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程改革实验在我区已经实施二年多,做了一些调查研究和专题研讨工作:学科培训,统一要求与阶段培训相结合;听课调查,常规听课、专题听课、主题听课相结合;示范研讨,区内活动与专家报告相结合;问卷调查,收集整理与分析反馈相结合;评价研究,教学评价与课题研究相结合;撰写论文,形成论文与适时宣讲相结合。在边实践边探索边研究的过程中,引发诸多思考
一、激发浓厚的观察兴趣
学习是由内在的心理因素引起的,内在的动机比外驱力更活跃、更持久,更具有主动性,而兴趣则是内在学习动机的集中体现。激发学生对观察产生浓厚的兴趣,教师可采用许多方法:
1.以美引趣。学生对美具有一种近乎天然的向往。数学具有自身的魅力,数学美集中在数学的简单、统一、对称、奇异等方面。数学图形所展现的外在形式美、数学的抽象概括性所体现的简单统一的内在美、数量关系与空间形式所呈现的对称美、数学思想所表现的奇异美的原则,充分利用数学自身的特征和特有的美,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发现并发掘数学中的美,就能激发学生对观察的浓厚兴趣,激励学生求知的强烈愿望。
2.以用促趣。引导学生观察并解决实际中的数学问题,使学生真正认识观察在解答数学问题的重要作用,更能培养学生持久的观察兴趣。在观察中发现简洁、明了的变形,实施解决疑难问题的方案。
3.以成导趣。成功的体验,能使学生产生愉悦的内心激动,使其增强学习的信心。在数学教学中,学生观察的对象是图形:数量关系、逻辑过程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尽可能鼓励学生主动观察,为学生创设获得成功的机会和条件。结合教材内容,有意识地向学生介绍数学通过观察发现数学定理、解决数学难题的事例,并设计一些富有趣味性的练习,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分析,总结概括出数学概念,发现公式、定理的证明,掌握那些特殊题型的解题技巧,品尝成功的喜悦,调动学生主动观察的积极性。
二、培养正确的观察方法
初中学生在心理上缺乏观察事物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在掌握知识经验的水平上缺乏观察的能力和数学教学的特点,因此,只有注重对学生观察方法的指导和培养,才能保证观察的正确性。
首先,要引导学生在观察时把握合理的顺序,养成学生从整体到局部,又由局部到整体的观察习惯。发现不合理的观察方法,应通过示范分析及时指出,加以指正。借此引导学生认识有序观察事物的合理性与重要性。
其次,要引导学生懂得观察的渐进性,养成反复观察、仔细观察的习惯。要真正提示内在规律,需要从不同的数学角度出发,进行广泛的观察:既要观察事物表面的、明显的特点,还要观察内在的、隐蔽的特征:既要观察已知的材料,又要观察未知的、隐含的关系。
再次,要引导学生了解常用的观察方法(如分类观察、从一般到特殊的观察、从特殊到一般的观察、对比观察等等)。掌握观察的一般步骤:明确观察的目的和任务:制定周密的观察计划,做好有关知识的充分准备:在观察过程中做好观察记录观察后对得到的材料进行整理、分析、归纳和总结。通过一定时间的训练,让学生能够较为熟练地自主观察。
三、养成良好的观察品质
观察不是消极的注视,不是被动的感知,而是一种“思维的知觉”,是智力发展的基础。因此,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时,必须十分重视观察的目的性、全面性、精确性、深刻性等良好观察品质的培养。
1.培养观察的目的性。初中学生对观察材料缺乏全部感知的能力,总是有选择地以少数事物作为知觉的对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观察对象叙述的语言要准确,提出观察任务时目标要明确,分析时要紧紧围绕确定的观察目的。例如,在利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中,对要求观察的材料:
解下列一元二次方程:
①(X-1)2=2
②X2-2X+l=2
③X2-2X-1=0
可提出如下观察要求:①式左、右两边的代数式有何特征?②式的左边能否转化为完全平方式?③式的左边能否转化为完全平方式?通过提问,让学生有目的、分层次地观察,积极主动地感知观察对象,实现观察目的。
