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是素质教育的主阵地,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主战场。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与质量,教者要深入钻研教材,准确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同时又须跳出教材、重组内容,精心设计教学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积极地促进学生的实践能力、探索能力的提高,努力构建生动有效的数学课堂。
一、学习情境生活化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曾说过:人们对数学早就产生了枯燥乏味、神秘难懂的印象,成因之一便是数学脱离实际。在我们的日常教学中也有这样的经验,学习内容和学生的生活经验越接近,学生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如四年级《搭配的规律》关键是在搭配的过程中要做到有序。本人在教学时以生活中的例子引入新课,提出问题:老师要跟班上的每一位同学握一次手,一共要握多少次?在握的时候如何做到既不重复也不遗漏,自然的将学生引入到按一定的顺序去进行,也就是有序。从而为本课的搭配作了方法上的有效铺垫,确保了后面学生能较准确的找出搭配的种类。新课时,我又选取了日常生活中的早餐搭配问题,也就是从牛奶、豆浆、蛋糕、面包、馒头中选取一种饮料一种点心共有多少中选法,引发学生进行搭配,寻求规律。练习时所选取的素材也都是生活中的例子,如午餐的搭配、回家的路线图等问题,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整节课充满了生活情境、生动形象、充满情趣,有效的吸引了学生的主动参与。
二、经历过程深入化
建构主义观点认为:教学的过程不是简单的由教师把知识传递给学生,而是由学生自己构建的过程,数学知识只有经过学生自己的探究、自己思考之后,才能内化到学生自己的知识结构系统之中。如《搭配的规律》一课教学时,以选取一种饮料、一种点心共有几种搭配作为载体来探索搭配的规律。先是让学生以实物来进行有序搭配,这里让学生进行了实物搭配操作,主要产生两种搭配法:一是以饮料为基准与其它三种点心搭配;另一种是以点心为基准与其它两种饮料进行搭配。让学生进行实际动手操作虽然花费了一定的时间,但这样的教学却是与学生的认知规律是相符的,是直观的、有效的。在此基础上,对搭配的事物抽象化,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图形、文字等来代替实物,体会数学符号化的思想。这看上去是对实物的简单替换,但更是对知识的提炼和概括。不同的两种符号A、B分别代表了两类不同的事物,也就是由具体的实物搭配抽象到两类事物的搭配规律。之后再对搭配的两类事物中每类事物的数量进行增加,采用不完全归纳法逐渐总结出搭配的规律。
这样的教学遵循了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规律探寻的过程中环环相扣、层层深入、循序渐进,实效性强。
三、学习方式互动化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在轻松和谐的环境里,思维才表现得最活跃。相反在压抑的思想环境里,在禁锢的课堂教学气氛中,是很难产生创造性性思维。教学活动实际上就是师生交往过程中相互影响,相互交流,从而增强师生情感交融,促进学生学习能力提高的过程。
如教学《商不变的规律》时,我先让学生计算出8400÷40的结果,然后直接出示:如果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或除以一个数(0除外),商有什么变化?采取小组合作教学,先讨论怎样做,再进行尝试。让学生自己通过计算再观察并说出自己的发现,在小组里交流他们各自丰富的例子“以事实说话”,从例子中,让学生对照分析做出推理。同他人的交流时,使自己的策略和想法得以详细的回顾、提炼和完善,学生之间“捕捉”着对方的想法,产生积极的互动、各自的想法自行实现补充或修正,学生在交流中又提高思考水平。这种良好的、民主的伙伴关系,才能进一步创设和谐、愉快、轻松的教学氛围,让学生有效地进行数学学习。
四、练习形式多样化
一节课的练习阶段是对新知进行有效巩固,形成技能的重要阶段, 因此练习阶段设计也显得尤为重要。在《搭配的规律》教学的练习阶段笔者安排了形式多样的习题,层层深入,如衣服与领带的搭配種数、蔬菜与荤菜的搭配种数、周六与周日学习辅导班的搭配种数等,有效的巩固了本课的新知。尤其是我在这里设计了王叔叔有一些领带和衬衣,共有12种搭配的方法,问王叔叔可能有几条领带、几件衬衣。这不但对新知作了较好的练习巩固,而且也使学生的思维灵活性得以提升。它是学生从探寻规律、发现规律、应用规律的一次质的突破,学生在变式应用规律的过程中主动性得到充分体现,对本课的新知有了一个更为清晰、深刻的掌握。
如四年级《找规律》教学时,一位教师在课堂结束时出示了练习:红、黄两种棋子一一间隔排列,已知红棋子有5枚,黄棋子有多少枚?在这样开放的练习中,学生自觉的将两种物体一一间隔排列的几种不同的情况都考虑进去。当红、黄两种棋子围成一圈时,两种棋子的个数相等;当两种棋子排成一排,两端都是红棋子时,黄棋子就有4枚;当两种棋子排成一排,两端都是黄棋子时,黄棋子就有6枚;当两种棋子排成一排,如果一端是黄棋子另一端是红棋子时,黄棋子也是5枚。这样的练习,发散了学生的思维,使练习的实效性大大增强。
