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文文本资源在使用过程中会出现一些容易被人忽略的边角余料和细枝末节之处,如何巧妙利用好它来培养学生想象力是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教材目录、题目、结尾、文思、重点词语、标点、练习等因课堂时空限制及教师备课缺漏都给课堂教学留下了空白。教师若巧用这些资源,化腐朽为灵感,就能很好地激发学生想象能力。本文采用具体事例结合道理阐述的方法加以论证,论述切合实际,举例以本地区采用的北师大教材为主,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指导性强。
关键词:文本资源 灵感 阅读教学 想象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明确指出:“学校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培养缺少思维的模仿者,而是培养能够自己独立思考的创新者。”“阅读教学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这就使语文教学要求“学生必须具备良好的人文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这样就把培养思维创新能力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而想象就是这种创新意识的思维再现,它既是人们对头脑记忆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建立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又是促进学生认识能力迅速提高、拓展学生思维的空间的内驱力,被人们称为“思维的体操”。北师大版初中语文教材编排合理,图文并茂,单元结构分明,主题导向明确,对比探究清楚,教材内容也是精编细选,审美价值取向明了,文化传统气息浓厚,知识面博采众长。但一部分教师在教学中有许多可用的资源往往忽略不计,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笔者在阅读教学中,对引导学生巧妙运用教材中的点点滴滴,激发创新灵感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尝试。
一、巧用教材目录,想象单元内容
目录是一本书的索引,是全册教材的“司令部”,但在教学中却被无数教师忽略。如果教师在教学之初把它重视起来,巧妙地用好,不仅能帮助学生全面了解学期教学任务,宏观把握整本书的内容,而且能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猜想教材的单元内容和作者编排的意图,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我在北师大版七年级语文教材目录的学习中,组织学生交流:“从目录入手展开你的想象,你试着说说喜欢哪一单元?为什么?”学生议论纷纷。有的学生说:“喜欢《童年梦痕》这一单元,因为这一单元与我们的生活最接近,让我从字里行间感受到了童年生活的趣味、美好的回忆以及天真的幻想。”有的学生说:“喜欢《亲情歌咏》这一单元,因为这一单元的主题给了我亲情感染和爱的熏陶,我猜想这一单元一定讲述父母之爱的朴实无华、伟大感人和至爱亲情。”有的学生说:“喜欢《秋日撷英》这一单元,因为本单元与我们的所处的季节相吻合,我们可以结合诗句观察大自然,感受秋天在诗人笔下的不同感悟和情趣。”学生想象由浅入深、由此及彼,有些猜想已经接近单元的真实内容和教材编排的意图,确实起到了高屋建瓴、纵览全局的作用。
二、巧用文章题目,想象写作目的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是文章的精义所在,也是课文内容的高度概括。透过题目这个窗口,我们从中体会到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作者(编者)的感情、观点以及事物之间的关系。如果我们以此为切入点,通过添枝加叶、生成问题、试加标点等方式,就会使题目内容更加充实,课堂教学层次分明,切中肯綮,师生双边活动也是有声有色,效果明显。如在教读《诺曼底号遇难记》时,采用了问题导读法,学生通过设想,生成了以下问题:诺曼底号是一艘怎样的舰艇?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主要人物是谁?遇难的原因是什么?结果怎样?文中的主人公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文中的环境描写是怎样的?有什么作用?文中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有何收获?通过这些问题的导读,学生明白了课文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环境描写及写作手法及阅读收获。在教材中,有些文章题目直接告诉了主要内容,如《背影》《最后一片叶子》《雪地贺卡》等;有些题目点明了主旨如《说虎》《慈母情深》《智惩恶少》等;有些揭示了事物之间的关系,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农夫和蛇》等。在教学中,只要让学生展开想象,采用一些合适的预设问题的方法,激活课堂,就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三、巧用文中插图,想象故事细节
