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武术作为中国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在全民健身计划中占有重要地位。只有充分认识到武术的重要作用以及它在学校体育课堂中的地位,才能充分认识到武术教学对中学生增进自信,改善情绪状态;改善人际关系,培养合作竞争意识;提高学生抗挫折的能力,建立成就感;培养道德情操,提高娱乐观赏水平等有明显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武术运动 中学生 身心健康
自从1995年6月20日《全民健身计划纲要》颂布以后,各项体育运动都开展得如火如荼,尤其在学校,为了增强学生体质,各项目的运动都被以合理的形式贯穿了体育教学当中。如:蓝球、排球、羽毛球、足球、游泳等运动都已成了体育教学的主要内容。然而,在广大农村,由于经济条件的限制,上述运动开展起来困难较大。作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武术,有着悠久的历史,深厚的群众基础。武术运动不受场地条件的限制,也不受季节、气候的影响,便于在农村中学开展。
在农村中学体育教学中,能否利用武术运动来增强学生体质,增进健康,减少疾病的发生,已是不争的事实。
一、武术运动在体育课堂的地位
武术是一项我国传统的体育项目,也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所在。武术不仅具有增强体质、增进健康、防身自卫、修身养性等功能,还可以振奋民族精神,弘扬民族文化,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在现代社会,武术正在被发扬光大,正以蓬勃发展走向世界,而中学是培养学生学习武术,为体育锻炼打下基础的关键时期,也是中学进行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武术课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体质,也可以传授中国固有的文化,在武术教学中有效地培养和激发学生的习武兴趣,既可以提高学生习武的积极性,也可以激发学生对武术的热爱,有利于提高体育课的教学品质。
二、武术运动对学生身心的作用
1、武术运动有利于中学生身体素质的全面提高
武术运动侧重全身各部位的肌肉力量,耐力的发展,经常练习,有利于中学生的速度、力量、灵敏、协调和耐力等素质的提高,有效地提高肌肉和关节的灵活性、柔韧性和弹性,促进循环系统、呼吸系统和中枢神经系统的协调活动能力,从而达到增强体质的目的。
2、武术教学能够促进中学生的心理健康地发展
(1)增进自信,改善情绪状态
由于学生练习武术时难免会有恐惧,害怕心理,而且,武术运动本身的技击性也会引起中学生的过度紧张,进而导致情绪波动,所以,在武术教学中针对这些情况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把心理教育和身体练习有机结合起来,特别是加强武德的教育,这样可以充分发挥武术运动改善情绪的效能,逐步提高他们的情绪调控能力,让学生通过经常性的攻防技击练习,提高心理适应能力,逐渐消除害怕和紧张等心理,消除对动作的恐惧感,并使烦恼、不安、自卑等不良情绪得以解除,增强完成动作的自信,更好更快地掌握动作。
(2) 改善人际关系,培养合作竞争意识
武术教学总是存在于课堂中进行的,容易使人与人之间发生交往联系和亲近感,尤其中学生处于心理尚不成熟且逐渐走向成熟的阶段过程,教师必须从适应社会需要的角度,根据教学特点,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经常在练习中交流,相互鼓励,相互学习,相互纠正,对同学的动作进行评价,促进学生之间的人际关系,克服一些不良的心理。如畏缩、羞涩,懦弱等等。教师应在教学过程渗透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各种各样的教学比赛(活动),教学手段,教学评价,能使学生树立良好的合作和竞争意识。
武术运动不仅能健身,也能健心,通过武术教学比赛,表演等手段能使学生认识到胜利和成功需要团结一致,协调配合;遇到困难时应该彼此鼓励,协同作战。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竞争、合作能力,同时也提高了他们的身体和心理对现化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还能认识到自己的价值,全面提高学生的体质,心理和交往等方面的素质。
(3) 提高学生抗挫折的能力,建立成就感
在练习武术过程中,有些学生目标达不到时,特别是肥胖者,练习腾空飞脚动作飞不起来时就容易产生失败的精神压力,也就是挫折感,而挫折的学生在体育运动中表现为攻击、不安、逃避和推诿等现象。针对这些表现,教师要采用一些松弛、转移的武术教学游戏,调整那些受挫学生的心理得到放松,压抑情绪得以彻底发泄,这样学生的心理异常会慢慢恢复。我们会发现许多受到挫折的学生通过武术教学游戏和心理教育后能更加地投入学习中,转变成了精神动力,并坚持锻炼身体,使学生的生理机能和身体素质逐渐增强,同时也掌握了武术练习的技巧,当取得这些成绩后,学生脸上的笑容增多了,产生了愉快、振奋的幸福感。可见,长期习练武术会提高学生的抗挫折,还能使那些忧郁情绪的学生获得心理满足,产生积极的情绪,消除忧郁。
