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家庭是孩子生命的摇篮,是人出生后接受和接触教育的首个场所,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因此,家长对孩子所实施的家庭教育最具有早期性和影响性。笔者通过前往青海省共和县的一些藏族牧区家庭了解其家庭教育观念、并使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相结合的方式对藏族牧区的教育现状提出存在的问题,并给出具有合理性的建议。
【关键词】:藏族;牧区;家庭教育
第一、地域概况
共和县坐落在青海省东北部,是青海藏区人口较多,地域辽阔、畜牧业经济比重较大的一个县,享有“青藏咽喉”的美称。历史上的“唐蕃古道”“丝绸之路”等跨越该县境,居住着汉、藏、回、蒙等22个少数民族;其中藏族人口占总人口的90.5%,民族文化独具特色,特别是以藏族历史和宗教信仰、饮食和服饰、节庆文化、神话传说、民族歌舞等多样性的文化。但由于历史原因和经济条件,以及农牧区社会环境等种种因素的影响,共和县农牧区之间的接收教育情况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与农区相比牧区的受教育情况十分落后和淡薄。
第二、受教育情况
共和县倒淌河镇的措卡村是该县典型的畜牧区,当地的小学校园内设有砖混结构教学楼一栋,教室四间、办公室一间、仓库一间。学校中间有一个小操场,但不是那种用塑胶建成的能全天候使用,不受季节和温差、气候的限制,具备防滑和色彩美观等特点的现代化的操场。而是天晴的时候空气干燥、尘土飞扬,下雨的时候泥巴操场上坑洼洼、被雨水浸泡了就无法下脚的土操场。学校共有41个学生,4名当地老师,因四年级开始得去县寄宿学校就读,所以目前只有一到三年级三个年级。学生的父母亲更多的关心子女入学受教育的方方面面的问题,学生们反而会对自己所处的学习环境和一些原有的老师持不同的意见,甚至同城镇的小朋友相比较,认为自己的学习方式和生活条件个个不如他们好。在对教师的看法中很多学生都认为老师的讲课方法死板,这主要是因为学校办学条件差才导致学生对老师产生讲法古板、没有创新、很难吸引的想法。 在访谈学生三年级毕业后的打算时,许多学生都在担心同样的一个问题,就是由于县寄宿学校离家很远,再加上交通情况不便等种种原因,父母很有可能会留守他们放牧或外出打工。还有些父母单独外出的占有不小的比例,留在家里的父亲或母亲需要照顾老人和小孩,放牧等一大堆事情,没有太多的时间和精力过问孩子的学习情况。
第三、存在的问题
(1)条件艰苦、设施落后
由于离城市偏远、交通不便、学校基础教育设备不齐全和不完善等原因,使得牧区的信息变得异常闭塞。学校师生生活用房的欠缺也严重影响了教师和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工作。另外十分恶劣的自然环境也影响了牧区教育,在冬季师生主要靠阳光取暖,假如教室不朝阳或天气不好的话,学生们只能在阴冷的教室中学习。所以,恶劣的气候不仅仅影响到了教学活动的正常开展和维持,还影响着学生的身心健康。
(2)牧区家长的行为缺陷
牧区家长的素质普遍较低,文化水平也比城镇的人低,大多数家庭中很少找得见书籍和纸笔等文化用品。因此许多家长根本没有能力给孩子进行辅导,在闲暇时间也不会通过看书来充实自己,而是利用更多的时间与村民聚在一起打扑克消遣。这种做法在一定的程度上给子女的成长和学习方面带来了消极的影响,养成孩子健全的人格方面也起着不良的作用。
(3)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
几乎所有的家长都希望和渴望自己的孩子能成龙成凤,也希望子女胜过自己变得更优秀。可是很少有父母既懂孩子需要什么的心思,又了解子女成长中的规律,更不会以孩子的特长为依据进行相应的教育。有些父母还习惯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孩子,期望值过高,给孩子的身心施加了压力。有的则会按照家里父辈们教育自己的方式教育子女,用粗暴的手段,使孩子感到疲惫和压抑,无所适从,由此产生了叛逆的心理。
(4)过分依赖学校教育
老师与学生家长之间缺乏直接的沟通,家长觉得教育孩子是学校和老师的事,与家庭没有关系,不配合教师对孩子进行教育。当孩子的学习成绩没上去或其他方面出了问题后,家长们从来都只是一味地感叹和埋怨没有遇到良师,严重的还会亲自到学校指责校领导和老师们。因此家长与学校之间没能形成教育合力。
(5)师资力量严重不足