2.培养观察的全面性。观察的全面性,要求通过观察反映事物的全貌以及事物的组成部分和相互联系:在较为复杂结构的图形中全面反映事物的某种属性指出在某种特定的情况下感知对象所能发生的各种可能性。在观察中,由于学生缺乏对事物之间内在联系的全面理解,导致感知的对象不能反映各种可能的现象经常发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帮助学生把握事物的基本属性,在初步观察的基础上,分析观察对象内在的规律性,鼓励学生依照一定的程序,深入观察。同时,教师要及时对观察的结果提出自己的观点,与学生相互讨论,对学生观察中出现的遗漏,要分析原因,加以补救,使观察结论全面、完整。
3.培养观察的精确性。观察不能仅仅满足于了解事物的全貌,还要精、确把握事物的特征,对不同事物既能发现它们的相似点,又能辨别它们的细微差别。教师要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如列表比较、对比观察等,利用现代教学手段,通过形象直观、富有动感的图片、画面,启迪学生发现观察对象的特征,揭示观察对象的本质。
4.培养观察的深刻性。观察的目的之一是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因此, 观察必须始终与思维训练紧密结合,尤其要重视对观察对象隐含条件的发掘,通过观察能力的培养,逐步使学生的数学思考意识抽象概括化、思考对象形式化、思考过程逻辑化、思考结果应用化。
与朝夕相处的同事们一起研究很有必要,很及时,很具体,也很方便。某次去一所学校听课,颇有感触。两节课的执教者,都是学校里比较认可的老师,但同一内容的课上下来,互相听了以后,这两位执教老师就有了好多话可说,参与听课的老师也有了好多话可说。
研究的过程中,要多探索、多实践,主动参与公开课的开上及教学研讨,踊跃参与各级各类教学比赛。加强组内研究,校本研究。写点随笔,评析案例,撰写论文,研究课题。把我们的所察所思,所感所悟,说出来,做起来,写出来,有条件的还可推广开来。
总之,数学教学必须十分重视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要运用多种手段,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通过训练,使学生掌握观察的基本方法,具有良好的观察品质,逐步养成主动观察、善于观察的习惯,使数学教学更好地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
一、激发浓厚的观察兴趣
学习是由内在的心理因素引起的,内在的动机比外驱力更活跃、更持久,更具有主动性,而兴趣则是内在学习动机的集中体现。激发学生对观察产生浓厚的兴趣,教师可采用许多方法:
1.以美引趣。学生对美具有一种近乎天然的向往。数学具有自身的魅力,数学美集中在数学的简单、统一、对称、奇异等方面。数学图形所展现的外在形式美、数学的抽象概括性所体现的简单统一的内在美、数量关系与空间形式所呈现的对称美、数学思想所表现的奇异美的原则,充分利用数学自身的特征和特有的美,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发现并发掘数学中的美,就能激发学生对观察的浓厚兴趣,激励学生求知的强烈愿望。
2.以用促趣。引导学生观察并解决实际中的数学问题,使学生真正认识观察在解答数学问题的重要作用,更能培养学生持久的观察兴趣。在观察中发现简洁、明了的变形,实施解决疑难问题的方案。
3.以成导趣。成功的体验,能使学生产生愉悦的内心激动,使其增强学习的信心。在数学教学中,学生观察的对象是图形:数量关系、逻辑过程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尽可能鼓励学生主动观察,为学生创设获得成功的机会和条件。结合教材内容,有意识地向学生介绍数学通过观察发现数学定理、解决数学难题的事例,并设计一些富有趣味性的练习,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分析,总结概括出数学概念,发现公式、定理的证明,掌握那些特殊题型的解题技巧,品尝成功的喜悦,调动学生主动观察的积极性。
二、培养正确的观察方法
初中学生在心理上缺乏观察事物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在掌握知识经验的水平上缺乏观察的能力和数学教学的特点,因此,只有注重对学生观察方法的指导和培养,才能保证观察的正确性。
