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桑柘

来源 :首都教育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k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诗歌中出现的“桑柘”与“桑梓”只一字之差,但是大家对它的认识却远不如“桑梓”。“桑梓”一词大家都知道是“家乡”的代称,那么“桑柘”究竟有没有这一义项呢?本文欲结合词典的解释和历代文献的佐证对这一问题进行探究。
  关键词:桑柘;桑梓;含义
  一、前言
  因为在现代,“桑梓”还常被作为“家乡”的代称,而“桑柘”却很少使用,所以与“桑梓”相比,大家对于“桑柘”这一意象知道的的确很少。其实“桑柘”这一意象在古代诗文中还是较为常见的,如陆游《剑南诗集》:“小园小园烟草接邻家,桑柘阴阴一径斜。卧读陶诗未终卷,又乘微雨去除瓜。”从这首诗看来,“桑柘”似乎是一种树。但这究竟是一种什么树呢?“桑梓”是桑树和梓树的合称,那么“桑柘”是否也一样是两种树的合称呢?是否也一样具有某种特殊的象征含义呢?下面我们就从词典释义开始来解决这些疑问。
  二、词典释义
  在查阅了各种词典后,我们并没有发现“桑柘”这一词条,只有关于“桑”和“柘”的解释。这似乎说明了“桑柘”指称的其实是两种树,而并非一种树。
  对于“桑”大家都很了解,它从古代开始就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农作物。它的叶可以用来养蚕,果可以1食用和酿酒,树干及枝条可以用来制造器具,皮可以用来造纸,叶、果、枝、根、皮皆可以入药。
  对于“柘”大家则相对陌生。《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中“柘”的解释:①□名落叶灌木或小乔木,树皮灰褐色,有长刺,叶子卵形,头状花序,果实球形。叶子可以喂蚕,根皮可以入药。②(zhè)姓
  《汉语大字典》有五个解释,其中对“柘树”的解释是“落叶灌木或乔木,树皮灰褐色,有长刺,叶子卵形或椭圆形,花小,排列成头状花序,果实球形。叶子可以喂蚕,木材中心为黄色,质坚而致密,是贵重的木料”。
  《文渊阁四库全书》中的系联词典对“柘树”的解释是“桑属。叶可喂蚕,木质致密坚韧,木汁能染赤黄色”。
  《说文解字》“柘,柘桑也,从木石声”。段玉裁注:山桑、柘桑皆桑之属。古书并言二者则曰桑柘。单言一者则曰桑、曰柘。柘亦曰柘桑……桑、柘相似而别。
  综上可知,“桑柘”是指桑树和柘树,柘树是桑树的一种,古书常将二者并言。从现代生物学的角度来说桑树和柘树同属桑科。从词汇学的角度看,“桑梓”毫无疑问已经是一个词,但是 “桑柘“究竟算不算一个词?还是仅仅算作常常并用的两个词呢?要想解决好这个问题只有从历代文献中寻找答案了。本文文献佐证语例均来自文渊阁《四库全书》电子版。
  三、文献佐证
  1.又南四百里,曰姑。之山,其上多漆,其下多桑柘。《山海经》
  2.木弩,以黄连、桑、柘为之。《兵法》
  3.是月也,命野虞无伐桑柘。《吕氏春秋》
  4.春取榆柳之火,夏取枣杏之火,季夏取桑柘之火,秋取柞楢之火,冬取槐檀之火。《史记》
  5.不夺百姓膏腴谷土桑柘之地。女有余布,男有余粟,家家殷富。《前汉书》
  6.将使郡无旷土,桑柘之地。《昭明文选》
  7.桑柘之益,有生之本,此土少桑人未见其利,可令百姓人植桑一百根,柘二十根。《晋书》
  8.于是民以户计者,新增七百六十有四;田以顷计者,新辟四百四十有三;桑柘榆柳,交阴境内,而政平讼简,为诸州县最。《元史》
  9.东西北俱树桑柘,内设蚕宫令署。《明史》
  10.邻郡巴州,桑柘素饶,乃买桑遍植,教以分茧缫丝之法,获利与巴州等。《清史稿下》
  11.农民所有,不过谷帛与力,今曰我不用汝力,输我钱,我自雇人,若遇凶年,则不免卖庄田、牛具、桑柘以求钱纳官,其害四也。《续资治通鉴》