在牧区任教的老师大多数是民办教师,都是初高中水平的学历,而且也没有经历过正规的师范教育。没有经过正规师范教育的民办老师因自身能力有限而对学生的引导和培养造成了阻碍,他们都承担着兼通各个科目的多面手责任,除自己所学的专业外,还需要兼任其他的课程。 也仍然存在靠着一支粉笔和一张嘴,一本书的传统教学方法来完成教学的现象。同样,学生的学法也依旧是听写读背考的方式,这种最初的教育方式不但无法适应当代教学的需求,反而更加重了师生们的负担,浪费了他们的大量时间和精力。
第四、解决方法和建议
首先,在社会层面上,政府应加强对牧区教育合理化的投入,当前藏族牧区教育的主体是九年义务教育,而初级教育的好坏会对以后的中等教育产生不小的影响。各级政府对中学的资金投入远比小学教育的多,而且对县城学校的教育投入也同样比农牧区学校的多。牧区学校的教育硬件设备极其滞后,很多学校里没有语音教室和电脑等现代化的教学设备,连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场所如实验室和图书馆也没有。教室里仅有的黑板和讲课桌,椅子也都是很破旧的那种,稍微不小心就会坏掉。因此,当地政府应该改变这种地区投入“偏向”的的态度,更加强发放给农牧区小学教育的设施和装备,改造所需要资金合理化的投入,并努力完善牧区公路的建设,使牧区能与外界时刻相通,时刻保持着“联系”。
其次,在家庭层面上,除有关部门要加强牧区家长学校的建设和组织内容丰富多样性的家庭教育活动,宣传具备特殊意义的家庭教育理念外;家长自己也要改变阻碍孩子接受教育的一切不好的观念和行为。要尽心尽力为子女营造相对独立的学习空间和气氛,根据自己家庭的经济条件配置书架和书桌等便于提高孩子学习和成长的学习条件。要不断观察和留意孩子在每个年龄段和每个时间段的身心成长变化,了解并实施与之相应的教育方法。每过一段时间就与学校的领导或老师联系,采取面对面的交流,了解孩子在学校里的表现,防止孩子发生辍学逃学的情况。
最后,在学校层面上,教师要提高自身的素质和教育文化水平,老师的综合素质对学生的成长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高等学校可以积极开展大学生参与假期实践活动到偏远地区支教,激发和鼓励本校老师去其他地区从教,尽力达到不同地区和不同学校教师之间的思想交流和互动,促进各个学校之间的和谐共同发展。另外还可以培养农牧区骨干教师来扩大牧区教师的队伍,提高牧区教师对教育工作的热情和态度。要想丰富和开拓学生的知识和视野,也可以通过实践操作和现实联系等方式。尽量组织每学期或每学年开一次家长会,与学生家长进行交谈,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从实际出发,因材施教,充分发挥學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结合的作用。
【关键词】:藏族;牧区;家庭教育
第一、地域概况
共和县坐落在青海省东北部,是青海藏区人口较多,地域辽阔、畜牧业经济比重较大的一个县,享有“青藏咽喉”的美称。历史上的“唐蕃古道”“丝绸之路”等跨越该县境,居住着汉、藏、回、蒙等22个少数民族;其中藏族人口占总人口的90.5%,民族文化独具特色,特别是以藏族历史和宗教信仰、饮食和服饰、节庆文化、神话传说、民族歌舞等多样性的文化。但由于历史原因和经济条件,以及农牧区社会环境等种种因素的影响,共和县农牧区之间的接收教育情况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与农区相比牧区的受教育情况十分落后和淡薄。
第二、受教育情况
共和县倒淌河镇的措卡村是该县典型的畜牧区,当地的小学校园内设有砖混结构教学楼一栋,教室四间、办公室一间、仓库一间。学校中间有一个小操场,但不是那种用塑胶建成的能全天候使用,不受季节和温差、气候的限制,具备防滑和色彩美观等特点的现代化的操场。而是天晴的时候空气干燥、尘土飞扬,下雨的时候泥巴操场上坑洼洼、被雨水浸泡了就无法下脚的土操场。学校共有41个学生,4名当地老师,因四年级开始得去县寄宿学校就读,所以目前只有一到三年级三个年级。学生的父母亲更多的关心子女入学受教育的方方面面的问题,学生们反而会对自己所处的学习环境和一些原有的老师持不同的意见,甚至同城镇的小朋友相比较,认为自己的学习方式和生活条件个个不如他们好。在对教师的看法中很多学生都认为老师的讲课方法死板,这主要是因为学校办学条件差才导致学生对老师产生讲法古板、没有创新、很难吸引的想法。 在访谈学生三年级毕业后的打算时,许多学生都在担心同样的一个问题,就是由于县寄宿学校离家很远,再加上交通情况不便等种种原因,父母很有可能会留守他们放牧或外出打工。还有些父母单独外出的占有不小的比例,留在家里的父亲或母亲需要照顾老人和小孩,放牧等一大堆事情,没有太多的时间和精力过问孩子的学习情况。
第三、存在的问题
(1)条件艰苦、设施落后
