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口语中否定副词“不”的虚化现象考察

来源 :现代语文(语言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ygyogfn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立足于“X不X”反复问句,根据具体的语言事实,结合语言学的理论知识,分析现代汉语口语中否定副词“不”的虚化现象,探索由否定副词“不”到语气词“不”的语法化过程。语义方面表现为否定语义逐渐消失;句法方面表现为否定副词“不”句法特征的衰减。
  关键词:X不XX不不语气词
  一、引言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在平时说话或网络聊天时用否定副词“不”代替疑问助词“吗”,并且越来越多的影视文化作品中也出现了这种用法的口语对话,例如东北话较多的《远去的飞鹰》、以东北话为主的《樱桃》、故事发生在山西的《乔家大院》、以北京话为主的《青春期撞上更年期》等等,春节联欢晚会的小品中以东北话为主的小品对话也出现了此用法。好多方言中都存在这种现象,如东北话、北京话、山西话、山东话、黄冈话、湖南话等等。这种用法的使用范围包括人们的日常生活和来源于生活的影视文化作品,已经影响了普通话。所以我们有必要针对否定副词“不”的虚化现象进行考察。
  二、“X不”形式的使用情况
  单说否定副词“不”虚化为语气词,大部分学者①认为这种用法在中古文献中频繁出现。遇笑容、曹广顺主要运用“反证法”,同时结合了其他方面的证据,证明中古“VP不”式疑问句中的“不”大部分已虚化成语气词(朱冠明,2007)。然而需要注意的是,我们讨论的是现代汉语普通话范围下否定副词“不”虚化为语气词的用法及其产生的原因、过程和具体情况,并非追溯否定副词“不”虚化为疑问语气词的时间源头和地域源头。现在我们来分析一些具体的语言事实:
  1.当“X不X”在疑问句中单独使用时,“X不X”简化为“X不”,表示疑问语气,“不”相当于疑问语气词“吗”。例如:
  (1)我们明天是不是准去公园?→我们明天准去公园,是不是?→我们明天准去公园,是不?
  这个句子经过语序调整可以看出,“是不是”的位置比较灵活,可以单独使用,也适用上述用法。
  (2)看不看?→看不?
  (3)好不好?→好不?
  (4)能不能?→能不?
  (5)去不去?→去不?
  (6)是不是?→是不?
  (7)走不走?→走不?
  (8)让不让?→让不?
  (9)知道不知道?→知不知道?→知道不?
  (10)热闹不热闹?→热不热闹?→热闹不?
  (11)可以不可以?→可不可以?→可以不?
  例(2)~(11)都是可以单独使用的。分析影视文化作品或小品中的例子,会发现这种情形中“不”的发音与否定副词“不”不相同,是轻声②,类似声母“b”的发音,音长较短,且发音十分干脆;但与口语情况下“X不X”中“不”的音长比较,会发现上面例子中“不”的音长要长一点。
  2.当“X不X”用于疑问句、反诘句、祈使句中,有“诱答、诱哄、撒娇、商量、建议、祈使”等语用意义时,“不”相当于语气词“吗”“嘛”“吧”“呗”等。
  A.当“X不X”表疑问,但疑问程度不及反问语气,表达“诱答、撒娇”之义时,“不”相当于语气词“吧”或“嘛”。如:
  (12)你看我穿这件衣服美不?
  (13)我想去公园散步,走不?
  例(12)中“不”相当于语气词“吧”,说话人自我感觉良好,认为穿上这件衣服很美,有“无疑而问”之意,但又想使自己的想法得到认同。例(13)中“不”相当于语气词“嘛”,有明显的“撒娇”之意,诱哄听者按说话人的想法去做。这种情况下“不”的发音与去声“不”不相同,类似“波”,但是是轻声,由于发音时间较长,声调倾向阴平。
  B.当“X不X”表示疑问程度弱到接近祈使时,有“商量、建议、诱哄”义,“不”相当于语气词“吧”或“呗”,说话人想让听者按自己说的做。例如:
  (14)“你还进来睡不?”俗儿撒着娇问。
  (15)睡不?已经很晚了。
  例(14)、(15)中“不”有明显的感情色彩,例(14)中的俗儿撒着娇诱哄听者睡觉,例(15)中的说话人用商量的口气建议听者睡觉,两句中“不”都可以用“吧”或“呗”代替。这种情况下“不”的发音与去声“不”有相同之处,即声调都下降,但发音还是类似“波”发轻声,由于感情色彩的原因,发音时间较长、声调下降。
  3.当疑问句中“X不X”不能置于句尾表疑问,只能置于句中,且后面有被“X不X”修饰限制的词,是选择问句时,可以选一种结果陈述,加“不”转换为是非问句表疑问。这种情况下“不”基本相当于疑问词“吗”。“不”的发音与去声“不”不同,类似“波”,但是是轻声,声调倾向阴平,发音时间长短应该根据抒发的情感、语境来定,大致比例(2)~(11)中“不”长,比例(12)~(15)中“不”短。例如:
   A B
  (16)你们种不种大麦啊?→你们种大麦不?
