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意逆志”是一种鉴赏诗文的方法,语出《孟子·万章上》。文中有这样一句:“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意思是说,理解诗、欣赏诗的人,不能用表面的意思理解字词,要看说话的情景;不能用个别字义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而要用自己的经验和想法揣测诗人的本意,这才算是读懂了诗歌。这里说明了读诗两个重要的方面:一是认真研读诗歌的语言,特别是意象,即包含作者情感的一个个物象;二是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整体领悟诗歌的意味、趣味、画味和情味,从而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1.品意味。就是用想象和经验揣摩物象中的意味。如果我们能从“象”的形象特点去联想品析,诗歌的意味便会浮现出来。例如王维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全诗选取了丰富的意象——空山、新雨、晚秋、明月、青松、清泉、山石、竹林、浣女、莲叶、渔舟等,从选景的特点看,突出了山村景色。细品象中之意,便觉充满恬静、安宁、干净、祥和的意味。联系社会生活,便会发现其显示的是政通人和的意味。这样一来,我们也就品出了诗人的政治理想和归隐山林的意味,“象”对“意”具有暗示和象征的功能。又如《卫风·氓》中的两处比兴:“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一是借物象写两人的交往经过与时间,二是以桑的“沃若”与“陨”比喻了自己的容貌,使诗的内容耐人品味:“象”对“意”也具有暗示与比喻的功能。
2.品趣味。“诗趣”偏重于内容的描写或语言表现上的纯真、天然、生动、哲理、讽谐等。品趣味可从内容的特点与语言的特点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如辛弃疾的《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这是一首典型的怀古壮词,其忧国忧民的慷慨与高昂让后世文学评论家敬赞不已。词中一问一答:“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问,问出横生的妙趣;答,答得明快而饶富乐趣。这一问一答诗意彰显,荡气回肠,直入趣境。这是由内容而生出的趣味。而语言在表现诗词主旨和意境中有“润物细无声”、“云破月来花弄影”之妙,它或直接或间接地烘托出诗意,或白描或浓墨重彩地丰润着诗意。如司空曙的《江村即事》:“钓罢归来不系船,江村月落正堪眠。纵然一夜风吹去,只在芦花浅水边。”诗人用“不系船”和“芦花浅水边”的风韵天然,把江村的宁静幽美及主人公闲适放浪的生活写得情景交融、和谐生趣,诗意随浅近的语言而逐渐铺开,耐人把玩。这是由语言生出的趣味。
3.品画味。中国古代诗词特别讲究诗画统一,所谓“景语”,便是诗中画语,它是“情语”的载体。甚至诗家干脆将“景语”和“情语”合而为一,两相融化,使“一切景语皆情语”成为诗歌审美的一条规律。诗中的画语自然横生画味,将诗中情语表现得形象生动,情理俱美。品画味,就是根据诗的时、地、景、情进行经验性的、体悟性的想象,以自己的经验和感受来解读诗中的情景。王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句,让诗与画浑然融会。读者咏之,如果用生活的经验解读它,就能获得雄阔的体验。正像香菱与黛玉“研究”王维诗时说的:“据我看来,诗的好处,有口里说不出来的意思,想去却是逼真的。有似乎无理的,想去竟是有理有情的。”黛玉笑道:“这话有了些意思,但不知你从何处见得?”香菱笑道:“我看他《塞上》一首,那一联云:‘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想来烟如何直?日自然是圆的,这‘直’字似无理,‘圆’字似太俗。合上书一想,倒像是见了这景的。若说再找两个字换这两个,竟再找不出两个字来。”
4.品情味。“情味”牵涉到诗歌品读的深度和经验切入的广度,牵涉到对作品内容中生活况味的想象和人文气息的感悟,是“意”与“志”的接轨。“尺水兴波”的短短篇章,往往会让读者在品读中感受到凝练而绵长的情思。当然,情味有时是一种可以意会而难以言传的心理体验,是难以用文字表述的,因此,才会出现让鉴赏者流连忘返、爱不释手的感觉,细品之后,内心获得丰富的体验。如韦承庆的《南行别弟》:“淡淡长江水,悠悠远客情。落花相与恨,到地一无声。”诗人采用比兴手法,借江水兴起客情,顺势叙说怨恨无从诉,如落花坠地无声。短短四句,言简蕴藉,深长感人。看似别弟离情,却将诗人因依附张易之获罪流放岭南的凄苦心境表现得入木三分。此诗之“味”在形象(意象)的绵厚中。又如杜甫的《蜀相》“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一联,看似普通的过渡,实则凝聚了诗人的一片诗心。庭草自春,何关人事;新莺空啭,祗益伤情。面对古庙荒庭,诗人写出了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两朝开济老臣心”,而“出师未捷身先死”的千古遗憾,让那阶前林下徘徊的诗人老泪纵横——“长使英雄泪满襟”。诗味含蓄婉转却又深厚浓郁,诗意的沉甸和深刻穿透了诗言的华艳哀婉而直入读者的内心。诗味于诗意表达中的“功绩”由此可见一斑。