首先,要引导学生在观察时把握合理的顺序,养成学生从整体到局部,又由局部到整体的观察习惯。发现不合理的观察方法,应通过示范分析及时指出,加以指正。借此引导学生认识有序观察事物的合理性与重要性。
其次,要引导学生懂得观察的渐进性,养成反复观察、仔细观察的习惯。要真正提示内在规律,需要从不同的数学角度出发,进行广泛的观察:既要观察事物表面的、明显的特点,还要观察内在的、隐蔽的特征:既要观察已知的材料,又要观察未知的、隐含的关系。
再次,要引导学生了解常用的观察方法(如分类观察、从一般到特殊的观察、从特殊到一般的观察、对比观察等等)。掌握观察的一般步骤:明确观察的目的和任务:制定周密的观察计划,做好有关知识的充分准备:在观察过程中做好观察记录观察后对得到的材料进行整理、分析、归纳和总结。通过一定时间的训练,让学生能够较为熟练地自主观察。
三、养成良好的观察品质
观察不是消极的注视,不是被动的感知,而是一种“思维的知觉”,是智力发展的基础。因此,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时,必须十分重视观察的目的性、全面性、精确性、深刻性等良好观察品质的培养。
1.培养观察的目的性。初中学生对观察材料缺乏全部感知的能力,总是有选择地以少数事物作为知觉的对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观察对象叙述的语言要准确,提出观察任务时目标要明确,分析时要紧紧围绕确定的观察目的。例如,在利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中,对要求观察的材料:
解下列一元二次方程:
①(X-1)2=2
②X2-2X+l=2
③X2-2X-1=0
可提出如下观察要求:①式左、右两边的代数式有何特征?②式的左边能否转化为完全平方式?③式的左边能否转化为完全平方式?通过提问,让学生有目的、分层次地观察,积极主动地感知观察对象,实现观察目的。
2.培养观察的全面性。观察的全面性,要求通过观察反映事物的全貌以及事物的组成部分和相互联系:在较为复杂结构的图形中全面反映事物的某种属性指出在某种特定的情况下感知对象所能发生的各种可能性。在观察中,由于学生缺乏对事物之间内在联系的全面理解,导致感知的对象不能反映各种可能的现象经常发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帮助学生把握事物的基本属性,在初步观察的基础上,分析观察对象内在的规律性,鼓励学生依照一定的程序,深入观察。同时,教师要及时对观察的结果提出自己的观点,与学生相互讨论,对学生观察中出现的遗漏,要分析原因,加以补救,使观察结论全面、完整。
3.培养观察的精确性。观察不能仅仅满足于了解事物的全貌,还要精、确把握事物的特征,对不同事物既能发现它们的相似点,又能辨别它们的细微差别。教师要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如列表比较、对比观察等,利用现代教学手段,通过形象直观、富有动感的图片、画面,启迪学生发现观察对象的特征,揭示观察对象的本质。
4.培养观察的深刻性。观察的目的之一是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因此, 观察必须始终与思维训练紧密结合,尤其要重视对观察对象隐含条件的发掘,通过观察能力的培养,逐步使学生的数学思考意识抽象概括化、思考对象形式化、思考过程逻辑化、思考结果应用化。
与朝夕相处的同事们一起研究很有必要,很及时,很具体,也很方便。某次去一所学校听课,颇有感触。两节课的执教者,都是学校里比较认可的老师,但同一内容的课上下来,互相听了以后,这两位执教老师就有了好多话可说,参与听课的老师也有了好多话可说。
研究的过程中,要多探索、多实践,主动参与公开课的开上及教学研讨,踊跃参与各级各类教学比赛。加强组内研究,校本研究。写点随笔,评析案例,撰写论文,研究课题。把我们的所察所思,所感所悟,说出来,做起来,写出来,有条件的还可推广开来。
总之,数学教学必须十分重视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要运用多种手段,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通过训练,使学生掌握观察的基本方法,具有良好的观察品质,逐步养成主动观察、善于观察的习惯,使数学教学更好地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