构建生动、主动、有效、高效的数学课堂是我们不懈的追求。教学中我们应注意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呈现方式丰富多彩,重视学生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体现,重视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动手实践自主探索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综合素养,构建生动有效的课堂,为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一、学习情境生活化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曾说过:人们对数学早就产生了枯燥乏味、神秘难懂的印象,成因之一便是数学脱离实际。在我们的日常教学中也有这样的经验,学习内容和学生的生活经验越接近,学生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如四年级《搭配的规律》关键是在搭配的过程中要做到有序。本人在教学时以生活中的例子引入新课,提出问题:老师要跟班上的每一位同学握一次手,一共要握多少次?在握的时候如何做到既不重复也不遗漏,自然的将学生引入到按一定的顺序去进行,也就是有序。从而为本课的搭配作了方法上的有效铺垫,确保了后面学生能较准确的找出搭配的种类。新课时,我又选取了日常生活中的早餐搭配问题,也就是从牛奶、豆浆、蛋糕、面包、馒头中选取一种饮料一种点心共有多少中选法,引发学生进行搭配,寻求规律。练习时所选取的素材也都是生活中的例子,如午餐的搭配、回家的路线图等问题,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整节课充满了生活情境、生动形象、充满情趣,有效的吸引了学生的主动参与。
二、经历过程深入化
建构主义观点认为:教学的过程不是简单的由教师把知识传递给学生,而是由学生自己构建的过程,数学知识只有经过学生自己的探究、自己思考之后,才能内化到学生自己的知识结构系统之中。如《搭配的规律》一课教学时,以选取一种饮料、一种点心共有几种搭配作为载体来探索搭配的规律。先是让学生以实物来进行有序搭配,这里让学生进行了实物搭配操作,主要产生两种搭配法:一是以饮料为基准与其它三种点心搭配;另一种是以点心为基准与其它两种饮料进行搭配。让学生进行实际动手操作虽然花费了一定的时间,但这样的教学却是与学生的认知规律是相符的,是直观的、有效的。在此基础上,对搭配的事物抽象化,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图形、文字等来代替实物,体会数学符号化的思想。这看上去是对实物的简单替换,但更是对知识的提炼和概括。不同的两种符号A、B分别代表了两类不同的事物,也就是由具体的实物搭配抽象到两类事物的搭配规律。之后再对搭配的两类事物中每类事物的数量进行增加,采用不完全归纳法逐渐总结出搭配的规律。
这样的教学遵循了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规律探寻的过程中环环相扣、层层深入、循序渐进,实效性强。
三、学习方式互动化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在轻松和谐的环境里,思维才表现得最活跃。相反在压抑的思想环境里,在禁锢的课堂教学气氛中,是很难产生创造性性思维。教学活动实际上就是师生交往过程中相互影响,相互交流,从而增强师生情感交融,促进学生学习能力提高的过程。
如教学《商不变的规律》时,我先让学生计算出8400÷40的结果,然后直接出示:如果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或除以一个数(0除外),商有什么变化?采取小组合作教学,先讨论怎样做,再进行尝试。让学生自己通过计算再观察并说出自己的发现,在小组里交流他们各自丰富的例子“以事实说话”,从例子中,让学生对照分析做出推理。同他人的交流时,使自己的策略和想法得以详细的回顾、提炼和完善,学生之间“捕捉”着对方的想法,产生积极的互动、各自的想法自行实现补充或修正,学生在交流中又提高思考水平。这种良好的、民主的伙伴关系,才能进一步创设和谐、愉快、轻松的教学氛围,让学生有效地进行数学学习。
四、练习形式多样化
一节课的练习阶段是对新知进行有效巩固,形成技能的重要阶段, 因此练习阶段设计也显得尤为重要。在《搭配的规律》教学的练习阶段笔者安排了形式多样的习题,层层深入,如衣服与领带的搭配種数、蔬菜与荤菜的搭配种数、周六与周日学习辅导班的搭配种数等,有效的巩固了本课的新知。尤其是我在这里设计了王叔叔有一些领带和衬衣,共有12种搭配的方法,问王叔叔可能有几条领带、几件衬衣。这不但对新知作了较好的练习巩固,而且也使学生的思维灵活性得以提升。它是学生从探寻规律、发现规律、应用规律的一次质的突破,学生在变式应用规律的过程中主动性得到充分体现,对本课的新知有了一个更为清晰、深刻的掌握。
如四年级《找规律》教学时,一位教师在课堂结束时出示了练习:红、黄两种棋子一一间隔排列,已知红棋子有5枚,黄棋子有多少枚?在这样开放的练习中,学生自觉的将两种物体一一间隔排列的几种不同的情况都考虑进去。当红、黄两种棋子围成一圈时,两种棋子的个数相等;当两种棋子排成一排,两端都是红棋子时,黄棋子就有4枚;当两种棋子排成一排,两端都是黄棋子时,黄棋子就有6枚;当两种棋子排成一排,如果一端是黄棋子另一端是红棋子时,黄棋子也是5枚。这样的练习,发散了学生的思维,使练习的实效性大大增强。
构建生动、主动、有效、高效的数学课堂是我们不懈的追求。教学中我们应注意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呈现方式丰富多彩,重视学生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体现,重视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动手实践自主探索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综合素养,构建生动有效的课堂,为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