类社会治理发展史的视角探究国家治理现代化独特的价值意蕴,可以认识到中国共产党人在破解社会主义国家治理现代化难题方面的伟大贡献,可以感受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生命力.
坚持敢于斗争是党的百年奋斗的宝贵历史经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必须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新时代伟大斗争的内涵十分丰富,应从坚持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维护人民利益,投身改革开放,维护我国主权、安全、发展利益,防范各种风险等多种维度进行理解和把握.赢得新时代伟大斗争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必须正确认识各种矛盾和问题的性质,正确理解各种斗争的含义,针对矛盾的特殊性采取不同的斗争方式;必须在和平与发展时代主题及我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战略选择下看待伟大斗争,要灵活运用斗争艺术,充分发挥伟大斗争的作用.
执政为民是中国共产党一贯坚持的价值追求,是由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的.进入新时代,习近平同志继承了党的这一执政理念,并结合新的治国理政实践对之进行了丰富和发展,形成了习近平同志关于执政为民重要论述,这一重要论述坚持方向与路径、源与流、破与立、主导与主体的辩证统一,彰显了其鲜明特色,丰富了党的建设理论,推动了党的建设实践的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了有力保障.
毛泽东关于国体的思想是一个历久弥新的课题,虽已有大量研究成果累积,但仍有深入探讨的空间和维度.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对国体问题的思考有一个探索的过程,从“革命民众合作统治的国家”到“各革命阶级的联合专政”,从筹划“人民大众的国家”到系统阐述人民民主专政的学说,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建政奠定了理论基础.毛泽东对国体问题的思考具有丰富的思想意蕴和突出的理论特色,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毛泽东人民民主专政国体思想的核心,“人民共和”与“人民共治”是毛泽东人民民主专政国体思想中极富特色的重要内容.认真梳理和总结这些重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领导人民走出了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工业化道路,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形成奠定了重要基础.毛泽东对国家工业化的探索表明,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现代化,需要不断丰富所有制实现形式,促进生产力更加充分平衡发展;需要统筹协调利益关系,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根本利益;需要强化精神引领和价值导向,不断提升全社会的精神风貌和道德水准.
当代经济社会生活的巨大变化,改变了中国人对世界的看法,同时为儒家伦理的实现带来了巨大挑战.李泽厚以“文化心理”的“情一理”结构解释儒家伦理与中国人的关系,但这一结构在当下却面临着超越知识分子规划的巨大解构.费孝通先生提出的“文化自觉”说,强调中国人要对自身的文化传统有“自知之明”,这可以为我们今天应对挑战、实现儒家伦理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提供一个新的视野.当代的文化与伦理建设,可以将“文化心理结构”和“文化自觉”作为分析中国实际的方法,强调其方法论意义.我们应抱着一种既不复古又不全盘西化的态度,找寻儒
《易传》中遍布着的“错杂”观念,是“文”的精神的体现.《易传》以“错杂”释“文”,不仅意味着充实丰富、开放包容,反对单一纯粹;而且它对异质共存的肯定还为“文”注入了相济相推的动力,促成了“文”的活动性与生命感,从而使之超越单纯的空间性秩序,成为兼具时间性的存在历程;并利用“以他平他”之理,在此时空历程中谋求动态平衡.所以,《易传》之“文”不是现成的或完成的,而是处于“变动不居”的生成过程之中的.它不仅表现为一种错杂的感性形式,而且还是宇宙万物之整体的、变动性的存在.它既“富有”“日新”,又广大和谐.在《易
从国家社科基金立项的视角研析毛泽东思想研究的进程与样态,有助于从多维度考量毛泽东思想研究学术生产的分布格局和发展态势.统计发现,近30年毛泽东思想研究在立项数量、立项单位等方面呈现出特有的样态;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毛泽东思想的价值与启示;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以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关系研究;毛泽东思想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及文化自信的关系研究;毛泽东日常谈话及文稿整理与著作搜集及传播研究五个方面.基于国家社科基金毛泽东思想研究立项的样态与走向,建议从研究视野与方法、理论与实践和体系
毛泽东1915年8月致萧子升的信中,抄赠了一篇“自讼”赋.该赋共390个字符,借鉴了枚乘《七发》的赋体,以客、主问答的叙事形式来展开,借物言意.毛泽东在致萧子升信时,只说送“日记一段”“试一观之”,而不说以一赋相赠,其意是表明谦逊态度.他这篇“自讼”赋,贵在自责;自己对自己的学养、品德、修齐、言行、志向,进行自我反省,作一明确的评判;敢于解剖自己,以高标准严苛要求自己,以祈实现“大我”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