初中学生认识事物的过程主要是从感知形象开始逐步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在北师大初中语文教材中安排有一定数量的插图,这些插图表现的是保持静态的画面,反映的是某个瞬间的形象,展示的是无声无味的文本。要想使画面“动”起来,形象“活”起来,教师必须指导学生通过观察图画,进行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以补充画面上的形象和情节。这些插图为教师训练学生想象能力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如《李寄》一文中对李寄斩蛇的过程的表现描写得比较简略,教师可充分利用文中的插图引导学生观察想象,补充细节:当啮咋犬咬住大蛇时,李寄的神态怎样?动作呢?他的心里会想些什么?学生在想象中进一步感受到李寄的勇敢果断、不畏邪恶的斗争精神,从而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四、巧循文本思路,想象事情结果
有些文章的结尾耐人寻味,令人遐想,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遵循原文情节的发展合理想象故事的结尾。如《皇帝的新装》一课,学完课文后,我引导学生想象,然后让学生续写皇帝游行中知道真相后故事的发展。其中有一些学生是这样预想的:游行结束后,皇帝捉住并审讯了两个骗子。骗子说:“不该治我们的罪,因为没有相信谎话的皇帝,也就没有骗人的我们。”并要求追查说真话的人。皇帝最后找到了孩子,恼羞成怒地说:“那么多人说假话,谁让你说真话来?你犯的是说真话罪。”这样既丰富了课文的内容,又培养了一种积极的创造性想象力。又如《渔夫的故事》一课,我这样引导:渔夫一边把胆瓶挪到岸边,一边说要把它扔进海里,让它永远留在世界末日。渔夫真的把这装魔鬼的胆瓶扔到海里了吗?有一部分学生认为是,他们脸上流露出惩恶除魔的痛快样子。但一部分学生认为这样写不符合阿拉伯文化的某些观念。他们认为对对魔鬼的严狠打击后,可能使其改恶从善,这样会更全面辩证地看待事物的变化,同时也符合故事的原貌,使文章一波三折,曲折感人。
五、巧抓篇章词句,想象瞬间精彩 教材中有的地方因表达上的特殊要求写得比较简略,而这些简述的地方往往能给学生以自由想象的空间。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可根据教材特点,联系学生实际,抓住关键词句,引导学生大胆想象,详尽地描述情形。如教读《背影》时,我让学生找出最令作者感动的四次“流泪”,让他们想象四次“流泪”时作者的心理刻画。这是一个学生对四次“流泪”的心理情境描写:第一次:“唉!真是祸不单行,父亲您撂了工作,对我教诲最深的奶奶又去世了,今天家境一天不如一天,真令人伤心呀!”第二次:“父亲呀!我今年已经20岁了,完全能够照顾自己了。您承受着奶奶刚刚去世的悲痛和家境如此衰落的负担,您还一再送我,老态龙钟艰难地爬上月台给我买橘子,世上还哪有比这更无私、更伟大的爱呢!您的爱子之心真是情深似海。”第三次:“父亲呀!我们马上就要离别了,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再次相会。您今后生活困顿、前途未卜。您对我无微不至的关怀,您的坚强真让我百感交集,再见吧,父亲!”第四次:“啊,父亲!虽然您老境有些不顺,家庭败落使您心里悲伤,而且待我也不同以前,但还是惦记着我和我的儿子。您的来信使我心里无法平静,什么时候能再见您一面呢,父亲,我想您!”
六、巧解文章意蕴,想象生动画面
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抓住契机,点燃学生心中探求未知的灵奇之火,启发鼓励学生联系文章内容进行想象,动手画一画自己所想的事物。如教学《天净沙·秋思》一课,在引导学生透彻地领悟这首秋思鼻祖后,我鼓励学生拿起彩色笔,大胆想象,动手画“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的图画。学生各尽所能画出一幅幅画来:深秋的黄昏,一个风尘仆仆的游子,骑着一匹廋马茫然四顾,瘦马驮着书卷行囊,迎着一阵阵冷飕飕的西风,在古道上独行。这时太阳快要落山了,周围有几颗缠着枯藤的老树。但是,游子还没有找到投宿的地方,不禁悲从中来,肝肠寸断……多凄美的画,多愁浓的情!学生的思维真是最美丽的花朵,真是一个奇妙的世界。
七、巧换叙述视角,丰富想象内容