  (17)土匪杀不杀你们人?→土匪杀你们人不?
  (18)你放暑假回不回家啊?→你放暑假回家不?
  (19)你哥这么早在不在屋里啊?→你哥这么早在屋里不?
  (20)你们栽秧打不打泥黄豆?→你们栽秧打泥黄豆不?
  (21)这个好不好种啊?→这个好种不?
  例(16)~(21)中,转换后“不”基本上已经虚化为语气词。汉语词类划分的标准是语法功能,这个标准在名词、动词、形容词等词类划分中得到充分贯彻,而语气词的语法功能具有独特性,即不与其他成分发生结构关系。上面例子中B列的“不”,基本上已经摆脱“X不X”形式的束缚,不与其它成分发生结构关系,在句尾表示疑问语气,具有同疑问语气词“吗”一样的功能和性质。也许有人会提出质疑,如例(16)可以转换为“你们种大麦不种”的形式,即“VP不V”的形式。然而根据语言的经济原则,人们说话时会尽量简便,我们可以推测判定“VP不V”的形式是A过渡到B过程中的一种过渡形式。B列中例子里“不”和A列中“X不X”形式有一定距离,但又有一定牵连关系,而B列中例子里“不”可以说不与其它成分发生结构关系,基本和语气词“吗”有相同的功能和性质,因此我们认为B列中的“不”基本上已经虚化为语气词。
  再例如:2011年兔年央视春节联欢晚会小品《同桌的你》中:
  (22)你就问你是桂琴阿姨不。
  (23)能看不?
  (24)那你让我看不?
  (25)大爷,你瞅这“爹”写得像“琴”不?
  (26)你让我过年不?
  (27)大爷,你说这孩子是我不?
  (28)你听我解释行不?
  (29)我求你了行不?
  (30)今后这个家呢,就是你的家,是不?
  (31)好好念书,是不?
  (32)卡拉OK你会捅咕不?
  《同桌的你》这个二十多分钟的小品中出现了11处该用法,当然这个小品全部用东北话表演,更加说明了东北方言中经常出现该用法。但它在极具影响力的春晚舞台上的呈现,可以看出它对现代汉语的影响。小品中11处的使用,并不都像例(1)能够完全分离出来单独使用,也不都像例(2)~(11)能够直接从“X不X”形式简化而来,如例(22)、(25)、(26)、(27)、(32),这五种情况中“不”可以扩展为“不X”,即“VP不V”式,改变语序,可以回到最标准的“X不X”反复问句形式,即“V不VP”,并没有完全摆脱“X不X”式,“不”没有完全虚化为语气词,但具有语气词“吗”的功能,此种情况可以认为是包含了“否定副词”和“语气词”两种功能意义,但语气词这种功能意义已经比较明显。这个结论同样适用于例(16)~(21)。
  “沈家煊在《实词虚化的机制》中谈到,按照推理机制,虚化是逐渐完成的,一个成分在由A义转化为B义的过程中总是存在一个A义和B义共存的阶段”(谭毅,2010)。上述这些情况中“不”同时具有两种功能意义,即使其中一种功能意义较强,也符合沈家煊所提出的虚化语义链理论,“在渐变式语法化过程中,必经历一个两解并存(两可)的中间阶段,以作为实现旧解向新解过渡的桥梁”。(谭毅,2010)
  4.否定副词“不”完全虚化为语气词,完全不与句中其他成分发生结构关系,在疑问句句末完全与疑问语气词“吗”等同(除个别例子外),这也是“不”在当今社会现代汉语中除了否定副词外使用频率较高的一种功能意义。从历史纵向来说,否定副词“不”在句末完全虚化为语气词,这类情况在具体使用中较为常见。前三种情况是从词法角度来分析,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否定副词“不”虚化为语气词过程的初期情况,而此处是从句法角度分析,是前三种情况进一步语法化的结果,是否定副词“不”虚化为语气词过程中的后期情况。例如:
  (33)还有饭不?
  这个例子如果从反复问句来推,应该是“还有饭没有?”,可以缩减为“还有饭没?”。而现在是“还有饭不?”。因此,我们可以说此处的“不”已经完全摆脱了反复问句形式的束缚,不与句中其他成分发生结构关系,独立充当句末语气词,完全等同于“吗”(除个别例子外)。但需要注意的是,并不是所有可以用“吗”的句子都可以用“不”代替。例如:2011年12月13日腾讯网新闻迷你版微博栏中有一句话,“你被生活奴役了吗?”若这个完全疑问句中的“吗”换成“不”的话,疑问程度下降甚至有“无疑而问”之意,不免有些幸灾乐祸之感。
  再如:
  (34)用过不?