(4)培养道德情操,提高娱乐观赏水平
武术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发扬了中华民族重礼仪,讲道德的优秀传统,所以在武术教学过程中,“习武以德为先”的思想贯穿于课堂始末,可以培养中学生尊师重道,讲礼守信、宽以待人,严于律己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同时,武术教学过程中,要进行练习,特别是追求技艺提高的过程中,需要吃苦耐劳、坚持不懈的精神,可以培养学生的坚忍不拔、自强不息的意志品质。而且武术运动讲究内外合一、形神兼备的和谐美,能引人入胜,可以给人一种美的享受和精神上的激励。
三、如何在中学生中进行武术教学
上好武术课,对增强学生体质,强健体魄,实现终身体育目标,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掌握科学的手段、合理的教学方法,是上好武术课的关键。
1、注重武术基本功的教学
武术基本功是学好武术的基础和前提,学生只有具备了扎实的基本功才能更好地接受武术套路的学习。武术基本功和基本动作的练习,内容非常丰富,按身体部位和练习形式可分为八大类:肩臂练习、腿部练习、腰部练习、手型手法练习、步型步法练习、跳跃练习、平衡练习和扑滚练习。从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发现,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在结束大学体育必修课以后,许多套路已不能再完整地练习,但所学基本功动作,如腿法练习种的正踢腿、侧踢腿、里合腿,外摆腿等直摆性腿法,前蹬腿、弹腿、侧踹腿等屈伸性腿法,各种掌法、拳法、腾空动作以及发展柔韧相练习的各种压腿压肩和下腰等动作,学生多能很好的完成,也能达到良好的锻炼效果。 2、抓好动作组合练习的教学
武术动作组合练习是指把几个基本动作有序地编排起来,遵循武术的基本要求,结合身、眼,手法、步法及精神进行练习。组合练习是套路练习的必要准备和过渡。武术套路是由多个组合按照套路的风格,特点有机编排而成的,组合练习掌握好了,进行套路练习学生就很容易掌握,也就提高了学习兴趣。
在进行组合练习时,重点应放在动作规格、劲力协调、精神上,体现出武术的形神结合、内外合一、攻防兼备的技击特点。反复的组合练习,使学生很好地掌握,既为套路练习打下很好的基础,又为学生日后的锻炼提供更多、更便利、更有效的锻炼方法。
3、完善武术套路教学
武术教学在运动学校的课程设置中,每学期一般开设2~3个套路,学生在1~2年的必修课中应该学到8~12个套路,学生除了完成必须的学分之外,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身体条件、性格特点和爱好,有目的地选择3~5个套路作为终身锻炼的手段。
武术套路按其功法可分为内家拳法和外家拳法,同时也有徒手、有器械,有长兵、有短兵,有单练、有对练,等等。课程设置上应全面一些,而从难易程度上来讲,徒手的拳术套路比器械套路容易掌握,所以应先教徒手套路,以此来牢固地掌握武术运动的基本技术和方法,体现内外合一、形神兼备的演练特点,才能教授有器械方法的器械套路。徒手套路练习是器械套路练习的基础。在进行徒手套路教学时,应注意:弄清套路中动作的方向、路线,使学生通过老师完整的套路示范、简明易懂的讲解,首先弄清方向和路线的曲折迂回,来龙去脉。掌握动作规格的完整性和准确性。动作连贯一致,用力顺达。准确掌握动作的劲力、节奏、精神、协调,达到内外合一。了解动作的技击作用,理解武术仰视无高的含义。反复练习,日臻完善,理解“拳打千遍,身法自然”的道理。
4、注意将武术理论教学贯穿于技术教学之中
武术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种多样,特点风格各异,其理论知识面更为广泛。诸如武术的基本概念,起源及发展的历史演变、哲学基础、生理机制、养生思想、武德思想的诸多方面。根据学校体育课的特点,在武术教学时,可结合套路教学,着重讲授技术动作的规格标准、基本规律、攻防含义、健身、防身的价值以及武理,武德等方面的理论知识,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理论指导实践的方针,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运用现代科学知识讲授武术的理论知识,全面培养学生的习武能力。
总之,武术运动不仅能够增强学生的体质,而且对继承发扬传播古典的哲学理念、美学思想、伦理道德等丰富的传统文化有着积极的作用。作为一名体育教师我们有决心和义务将武术这一文化瑰宝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徐薇薇 黄岗,论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的影响[j].体育科学研究,2003.3
[2]徐炳生,浅谈中学生体育运动中的心理健康教育[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3.3
