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核物理学先驱、教育家,2007年9月28日逝世,享年99岁
9月19日,南京大学为物理学大师施士元举行了一个盛大仪式,祝贺他的百岁寿辰以及文集首发。施士元生于1908年3月18日,按照中国的“虚岁”传统,已足百年之数。由于身体欠佳,施士元只能委托大女婿、著名学者俞邃代为宣读讲话稿。短短的文字中,他笑言自己“可以说是无忧无虑地走过了百年”。
言犹在耳,仅九天之后,却人已永诀。他留给后人的精神财富无疑是丰厚的。作为中国核物理学的先驱,在半个多世纪的教学生涯中,他累计培养出了12名中国科学院院士,虽然他本人一直与这个称号无缘。
施士元生于上海市崇明县,父亲施禹传毕业于河北省保定军官学校,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时,曾参与国民军攻占南京的战役。在严谨的家庭氛围中成长起来的施士元熟读各种典籍,学习上一直出类拔萃,更从小养成了豁达洒脱的性格。1925年,年仅17岁的他以物理、数学、化学三个满分的成绩,考入了刚刚创立的清华大学物理系。
1929年夏天,施士元考取了江苏省公费留法资格。在巴黎大学,他直接给镭研究所的创始人、两度获得诺贝尔奖的居里夫人写信,希望列其门下。看了时任清华大学校长、著名科学家叶企孙的推荐信后,居里夫人很爽快地接纳了这个中国学生。这也是这位有着传奇色彩的女性为中国培养的惟一物理学博士。
在居里夫人的指导下,施士元终于真正跨入了核物理学的殿堂。他广泛参与了核谱学,包括α射线谱、β射线谱以及γ射线谱的研究和分析,先后在《法国科学院院报》、《法国物理学年鉴》上发表了多篇文章。其中,他与居里夫人及其助手一起发现的α射线精细结构与一些γ射线能量严格相等的现象,具有很重要的科学意义。
1933年,如期获得博士学位的施士元,决意回到了动荡依旧却魂牵梦萦的中国,并受聘担任了中央大学(南京大学前身)物理系教授兼系主任。25岁就担任正教授,这在当时也开了先例。在从法国归国的途中,施士元曾辗转前往苏联各地,一路感触良多。因此,在新中国成立前夕,他同中央大学理学院及其他学院一起,抵制了迁往台湾的提议;他坚信,这样一个百废待兴的大国,更加离不开物理学等自然科学。
由于种种原因,施士元并未如同窗王淦昌那样直接参与中国原子弹、氢弹的研制进程,但将他定义为中国核事业的启蒙大师之一并不为过。早在1945年8月,美国在日本的广岛、长崎投下两颗原子弹之后,在大部分国人还不知道原子弹为何物的时候,他就做了大量的科普工作。据说,蒋介石还一度萌发了造“中国自己的原子弹”的想法,后因时局变化才作罢。
1957年,施士元受命在南京大学创建核物理专业。1960年,他编撰的《核反应堆理论导论》出版,也是当时国内惟一的反应堆理论书籍;直到多年之后,仍然是从事反应堆设计的学生们必读的入门教材。他所培养的学生中,也有很多人为“两弹”研制而建功。
对施士元一生影响最大的,非物理学一代巨擘居里夫人莫属。在巴黎四年耳濡目染的,不仅是具体的核物理学知识,更有为人和治学的风范。居里夫人对学生要求严格,而对他们遇到的各种具体困难,又如慈母样耐心和细心。由于她已经意识到放射性对于人体健康潜在的不良影响,在施士元做实验的时候,居里夫人经常在旁边,反复提醒需要注意的安全事项,比如不能用手去碰放射源,接近放射源时,要用铅盾挡住自己的身体、屏住呼吸等。
所有这些,施士元都铭记于心,并传递下去。1933年就读于他门下、而今享誉世界的著名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吴健雄曾感慨道,是施士元真正把她带进了物理学殿堂。施士元的弟子、中科院高能所厉光烈研究员回顾导师给予他为人、为学的教诲时,也表示“淡泊名利,潇洒人生”这八个字,是施先生教给他的最重要的人生哲理。
1987年,由于受到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多年困扰,施士元正式告别了讲台,但这丝毫没有影响他对生活的热爱和享受。在80岁的时候,他又开始学习油画。将早年扎实的国学功底融入油画这种西方艺术形式中,是他晚年一大乐趣。
对于这位历经沧桑的老人来说,淡泊和洒脱,早已是发自内心的了。世事如白云苍狗,难以强求;如果同居里夫人另外一名中国学生相比,他已经足够幸运了:与施士元几乎同时在居里夫人门下学习放射性化学的郑大章,后获得物理化学博士学位。1935年回国之后却命运多舛,难以找到一张安静的实验台。1941年8月,郑大章在贫病交加中因心脏病死于苏州,年仅37岁。
