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1+1”模式核心课程的开发是专业建设的重点,也是推动校企合作向更深层次发展具体体现。本文就“1+1”模式核心课程开发的必要性、如何开发、开发注意点等方面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校企合作 “1+1”模式 课程开发 项目化教材
一、引言
校企合作是高职教育生存、发展的内在需要,更是高职院校能否办出自己特色的决定性因素,已经引起教学主管部门和各个学校的高度重视。如何推动校企合作向更深层次发展?本文详细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必须立足于“1+1”模式的核心课程的开发,是搞好专业建设的灵魂。所谓“1+1”模式——就是指企业和学校双方共同开发课程,特别是合作开发相关专业的核心课程,将直接影响学校培养学生的质量、更能让学生快速适应企业的岗位群要求。
二、“1+1”模式核心课程开发的必要性
教育部2006 年16 号文件明确指出:课程建设与改革是高等职业院校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高等职业院校要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开课程,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1、内力:毕业生零距离就业的需要
高职教育应该不同于本科教育,不应该是本科教育的“压缩饼干”,技能培养才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特色所在。目前的现状是很多高职毕业生不能适应企业的用工需求,学生不能快速适应企业岗位要求。主要原因就是许多课程的教学没有高职教育的特色,理论教育不及本科生,技能教育不及技校生,导致高职毕业生处境尴尬。如何让高职学生在三年时间内学到更多的知识和技能,如何最大限度满足企业的需要,加强课程(特别是核心课程)开发显得尤其重要,校企合作开发核心课程更是重中之重,让学生学习期间能否真正的做到工学结合,将直接影响到毕业生能否零距离就业。而毕业生的零距离就业将实现校企双方共赢。
2、推力: 推动企业技术进步的需要
企业的发展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源源不断的技术革新是企业发展的源泉,企业的生存与发展都离不开科技创新。企业与高校合作能够大大缩短技术创新的周期,可以有分工、有计划的使生产与研发同步进行,既节约了企业的成本,又能够及时为企业带来发展的源动力。同时,高校和企业两者合作开发课程能够实现优势互补,提高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因此,企业和学生科学技术创新需求是推进企业和高校合作进行技术创新的外在推力。
3、拉力: 拉动企业产品升级的需要
消费者的需求是不断提升的,这就要求企业的产品随之不断升级,否则,企业将面临被淘汰的命运。在市场需求的拉动下,企业不断寻求更新产品的机会,与高校合作能够缩小更新产品的成本。学校与企业合作,也是高校提升自身办学品质、提高在关联企业中知名度的需要。因此,产品更新需求是推进企业和高校合作进行课程开发的外在拉力。
4、压力: 提高市场竞争能力的需要
从行业竞争角度来看,技术创新是决定企业地位的关键因素之一。高校与企业合作能够避免同行竞争,增强自身的竞争能力。高校与企业合作能够达到“1 + 1 > 2”的效果,同时增强两者在市场竞争中的生存和发展能力。市场竞争的压力将变成动力。
三、如何进行“1+1”模式的核心课程开发
1、课程大纲的制定
课程大纲是课程的灵魂,课程大纲的准确定位直接关系到课程开发的目的、意义。企业专家和学校教师都应该高度重视,根据专业培养方案来精心制定各个核心课程的课程大纲。应该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重构课程体系:打破传统学科型课程体系。对实际工作体系重新构建课程体系,并按实际工作结构重新设计课程结构。
重组教学内容:打破传统学科型课程以学科知识逻辑为主线、专业理论知识为主体的教学内容,针对实际工作任务需要,以职业活动为主线,以培养职业能力为本位,重新组织和设计教学内容。
转变实施方式:打破学科型课程主要进行知识灌输、学生被动接受、实践与理论脱节的实施方式,形成主要进行任务实施、学生主动构建、实践与理论一体化的实施方式。
改造教学情境:打破单一的学模式、课堂化教学环境,创设尽可能与工作实境接近的教学环境,实现学校环境与工作环境、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有机融合。
2、工学结合课程项目的选取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其课程体系从学科体系转向工作体系;课程内容从知识导向转向行动导向;课程目标从知识本位转向能力本位;课程顺序从知识逻辑为主线转向职业活动为主线;课程环境从课堂情境转向工作情境;课程实施从教师为主导转向学生为中心;课程价值从知识储备为主转向实际应用为主。