[3]祝蓓里,秀浏.体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4]蔡仲林 周之华主编,武术[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5
关键词:武术运动 中学生 身心健康
自从1995年6月20日《全民健身计划纲要》颂布以后,各项体育运动都开展得如火如荼,尤其在学校,为了增强学生体质,各项目的运动都被以合理的形式贯穿了体育教学当中。如:蓝球、排球、羽毛球、足球、游泳等运动都已成了体育教学的主要内容。然而,在广大农村,由于经济条件的限制,上述运动开展起来困难较大。作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武术,有着悠久的历史,深厚的群众基础。武术运动不受场地条件的限制,也不受季节、气候的影响,便于在农村中学开展。
在农村中学体育教学中,能否利用武术运动来增强学生体质,增进健康,减少疾病的发生,已是不争的事实。
一、武术运动在体育课堂的地位
武术是一项我国传统的体育项目,也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所在。武术不仅具有增强体质、增进健康、防身自卫、修身养性等功能,还可以振奋民族精神,弘扬民族文化,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在现代社会,武术正在被发扬光大,正以蓬勃发展走向世界,而中学是培养学生学习武术,为体育锻炼打下基础的关键时期,也是中学进行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武术课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体质,也可以传授中国固有的文化,在武术教学中有效地培养和激发学生的习武兴趣,既可以提高学生习武的积极性,也可以激发学生对武术的热爱,有利于提高体育课的教学品质。
二、武术运动对学生身心的作用
1、武术运动有利于中学生身体素质的全面提高
武术运动侧重全身各部位的肌肉力量,耐力的发展,经常练习,有利于中学生的速度、力量、灵敏、协调和耐力等素质的提高,有效地提高肌肉和关节的灵活性、柔韧性和弹性,促进循环系统、呼吸系统和中枢神经系统的协调活动能力,从而达到增强体质的目的。
2、武术教学能够促进中学生的心理健康地发展
(1)增进自信,改善情绪状态
由于学生练习武术时难免会有恐惧,害怕心理,而且,武术运动本身的技击性也会引起中学生的过度紧张,进而导致情绪波动,所以,在武术教学中针对这些情况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把心理教育和身体练习有机结合起来,特别是加强武德的教育,这样可以充分发挥武术运动改善情绪的效能,逐步提高他们的情绪调控能力,让学生通过经常性的攻防技击练习,提高心理适应能力,逐渐消除害怕和紧张等心理,消除对动作的恐惧感,并使烦恼、不安、自卑等不良情绪得以解除,增强完成动作的自信,更好更快地掌握动作。
(2) 改善人际关系,培养合作竞争意识
武术教学总是存在于课堂中进行的,容易使人与人之间发生交往联系和亲近感,尤其中学生处于心理尚不成熟且逐渐走向成熟的阶段过程,教师必须从适应社会需要的角度,根据教学特点,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经常在练习中交流,相互鼓励,相互学习,相互纠正,对同学的动作进行评价,促进学生之间的人际关系,克服一些不良的心理。如畏缩、羞涩,懦弱等等。教师应在教学过程渗透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各种各样的教学比赛(活动),教学手段,教学评价,能使学生树立良好的合作和竞争意识。
武术运动不仅能健身,也能健心,通过武术教学比赛,表演等手段能使学生认识到胜利和成功需要团结一致,协调配合;遇到困难时应该彼此鼓励,协同作战。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竞争、合作能力,同时也提高了他们的身体和心理对现化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还能认识到自己的价值,全面提高学生的体质,心理和交往等方面的素质。
(3) 提高学生抗挫折的能力,建立成就感
在练习武术过程中,有些学生目标达不到时,特别是肥胖者,练习腾空飞脚动作飞不起来时就容易产生失败的精神压力,也就是挫折感,而挫折的学生在体育运动中表现为攻击、不安、逃避和推诿等现象。针对这些表现,教师要采用一些松弛、转移的武术教学游戏,调整那些受挫学生的心理得到放松,压抑情绪得以彻底发泄,这样学生的心理异常会慢慢恢复。我们会发现许多受到挫折的学生通过武术教学游戏和心理教育后能更加地投入学习中,转变成了精神动力,并坚持锻炼身体,使学生的生理机能和身体素质逐渐增强,同时也掌握了武术练习的技巧,当取得这些成绩后,学生脸上的笑容增多了,产生了愉快、振奋的幸福感。可见,长期习练武术会提高学生的抗挫折,还能使那些忧郁情绪的学生获得心理满足,产生积极的情绪,消除忧郁。
(4)培养道德情操,提高娱乐观赏水平
