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时代在发展,中国本土文化早已苏醒,如何完美地提炼我们自己的本土文化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我们自己的文化到底与西方的文化有多少差异,西方文明的入侵到底是起到了好的影响还是不好的影响似乎是一连串的问题追问。改革开放后我们本土崛起一大批的本土艺术家,他们用新鲜的视角分析了我国当代的本土艺术,当代的本土艺术特征的本来面目越来越清晰。
关键词:本土艺术;文化自觉;对话;对抗
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和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愈加频繁,如何在全球化的大趋势下求得民族文化的生存与进步,已成为我国当代艺术文化圈的共识。与此同时,也就涉及了近几十年来我国本土文化的一个从“文化自觉”到“与国际接轨”又到“捍卫本土文化”的历程。
1 两种观点
事实上,在当代文化圈中对当代艺术的本土特征的问题,一直有着两种不同的声音,一种认为中国没有或者说是没能完全的发现中国自己的本土艺术,中国当代艺术都是基于西方艺术之上的,都是对西方艺术的拷贝。[1]而另一种观点认为中国当代艺术有着自己的价值理念取向,而不是单纯对西方的形式的模仿。中国有自己的历史传统、思维方式和理解方式,有自己的民族性特征。[2]所以中国自古以来都有着自己的本土艺术特征,比如中国最早汉墓出土的人物画《人物龙凤》就证明了,中国最起码在汉代就有自己的艺术表现形式了。
在这里,笔者比较认同第二中观点,中国是有自己的本土艺术的,但是是否是从古至今都有还是当今“文化全球化”的产物,还是有待考证的。因为更加科学地说:虽然我们的绘画已经出现和西方完全不同的艺术苗头,但是我们的祖先并没有意识到这种文化的独特性,那么既然没有比较性的认识怎么能提炼我们自己的本土文化特征呢?
2 有意识与无意识的本土文化
中西方的文化背景不同,有时对看待事物的观念就有着很大区别,西方人更加注重“形式”,所以西方人在绘画、雕塑等艺术创作上没有过多的底线,不断在艺术形式上以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同时,西方人所关注的是对艺术本体的价值批判标准问题,是以艺术家个体作为出发点,极力寻求表现个人的张扬及内省状态的新艺术形态。而我国自古以来受到儒家、道家的各种文化观念的影响与渗透,从一开始思考问题就有着各种文化包袱,很难在近代以前有自己的有意识的本土文化。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我们的国人真正开眼看世界,这时候涌现出来一批优秀的有着中国本土文化意识的中国本土艺术家,如王广义、徐冰、林风眠等。特别是王广义的《大批判》,他把“文革”时期工农兵宣传画与美国可口可乐的商业文化大胆的结合,完美地解构了美国的波普艺术,不但是中国本土文化的突破,也是原有文化的创新。
3 对话与对抗
当中国本土艺术开始觉醒的时候,我们开始大张旗鼓地学习西方的创作方式,这时候“西方先进论”的观念更加根深蒂固地植入理我们每一个人的思想中,但是西方真的是我们所想的那样吗?其实不然,特别是在艺术文化方面,怎么可以将中国的本土文化和西方本土文化的好坏比较高低呢?那岂不是中国有五千年的文化历史,而美国只有两百多年,美国就一定输给中国了?其实用王宗炎先生写给友人的亲笔信上的一段话更能说明这个问题:“你过去记过,一个人看外国文化,总要透过本国文化的过滤层,我很同意。汤姆所讲的英国文学,是法国人心目中的英国文学,并不是英国人心中的英国文学。那些主张‘全盘西化’的人,他们所谓的‘西’,只是幼稚的中国人心中的‘西’不是真‘西’,因为他们自己既然是中国人,就要西化也只能局部西化,全盘是绝对做不到的。即使自己以为西化的很好,西方也不见得能接受他们。”[3]也就是说中国的艺术家们一开始的学习西方也是一种一厢情愿的事,真正与西方的本土化的艺术是有本质的区别的。但是现在问题出现了,很多人把这种中体西用的本土艺术当作我们自己的本土艺术,所以一部分了解本土艺术的艺术家又开始与其对抗,似乎是想把这种不中不西的艺术剔除出去,使我们自己的艺术“纯洁化”。其实笔者认为也不用过分紧张,反正西方艺术的精髓不是人人都能理解到,反而让其自然发展也许可以找到我们自己的艺术本性。
4 中国当代艺术的本土特征
改革开放几十年,中国的艺术主题一直在发生着不断地变化,有“城市化”有“环境保护”还有在网络主题影响下的“时间与空间”的新艺术主题,但是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当代中国的艺术特征变得更加政治化了。每一个艺术家都如同一个无能为力的政治家一样,用着自己的画笔描绘着当今社会发生的形形色色,这也许是信息化社会的一大特点。比如曾梵志的面具,每个戴面具的人的背后似乎都有着与社会格格不入的表情。但它的确是中国当代本土艺术的一大特征,即揭露社会本质。
但是,我们倒是不用怕中国当代艺术本土化的特征被信息化时代所泯灭,因为这实际是民族与世界趋向新的平衡的良好征兆。
参考文献:
[1] 贾志昕.中国当代艺术中的本土元素[J]. 2012:2.
