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吃五谷杂粮,难免生病。当我们生病了,如何看待和应对“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呢?
想从四个方面和大家交流一下。
一,看病首选社区医院,社区医保认定加快
其实一个看病难,一个看病贵,焦点都在看大医院,看名专家上。而于此同时,太多社区医院或小一点的医院虽然科室齐全,24小时急诊,但都是冷冷清清,普通的医生诊室里也远不如专家主任那里门庭若市。在许多大城市的大医院里我们常常可以看到很多外地来的患者早晨五六点就慕名来到大医院挂专家号,排队排到晚7点时,还在大厅外面坐满等待挂号的人群中等待那一张挂号证,最后还是挂不上号,三三两两的“号贩子”有了可乘之机,用本来十几元的专家号卖到三五百元的价格。看病就真的这般难,这般贵,难于贵于上青天吗?其实,看病难,看病贵,有一部分原因是我们的患者心理上存在“看病误区”。
误区一,迷信大医院
迷信大城市的大医院是许多患者的误区,也是造成看病难,看病贵的一个因素。究其原因,媒体广告上把大医院说得神乎其神,吸引了大量患者慕名而来,其医疗的效果与其他的普通医院,卫生院相比其实也并非如此悬殊,但是费用却真的高于其他医院。据统计,北京市三级医院费用普遍高于二级医院。据对6个主要手术病种单病种费用、平均住院日统计,二级医院平均费用均低于三级医院。其中急性阑尾炎手术平均低923元。
误区二,迷信专家号
一些常见病,初诊挂普通号就完全可以了,时下挂专家号十分流行,但专家门诊挂号费从几元到数十元不等,远远高出普通门诊,且一些专家号还不是每天都有,如果常见病也挂专家号,无疑是一种浪费。挂专家号一般复诊时可挂,有疑难病时可挂。其实初诊时无论专家还是一般医生,都要根据病情先让病人做相应的血液、尿液等物理、生化检查,然后才能诊断。普通门诊挂号费1元起,而大医院的专家号从8.5元(主任医师)、到上百元的特诊不等,显然初诊时挂个普通号的投入产出比要划算得多。
二,亚健康提早预防,看病宜早不宜迟
不知你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一早起身,觉得很不舒服,或是头晕乏力,或是腰酸背痛。去医院,CT、B超一番折腾,医生的结论,你什么问题也没有。于是,你认为医生无能,是在敷衍自己;医生认为你无理取闹,疑神疑鬼。其实,你们两人都没有错,你只是处在了“亚健康”的状态,即“未病”,而并没有真正得病。亚健康状态是很多疾病的信号与根源,对亚健康的提早预防,可以减少后期的投入,反而能减少今后看病的开支。预防亚健康和预防疾病,都是宜早不宜迟。“病前状态”的存在,在病象未充分显露的隐潜阶段,及时发现并给予必要的治疗,使“病前状态”向健康方向转化以控制发病,阻止向疾病方向发展。充分体现了早期预测、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的思想精髓。
感冒、咳嗽,几十块钱就能治愈,但如果不及时治疗,很有可能恶化成肺炎、心肌炎,那样就得花几百元甚至上千元了;胃溃疡在早期服用一些药物就可康复,如果时间拖长了,就有可能发生癌变,治疗花费加大不说,而且患者也要承受极大的痛苦。
三,不迷信高档检查,不重手术轻功能,用药首选常用药
检查不一定是高档的才好
可能很多人多在网上读到过这样的一个真实故事,一位女士感觉身体不适到医院就诊,医生询问了病情、用听诊器检查后,告诉她得的是肺炎,但这位女士不相信医生能用这么简单的方法就可判断出疾病,仍然坚持照X光片来确诊。最终X光片的结果与医生的判断是一致,她却为此多花了100多元。其实生活中有许多人和这位女士相似,因为对自己的病情抱着一种担心的态度,所以宁可到大医院做昂贵的检查,花费几千元甚至上万元,其实这样做没有必要。
很多人就诊时往往对凭听诊器、心电图、B超等简单的医疗检查做出的结论持怀疑态度,主动要求做CT、核磁共振等高档医疗检查,似乎只有这样才能查得放心、全面。其实除了癌症等重病以外,大部分疾病没有必要动用五六百元一次的CT和核磁共振,最多照张X光片,有时连这个也没有必要。听诊器可以听出气管炎、肺炎、胸腔积液等,这是当医生的一项必修功课。
