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气质的未来

来源 :电影评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engyangshizam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西蒙娜·德·波伏娃是法国20世纪重要的文学家和思想家,其在历史上的真正地位是在思想史方面,当中尤以《第二性》影响最为广泛。《第二性》从精神分析、社会的和历史等多方面去理解女人,探讨女性未来的出路及女性气质的发展与未来。波伏娃以一种存在主义的视角和方法,对女性境遇及生存状态做了全方位的剖析,并怀着解放妇女的美好理想,期待女人能够摆脱内在性的束缚,改变自身的处境,找寻一种适于实现女性现实性和超越性的存在形式。在《第二性》中,波伏娃广泛的探讨了女性在男权社会中的发展及现状。她提出女性要想改变自身地位,正视自己与男性之间的自然属性差异,找准自身定位,认清女性气质,确立女性气质未来。现存女性气质的定位是社会、历史等多种因素所造成的,而非天生使然。
  一、女性气质的反讽
  如果我们对“女人”这一概念产生质疑,并认真思考,那么我们会重新思考整个生活——事实上生活也需要被重新思考,这就是为什么《第二性》所提出的第一个问题(什么是女人)成为第二波女权运动的历史性开端的原因。波伏娃在提出问题之后,立刻阐释了她最坚定的反讽原理,即“她肯定要分担那种神秘的,又危险的现实,即所谓的女性气质”而用这样的反讽原理来回答“什么是女人”和“什么是女性气质”的问题,是为了延续那个最关键的否认,并便于参与到最漫长的压迫中——即持续了几代的女性压迫。而就《第二性》而言,女性气质是一个人造的答案,并且不是天生的,也不是错误的解决方法的别称,而是历史面对真正的女性问题的自欺。波伏娃用这种反讽的原理,目的在于揭示传统赋予女性气质的错误的本质,即被认为是卵巢释放的一种化学物质;是一种抽象的、脆弱的、逐渐消逝的“阴性”;是一种衬裙的沙沙作响;是一种永远拿不到专利证书的女性精神。并且将“女性气质反讽”打破概念的界限,将“女人”从给定的范围内还原至可以自由选择并建造的区域。这可以称之为波伏娃的一个首创,并为女权主义观点的繁荣多变营造了空间,以至于20世纪90年代的作家内奥米·沃尔夫仍然在追求对女性气质的反讽:“女性但又太女性”,“脆弱而又宽容,无处不在而又无迹可寻。”
  二、女性气质的未来
  女性要解放,要在道德上,社会上,心理上和男性拥有同等的地位, 那么她必须要重新审视自己,重新奠定女性气质的未来。女性的命运在很大程度上是社会造就的,那么这也就是说,女性可以通过努力从而改变自己的处境,决定自身气质的未来。
  人们常常试图通过回顾过去,通过传统和权威来证明自己存在的正当性,但是波伏娃认为我们只有通过积极参与创造自己的未来来寻找我们所需要的“生存理由”。现在的生存理由一定存在于将来,而非过去。就女性而言,摆脱历史对她非自然的压迫,摆脱女性气质被误解的状况,就必须寻求一种“超越性”,即主体在完成自身整体的谋划过程中,所采取的行动原理,波伏娃正是针对这一原理,而提出了“女性气质未来”[1]这一美好的假设,她在《第二性》前言中曾写道“幸福总是通过行动获得的”,“行动的机会越多,得到的满足的可能性越大。”[2]当然这其中暗示着一种潜在的文化——真诚文化。也就是说我们必须正视时间和历史的这个场域,将“女性气质”这种被误解的意识视为一种变量,它从边缘发展到中心,从阴性发展到阳性,从过去延伸到未来,而这种体系的健全正如波伏娃所说的,是要付出“严肃的行动”,是要把握“真诚的面对”。弗里丹也曾说过“没有行动的机会就没有身份的认同。”[3]女性需要身份的认同,也需要彻底的解放,因而我们应该看到波伏娃是在自己的原理体系下重新建立了一种道德体系,该体系在回顾了历史中女性处境以后,提出了“女性气质未来”的解放哲学原理,即压迫不是天然的,它是一些情况的结果,这些情况是可以改变的。当然女性气质的过去范畴已经成为一种讽刺图画,但它的未来是可以被我们所期待的。女性要拒绝社会给其所规划好的女性气质。