企业专家和学校教师共同参与课程项目的确定,必须适合企业实际情况,并来源于企业典型案例,一般可来源于企业的攻关项目、重点科研项目、新产品开发、新工艺、新技术等。经过课程组成员加工、整理和优化,形成本课程的案例。
基于企业典型工作任务,采用任务驱动、行为引导等教学方法进行创新教学。让每位学生完成每个工作任务后都有成就感,知识难点的消化和吸收在不知不觉中进行,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且学以致用,大力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
3、项目化教材建设
与课程建设配套的项目化教材建设是影响课程实施的一个重要因素,在教材编写时,课程建设组教师与企业专家共同制定和完善课程大纲、共同编写基于职业能力的项目化课程教材,充分发挥企业专家在企业工作的优势。更加突出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的教改理念,引入先进企业管理方法、技术、设备、工艺,来优化我们的教学项目。
项目化教材要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为根本目标,在设计中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知识内容协调起来。项目化课程教材与传统教材从整体上来看最大的不同是突出了行动特色,它不再以传统的学科逻辑结构划分章节,而是以项目的形式划分整个教材的结构,整本教材由若干个项目组成,而每个项目又可以细分为若干个任务。
4、课程资源建设
信息技术背景下的课程资源建设有四个层次的含义:第一个层次是素材类课程资源建设;第二个层次是网络课程的建设;第三个层次是课程资源管理系统平台的建设;第四个层次是课程资源建设的评价。
经过课程组多年的教学实践和企业合作,针对学生的认知规律,需要开发大量基于动画和视频的多媒体课件,将核心课程涉及的重点和难点进行归纳和总结,方便学生加强记忆和理解,提高了学习和复习的效果。
核心课程尽量与精品课程同步建设,可以将试题库、思考题、模拟考试卷、课件、视频、教学案例、教学项目等放网站共享。还可以链接相关企业的网站。
课程资源的建设有利于学生多途径获取知识和技能,有利于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有利于开拓学生的思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也有利于促进年轻教师的快速成长。
5、生产性实训室建设
校企合作共建实训室,是有效实施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保障,有利于学生在校学习与企业需求之间实现零距离对接。真正做到工学结合,让学生“做中学、学中做”。 将实训室建成具有“真实情境”的生产性实训室,且生产性实训学时占实践教学总学时比例达80%以上。而不局限于一体化实训室内进行,把实训设施与企业生产设备有机结合。实训室的建设既要服务于课程设计的各个项目,同时又可以作为企业专家开发新产品和教师科研的研究室。不但大大提高实训室的利用率,而且可以节约大量资金。可以直接建在相关企业的车间里,也可以建在学校。
6、双师队伍建设
“双师”素质教师应既具有一定的理论知识,较高的教学水平和丰富的教学经验,能从事理论教学,又具有相应的专业实践技能,较为丰富的从事本专业工程技术实际工作的经历和经验,能从事实践教学。
一方面要积极从企业引进一些专业基础知识扎实,有丰富实践经验或操作技能专业人才和能工巧匠来校担任兼职教师或实习指导教师,另一方面,学校要加强对本校教师进企业锻炼学习,不断提高教师的双师素质,进一步提升教师教育教学能力。
四、“1+1”模式的核心课程开发注意要点
1、企业专家必须全程参与课程开发,不能流于形式;
2、课程教学项目的选取必须适应本校实际和社会当地的真正需求,经过
校企合作双方的反复讨论,并经过专家论证;
3、课程教学的考核体系必须以“能力为中心”的多元化的过程考核。宜
采取以过程评价为主体,理论考核与实践考核相结合,能力考核与综合素质评价相结合;
4、核心课程的开发是个非常复杂的工作,必须抽出专门人员,成立校企
合作双方课程组,并保证足够的经费;
5、“1+1”模式的核心课程开发是个系统工程,必须不断试验、不断改
进、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1]王风刚.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J].职业技术,2008,(10)
[2]刘 佳.校企合作联动机制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1,(7)
[3]蔡锦锦,张枝军.职业教育项目化教材结构设计探讨[J].消费导刊,2009,(11)
[4]余胜泉,朱凌云.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体系结构与应用模式[J].中国电化教育,2003,(3)
[5]仇雅莉.加强“双师”队伍建设提高职业院校核心竞争力[J].当代教育论坛,2009,(8)
[6]刘 静,田学志.以职业能力需求为基础的校企合作课程开发与实践[J].科技创新导报, 2011,(14)
作者简介:
