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资本主义的系统性危机

来源 :人民论坛·学术前沿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hosu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资本主义最终命运的判定,最初来自《共产党宣言》中“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这一命题。但是,由于现实中资本主义的历史发展和社会主义实践的起落,人们对此判断半信半疑。尤其是苏东剧变,极大地打击了人们对此判断的信念,使许多社会主义者陷入一种对于“未来的羞怯”。
  不可否认,资本主义曾经创造了历史的辉煌,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然而,在资本主义的几个发展阶段——无论是自由资本主义阶段、垄断资本主义阶段,还是金融资本主义阶段,“周期性经济危机”像无法摆脱的梦魇,始终贯穿在资本主义发展的始终。自1825年英国第一次爆发经济危机以来,资本主义世界每5到10年就会发生一次经济危机,而且,危机的波及范围越来越广泛,危害越来越严重,问题也越来越难解。
  针对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这一顽疾,西方经济学家绞尽脑汁,试图找到挽救资本主义的“灵丹妙药”。以亚当·斯密为代表的传统自由主义经济学家认为,依靠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的自发调节作用,就可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经济的良性运行,资本主义就不可能出现大面积的、持久的经济危机。但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大爆发,打破了传统自由主义思想家们的理论自信和政策自信。之后,以凯恩斯主义为代表的国家干预主义思潮乘势兴起。凯恩斯主义认为,通过政府投资和消费的增加,能弥补市场导致的有效需求不足,从根本上解决经济萧条和经济危机问题。长期推行凯恩斯主义的国家干预政策的结果是,20世纪60~70年代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通货膨胀日益加剧,财政预算赤字越来越大,而经济增长速度却明显减缓,甚至出现了停滞,“滞胀型”经济危机爆发。凯恩斯主义之后,各式各样的新自由主义经济学盛行一时,经济学家们再次强调以市场为导向,放松对经济和金融的管制,弱化社会福利。然而,新自由主义经济学理论也没有治愈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反而引发了更加严重的贫富两极分化,同时,市场监管乏力导致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严重脱节,并最终导致美国房地产泡沫破裂,引发了美国的金融危机,继而引发了全球性金融危机。全球性金融危机的爆发及持续蔓延,动摇了人们对资本主义和市场经济自我愈合能力的信念。
  2008年金融危机是资本主义世界实体经济转入衰退的征兆,这场根源于资本主义制度的经济危机,使人们开始清醒地认识到资本主义制度的重大缺陷,也使人们对资本主义制度产生了信任危机,“资本主义向何处去”的疑问在资本主义国家不断蔓延。英国《观察家报》在2011年9月18日刊登一篇题为《我们的资本主义体系行将瓦解》的文章,西班牙《起义报》2016年2月25日刊登了鲁道夫·克雷斯波的文章,认为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结构性危机是不可能解决的。一些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普通民众则更强烈地表达对资本主义制度的失望和声讨。2012年9月17日开始,一场名为“占领华尔街”的游行抗议运动在美国发生。2016年4月,法国巴黎的共和广场也掀起了“不眠夜”运动,以抵制政府刚刚颁布的《劳动法》,维护广大雇工的利益。
  相较于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更大的危机正在蓄势,美元危机、国际信任危机可能将引发一场更深层次的政治地震。世界许多国家已经积累了庞大的美元资产,但是各国越来越清醒地意识到,持有大量美元没有必要,不仅是资源的巨大浪费,而且极度危险。同时,美国在全世界推行民主遭遇重大挫败,美国对一些小国的军事干涉使它所标榜的民主的本质在世界人民面前昭然若揭。随着许多新兴国家经济地位的上升,一些国家的政府和人民不再唯美国马首是瞻,资本主义主要国家美国的世界霸权地位岌岌可危。
  马克思曾经在1859年提出“两个决不会”的命题:“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社会主义国家的成立,昭示着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已然存在,而随着社会主义中国的发展壮大,它的物质存在条件逐渐变得成熟。“资本主义向何处去”对于社会主义中国而言,同样是值得思考的命题。本期“当代资本主义的系统性危机”策划,邀约相关专家学人,从现象到本质对资本主义命运进行研究探讨,敬请读者垂注。
  ——《学术前沿》编者
其他文献
【摘要】 我国的多党合作制度是建立在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基础之上的。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本质特征,各民主党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多党合作的政治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型政党制度的论断,是马克思主义多党合作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新时代多党合作的行动指南,同时也为解决世界各种类