[2] 平凡.“风筝不断线”——略论中国当代艺术的本土性[J]. 2005:1.
[3] 高文平,黎志敏.本土意识与文化研究[M].中山大学出版社,2012:15.
关键词:本土艺术;文化自觉;对话;对抗
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和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愈加频繁,如何在全球化的大趋势下求得民族文化的生存与进步,已成为我国当代艺术文化圈的共识。与此同时,也就涉及了近几十年来我国本土文化的一个从“文化自觉”到“与国际接轨”又到“捍卫本土文化”的历程。
1 两种观点
事实上,在当代文化圈中对当代艺术的本土特征的问题,一直有着两种不同的声音,一种认为中国没有或者说是没能完全的发现中国自己的本土艺术,中国当代艺术都是基于西方艺术之上的,都是对西方艺术的拷贝。[1]而另一种观点认为中国当代艺术有着自己的价值理念取向,而不是单纯对西方的形式的模仿。中国有自己的历史传统、思维方式和理解方式,有自己的民族性特征。[2]所以中国自古以来都有着自己的本土艺术特征,比如中国最早汉墓出土的人物画《人物龙凤》就证明了,中国最起码在汉代就有自己的艺术表现形式了。
在这里,笔者比较认同第二中观点,中国是有自己的本土艺术的,但是是否是从古至今都有还是当今“文化全球化”的产物,还是有待考证的。因为更加科学地说:虽然我们的绘画已经出现和西方完全不同的艺术苗头,但是我们的祖先并没有意识到这种文化的独特性,那么既然没有比较性的认识怎么能提炼我们自己的本土文化特征呢?
2 有意识与无意识的本土文化
中西方的文化背景不同,有时对看待事物的观念就有着很大区别,西方人更加注重“形式”,所以西方人在绘画、雕塑等艺术创作上没有过多的底线,不断在艺术形式上以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同时,西方人所关注的是对艺术本体的价值批判标准问题,是以艺术家个体作为出发点,极力寻求表现个人的张扬及内省状态的新艺术形态。而我国自古以来受到儒家、道家的各种文化观念的影响与渗透,从一开始思考问题就有着各种文化包袱,很难在近代以前有自己的有意识的本土文化。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我们的国人真正开眼看世界,这时候涌现出来一批优秀的有着中国本土文化意识的中国本土艺术家,如王广义、徐冰、林风眠等。特别是王广义的《大批判》,他把“文革”时期工农兵宣传画与美国可口可乐的商业文化大胆的结合,完美地解构了美国的波普艺术,不但是中国本土文化的突破,也是原有文化的创新。
3 对话与对抗
当中国本土艺术开始觉醒的时候,我们开始大张旗鼓地学习西方的创作方式,这时候“西方先进论”的观念更加根深蒂固地植入理我们每一个人的思想中,但是西方真的是我们所想的那样吗?其实不然,特别是在艺术文化方面,怎么可以将中国的本土文化和西方本土文化的好坏比较高低呢?那岂不是中国有五千年的文化历史,而美国只有两百多年,美国就一定输给中国了?其实用王宗炎先生写给友人的亲笔信上的一段话更能说明这个问题:“你过去记过,一个人看外国文化,总要透过本国文化的过滤层,我很同意。汤姆所讲的英国文学,是法国人心目中的英国文学,并不是英国人心中的英国文学。那些主张‘全盘西化’的人,他们所谓的‘西’,只是幼稚的中国人心中的‘西’不是真‘西’,因为他们自己既然是中国人,就要西化也只能局部西化,全盘是绝对做不到的。即使自己以为西化的很好,西方也不见得能接受他们。”[3]也就是说中国的艺术家们一开始的学习西方也是一种一厢情愿的事,真正与西方的本土化的艺术是有本质的区别的。但是现在问题出现了,很多人把这种中体西用的本土艺术当作我们自己的本土艺术,所以一部分了解本土艺术的艺术家又开始与其对抗,似乎是想把这种不中不西的艺术剔除出去,使我们自己的艺术“纯洁化”。其实笔者认为也不用过分紧张,反正西方艺术的精髓不是人人都能理解到,反而让其自然发展也许可以找到我们自己的艺术本性。
4 中国当代艺术的本土特征
改革开放几十年,中国的艺术主题一直在发生着不断地变化,有“城市化”有“环境保护”还有在网络主题影响下的“时间与空间”的新艺术主题,但是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当代中国的艺术特征变得更加政治化了。每一个艺术家都如同一个无能为力的政治家一样,用着自己的画笔描绘着当今社会发生的形形色色,这也许是信息化社会的一大特点。比如曾梵志的面具,每个戴面具的人的背后似乎都有着与社会格格不入的表情。但它的确是中国当代本土艺术的一大特征,即揭露社会本质。
但是,我们倒是不用怕中国当代艺术本土化的特征被信息化时代所泯灭,因为这实际是民族与世界趋向新的平衡的良好征兆。
参考文献:
[1] 贾志昕.中国当代艺术中的本土元素[J]. 2012:2.
[2] 平凡.“风筝不断线”——略论中国当代艺术的本土性[J]. 2005:1.
[3] 高文平,黎志敏.本土意识与文化研究[M].中山大学出版社,20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