高龙士(1965-),男,本科,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机械设计与制造、教学改革研究。
[关键词]校企合作 “1+1”模式 课程开发 项目化教材
一、引言
校企合作是高职教育生存、发展的内在需要,更是高职院校能否办出自己特色的决定性因素,已经引起教学主管部门和各个学校的高度重视。如何推动校企合作向更深层次发展?本文详细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必须立足于“1+1”模式的核心课程的开发,是搞好专业建设的灵魂。所谓“1+1”模式——就是指企业和学校双方共同开发课程,特别是合作开发相关专业的核心课程,将直接影响学校培养学生的质量、更能让学生快速适应企业的岗位群要求。
二、“1+1”模式核心课程开发的必要性
教育部2006 年16 号文件明确指出:课程建设与改革是高等职业院校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高等职业院校要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开课程,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1、内力:毕业生零距离就业的需要
高职教育应该不同于本科教育,不应该是本科教育的“压缩饼干”,技能培养才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特色所在。目前的现状是很多高职毕业生不能适应企业的用工需求,学生不能快速适应企业岗位要求。主要原因就是许多课程的教学没有高职教育的特色,理论教育不及本科生,技能教育不及技校生,导致高职毕业生处境尴尬。如何让高职学生在三年时间内学到更多的知识和技能,如何最大限度满足企业的需要,加强课程(特别是核心课程)开发显得尤其重要,校企合作开发核心课程更是重中之重,让学生学习期间能否真正的做到工学结合,将直接影响到毕业生能否零距离就业。而毕业生的零距离就业将实现校企双方共赢。
2、推力: 推动企业技术进步的需要
企业的发展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源源不断的技术革新是企业发展的源泉,企业的生存与发展都离不开科技创新。企业与高校合作能够大大缩短技术创新的周期,可以有分工、有计划的使生产与研发同步进行,既节约了企业的成本,又能够及时为企业带来发展的源动力。同时,高校和企业两者合作开发课程能够实现优势互补,提高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因此,企业和学生科学技术创新需求是推进企业和高校合作进行技术创新的外在推力。
3、拉力: 拉动企业产品升级的需要
消费者的需求是不断提升的,这就要求企业的产品随之不断升级,否则,企业将面临被淘汰的命运。在市场需求的拉动下,企业不断寻求更新产品的机会,与高校合作能够缩小更新产品的成本。学校与企业合作,也是高校提升自身办学品质、提高在关联企业中知名度的需要。因此,产品更新需求是推进企业和高校合作进行课程开发的外在拉力。
4、压力: 提高市场竞争能力的需要
从行业竞争角度来看,技术创新是决定企业地位的关键因素之一。高校与企业合作能够避免同行竞争,增强自身的竞争能力。高校与企业合作能够达到“1 + 1 > 2”的效果,同时增强两者在市场竞争中的生存和发展能力。市场竞争的压力将变成动力。
三、如何进行“1+1”模式的核心课程开发
1、课程大纲的制定
课程大纲是课程的灵魂,课程大纲的准确定位直接关系到课程开发的目的、意义。企业专家和学校教师都应该高度重视,根据专业培养方案来精心制定各个核心课程的课程大纲。应该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重构课程体系:打破传统学科型课程体系。对实际工作体系重新构建课程体系,并按实际工作结构重新设计课程结构。
重组教学内容:打破传统学科型课程以学科知识逻辑为主线、专业理论知识为主体的教学内容,针对实际工作任务需要,以职业活动为主线,以培养职业能力为本位,重新组织和设计教学内容。
转变实施方式:打破学科型课程主要进行知识灌输、学生被动接受、实践与理论脱节的实施方式,形成主要进行任务实施、学生主动构建、实践与理论一体化的实施方式。
改造教学情境:打破单一的学模式、课堂化教学环境,创设尽可能与工作实境接近的教学环境,实现学校环境与工作环境、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有机融合。
2、工学结合课程项目的选取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其课程体系从学科体系转向工作体系;课程内容从知识导向转向行动导向;课程目标从知识本位转向能力本位;课程顺序从知识逻辑为主线转向职业活动为主线;课程环境从课堂情境转向工作情境;课程实施从教师为主导转向学生为中心;课程价值从知识储备为主转向实际应用为主。
企业专家和学校教师共同参与课程项目的确定,必须适合企业实际情况,并来源于企业典型案例,一般可来源于企业的攻关项目、重点科研项目、新产品开发、新工艺、新技术等。经过课程组成员加工、整理和优化,形成本课程的案例。