由于离城市偏远、交通不便、学校基础教育设备不齐全和不完善等原因,使得牧区的信息变得异常闭塞。学校师生生活用房的欠缺也严重影响了教师和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工作。另外十分恶劣的自然环境也影响了牧区教育,在冬季师生主要靠阳光取暖,假如教室不朝阳或天气不好的话,学生们只能在阴冷的教室中学习。所以,恶劣的气候不仅仅影响到了教学活动的正常开展和维持,还影响着学生的身心健康。
(2)牧区家长的行为缺陷
牧区家长的素质普遍较低,文化水平也比城镇的人低,大多数家庭中很少找得见书籍和纸笔等文化用品。因此许多家长根本没有能力给孩子进行辅导,在闲暇时间也不会通过看书来充实自己,而是利用更多的时间与村民聚在一起打扑克消遣。这种做法在一定的程度上给子女的成长和学习方面带来了消极的影响,养成孩子健全的人格方面也起着不良的作用。
(3)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
几乎所有的家长都希望和渴望自己的孩子能成龙成凤,也希望子女胜过自己变得更优秀。可是很少有父母既懂孩子需要什么的心思,又了解子女成长中的规律,更不会以孩子的特长为依据进行相应的教育。有些父母还习惯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孩子,期望值过高,给孩子的身心施加了压力。有的则会按照家里父辈们教育自己的方式教育子女,用粗暴的手段,使孩子感到疲惫和压抑,无所适从,由此产生了叛逆的心理。
(4)过分依赖学校教育
老师与学生家长之间缺乏直接的沟通,家长觉得教育孩子是学校和老师的事,与家庭没有关系,不配合教师对孩子进行教育。当孩子的学习成绩没上去或其他方面出了问题后,家长们从来都只是一味地感叹和埋怨没有遇到良师,严重的还会亲自到学校指责校领导和老师们。因此家长与学校之间没能形成教育合力。
(5)师资力量严重不足
在牧区任教的老师大多数是民办教师,都是初高中水平的学历,而且也没有经历过正规的师范教育。没有经过正规师范教育的民办老师因自身能力有限而对学生的引导和培养造成了阻碍,他们都承担着兼通各个科目的多面手责任,除自己所学的专业外,还需要兼任其他的课程。 也仍然存在靠着一支粉笔和一张嘴,一本书的传统教学方法来完成教学的现象。同样,学生的学法也依旧是听写读背考的方式,这种最初的教育方式不但无法适应当代教学的需求,反而更加重了师生们的负担,浪费了他们的大量时间和精力。
第四、解决方法和建议
首先,在社会层面上,政府应加强对牧区教育合理化的投入,当前藏族牧区教育的主体是九年义务教育,而初级教育的好坏会对以后的中等教育产生不小的影响。各级政府对中学的资金投入远比小学教育的多,而且对县城学校的教育投入也同样比农牧区学校的多。牧区学校的教育硬件设备极其滞后,很多学校里没有语音教室和电脑等现代化的教学设备,连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场所如实验室和图书馆也没有。教室里仅有的黑板和讲课桌,椅子也都是很破旧的那种,稍微不小心就会坏掉。因此,当地政府应该改变这种地区投入“偏向”的的态度,更加强发放给农牧区小学教育的设施和装备,改造所需要资金合理化的投入,并努力完善牧区公路的建设,使牧区能与外界时刻相通,时刻保持着“联系”。
其次,在家庭层面上,除有关部门要加强牧区家长学校的建设和组织内容丰富多样性的家庭教育活动,宣传具备特殊意义的家庭教育理念外;家长自己也要改变阻碍孩子接受教育的一切不好的观念和行为。要尽心尽力为子女营造相对独立的学习空间和气氛,根据自己家庭的经济条件配置书架和书桌等便于提高孩子学习和成长的学习条件。要不断观察和留意孩子在每个年龄段和每个时间段的身心成长变化,了解并实施与之相应的教育方法。每过一段时间就与学校的领导或老师联系,采取面对面的交流,了解孩子在学校里的表现,防止孩子发生辍学逃学的情况。
最后,在学校层面上,教师要提高自身的素质和教育文化水平,老师的综合素质对学生的成长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高等学校可以积极开展大学生参与假期实践活动到偏远地区支教,激发和鼓励本校老师去其他地区从教,尽力达到不同地区和不同学校教师之间的思想交流和互动,促进各个学校之间的和谐共同发展。另外还可以培养农牧区骨干教师来扩大牧区教师的队伍,提高牧区教师对教育工作的热情和态度。要想丰富和开拓学生的知识和视野,也可以通过实践操作和现实联系等方式。尽量组织每学期或每学年开一次家长会,与学生家长进行交谈,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从实际出发,因材施教,充分发挥學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结合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