“以味论诗”是中国古代文论中的千古妙语。刘勰、钟嵘、司空图等大文论家提出“趣味”说、“滋味”说等理论,为我们用艺术思维(意象思维)赏析古诗词提供了思想武器。总之,在品玩诗词的时候,意味、趣味、画味、情味的审美实践同样是需要用经验和体悟去理解的,它是我们“以意逆志”品读诗歌时,可以获得审美快乐的一条风景秀丽的小径。
(作者单位:资阳市教科所)
1.品意味。就是用想象和经验揣摩物象中的意味。如果我们能从“象”的形象特点去联想品析,诗歌的意味便会浮现出来。例如王维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全诗选取了丰富的意象——空山、新雨、晚秋、明月、青松、清泉、山石、竹林、浣女、莲叶、渔舟等,从选景的特点看,突出了山村景色。细品象中之意,便觉充满恬静、安宁、干净、祥和的意味。联系社会生活,便会发现其显示的是政通人和的意味。这样一来,我们也就品出了诗人的政治理想和归隐山林的意味,“象”对“意”具有暗示和象征的功能。又如《卫风·氓》中的两处比兴:“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一是借物象写两人的交往经过与时间,二是以桑的“沃若”与“陨”比喻了自己的容貌,使诗的内容耐人品味:“象”对“意”也具有暗示与比喻的功能。
2.品趣味。“诗趣”偏重于内容的描写或语言表现上的纯真、天然、生动、哲理、讽谐等。品趣味可从内容的特点与语言的特点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如辛弃疾的《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这是一首典型的怀古壮词,其忧国忧民的慷慨与高昂让后世文学评论家敬赞不已。词中一问一答:“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问,问出横生的妙趣;答,答得明快而饶富乐趣。这一问一答诗意彰显,荡气回肠,直入趣境。这是由内容而生出的趣味。而语言在表现诗词主旨和意境中有“润物细无声”、“云破月来花弄影”之妙,它或直接或间接地烘托出诗意,或白描或浓墨重彩地丰润着诗意。如司空曙的《江村即事》:“钓罢归来不系船,江村月落正堪眠。纵然一夜风吹去,只在芦花浅水边。”诗人用“不系船”和“芦花浅水边”的风韵天然,把江村的宁静幽美及主人公闲适放浪的生活写得情景交融、和谐生趣,诗意随浅近的语言而逐渐铺开,耐人把玩。这是由语言生出的趣味。
3.品画味。中国古代诗词特别讲究诗画统一,所谓“景语”,便是诗中画语,它是“情语”的载体。甚至诗家干脆将“景语”和“情语”合而为一,两相融化,使“一切景语皆情语”成为诗歌审美的一条规律。诗中的画语自然横生画味,将诗中情语表现得形象生动,情理俱美。品画味,就是根据诗的时、地、景、情进行经验性的、体悟性的想象,以自己的经验和感受来解读诗中的情景。王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句,让诗与画浑然融会。读者咏之,如果用生活的经验解读它,就能获得雄阔的体验。正像香菱与黛玉“研究”王维诗时说的:“据我看来,诗的好处,有口里说不出来的意思,想去却是逼真的。有似乎无理的,想去竟是有理有情的。”黛玉笑道:“这话有了些意思,但不知你从何处见得?”香菱笑道:“我看他《塞上》一首,那一联云:‘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想来烟如何直?日自然是圆的,这‘直’字似无理,‘圆’字似太俗。合上书一想,倒像是见了这景的。若说再找两个字换这两个,竟再找不出两个字来。”
4.品情味。“情味”牵涉到诗歌品读的深度和经验切入的广度,牵涉到对作品内容中生活况味的想象和人文气息的感悟,是“意”与“志”的接轨。“尺水兴波”的短短篇章,往往会让读者在品读中感受到凝练而绵长的情思。当然,情味有时是一种可以意会而难以言传的心理体验,是难以用文字表述的,因此,才会出现让鉴赏者流连忘返、爱不释手的感觉,细品之后,内心获得丰富的体验。如韦承庆的《南行别弟》:“淡淡长江水,悠悠远客情。落花相与恨,到地一无声。”诗人采用比兴手法,借江水兴起客情,顺势叙说怨恨无从诉,如落花坠地无声。短短四句,言简蕴藉,深长感人。看似别弟离情,却将诗人因依附张易之获罪流放岭南的凄苦心境表现得入木三分。此诗之“味”在形象(意象)的绵厚中。又如杜甫的《蜀相》“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一联,看似普通的过渡,实则凝聚了诗人的一片诗心。庭草自春,何关人事;新莺空啭,祗益伤情。面对古庙荒庭,诗人写出了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两朝开济老臣心”,而“出师未捷身先死”的千古遗憾,让那阶前林下徘徊的诗人老泪纵横——“长使英雄泪满襟”。诗味含蓄婉转却又深厚浓郁,诗意的沉甸和深刻穿透了诗言的华艳哀婉而直入读者的内心。诗味于诗意表达中的“功绩”由此可见一斑。
“以味论诗”是中国古代文论中的千古妙语。刘勰、钟嵘、司空图等大文论家提出“趣味”说、“滋味”说等理论,为我们用艺术思维(意象思维)赏析古诗词提供了思想武器。总之,在品玩诗词的时候,意味、趣味、画味、情味的审美实践同样是需要用经验和体悟去理解的,它是我们“以意逆志”品读诗歌时,可以获得审美快乐的一条风景秀丽的小径。
(作者单位:资阳市教科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