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牛博网博主,知名专栏作者。时代的焦虑症患者,值得庆幸的是没有浪费这焦虑,把它们变成了文字。
我童年的大部分时间是和自己度过的,孤独是种常态,很多时候,我寂寞得都有些享受孤独了。就好像眼睛看不到的人耳朵会特别灵敏一样,孤独的人往往想象力比较强大。小时候我会捧着连环画自己给自己讲故事,如果素材都用过了,那就凭空捏造。我是自己的主持人,自己的听众,我那时觉得录音机里鞠萍姐姐的水平比我差远了。久而久之,我的孤独就成了一种病,它开始弥漫,让我对独处上了瘾。我少时的记忆里没有和父母一起逛公园的场景,也没有太多关于表哥表姐的画面,只有那个让我跑来跑去的大院和那张供我睡觉的小床。我有别人不能理解的快乐,还带着无法分享的遗憾。
这样长大当然有好的一面,但坏处更明显——孤独的人一定会留下病根儿。当网络和手机出现的时候,我就出现了很多不适应症状。我几乎是痛心疾首地去接受它们,原本的生活完全被破坏了,我不能再心无旁鹫地兀自孤独了。缺乏对比的时候,你怎么安置自己都没问题,但是当看到大家都在交流时,便会觉得原本好好的寂寞变得忍无可忍。所以我必须学会使用那些东西来与人交流,也许是因为害怕的缘故,我比谁学得都快,我的沟通能力没有任何问题,只是处理不好和人群的关系,就像是某种残疾一样:与人交流时我会觉得紧迫,那种惬意的孤独感永远的失却了。
上学时,我喜欢自己一个人去吃饭和买东西,一个人的时候我会惬意自得,迷恋独自走在路上的感觉。但如果碰到熟人,情况就囧了,我不知道该怎么向别人解释这个此刻看起来孤独的事实,还要搜肠刮肚找出一句体面的寒暄。我不喜欢这样——孤独不可怕,但是可能会让我感到难堪。所以我想,多认识一个人,就多了一道打量的目光,会让人惶恐,而这些都是你身上的线,你若如我这样庸人自扰,他们就肯定会把你牵扯得发疼。人多的场合,我会焦虑,找不到位置,这是长久的孤独带给我的,从长远来看,这是一种伤害。
在我看来,完美的人生应该首先有一个被伙伴环抱的童年,长大了慢慢学会承受孤独。因为孩子应该受到接纳和照顾,应该有一个让他感到安全的群体,这样他的心智才可能最大限度的健全和美好。随着成长,他需要开始从群体中走开,自己走向世界,自己判断,自己选择,自己拯救自己,自己完善自己。每一个独立的个体都不可能依附于他人,说到底,还是得应对孤独,只是先后顺序千万不要搞混。
前几天看了电影《充气娃娃之恋》,讲的是一个有自闭症和妄想症的男人跟一个充气娃娃谈恋爱的故事。男主人公对着一个充气娃娃开始做梦,他为她梳妆,唱歌给她听,把她介绍给周围的人,和她吵架,跟她跳舞,最后看她死去,将她安葬。整个过程就好像经历了一个真实的生命,他和自己的幻觉对谈,然后体验生活,这居然让人看不出任何缺省。这个影片告诉我们一个事实——无论多么怪异和内心强大的人都需要陪伴,哪怕仅仅是自己的想象。
有人面对孤独怕得要死,但是这东西,你越怕它来得就越猛烈,这是一道坎儿,你得学会和自己打交道。有时候人们害怕孤独,只是因为不敢面对一个孤独的自己,正如成功学之所以有那么大市场,并不是所有人都想要成功,有些人只是无法坦然面对一个失败的自己。这是一个别人帮不上忙的问题,孤寂感是人生的一个终极指向,要学会适应它,也只能适应它。如果一个人能把这个难题搞定了,那他这一辈子遇到其他的困难,基本上就算不上困难,随便一根小手指就可以把它们摁到泥巴里去。
话说回来,我应该庆幸一番,我并不害怕孤独本身,我只是害怕自己的孤独被打扰。尤其是长大后,我觉得孤独简直是有益的,假装热闹有什么好玩儿,和自己在一起的时间少了,肯定就会不安,也分不清方向。所以我想,即便是被迫的孤独也没那么可怕,作为一个成年人应该开始对自己展开探索了,一沙一世界。孤独最显著的弊端或许就是很多精彩无人分享,不过这也不算什么,反正自己可以做个见证人。知足吧,人生哪有处处团圆的事情。