做什么检查要因病而定,用什么仪器不能一概而论,否则不仅多花冤枉钱,而且检查效果可能与初衷相反。实际上,医生在问诊过程中,凭借自己的专业知识,因病而异,才做出是否需要各类检查的判断。而且,卫生部门对各家医院的检查阳性率,即检查中发现问题的占所有检查数的比率,都有严格的控制。因此,大部分医生在开出检查单前都是经过必要性考虑的。更重要的是,所有的仪器设备不仅有其严格的适应症,而且越是精密的,对人体的损伤可能越大。例如同样照射一次,CT的射线量就是X光透视的几十倍。
治病不一定非手术才高明
时下还有一些人,迷信手术,认为动了手术,才算“不妄费进医院治病”之举,其实也是一种不懂医疗内涵的迷信行为。举个例子,骨折了,现在医院和病人都愿意做手术,不愿意做夹板恢复,觉得手术能够严丝合缝,做夹板不仅做不到这一点而且恢复之后的外型也没有手术后的效果好看,其实这是一个误区。因为治疗骨折不光是把骨头接上就算治愈,它还存在功能恢复的问题,比如说患者的胳膊断了,把它接上了,但以后不能弯了。在这个问题上,中医的理念给了我们更好的解释,它不仅强调治疗的对位对线,而且还把功能恢复看作是第一位的。尤其是出现关节骨折的时候,功能的恢复更加重要。所以类似这样的骨折用夹板恢复更好,可通过每天的调整与动静结合治疗方案,有利于功能的早期恢复,而且费用比较便宜,只是手术费用的几分之一。
吃药不一定是昂贵的才对
中国有句老话说“便宜无好货,好货不便宜”,人们往往将贵重药和特效药划上等号,认为价格昂贵的药才是好药。求医治病其实首选普通药。患者用药时应该首选常用药,不要把新药、价高作为“好药”的衡量标准。常用药一般价格较低,效果也比较稳定,如果治疗效果不理想再换新药也不迟。这样不仅可以减少不必要的药费支出,还可以避免滥用药物而产生不良反应。
药品的价格主要是由原料的成本、生产工艺、产量、广告宣传,以及销售的范围等诸多因素决定,它与药物疗效的高低、质量的优劣没有直接关系。很多人都有这样的错误概念,认为价格昂贵的药必定是好药,有特效。其实不然。医院的常备药品,疗效确切、价格低廉,在医疗中不可缺少。这些药在长期的临床应用过程中,显示了可靠的疗效。
比如,现在抗生素品种繁多,单是青霉素类的新药就有一大批,可是不论哪种新青霉素,都不能替代老牌青霉素在医疗中的重要地位。目前老牌青霉素的应用量在抗生素类药物中仍然雄居榜首,而且价格也比其他新青霉素便宜。比如常见的阿司匹林、板蓝根冲剂等,一瓶(一盒)的价格不过几元、十几元,但效果并不见得比几十元的合资药、进口药差。再比如抗结核药异烟肼,疗效确切,不可替代,目前仍作为第一线抗结核药,可是价格却只有同类药物利神速平的几十分之一。而曾经风靡一时的利福平,价格高但疗效差,副反应多,因而自然被淘汰。
实践才是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对新出现的贵重药品是否具有特效,不能轻易相信吹得天花乱坠的广告,要克服迷信洋药、贵重药的心理,因为只有对症的药才是好药,才有特效。适用的药未必是贵药,用基础药物不灵时,再换新特药,这样不仅经济,而且可减少滥用药造成的耐药性。对慢性病患者而言,如果能够按时服药,控制病情,药费支出便不再增多。如果是长期固定的用药,可视保质期一次多买些,向药店讨一些折扣。
用药的基本原则是“能口服的不要肌肉注射,能够肌肉注射的,不要静脉注射”。一些患者不论病情如何,进医院就要求挂吊瓶,认为如果口服药能解决病情,还用上你医院来。这种普遍存在的“吊瓶现象”,实际上是一种社会资源的极大浪费,当然也浪费了你自己的钱财。
四,和医生主动交流,不要频繁更换医生
看病要想省钱,还应和医生多交流。
首先要向医生如实的反映自己的病情,避免夸大其辞,否则会造成不必要的浪费;其次,假如你经济条件并不十分宽裕,不能支付太多的医疗开支,你不妨直接把这些想法告诉医生。这样医生就可以从专业的角度为你计划,让你在最合理的价位上得到最有效的治疗。患者不但可以在医院取药,还可以凭处方到药店里照方拿药,选择最低廉的价格。否则,如果病人不能把自己的情况说清楚,那么医生只能从疾病的角度考虑,甚至从习惯的角度出发考虑问题,而不会考虑到医疗费用的多少和能否报销的问题,自然会对病人造成不必要的浪费。
对于经常有病的人来说应尽量在固定的几个医生那里看病,熟悉的医生对你的病情较为了解,病历记录也较完整,医患感情融洽,便于比较病情变化并及时做出相应处理,同时也容易发现一些潜在病。熟悉的医生还有一个好处,一般不会乱检查乱开药,无形之中节省了费用。