武术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发扬了中华民族重礼仪,讲道德的优秀传统,所以在武术教学过程中,“习武以德为先”的思想贯穿于课堂始末,可以培养中学生尊师重道,讲礼守信、宽以待人,严于律己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同时,武术教学过程中,要进行练习,特别是追求技艺提高的过程中,需要吃苦耐劳、坚持不懈的精神,可以培养学生的坚忍不拔、自强不息的意志品质。而且武术运动讲究内外合一、形神兼备的和谐美,能引人入胜,可以给人一种美的享受和精神上的激励。
三、如何在中学生中进行武术教学
上好武术课,对增强学生体质,强健体魄,实现终身体育目标,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掌握科学的手段、合理的教学方法,是上好武术课的关键。
1、注重武术基本功的教学
武术基本功是学好武术的基础和前提,学生只有具备了扎实的基本功才能更好地接受武术套路的学习。武术基本功和基本动作的练习,内容非常丰富,按身体部位和练习形式可分为八大类:肩臂练习、腿部练习、腰部练习、手型手法练习、步型步法练习、跳跃练习、平衡练习和扑滚练习。从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发现,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在结束大学体育必修课以后,许多套路已不能再完整地练习,但所学基本功动作,如腿法练习种的正踢腿、侧踢腿、里合腿,外摆腿等直摆性腿法,前蹬腿、弹腿、侧踹腿等屈伸性腿法,各种掌法、拳法、腾空动作以及发展柔韧相练习的各种压腿压肩和下腰等动作,学生多能很好的完成,也能达到良好的锻炼效果。 2、抓好动作组合练习的教学
武术动作组合练习是指把几个基本动作有序地编排起来,遵循武术的基本要求,结合身、眼,手法、步法及精神进行练习。组合练习是套路练习的必要准备和过渡。武术套路是由多个组合按照套路的风格,特点有机编排而成的,组合练习掌握好了,进行套路练习学生就很容易掌握,也就提高了学习兴趣。
在进行组合练习时,重点应放在动作规格、劲力协调、精神上,体现出武术的形神结合、内外合一、攻防兼备的技击特点。反复的组合练习,使学生很好地掌握,既为套路练习打下很好的基础,又为学生日后的锻炼提供更多、更便利、更有效的锻炼方法。
3、完善武术套路教学
武术教学在运动学校的课程设置中,每学期一般开设2~3个套路,学生在1~2年的必修课中应该学到8~12个套路,学生除了完成必须的学分之外,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身体条件、性格特点和爱好,有目的地选择3~5个套路作为终身锻炼的手段。
武术套路按其功法可分为内家拳法和外家拳法,同时也有徒手、有器械,有长兵、有短兵,有单练、有对练,等等。课程设置上应全面一些,而从难易程度上来讲,徒手的拳术套路比器械套路容易掌握,所以应先教徒手套路,以此来牢固地掌握武术运动的基本技术和方法,体现内外合一、形神兼备的演练特点,才能教授有器械方法的器械套路。徒手套路练习是器械套路练习的基础。在进行徒手套路教学时,应注意:弄清套路中动作的方向、路线,使学生通过老师完整的套路示范、简明易懂的讲解,首先弄清方向和路线的曲折迂回,来龙去脉。掌握动作规格的完整性和准确性。动作连贯一致,用力顺达。准确掌握动作的劲力、节奏、精神、协调,达到内外合一。了解动作的技击作用,理解武术仰视无高的含义。反复练习,日臻完善,理解“拳打千遍,身法自然”的道理。
4、注意将武术理论教学贯穿于技术教学之中
武术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种多样,特点风格各异,其理论知识面更为广泛。诸如武术的基本概念,起源及发展的历史演变、哲学基础、生理机制、养生思想、武德思想的诸多方面。根据学校体育课的特点,在武术教学时,可结合套路教学,着重讲授技术动作的规格标准、基本规律、攻防含义、健身、防身的价值以及武理,武德等方面的理论知识,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理论指导实践的方针,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运用现代科学知识讲授武术的理论知识,全面培养学生的习武能力。
总之,武术运动不仅能够增强学生的体质,而且对继承发扬传播古典的哲学理念、美学思想、伦理道德等丰富的传统文化有着积极的作用。作为一名体育教师我们有决心和义务将武术这一文化瑰宝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徐薇薇 黄岗,论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的影响[j].体育科学研究,2003.3
[2]徐炳生,浅谈中学生体育运动中的心理健康教育[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3.3
[3]祝蓓里,秀浏.体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4]蔡仲林 周之华主编,武术[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