  (35)饭好了不?
  (36)这个节目播着不?
  (37)这个款式去年就流行了不?
  (38)这条路经过那个县了不?
  (39)听得懂不?
  (40)你还在生我的气不?
  (41)那不要了命了不!
  (42)这不是不!
  例(34)~(42)句末的“不”独立充当语气词,已经完全从反复问句形式中脱离出来了。这时,“X不”形式不能扩展为“X不X”形式了。例(39)虽然形式上可以扩展为“听得懂不听得懂?”,但是扩展后的句子不被接受。其中例(34)~(40)中的“不”是语气词,表疑问,相当于语气词“吗”;例(41)、(42)中的“不”,不是疑问语气词,相当于语气词“嘛”“啊”,表感叹。
  这些例子中的“不”已经完全虚化为语气词,摆脱了反复问句形式。可见,否定副词“不”虚化为语气词这种用法,是一个不容忽视的趋势。
  三、例外情况
  1.“X不X”在祈使句或陈述句中作小句宾语时能缩略为“X不”,这时的“不”换成“吗”不符合说话习惯,所以不是语气词。这时的“不”仍然代表着正反两种选择的否定部分,可以说仍具有否定副词的功能意义,但是简化后否定副词“不”在句末,相当于古代汉语中的否定副词“否”,不符合现代汉语使用习惯,不宜再归为“否定副词”。我们认为这时的“不”可以看作助词,表示正反对举。例如:
  (43)我去看看它行不行。 →我去看看它行不。
  (44)我去照照镜子看看美不美。→我去照照镜子看看美不。
  (45)我不知道他知道这件事不知道。→我不知道他知道这件事不。
  2.“X不X”作句子主语时不能缩略为“X不”。根据语感(即使这个原则主观性强),缩略后“X不”有了疑问语气,与原句语气、表达的意思不符合;根据句法关系,缩略后由原句的一个单句变为两个单句。例如:
  (46)去不去由你。→去不?由你。
  (47)洗不洗都行。→洗不?都行。
  (48)睡不睡没关系。→睡不?没关系。
  例(46)、(47)印证了以上观点;例(48)缩略后不仅语义、句法关系改变了,语义逻辑也不通了:缩略前“没关系”的是“睡不睡”这件事,而缩略后“没关系”的就不一定是“睡不睡”这件事了,也可能是说话人针对听者不回答的态度。
  四、结语
  现代汉语口语中,“不”除了充当否定副词的情况外,使用频率最高的情况就是充当句末语气词。本文立足于“X不X”反复问句,根据具体的语言事实,结合语言学的理论知识,分析了现代汉语自然口语中否定副词“不”虚化为语气词的用法。这种用法有待进一步考证,但这显然已经是一个不容忽视的趋势。其原因将另文讨论。
  
  注释:
  ①如柳士镇、赵新、吴福祥、武振玉、何亚南、遇笑容、曹广顺、
  俞理明等。参看朱冠明《关于“VP不”式疑问句中“不”的虚化》,《汉语学报》2007年第4期。
  ②轻声的原因可以从前重现象来分析。
  
  参考文献:
  [1]蒋绍愚.近代汉语研究概况[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
  [2]谭毅.“好不好”的虚化问题[J].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
  版),2010,(4).
  [3]吴福祥.从“VP-neg”式反复问句的分化谈语气词“么”的产生
  [J].中国语文,1997,(1).
  [4]俞理明.汉语缩略研究[M].成都:巴蜀书社,2005.
  [5]朱德熙.汉语方言里的两种反复问句[J].中国语文,1985,(1).
  [6]朱冠明.关于“VP不”式疑问句中“不”的虚化[J].汉语学报,
  2007,(4).
  
  
其他文献
技术是人类改造自然、增进效率的重要工具,也是实现经济增长、社会进步的重要途径。技术决定论甚至将技术进步视为社会进步的决定性力量,而社会建构论则强调社会结构和组织结
一、引言  在以西安话为代表的关中方言中,“下”字的白读音是“55”。但在语流中,则一般读作轻声“”,还常常省略声母[],并入前一个音节①,并且会受到前一个音节某些特征的影响,从而产生音变。音位变体主要有/a,, ,/ 及鼻化的/a,,/。主要有如下两种情况:  1.N+下:作为方位词与名词组成一个名词词组,一般表示在物体表面或上面(N下面用“N底下/底下头”表示;“底下”两字合音,读若ti/ti
中国的儿童保护问题深受儒家文化影响,特别强调家庭的保护责任。新中国建立后,中国的儿童保护政策受到社会政治制度的深刻影响,建立起补缺型的儿童福利政策,政府对家庭少有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