想从四个方面和大家交流一下。
一,看病首选社区医院,社区医保认定加快
其实一个看病难,一个看病贵,焦点都在看大医院,看名专家上。而于此同时,太多社区医院或小一点的医院虽然科室齐全,24小时急诊,但都是冷冷清清,普通的医生诊室里也远不如专家主任那里门庭若市。在许多大城市的大医院里我们常常可以看到很多外地来的患者早晨五六点就慕名来到大医院挂专家号,排队排到晚7点时,还在大厅外面坐满等待挂号的人群中等待那一张挂号证,最后还是挂不上号,三三两两的“号贩子”有了可乘之机,用本来十几元的专家号卖到三五百元的价格。看病就真的这般难,这般贵,难于贵于上青天吗?其实,看病难,看病贵,有一部分原因是我们的患者心理上存在“看病误区”。
误区一,迷信大医院
迷信大城市的大医院是许多患者的误区,也是造成看病难,看病贵的一个因素。究其原因,媒体广告上把大医院说得神乎其神,吸引了大量患者慕名而来,其医疗的效果与其他的普通医院,卫生院相比其实也并非如此悬殊,但是费用却真的高于其他医院。据统计,北京市三级医院费用普遍高于二级医院。据对6个主要手术病种单病种费用、平均住院日统计,二级医院平均费用均低于三级医院。其中急性阑尾炎手术平均低923元。
误区二,迷信专家号
一些常见病,初诊挂普通号就完全可以了,时下挂专家号十分流行,但专家门诊挂号费从几元到数十元不等,远远高出普通门诊,且一些专家号还不是每天都有,如果常见病也挂专家号,无疑是一种浪费。挂专家号一般复诊时可挂,有疑难病时可挂。其实初诊时无论专家还是一般医生,都要根据病情先让病人做相应的血液、尿液等物理、生化检查,然后才能诊断。普通门诊挂号费1元起,而大医院的专家号从8.5元(主任医师)、到上百元的特诊不等,显然初诊时挂个普通号的投入产出比要划算得多。
二,亚健康提早预防,看病宜早不宜迟
不知你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一早起身,觉得很不舒服,或是头晕乏力,或是腰酸背痛。去医院,CT、B超一番折腾,医生的结论,你什么问题也没有。于是,你认为医生无能,是在敷衍自己;医生认为你无理取闹,疑神疑鬼。其实,你们两人都没有错,你只是处在了“亚健康”的状态,即“未病”,而并没有真正得病。亚健康状态是很多疾病的信号与根源,对亚健康的提早预防,可以减少后期的投入,反而能减少今后看病的开支。预防亚健康和预防疾病,都是宜早不宜迟。“病前状态”的存在,在病象未充分显露的隐潜阶段,及时发现并给予必要的治疗,使“病前状态”向健康方向转化以控制发病,阻止向疾病方向发展。充分体现了早期预测、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的思想精髓。
感冒、咳嗽,几十块钱就能治愈,但如果不及时治疗,很有可能恶化成肺炎、心肌炎,那样就得花几百元甚至上千元了;胃溃疡在早期服用一些药物就可康复,如果时间拖长了,就有可能发生癌变,治疗花费加大不说,而且患者也要承受极大的痛苦。
三,不迷信高档检查,不重手术轻功能,用药首选常用药
检查不一定是高档的才好
可能很多人多在网上读到过这样的一个真实故事,一位女士感觉身体不适到医院就诊,医生询问了病情、用听诊器检查后,告诉她得的是肺炎,但这位女士不相信医生能用这么简单的方法就可判断出疾病,仍然坚持照X光片来确诊。最终X光片的结果与医生的判断是一致,她却为此多花了100多元。其实生活中有许多人和这位女士相似,因为对自己的病情抱着一种担心的态度,所以宁可到大医院做昂贵的检查,花费几千元甚至上万元,其实这样做没有必要。
很多人就诊时往往对凭听诊器、心电图、B超等简单的医疗检查做出的结论持怀疑态度,主动要求做CT、核磁共振等高档医疗检查,似乎只有这样才能查得放心、全面。其实除了癌症等重病以外,大部分疾病没有必要动用五六百元一次的CT和核磁共振,最多照张X光片,有时连这个也没有必要。听诊器可以听出气管炎、肺炎、胸腔积液等,这是当医生的一项必修功课。
做什么检查要因病而定,用什么仪器不能一概而论,否则不仅多花冤枉钱,而且检查效果可能与初衷相反。实际上,医生在问诊过程中,凭借自己的专业知识,因病而异,才做出是否需要各类检查的判断。而且,卫生部门对各家医院的检查阳性率,即检查中发现问题的占所有检查数的比率,都有严格的控制。因此,大部分医生在开出检查单前都是经过必要性考虑的。更重要的是,所有的仪器设备不仅有其严格的适应症,而且越是精密的,对人体的损伤可能越大。例如同样照射一次,CT的射线量就是X光透视的几十倍。