不同的叙述视角会有不同的人生感受,不同的经历会造就不同的结局。改换叙述角度,让学生身临其境并联系文本中的暗示做一些合乎情理的猜想和改写,就会使故事中的主人公形象更加鲜明,会产生新的结局。如教材中的《天鹅的故事》,我让学生改换身份大胆取舍教材展开想象叙述事情经过:请你以雌天鹅的视角来叙述它的爱情故事。学生觉得这样做有助于对课文的理解,兴趣倍增,都争先恐后纷纷发言。他们首先改换了作品中的人称,详细的叙述了“我”(雌天鹅)受伤的原因,自己的丈夫为了给她治伤不辞辛苦的守护和觅食的过程,以及为了保护自己与贝尔湖畔的猎人扑击的经历,最后他们在几天的暴风雪中相拥相依殉情于贝尔加湖畔。这个故事从雌天鹅口中叙述出来会更加悲壮,爱情的力量也更加完美。我还让学生以老天鹅的视角叙述群鹅破冰的故事。同样,学生通过老天鹅自己的心理和动作带领群鹅破冰的想象,使故事出现了一种全新的结局,也给人一种体现团结精神的启发和收获等等。如《最后一片叶子》《小地主》《诺曼底号遇难记》这类文章,如果把文本中的其他人物换位叙述故事,无疑会给读者一个崭新的天地,引导读者换位思考。
八、巧悟艺术留白,想象诗歌意境
“留白”这种中国画的艺术手法,具有“此处无物胜有物”的艺术效果和“以无胜有”的审美价值。教材的“留白”,常常给学生留下了与教师、教材互动的时间,给学生留下了一定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空间,给学生留下了对文本资源进行创造与超越的机会。优秀的诗歌都存在着很大的张力空间,存在着很多的“空白点”。巧妙地利用这些“空白点”,以此为契机,不仅能够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将自己置身于诗歌创设的情景之中,还可以唤起蕴藏在学生心中的丰富情感,起到促进深入感悟课文,学会运用的作用。如《天净沙·秋思》中的“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暗示羁旅之苦;《登高》中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所隐喻的时光易逝、壮志难酬;《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的“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所折射的依依惜别之情;《苏幕遮》中的“天接斜阳,更在斜阳外”所表现的欲眼望穿、思乡之切等等无不渗透着诗人丰富的思想感情和诗歌优美的意境,无不体现诗歌广阔的想象空间。教师只要填补这种教材的“空白点”,就会用活教材,激活课堂。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只有当教师的知识视野比学校教学大纲宽广得无可比拟的时候,教师才能成为教育过程的真正的能手、艺术家和诗人。”
九、巧解文本标点,想象情感世界
标点符号是书面语言中言语主体传达情感信息的特殊表达方式,是书面语言中不可或缺的情感信息的重要载体。用得恰到好处,能使书面语言在表达上更加准确、简洁、鲜明、生动,引起学生无限的想象空间,体现作者或者文本人物丰富的情感世界,起到文字不能达到的效果。在鲁迅的作品中,有些句子多数量使用标点符号,如“这好极!他,——怎样?……”“老爷!……”“啊!闰土哥,——你来了?……”“对呀对呀!……茴字有四样写法,你知道吗?”“怎样?……谁晓得?许是死了。”这些句子中都具有以字传神、字字显意的艺术效果,其中省略号的使用更是异彩纷呈。这些标点的言外之意有表示思索正在进行的,有表示内心矛盾的,有表示因被抢白而话未说完的。如果学生理解这些标点的内在意蕴,展开丰富的想象,补充省略的内容,无疑对于课文加深课文主旨的把握更具有参考价值。如“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这里两处省略号,造成了句子间较大的空隙,表现了孔乙己在短衣帮的“攻击”面前,为达到替自己辩护、反对对方的目的而极力思索;又如“跌断、跌、跌……”这里表示话未说完,反映了孔乙己想说下去,找不到适当的话为自己辩解的矛盾。
十、巧用课后练习,想象事情结局
在语文教材中,有一些练习紧紧围绕课文设置了带有启发意义拓展延伸的问题,如果把这些问题作为全文的预定假设打开学生的想象空间,不但会使学生深入了解课文内容,明确文本主旨,而且会开阔学生的思维视野和创新精神。如课文《雪地贺卡》一文,教师可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我明知是假的,还郑重其事地替雪人回了一张贺卡,后来却又不回了,想象一下我当时是怎样想的?假设几天以后李小屹又给雪人写了一张贺卡,如果你是李小屹,你会写些什么呢?又如,课文《猫的故事》中结尾说,猫在秘密被发现后叼着四只小猫离开了书房,想象一下那只猫离开后的处境。可见,如果把练习巧用的话,就会使学生围绕猫的归宿展开想象,既深刻揭示了主题,又给人一种沉重的感受,体会到梁实秋闲适散文的社会思考。
总之,虽然教材仅仅只是一个例子,但巧用教材的点点滴滴或者被人们忽略不计的边角余料,往往有助于更准确地理解课文内容,有助于通过侧面强化课文主旨的把握,有助于通过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进行多元解读。教育家叶圣陶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确立了大语文观,并明确了“语文本身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因此,用好教材,对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尤其培养想象能力非常重要。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
[2]给孩子一片想象的天空.广大教育.