“科技是国之利器,国家赖之以强,企业赖之以赢,人民生活赖之以好。” 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深刻论述了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战略意义,在我国发展新的历史起点上,把科技创新摆在更加重要位置,吹响了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号角。  纵观人类发展历史,科技创新始终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的重要力量,也始终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历史经验表
【摘要】95年波澜壮阔的奋斗历程,中国共产党开创独特革命道路,领导人民推翻三座大山,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新中国,使20世纪中国社会的发展有了主导力量,走向正确方向。中国共产党开创独特的社会主义革命道路,在领导完成社会主义革命中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推进社会主义建设,开启了20世纪中国历史发展的新纪元。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本
【摘要】全球气候变化加速了北极海冰消融,北极地区迎来发展契机,更面临诸多挑战。这些挑战尤以国际层面的北极公域治理最为显著。近年来,北极公域治理逐渐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现有的北极公域治理机制无法有效应对北极公域治理问题,因此有必要重新审视北极公域治理的不足并提出完善方案。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通过对传统国际关系理论的超越,为解决北极公域治理问题提供了新思路。基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中国可积极参与北极
摘要 世界各国对印度文化的诠释,不乏浪漫也充满偏见。西方看印度,或浪漫幻想,或不屑一顾;印度自身经历了从近代反抗蔑视,到当代重拾自信的历程;中国从“西天取经”开始,后经过长期的冷漠,如今终于认识到理解印度文化的重要意义。现代印度既面临着启蒙与反启蒙、消费主义与印度教民族主义的文化矛盾,又处于保卫文化传统免受全球化危害的坚守之中。从全球文化困境看,一个有中印文化特色的新世界,应当是未来世界的出路和选
中国共产党在90年的发展历程中,反腐败一直是党与人民群众保持血肉联系的重要举措。随着经济建设的推进,腐败案件呈多发易发之势。事实证明,如果权力过分集中的“总病根”得不到根治,民主就难以生存,监督就难以有效,体制就难以健全。失去监督的权力,不仅容易滋生腐败,也容易逃脱惩处。    2011年春节刚过,铁道部部长刘志军因“涉嫌严重违纪”而被免去铁道部党组书记职位。有人讲,刘志军搞工作,善于突出重点;搞
【摘要】全球范圍内有两类贫困,第一类是自然性贫困;第二类贫困是现代西方世界因新自由主义秩序下金融资本的放纵性积累而导致的中产阶级再贫困,这是当下西方民众激愤并被右翼民粹主义政党利用来掀起逆全球化的基本原因。我国公有制为主导的市场经济,既可以利用资本的生产性积累来解决第一类自然性贫困,又可以通过发挥公有制的优势、遏制金融资本的放纵性积累来避免第二类贫困。消除两类贫困是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双重使
【摘要】 近年来,在“海洋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指导下,中日海上形势从激烈对抗到消极合作,乃至积极合作的方向不断发展。“海洋命运共同体”的提出具有深远的意义。第一,“海洋命运共同体”思想进一步深化了“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具体内涵。第二,其提出了以中国建设海洋强国战略的重要精神为指针与海洋强国的终极目标。第三,“海洋命运共同体”思想丰富了中国的海洋地缘政治理论研究。2019年以来,中国加快建设海洋强国
“西方”的概念由狭义而广义,先指美欧,继指美欧日,进指以七国集团为代表的西方资本主义和发达国家阵营。西方国家在政治和文化上有一定的认同感和凝聚力。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在西方资本主义世界建立了一个多边主义的协调机制和规则,并力图把这一机制和规则推向全球。在冷战背景下,西方盟国出于共同的利益考量,其争执与分歧整体上是按实力超群的美国节奏进行协调。冷战后,西方也多次显示了针对重大国际问题的集体行动力。
【摘要】有效的商业模式是促进民族地区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途径。而民族地区与发达地区文化资源的差异使得两种区域文化产业发展的商业模式遵循不同的路径。本研究在分析了民族地区文化产业现状的基础上,针对民族地区文化资源的特点将其分为四类:思想传承型文化资源、经验传播型文化资源、旅游体验型文化资源和创新智能型的文化资源。然后,基于文化产业商业模式的概念逻辑框架,围绕主导产业、支撑产业、配套产业和衍生产业探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