基于企业典型工作任务,采用任务驱动、行为引导等教学方法进行创新教学。让每位学生完成每个工作任务后都有成就感,知识难点的消化和吸收在不知不觉中进行,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且学以致用,大力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
3、项目化教材建设
与课程建设配套的项目化教材建设是影响课程实施的一个重要因素,在教材编写时,课程建设组教师与企业专家共同制定和完善课程大纲、共同编写基于职业能力的项目化课程教材,充分发挥企业专家在企业工作的优势。更加突出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的教改理念,引入先进企业管理方法、技术、设备、工艺,来优化我们的教学项目。
项目化教材要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为根本目标,在设计中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知识内容协调起来。项目化课程教材与传统教材从整体上来看最大的不同是突出了行动特色,它不再以传统的学科逻辑结构划分章节,而是以项目的形式划分整个教材的结构,整本教材由若干个项目组成,而每个项目又可以细分为若干个任务。
4、课程资源建设
信息技术背景下的课程资源建设有四个层次的含义:第一个层次是素材类课程资源建设;第二个层次是网络课程的建设;第三个层次是课程资源管理系统平台的建设;第四个层次是课程资源建设的评价。
经过课程组多年的教学实践和企业合作,针对学生的认知规律,需要开发大量基于动画和视频的多媒体课件,将核心课程涉及的重点和难点进行归纳和总结,方便学生加强记忆和理解,提高了学习和复习的效果。
核心课程尽量与精品课程同步建设,可以将试题库、思考题、模拟考试卷、课件、视频、教学案例、教学项目等放网站共享。还可以链接相关企业的网站。
课程资源的建设有利于学生多途径获取知识和技能,有利于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有利于开拓学生的思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也有利于促进年轻教师的快速成长。
5、生产性实训室建设
校企合作共建实训室,是有效实施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保障,有利于学生在校学习与企业需求之间实现零距离对接。真正做到工学结合,让学生“做中学、学中做”。 将实训室建成具有“真实情境”的生产性实训室,且生产性实训学时占实践教学总学时比例达80%以上。而不局限于一体化实训室内进行,把实训设施与企业生产设备有机结合。实训室的建设既要服务于课程设计的各个项目,同时又可以作为企业专家开发新产品和教师科研的研究室。不但大大提高实训室的利用率,而且可以节约大量资金。可以直接建在相关企业的车间里,也可以建在学校。
6、双师队伍建设
“双师”素质教师应既具有一定的理论知识,较高的教学水平和丰富的教学经验,能从事理论教学,又具有相应的专业实践技能,较为丰富的从事本专业工程技术实际工作的经历和经验,能从事实践教学。
一方面要积极从企业引进一些专业基础知识扎实,有丰富实践经验或操作技能专业人才和能工巧匠来校担任兼职教师或实习指导教师,另一方面,学校要加强对本校教师进企业锻炼学习,不断提高教师的双师素质,进一步提升教师教育教学能力。
四、“1+1”模式的核心课程开发注意要点
1、企业专家必须全程参与课程开发,不能流于形式;
2、课程教学项目的选取必须适应本校实际和社会当地的真正需求,经过
校企合作双方的反复讨论,并经过专家论证;
3、课程教学的考核体系必须以“能力为中心”的多元化的过程考核。宜
采取以过程评价为主体,理论考核与实践考核相结合,能力考核与综合素质评价相结合;
4、核心课程的开发是个非常复杂的工作,必须抽出专门人员,成立校企
合作双方课程组,并保证足够的经费;
5、“1+1”模式的核心课程开发是个系统工程,必须不断试验、不断改
进、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1]王风刚.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J].职业技术,2008,(10)
[2]刘 佳.校企合作联动机制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1,(7)
[3]蔡锦锦,张枝军.职业教育项目化教材结构设计探讨[J].消费导刊,2009,(11)
[4]余胜泉,朱凌云.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体系结构与应用模式[J].中国电化教育,2003,(3)
[5]仇雅莉.加强“双师”队伍建设提高职业院校核心竞争力[J].当代教育论坛,2009,(8)
[6]刘 静,田学志.以职业能力需求为基础的校企合作课程开发与实践[J].科技创新导报, 2011,(14)
作者简介:
高龙士(1965-),男,本科,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机械设计与制造、教学改革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