  马克思说过:“男女之间的关系是人与人之间的直接的、自然的、必然的关系。……男女之间的关系是人与人之间最自然的关系。”[4]对于女性而言,男性和女性只有“超越他们的自然差异,毫不含糊的确认他们的友爱关系”[5],才能真正保障女性气质的发展与未来。在弗洛伊德和波伏娃的基础上,伊里加蕾的理论更具有超越性,她否认女性是“一个抽象的不存在的现实”[6],否认以男性的价值体系来判断女性,提倡建立女性自己的价值体系,进而挖掘女性气质的多元化,否认单纯的以生理差别为标准来评判女性气质,因而她认为女性气质是复数、多重的、包容的。也就是说当我提及女人和女性气质的时候,不能用“你”或是“我”的单数来指代,而应该用“我们”来指代,这样的价值体系超越了男性话语体系对女性气质的认同,也为更多的女权主义者打下了新的基础。
  结语
  但是最后,结果如何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产生的影响。波伏娃的影响力在于她在分析压迫的谋划时提出了女性气质和自由的本质问题。而她在《第二性》的最后一章中最后的观点——轻描淡写地—面向另一个世界,在末尾的预见性时刻,她看到的不是肯定的解决办法,而是挑战性的办法。而正是波伏娃的挑战性的观点,才使她的《第二性》被尊为西方妇女的“圣经”,堪称为一部俯瞰整个女性世界的百科全书。 参考文献:
  [1] [5](法)西蒙娜·德·波伏娃. 第二性Ⅱ[M].郑克鲁,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3:548,599.
  [2] (法)西蒙娜·德·波伏娃. 第二性Ⅰ[M].郑克鲁,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3:23.
  [3]弗里丹.女性的奥秘[M].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2005:89.
  [4]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72.
  [6]刘岩.女性身份研究读本[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158.
其他文献
【作者简介】王斐,女,河南安阳人,河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讲师,博士,主要从事当代艺术研究。  为了更具体的了解俄罗斯当代美术画廊,笔者去了莫斯科、圣彼得堡等城市,通过边走边记录的方式,对俄罗斯当代美术画廊有着深刻的认识。画廊艺术所带来的魅力直接触动学者的心灵。总的来说,画廊艺术的魅力直接润滑人的视野。  一、俄罗斯当代画廊艺术  受苏联现实主义绘画艺术的影响,  现实主义的画廊艺术仍然流传在俄罗斯当
[摘要] 张艺谋导演的很多作品都源于对当代小说的改编。以近期热播的《金陵十三钗》为例,源于文学名篇的改编让故事的内容更具有思想内涵,提高了电影的基础高度,同时改编后电影的热播也让文学作品进入或再次进入人们的视野。而另一方面,改编而来的电影作品在商业化、通俗化的同时,也削弱了原著的艺术价值。毋庸置疑,改编是把双刃剑。  [关键词] 张艺谋 《金陵十三钗》 改编 过度“诠释”  张艺谋的成
