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曾经有一段时间,我迷上了当时最新推出的智能手表—它不但可以精准显示时间,而且能实时感知心率和监测运动,还可以和手机连接,手机收到的短信、微信等都可以在手表上顯示出来,这样就再也不用时时看手机上有没有收到信息了。然而,我也知道它的功能有限,无法替代手机;而且如果信息通知太多,也会让人比较烦心(想想,每收到一条微信时,你的手表都会震动一下)。更重要的是,每次看到那几千块钱的价格标签,我就舍不得买了,心里总是告诉自己:“智能手表没什么实际用途,还是不买了吧。”
几个月以后,我的生日到了,我决定买一块智能手表作为生日礼物送给自己。那一天,我像个小孩子一般高兴得手舞足蹈,戴着全新的智能手表,时不时就要抬起手腕看看时间和信息通知。
也许你会问我:既然这样喜欢,为什么不早点买呢?反正都是花自己的钱。
然而,如果我平时买了,就是从日常开销中支出的,我会觉得有些浪费;但是作为自己的生日礼物,这就变成了一笔特别的花销,我会更加舍得花钱。
这就是心理账户的奇妙逻辑:作为日常开销,我是不肯买的;但若作为自己的生日礼物,我就很乐于接受。
从上面这个例子中你会发现,不同的心理账户对价格的接受程度是不一样的。比如,在“日常开销”账户里,人们可能会觉得一件东西贵;但如果把它归入“礼物”账户,它似乎忽然就显得不那么贵了。这意味着,如果人们把一件商品看成礼物,他们对价格的接受程度就会相应提高。
对企业来说,这是一个好消息。如果某件商品作为日常用品不太好卖,就可以把它包装起来,作为礼物来卖。这样做正是利用了人们对心理账户进行划分时的主观性:一件商品既可以被看成日常用品,也可以被看成是礼物。所以,问题的关键在于改变人们对这笔消费的认知。
20世纪80年代初雀巢咖啡进入中国市场时,曾经遭遇过销售上的阻力。习惯喝茶的中国消费者没有购买咖啡的习惯,而雀巢咖啡动辄几十块的价格也让很多消费者望而却步。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
雀巢公司的营销团队发现,所谓价格的“高”与“低”只是相对的概念。他们在对中国市场的调查中发现,中国人热衷于送礼,而且在礼物上尤其舍得花钱。在中国的人情社会里,送礼是人们建立并维持人际关系的重要手段。送礼关乎每个人的面子,因此多花点钱也值得。由此,一个营销雀巢咖啡的绝佳创意诞生了:把雀巢咖啡作为礼物而不是日常饮品来出售。
这一做法可以带来两个方面的好处:
第一,把雀巢咖啡作为礼物来营销,可以减少人们因为对它不熟悉而产生的抵触心理。在20世纪80年代初的中国,咖啡是名副其实的“洋玩意儿”。把它包装成礼物,正符合咖啡给人带来的新奇感和趣味感。
第二,把雀巢咖啡塑造成礼物,改变了人们对它所属心理账户的认知。从日常饮品变成礼物后,人们不再希望它便宜,反而会希望它的价格高一些,这样方能彰显礼物的分量,这就让雀巢咖啡的高价变得合理化了。很明显,雀巢咖啡在心理账户归属上的变化将其原本的缺点变成了优点。
那么,在众多的商品中,为什么人们会选择雀巢咖啡作为礼物?这从根本上取决于送礼行为的特点。在对送礼行为的研究中,塞勒教授发现,送奢侈品或享乐品作为礼物,比送同等价值的实用品或现金要更受人欢迎。即便花同样的钱,买奢侈品或享乐品来送人,也比送实用品或现金效果要好得多。其实,我们的生活经验也证明了这一点。任何一个谈恋爱的小伙子都知道:送一束鲜花给女孩子,比拎一袋大米给对方效果要好得多,虽然在价格上两者可能是一样的。
(摘自中信出版社《理性的非理性》,一叶知秋荐)
几个月以后,我的生日到了,我决定买一块智能手表作为生日礼物送给自己。那一天,我像个小孩子一般高兴得手舞足蹈,戴着全新的智能手表,时不时就要抬起手腕看看时间和信息通知。
也许你会问我:既然这样喜欢,为什么不早点买呢?反正都是花自己的钱。
然而,如果我平时买了,就是从日常开销中支出的,我会觉得有些浪费;但是作为自己的生日礼物,这就变成了一笔特别的花销,我会更加舍得花钱。
这就是心理账户的奇妙逻辑:作为日常开销,我是不肯买的;但若作为自己的生日礼物,我就很乐于接受。
从上面这个例子中你会发现,不同的心理账户对价格的接受程度是不一样的。比如,在“日常开销”账户里,人们可能会觉得一件东西贵;但如果把它归入“礼物”账户,它似乎忽然就显得不那么贵了。这意味着,如果人们把一件商品看成礼物,他们对价格的接受程度就会相应提高。
对企业来说,这是一个好消息。如果某件商品作为日常用品不太好卖,就可以把它包装起来,作为礼物来卖。这样做正是利用了人们对心理账户进行划分时的主观性:一件商品既可以被看成日常用品,也可以被看成是礼物。所以,问题的关键在于改变人们对这笔消费的认知。
20世纪80年代初雀巢咖啡进入中国市场时,曾经遭遇过销售上的阻力。习惯喝茶的中国消费者没有购买咖啡的习惯,而雀巢咖啡动辄几十块的价格也让很多消费者望而却步。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
雀巢公司的营销团队发现,所谓价格的“高”与“低”只是相对的概念。他们在对中国市场的调查中发现,中国人热衷于送礼,而且在礼物上尤其舍得花钱。在中国的人情社会里,送礼是人们建立并维持人际关系的重要手段。送礼关乎每个人的面子,因此多花点钱也值得。由此,一个营销雀巢咖啡的绝佳创意诞生了:把雀巢咖啡作为礼物而不是日常饮品来出售。
这一做法可以带来两个方面的好处:
第一,把雀巢咖啡作为礼物来营销,可以减少人们因为对它不熟悉而产生的抵触心理。在20世纪80年代初的中国,咖啡是名副其实的“洋玩意儿”。把它包装成礼物,正符合咖啡给人带来的新奇感和趣味感。
第二,把雀巢咖啡塑造成礼物,改变了人们对它所属心理账户的认知。从日常饮品变成礼物后,人们不再希望它便宜,反而会希望它的价格高一些,这样方能彰显礼物的分量,这就让雀巢咖啡的高价变得合理化了。很明显,雀巢咖啡在心理账户归属上的变化将其原本的缺点变成了优点。
那么,在众多的商品中,为什么人们会选择雀巢咖啡作为礼物?这从根本上取决于送礼行为的特点。在对送礼行为的研究中,塞勒教授发现,送奢侈品或享乐品作为礼物,比送同等价值的实用品或现金要更受人欢迎。即便花同样的钱,买奢侈品或享乐品来送人,也比送实用品或现金效果要好得多。其实,我们的生活经验也证明了这一点。任何一个谈恋爱的小伙子都知道:送一束鲜花给女孩子,比拎一袋大米给对方效果要好得多,虽然在价格上两者可能是一样的。
(摘自中信出版社《理性的非理性》,一叶知秋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