治病不一定非手术才高明
时下还有一些人,迷信手术,认为动了手术,才算“不妄费进医院治病”之举,其实也是一种不懂医疗内涵的迷信行为。举个例子,骨折了,现在医院和病人都愿意做手术,不愿意做夹板恢复,觉得手术能够严丝合缝,做夹板不仅做不到这一点而且恢复之后的外型也没有手术后的效果好看,其实这是一个误区。因为治疗骨折不光是把骨头接上就算治愈,它还存在功能恢复的问题,比如说患者的胳膊断了,把它接上了,但以后不能弯了。在这个问题上,中医的理念给了我们更好的解释,它不仅强调治疗的对位对线,而且还把功能恢复看作是第一位的。尤其是出现关节骨折的时候,功能的恢复更加重要。所以类似这样的骨折用夹板恢复更好,可通过每天的调整与动静结合治疗方案,有利于功能的早期恢复,而且费用比较便宜,只是手术费用的几分之一。
吃药不一定是昂贵的才对
中国有句老话说“便宜无好货,好货不便宜”,人们往往将贵重药和特效药划上等号,认为价格昂贵的药才是好药。求医治病其实首选普通药。患者用药时应该首选常用药,不要把新药、价高作为“好药”的衡量标准。常用药一般价格较低,效果也比较稳定,如果治疗效果不理想再换新药也不迟。这样不仅可以减少不必要的药费支出,还可以避免滥用药物而产生不良反应。
药品的价格主要是由原料的成本、生产工艺、产量、广告宣传,以及销售的范围等诸多因素决定,它与药物疗效的高低、质量的优劣没有直接关系。很多人都有这样的错误概念,认为价格昂贵的药必定是好药,有特效。其实不然。医院的常备药品,疗效确切、价格低廉,在医疗中不可缺少。这些药在长期的临床应用过程中,显示了可靠的疗效。
比如,现在抗生素品种繁多,单是青霉素类的新药就有一大批,可是不论哪种新青霉素,都不能替代老牌青霉素在医疗中的重要地位。目前老牌青霉素的应用量在抗生素类药物中仍然雄居榜首,而且价格也比其他新青霉素便宜。比如常见的阿司匹林、板蓝根冲剂等,一瓶(一盒)的价格不过几元、十几元,但效果并不见得比几十元的合资药、进口药差。再比如抗结核药异烟肼,疗效确切,不可替代,目前仍作为第一线抗结核药,可是价格却只有同类药物利神速平的几十分之一。而曾经风靡一时的利福平,价格高但疗效差,副反应多,因而自然被淘汰。
实践才是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对新出现的贵重药品是否具有特效,不能轻易相信吹得天花乱坠的广告,要克服迷信洋药、贵重药的心理,因为只有对症的药才是好药,才有特效。适用的药未必是贵药,用基础药物不灵时,再换新特药,这样不仅经济,而且可减少滥用药造成的耐药性。对慢性病患者而言,如果能够按时服药,控制病情,药费支出便不再增多。如果是长期固定的用药,可视保质期一次多买些,向药店讨一些折扣。
用药的基本原则是“能口服的不要肌肉注射,能够肌肉注射的,不要静脉注射”。一些患者不论病情如何,进医院就要求挂吊瓶,认为如果口服药能解决病情,还用上你医院来。这种普遍存在的“吊瓶现象”,实际上是一种社会资源的极大浪费,当然也浪费了你自己的钱财。
四,和医生主动交流,不要频繁更换医生
看病要想省钱,还应和医生多交流。
首先要向医生如实的反映自己的病情,避免夸大其辞,否则会造成不必要的浪费;其次,假如你经济条件并不十分宽裕,不能支付太多的医疗开支,你不妨直接把这些想法告诉医生。这样医生就可以从专业的角度为你计划,让你在最合理的价位上得到最有效的治疗。患者不但可以在医院取药,还可以凭处方到药店里照方拿药,选择最低廉的价格。否则,如果病人不能把自己的情况说清楚,那么医生只能从疾病的角度考虑,甚至从习惯的角度出发考虑问题,而不会考虑到医疗费用的多少和能否报销的问题,自然会对病人造成不必要的浪费。
对于经常有病的人来说应尽量在固定的几个医生那里看病,熟悉的医生对你的病情较为了解,病历记录也较完整,医患感情融洽,便于比较病情变化并及时做出相应处理,同时也容易发现一些潜在病。熟悉的医生还有一个好处,一般不会乱检查乱开药,无形之中节省了费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