  历代文献数量颇多,本文仅从中择取一二例。以上文献起于周,迄于清。仔细阅读上述文献,可以看出这期间“桑柘”的义项并未改变。桑柘是两种不同的树木(2、7),长成于季夏(4),并且可以用来喂蚕(10、11)。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了解到在古代“桑柘”一直是一种相当重要的经济作物,是百姓的生存之本。国家稳定,百姓安宁,“桑柘”便绿荫成片环抱山村。国家动荡,百姓只能放弃家园,带着妻儿背井离乡,流离失所,“桑柘”便无人栽种了。另外,“桑柘”连用远远高于“桑”、“柘”单独使用的情况。从语法功能上看,“桑柘”也具备名词的用法特点,可以充当主语、宾语、定语。“桑梓”与“桑柘”组合方式一样,从划分一致性上考虑,我们认为“桑柘”与“桑梓”一样是一个词。这从诗歌中“桑柘”的使用也能得到映证。
  以下是《全唐诗》中有关“桑柘”的诗句:
  1.静则守桑柘,乱则逃妻儿。
  2.如求济世广,桑柘愿商量。
  3.人间岁美桑柘繁。
  4.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
  5.惟思涤瑕垢,长去事桑柘。
  6.先生沉名于桑柘,弋者何慕。
  从1-4句可以知道,“桑柘”繁盛是美好人间的象征,“桑柘”是济世的植物,是百姓美好生活的体现。从5-6可知“桑柘”有时候是农事的代称,因为一般农家人都会栽种这两种植物。
  四、结论
  从周代到清代的文献看来,历代几乎都提到了“桑柘”。语义上就是指桑树和柘树,有时也指农桑之事。“桑柘”与“桑梓”虽都常常出现在山村景色中,但是两者象征并不相同。前者是百姓安宁的象征,后者是故乡的代称。至于“桑柘”为什么没有像“桑梓”一样被列为词条也是很好理解的。《诗经·小雅·小弁》:“维桑与梓,必恭必敬止。”是说家乡的桑树和梓树是父母种的,对它要表示敬意。而古时候游子远行,父母在的地方就是家乡,所以,后人就常用来借指故乡,本义使用却极少了。据前人考证,“桑梓”代称家乡这一用法至迟在东汉时期就已形成,东汉张衡在其《南都赋》一文中即有句曰:“永世友孝,怀桑梓焉;真人南巡,睹归里焉。”“桑柘”虽然也常常出现在诗文中,但是它的2象征意义常常3是通过上下文体现出来的,繁盛的“桑柘”才象征国家安宁,反之则没有这个寓意。
  古代文献中高频率的“桑柘”到了现代则很少被提及,这是词汇顺应时代发展的体现。古代中国是一个农业国,无论哪个朝代的当权者都很重视农业的发展,因此,作为重要的经济作物,百姓的根本,“桑柘”的种植一直受到国家的重视。山村、乡间,只要百姓的聚居地,“桑柘”便可映入眼帘。于是,这一意象也就被历代诗人所使用。时至今日,到处都是高楼林立,“桑柘”已经从人们的视线中淡化,这一词语的使用频率自然也就下降了。
  [参考文献]
  [1]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M].商务印书馆,2005
  [2]许慎撰,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注》[M].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
其他文献
摘要:上世纪90年代,教学评价在我国开始真正得到重视和发展。从《教学大纲》到《课程标准》,教学评价从粗浅片面的认识逐步走向深刻细致的建议,从甄别选拔性质的“对教学的评价”走向引领、指导、服务性质的“为教学的评价”。我们应该依据《2011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从教育行政和学校师生两个层面主动积极地寻求切实有效的小学语文教学评价策略和方法,研制学业质量评价标准,开展学业质量监测反馈活动,实施“促
期刊
摘要:为满足用人单位对于复合型人才的需求,目前与商务有关的非法学专业大多开设了国际商法课程。结合教学实践经验及体会,就非法学专业国际商法课程的教学进行了一定的探索与思考,初步总结了目前非法学专业该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与教学定位、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有关的问题,并提出了整合教学内容、根据学生的专业突出重点,改进、完善案例教学法和创新其他教学方法、增加实践教学内容的相关对策建议。  关键词:国际商法;教学;
期刊