作者简介:
金好贵(1970- ),男,汉族,甘肃省民乐县第四中学语文教师,1995年毕业于甘肃省教育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中学高级,有多篇论文在《教育学》《教育研究》《基础教育课程》等杂志刊登。
(责编 张翼翔)
关键词:文本资源 灵感 阅读教学 想象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明确指出:“学校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培养缺少思维的模仿者,而是培养能够自己独立思考的创新者。”“阅读教学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这就使语文教学要求“学生必须具备良好的人文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这样就把培养思维创新能力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而想象就是这种创新意识的思维再现,它既是人们对头脑记忆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建立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又是促进学生认识能力迅速提高、拓展学生思维的空间的内驱力,被人们称为“思维的体操”。北师大版初中语文教材编排合理,图文并茂,单元结构分明,主题导向明确,对比探究清楚,教材内容也是精编细选,审美价值取向明了,文化传统气息浓厚,知识面博采众长。但一部分教师在教学中有许多可用的资源往往忽略不计,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笔者在阅读教学中,对引导学生巧妙运用教材中的点点滴滴,激发创新灵感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尝试。
一、巧用教材目录,想象单元内容
目录是一本书的索引,是全册教材的“司令部”,但在教学中却被无数教师忽略。如果教师在教学之初把它重视起来,巧妙地用好,不仅能帮助学生全面了解学期教学任务,宏观把握整本书的内容,而且能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猜想教材的单元内容和作者编排的意图,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我在北师大版七年级语文教材目录的学习中,组织学生交流:“从目录入手展开你的想象,你试着说说喜欢哪一单元?为什么?”学生议论纷纷。有的学生说:“喜欢《童年梦痕》这一单元,因为这一单元与我们的生活最接近,让我从字里行间感受到了童年生活的趣味、美好的回忆以及天真的幻想。”有的学生说:“喜欢《亲情歌咏》这一单元,因为这一单元的主题给了我亲情感染和爱的熏陶,我猜想这一单元一定讲述父母之爱的朴实无华、伟大感人和至爱亲情。”有的学生说:“喜欢《秋日撷英》这一单元,因为本单元与我们的所处的季节相吻合,我们可以结合诗句观察大自然,感受秋天在诗人笔下的不同感悟和情趣。”学生想象由浅入深、由此及彼,有些猜想已经接近单元的真实内容和教材编排的意图,确实起到了高屋建瓴、纵览全局的作用。
二、巧用文章题目,想象写作目的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是文章的精义所在,也是课文内容的高度概括。透过题目这个窗口,我们从中体会到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作者(编者)的感情、观点以及事物之间的关系。如果我们以此为切入点,通过添枝加叶、生成问题、试加标点等方式,就会使题目内容更加充实,课堂教学层次分明,切中肯綮,师生双边活动也是有声有色,效果明显。如在教读《诺曼底号遇难记》时,采用了问题导读法,学生通过设想,生成了以下问题:诺曼底号是一艘怎样的舰艇?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主要人物是谁?遇难的原因是什么?结果怎样?文中的主人公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文中的环境描写是怎样的?有什么作用?文中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有何收获?通过这些问题的导读,学生明白了课文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环境描写及写作手法及阅读收获。在教材中,有些文章题目直接告诉了主要内容,如《背影》《最后一片叶子》《雪地贺卡》等;有些题目点明了主旨如《说虎》《慈母情深》《智惩恶少》等;有些揭示了事物之间的关系,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农夫和蛇》等。在教学中,只要让学生展开想象,采用一些合适的预设问题的方法,激活课堂,就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三、巧用文中插图,想象故事细节