[摘要] 十一届全国美展虽然涌现出的一小批表现新的创作意识、对新技法新材料的大胆探索,以及对当下现实题材的描绘的中国画作品让我们眼前一亮,但毋庸置疑多数作品就其图式看来依旧老套到掉牙。要使中国画要在当下众多作品中脱颖而出,那么它的图式就必须具有足够的新奇度和难度,藉此唤起观者潜在心理图式与当下视觉感受的冲突,当代中国画艺术创新的一个重要策略便是图式“陌生化”。  [关键词] 十一届全国美展 中
“每一个国家的影视文化都与本国的政治历史有着或多或少、或深或浅、千丝万缕的联系。”[1]僵尸片也不例外,只是用血腥、恐怖的外壳来包裹。与传统的僵尸片所带来的恐怖、血腥不同,《僵尸胡安》以黑色幽默的喜剧性因素打破了传统僵尸片的阴暗与恐怖,对传统的僵尸片重新进行了解构与颠覆,用一种新的影视叙事策略,颠覆传统僵尸片黑暗、恐怖、血腥、冷漠的惯有叙事方法与价值观倾向,打破传统僵尸片结构框架寻求自由架构。这种
[摘要] 2011年11月上映的《失恋33天》以890万的成本收获3.5亿票房,创小成本国产片神话,《失恋33天》的票房成功除了依靠成功的电影营销策略、“语录式”的台词风格以及迎合年轻人的审美趋势这三方面之外,电影本身的“分量”也不能视而不见,加上文章、白百合等一干演员的到位表演,题材的“实际性”和“时尚性”等诸多因素,使得这部影片成为了2011年度最大的电影票房黑马。  [关键词] 营销;语录式
20世纪90年代以来,日本的恐怖电影进入了一个高产期,并诞生了多部经典之作。无论是在剧本创作还是在影片拍摄方面,日本的恐怖电影在世界范围内都处于领先地位。制作精良,叙述视角独特,注重社会内涵,这使日本的恐怖电影迥异于场面血腥重口味的欧美恐怖、荒诞怪力的香港僵尸、阴郁神秘的泰国降头及黑童话般的韩国校园,能够长盛不衰,持续吸引着庞大的观影群体。笔者想通过日本系列恐怖电影的经典名片《午夜凶铃》、《咒怨》
[摘要] 美国动画片《小马王》选择马的视角来看世界,让人和动物处在平等位置上,用生态主义的观念来设计影片中的主要角色。成功塑造了小马王、小雨、小川、上校等形象。  [关键词] 《小马王》 生态主义 角色设计  doi:10.3969/j.issn.1002—6916.2012.19.021  美国梦工场制作的动画片《小马王》是一部老少皆宜的动画影片,关于一匹骏马的历险传奇,这匹马让强大的人类
ZXM排版2014年第2期  (1月下)总第485期外国电影评论  【作者简介】  电影《午夜巴黎》海报从2011年开始觊觎的新片,直到2012年的钟声回旋半晌才看到了《午夜巴黎》的完整版电影,期间漫长的等待自然是个痛苦的煎熬。而当这封伍迪·艾伦写给巴黎的情书缓缓展开的时候,所有的苦苦期待都化为一种巨大的欣慰感。和他的前几部作品一样,这一次的他又给观众带来了镌刻着他的印记的光影盛宴。巴黎——连夜幕
【作者简介】  邵亚婕,女,山东德州人,曲阜师范大学传媒学院硕士生,主要从事影视文化哲学研究;  胡凡刚,男,山东济宁人,曲阜师范大学传媒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后,硕导,主要从事教育技术、影视哲学研究。  电影《同桌的你》海报  《同桌的你》是一部典型青春爱情题材的影片,创意来源于校园歌曲“同桌的你”。影片讲述了林一和周小栀从初中、高中到大学的恋爱时光与青葱岁月,直至毕业十年后两人在周小栀的婚礼上
[摘要] 影片《忠犬八公的故事》从一个独特的视角向观众展示了一个人与犬之间充满温情和忧伤的故事。八公用了一生的时间来等待逝去的主人,其忠诚感天动地。无论是最初的冥冥中的邂逅,还是后来坚定不移的等待,抑或是临终前与主人在幻觉中的相逢,都流淌着脉脉的温情。影片中移情所产生的作用是不可忽略的。它唤醒了人们内心的同情和共鸣,达到了影片的预期效果。  [关键词] 八公 忠诚 温情 移情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