作者为《财经》科技/环境编辑
9月19日,南京大学为物理学大师施士元举行了一个盛大仪式,祝贺他的百岁寿辰以及文集首发。施士元生于1908年3月18日,按照中国的“虚岁”传统,已足百年之数。由于身体欠佳,施士元只能委托大女婿、著名学者俞邃代为宣读讲话稿。短短的文字中,他笑言自己“可以说是无忧无虑地走过了百年”。
言犹在耳,仅九天之后,却人已永诀。他留给后人的精神财富无疑是丰厚的。作为中国核物理学的先驱,在半个多世纪的教学生涯中,他累计培养出了12名中国科学院院士,虽然他本人一直与这个称号无缘。
施士元生于上海市崇明县,父亲施禹传毕业于河北省保定军官学校,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时,曾参与国民军攻占南京的战役。在严谨的家庭氛围中成长起来的施士元熟读各种典籍,学习上一直出类拔萃,更从小养成了豁达洒脱的性格。1925年,年仅17岁的他以物理、数学、化学三个满分的成绩,考入了刚刚创立的清华大学物理系。
1929年夏天,施士元考取了江苏省公费留法资格。在巴黎大学,他直接给镭研究所的创始人、两度获得诺贝尔奖的居里夫人写信,希望列其门下。看了时任清华大学校长、著名科学家叶企孙的推荐信后,居里夫人很爽快地接纳了这个中国学生。这也是这位有着传奇色彩的女性为中国培养的惟一物理学博士。
在居里夫人的指导下,施士元终于真正跨入了核物理学的殿堂。他广泛参与了核谱学,包括α射线谱、β射线谱以及γ射线谱的研究和分析,先后在《法国科学院院报》、《法国物理学年鉴》上发表了多篇文章。其中,他与居里夫人及其助手一起发现的α射线精细结构与一些γ射线能量严格相等的现象,具有很重要的科学意义。
1933年,如期获得博士学位的施士元,决意回到了动荡依旧却魂牵梦萦的中国,并受聘担任了中央大学(南京大学前身)物理系教授兼系主任。25岁就担任正教授,这在当时也开了先例。在从法国归国的途中,施士元曾辗转前往苏联各地,一路感触良多。因此,在新中国成立前夕,他同中央大学理学院及其他学院一起,抵制了迁往台湾的提议;他坚信,这样一个百废待兴的大国,更加离不开物理学等自然科学。
由于种种原因,施士元并未如同窗王淦昌那样直接参与中国原子弹、氢弹的研制进程,但将他定义为中国核事业的启蒙大师之一并不为过。早在1945年8月,美国在日本的广岛、长崎投下两颗原子弹之后,在大部分国人还不知道原子弹为何物的时候,他就做了大量的科普工作。据说,蒋介石还一度萌发了造“中国自己的原子弹”的想法,后因时局变化才作罢。
1957年,施士元受命在南京大学创建核物理专业。1960年,他编撰的《核反应堆理论导论》出版,也是当时国内惟一的反应堆理论书籍;直到多年之后,仍然是从事反应堆设计的学生们必读的入门教材。他所培养的学生中,也有很多人为“两弹”研制而建功。
对施士元一生影响最大的,非物理学一代巨擘居里夫人莫属。在巴黎四年耳濡目染的,不仅是具体的核物理学知识,更有为人和治学的风范。居里夫人对学生要求严格,而对他们遇到的各种具体困难,又如慈母样耐心和细心。由于她已经意识到放射性对于人体健康潜在的不良影响,在施士元做实验的时候,居里夫人经常在旁边,反复提醒需要注意的安全事项,比如不能用手去碰放射源,接近放射源时,要用铅盾挡住自己的身体、屏住呼吸等。
所有这些,施士元都铭记于心,并传递下去。1933年就读于他门下、而今享誉世界的著名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吴健雄曾感慨道,是施士元真正把她带进了物理学殿堂。施士元的弟子、中科院高能所厉光烈研究员回顾导师给予他为人、为学的教诲时,也表示“淡泊名利,潇洒人生”这八个字,是施先生教给他的最重要的人生哲理。
1987年,由于受到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多年困扰,施士元正式告别了讲台,但这丝毫没有影响他对生活的热爱和享受。在80岁的时候,他又开始学习油画。将早年扎实的国学功底融入油画这种西方艺术形式中,是他晚年一大乐趣。
对于这位历经沧桑的老人来说,淡泊和洒脱,早已是发自内心的了。世事如白云苍狗,难以强求;如果同居里夫人另外一名中国学生相比,他已经足够幸运了:与施士元几乎同时在居里夫人门下学习放射性化学的郑大章,后获得物理化学博士学位。1935年回国之后却命运多舛,难以找到一张安静的实验台。1941年8月,郑大章在贫病交加中因心脏病死于苏州,年仅37岁。
作者为《财经》科技/环境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