初中学生认识事物的过程主要是从感知形象开始逐步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在北师大初中语文教材中安排有一定数量的插图,这些插图表现的是保持静态的画面,反映的是某个瞬间的形象,展示的是无声无味的文本。要想使画面“动”起来,形象“活”起来,教师必须指导学生通过观察图画,进行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以补充画面上的形象和情节。这些插图为教师训练学生想象能力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如《李寄》一文中对李寄斩蛇的过程的表现描写得比较简略,教师可充分利用文中的插图引导学生观察想象,补充细节:当啮咋犬咬住大蛇时,李寄的神态怎样?动作呢?他的心里会想些什么?学生在想象中进一步感受到李寄的勇敢果断、不畏邪恶的斗争精神,从而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四、巧循文本思路,想象事情结果
有些文章的结尾耐人寻味,令人遐想,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遵循原文情节的发展合理想象故事的结尾。如《皇帝的新装》一课,学完课文后,我引导学生想象,然后让学生续写皇帝游行中知道真相后故事的发展。其中有一些学生是这样预想的:游行结束后,皇帝捉住并审讯了两个骗子。骗子说:“不该治我们的罪,因为没有相信谎话的皇帝,也就没有骗人的我们。”并要求追查说真话的人。皇帝最后找到了孩子,恼羞成怒地说:“那么多人说假话,谁让你说真话来?你犯的是说真话罪。”这样既丰富了课文的内容,又培养了一种积极的创造性想象力。又如《渔夫的故事》一课,我这样引导:渔夫一边把胆瓶挪到岸边,一边说要把它扔进海里,让它永远留在世界末日。渔夫真的把这装魔鬼的胆瓶扔到海里了吗?有一部分学生认为是,他们脸上流露出惩恶除魔的痛快样子。但一部分学生认为这样写不符合阿拉伯文化的某些观念。他们认为对对魔鬼的严狠打击后,可能使其改恶从善,这样会更全面辩证地看待事物的变化,同时也符合故事的原貌,使文章一波三折,曲折感人。
五、巧抓篇章词句,想象瞬间精彩 教材中有的地方因表达上的特殊要求写得比较简略,而这些简述的地方往往能给学生以自由想象的空间。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可根据教材特点,联系学生实际,抓住关键词句,引导学生大胆想象,详尽地描述情形。如教读《背影》时,我让学生找出最令作者感动的四次“流泪”,让他们想象四次“流泪”时作者的心理刻画。这是一个学生对四次“流泪”的心理情境描写:第一次:“唉!真是祸不单行,父亲您撂了工作,对我教诲最深的奶奶又去世了,今天家境一天不如一天,真令人伤心呀!”第二次:“父亲呀!我今年已经20岁了,完全能够照顾自己了。您承受着奶奶刚刚去世的悲痛和家境如此衰落的负担,您还一再送我,老态龙钟艰难地爬上月台给我买橘子,世上还哪有比这更无私、更伟大的爱呢!您的爱子之心真是情深似海。”第三次:“父亲呀!我们马上就要离别了,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再次相会。您今后生活困顿、前途未卜。您对我无微不至的关怀,您的坚强真让我百感交集,再见吧,父亲!”第四次:“啊,父亲!虽然您老境有些不顺,家庭败落使您心里悲伤,而且待我也不同以前,但还是惦记着我和我的儿子。您的来信使我心里无法平静,什么时候能再见您一面呢,父亲,我想您!”
六、巧解文章意蕴,想象生动画面
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抓住契机,点燃学生心中探求未知的灵奇之火,启发鼓励学生联系文章内容进行想象,动手画一画自己所想的事物。如教学《天净沙·秋思》一课,在引导学生透彻地领悟这首秋思鼻祖后,我鼓励学生拿起彩色笔,大胆想象,动手画“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的图画。学生各尽所能画出一幅幅画来:深秋的黄昏,一个风尘仆仆的游子,骑着一匹廋马茫然四顾,瘦马驮着书卷行囊,迎着一阵阵冷飕飕的西风,在古道上独行。这时太阳快要落山了,周围有几颗缠着枯藤的老树。但是,游子还没有找到投宿的地方,不禁悲从中来,肝肠寸断……多凄美的画,多愁浓的情!学生的思维真是最美丽的花朵,真是一个奇妙的世界。
七、巧换叙述视角,丰富想象内容
不同的叙述视角会有不同的人生感受,不同的经历会造就不同的结局。改换叙述角度,让学生身临其境并联系文本中的暗示做一些合乎情理的猜想和改写,就会使故事中的主人公形象更加鲜明,会产生新的结局。如教材中的《天鹅的故事》,我让学生改换身份大胆取舍教材展开想象叙述事情经过:请你以雌天鹅的视角来叙述它的爱情故事。学生觉得这样做有助于对课文的理解,兴趣倍增,都争先恐后纷纷发言。他们首先改换了作品中的人称,详细的叙述了“我”(雌天鹅)受伤的原因,自己的丈夫为了给她治伤不辞辛苦的守护和觅食的过程,以及为了保护自己与贝尔湖畔的猎人扑击的经历,最后他们在几天的暴风雪中相拥相依殉情于贝尔加湖畔。这个故事从雌天鹅口中叙述出来会更加悲壮,爱情的力量也更加完美。我还让学生以老天鹅的视角叙述群鹅破冰的故事。同样,学生通过老天鹅自己的心理和动作带领群鹅破冰的想象,使故事出现了一种全新的结局,也给人一种体现团结精神的启发和收获等等。如《最后一片叶子》《小地主》《诺曼底号遇难记》这类文章,如果把文本中的其他人物换位叙述故事,无疑会给读者一个崭新的天地,引导读者换位思考。