摘要:手机短信因为它的传播广泛和迅捷,被誉为继纸媒、广播、电视和网络之后的第五大媒体。表面上看,幽默短信的流行在于高科技为其提供了价格低廉、速度快捷的交流平台,其简短精炼的语言形式不仅传递出了丰富的社会内容,表达出幽默的效果,而且呈现出了丰富的语用样态。对它的语用特点,本文分别从对合作原则、礼貌原则和会话含义的可推导性的违反等角度对幽默短信进行了分析,阐释了身边这一时尚媒体所体现出的语用现象。  
期刊
摘要:目前社会上出现了各种形式的音乐辅导班,从宣传上看的确异常丰富多彩,在笔者看来既有利也有弊,但是对小学音乐课堂也会产生一定影响,我们要扬长避短,积极的在小学音乐课堂上抵制这些不良的影响。  关键词:小学;音乐;培训  音乐能够让小学生真实地感受生活和表现生活的无限美好,表达对美的向往和追求,在美的神韵中认识美、理解美、感受美、表现美。音乐,作为一种艺术,有着独特的审美性和艺术感染力,深受学生们
期刊
摘要:基础教育改革作为社会变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来自诸多社会因素的制约与影响,多种力量以其不同的方式共同作用于改革进程,因此需要以一种复杂性思维,多角度、全方位地对其制约因素加以审视,从环境、目的、方法等多层面予以分析并加以改进,有效且有序推进改革。  关键词:基础教育改革;制约因素;实现路径  基础教育改革作为社会变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其涉及家庭、学校、社区等社会生活的诸多层面以及相关个体、群
期刊
摘要:近年来,随着高校教学改革的深入,教学方法已经成为高校教师重点研究的课题。特别地,分层教学法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很多教师都在探讨如何将分层教学法应用于自己的教学实践中。本文给出了分层教学法的两个实现模式:学生分层教学法和课程分层教学法。在分析了这两种模式的特点的基础之上、我们阐述了它们各自的优缺点,以及它们对当前我国高校教学质量提高的重要意义。期望本文对高校的教学有裨益。  关键词:分层教学法;
期刊
摘要:宁波市是浙江省重要的经济中心,在全国的经济地位也相当重要。本文首先对宁波部分对日贸易企业外语人才进行了调查,并对相关调查进行了归纳梳理、统计分析,重点分析了其工作中的主要矛盾,下步需求等方面的情况,显示出目前宁波对日贸易企业外语人才的基本现状。进而提出了对日贸易企业对未来外语人才的发展方向,即自身素质向复合型发展、外语交流向专业型发展、人才培训向综合型发展三个需求,最后从提高高校教学质量、加
期刊
摘要:习语是语言的核心,习语是一个民族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蕴涵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英汉两种语言都有着大量习语。本文首先对英汉习语的异同进行了比较与分析,进而论述了几种英汉习语的翻译方法,从而提高英语翻译者的语言应用能力。  关键词:习语;对比;差异;翻译;直译;意译  1. 引言  语言是文化的容器和载体。习语又是语言的精华的核心,体现了强烈的文化特征和文化负载。“习语是指一种语言经过长时间地使用提
期刊
摘要:城市雕塑是城市中最具有文化特征的表现符号,它的建设已经成为现代城市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从城市雕塑的分类到发展城市雕塑的必要性,来进一步的阐述发展城市雕塑可以传承文化,提高城市品质与环境,塑造城市形象。  关键词:城市雕塑;文化;建设;发展  城市雕塑作用于城市的装饰和美化,丰富城市的景观美,提高城市的文化氛围。它立于城市的公共场所中,已经成为一个城市的标志性建筑,可以缓解因建筑物集中而带
期刊
摘要:本文通过对艺术类学生大学英语学习情况的调查,分析了艺术类大学英语教学中产生乏力现象的根源,并从教学手段、教学风格、教学管理、教学评估等多方面提出解决对策,为提高艺术类大学英语教学质量提供有效建议。  关键词:艺术类大学英语教学;教学乏力现象;追因;解决对策  一、 艺术类学生大学英语学习状况调查  1. 技术路线  参加本次问卷调查的学生共619人。他们是北京服装学院10级艺术专业的全部学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