我童年的大部分时间是和自己度过的,孤独是种常态,很多时候,我寂寞得都有些享受孤独了。就好像眼睛看不到的人耳朵会特别灵敏一样,孤独的人往往想象力比较强大。小时候我会捧着连环画自己给自己讲故事,如果素材都用过了,那就凭空捏造。我是自己的主持人,自己的听众,我那时觉得录音机里鞠萍姐姐的水平比我差远了。久而久之,我的孤独就成了一种病,它开始弥漫,让我对独处上了瘾。我少时的记忆里没有和父母一起逛公园的场景,也没有太多关于表哥表姐的画面,只有那个让我跑来跑去的大院和那张供我睡觉的小床。我有别人不能理解的快乐,还带着无法分享的遗憾。
这样长大当然有好的一面,但坏处更明显——孤独的人一定会留下病根儿。当网络和手机出现的时候,我就出现了很多不适应症状。我几乎是痛心疾首地去接受它们,原本的生活完全被破坏了,我不能再心无旁鹫地兀自孤独了。缺乏对比的时候,你怎么安置自己都没问题,但是当看到大家都在交流时,便会觉得原本好好的寂寞变得忍无可忍。所以我必须学会使用那些东西来与人交流,也许是因为害怕的缘故,我比谁学得都快,我的沟通能力没有任何问题,只是处理不好和人群的关系,就像是某种残疾一样:与人交流时我会觉得紧迫,那种惬意的孤独感永远的失却了。
上学时,我喜欢自己一个人去吃饭和买东西,一个人的时候我会惬意自得,迷恋独自走在路上的感觉。但如果碰到熟人,情况就囧了,我不知道该怎么向别人解释这个此刻看起来孤独的事实,还要搜肠刮肚找出一句体面的寒暄。我不喜欢这样——孤独不可怕,但是可能会让我感到难堪。所以我想,多认识一个人,就多了一道打量的目光,会让人惶恐,而这些都是你身上的线,你若如我这样庸人自扰,他们就肯定会把你牵扯得发疼。人多的场合,我会焦虑,找不到位置,这是长久的孤独带给我的,从长远来看,这是一种伤害。
在我看来,完美的人生应该首先有一个被伙伴环抱的童年,长大了慢慢学会承受孤独。因为孩子应该受到接纳和照顾,应该有一个让他感到安全的群体,这样他的心智才可能最大限度的健全和美好。随着成长,他需要开始从群体中走开,自己走向世界,自己判断,自己选择,自己拯救自己,自己完善自己。每一个独立的个体都不可能依附于他人,说到底,还是得应对孤独,只是先后顺序千万不要搞混。
前几天看了电影《充气娃娃之恋》,讲的是一个有自闭症和妄想症的男人跟一个充气娃娃谈恋爱的故事。男主人公对着一个充气娃娃开始做梦,他为她梳妆,唱歌给她听,把她介绍给周围的人,和她吵架,跟她跳舞,最后看她死去,将她安葬。整个过程就好像经历了一个真实的生命,他和自己的幻觉对谈,然后体验生活,这居然让人看不出任何缺省。这个影片告诉我们一个事实——无论多么怪异和内心强大的人都需要陪伴,哪怕仅仅是自己的想象。
有人面对孤独怕得要死,但是这东西,你越怕它来得就越猛烈,这是一道坎儿,你得学会和自己打交道。有时候人们害怕孤独,只是因为不敢面对一个孤独的自己,正如成功学之所以有那么大市场,并不是所有人都想要成功,有些人只是无法坦然面对一个失败的自己。这是一个别人帮不上忙的问题,孤寂感是人生的一个终极指向,要学会适应它,也只能适应它。如果一个人能把这个难题搞定了,那他这一辈子遇到其他的困难,基本上就算不上困难,随便一根小手指就可以把它们摁到泥巴里去。
话说回来,我应该庆幸一番,我并不害怕孤独本身,我只是害怕自己的孤独被打扰。尤其是长大后,我觉得孤独简直是有益的,假装热闹有什么好玩儿,和自己在一起的时间少了,肯定就会不安,也分不清方向。所以我想,即便是被迫的孤独也没那么可怕,作为一个成年人应该开始对自己展开探索了,一沙一世界。孤独最显著的弊端或许就是很多精彩无人分享,不过这也不算什么,反正自己可以做个见证人。知足吧,人生哪有处处团圆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