八、巧悟艺术留白,想象诗歌意境
“留白”这种中国画的艺术手法,具有“此处无物胜有物”的艺术效果和“以无胜有”的审美价值。教材的“留白”,常常给学生留下了与教师、教材互动的时间,给学生留下了一定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空间,给学生留下了对文本资源进行创造与超越的机会。优秀的诗歌都存在着很大的张力空间,存在着很多的“空白点”。巧妙地利用这些“空白点”,以此为契机,不仅能够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将自己置身于诗歌创设的情景之中,还可以唤起蕴藏在学生心中的丰富情感,起到促进深入感悟课文,学会运用的作用。如《天净沙·秋思》中的“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暗示羁旅之苦;《登高》中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所隐喻的时光易逝、壮志难酬;《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的“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所折射的依依惜别之情;《苏幕遮》中的“天接斜阳,更在斜阳外”所表现的欲眼望穿、思乡之切等等无不渗透着诗人丰富的思想感情和诗歌优美的意境,无不体现诗歌广阔的想象空间。教师只要填补这种教材的“空白点”,就会用活教材,激活课堂。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只有当教师的知识视野比学校教学大纲宽广得无可比拟的时候,教师才能成为教育过程的真正的能手、艺术家和诗人。”
九、巧解文本标点,想象情感世界
标点符号是书面语言中言语主体传达情感信息的特殊表达方式,是书面语言中不可或缺的情感信息的重要载体。用得恰到好处,能使书面语言在表达上更加准确、简洁、鲜明、生动,引起学生无限的想象空间,体现作者或者文本人物丰富的情感世界,起到文字不能达到的效果。在鲁迅的作品中,有些句子多数量使用标点符号,如“这好极!他,——怎样?……”“老爷!……”“啊!闰土哥,——你来了?……”“对呀对呀!……茴字有四样写法,你知道吗?”“怎样?……谁晓得?许是死了。”这些句子中都具有以字传神、字字显意的艺术效果,其中省略号的使用更是异彩纷呈。这些标点的言外之意有表示思索正在进行的,有表示内心矛盾的,有表示因被抢白而话未说完的。如果学生理解这些标点的内在意蕴,展开丰富的想象,补充省略的内容,无疑对于课文加深课文主旨的把握更具有参考价值。如“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这里两处省略号,造成了句子间较大的空隙,表现了孔乙己在短衣帮的“攻击”面前,为达到替自己辩护、反对对方的目的而极力思索;又如“跌断、跌、跌……”这里表示话未说完,反映了孔乙己想说下去,找不到适当的话为自己辩解的矛盾。
十、巧用课后练习,想象事情结局
在语文教材中,有一些练习紧紧围绕课文设置了带有启发意义拓展延伸的问题,如果把这些问题作为全文的预定假设打开学生的想象空间,不但会使学生深入了解课文内容,明确文本主旨,而且会开阔学生的思维视野和创新精神。如课文《雪地贺卡》一文,教师可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我明知是假的,还郑重其事地替雪人回了一张贺卡,后来却又不回了,想象一下我当时是怎样想的?假设几天以后李小屹又给雪人写了一张贺卡,如果你是李小屹,你会写些什么呢?又如,课文《猫的故事》中结尾说,猫在秘密被发现后叼着四只小猫离开了书房,想象一下那只猫离开后的处境。可见,如果把练习巧用的话,就会使学生围绕猫的归宿展开想象,既深刻揭示了主题,又给人一种沉重的感受,体会到梁实秋闲适散文的社会思考。
总之,虽然教材仅仅只是一个例子,但巧用教材的点点滴滴或者被人们忽略不计的边角余料,往往有助于更准确地理解课文内容,有助于通过侧面强化课文主旨的把握,有助于通过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进行多元解读。教育家叶圣陶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确立了大语文观,并明确了“语文本身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因此,用好教材,对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尤其培养想象能力非常重要。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
[2]给孩子一片想象的天空.广大教育.
作者简介:
金好贵(1970- ),男,汉族,甘肃省民乐县第四中学语文教师,1995年毕业于甘肃省教育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中学高级,有多篇论文在《教育学》《教育研究》《基础教育课程》等杂志刊登。
(责编 张翼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