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稣会教育之功过评析

来源 :人间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ongxinyi198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大部分关于耶稣会派教育的文献研究的重点都放在了探索耶稣会派的教育主张与活动,重点评析耶稣会教育的成功及对16-18世纪欧洲教育与思想的巨大影响。然而关于此点国内外学者的争议一直不断,相对于大多数的褒扬之声,仍然有部分人把对耶稣会派研究的重点放在了传教士发展教育、兴办学校的不纯粹的目的上。
  关键词:耶稣会派;教育;教会学校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3-0000-01
  前言
  本文在于追溯耶稣会派办教育、建立学校的背景、初衷以及借此而达到的目的,从而进一步研究当时创立者及后来追随者的心理,分析这一举措在当时及对后世、在本国及国外造成的影响。文献综述不应是对已有文献的重复、罗列和一般性介绍,而应是对以往研究的优点、不足和贡献的批判性分析与评论。本文文献综述力图将浩如烟海的资料进行分析加工,整理出不同立场、不同观点的文献资料,使读者对于耶稣会办教育的目的及心理有一个大致清晰的认识。
  一、小部分国内外学者对耶稣会办教育的全面支持——“赞扬论”
  这一类的研究者在对待耶稣会办教育的态度、立场上出奇的一致,那就是全面肯定耶稣会办教育的初衷和成果。他们认为耶稣会办教育并不是为了其所谓的宗教目的,而仅仅是出于其人文情怀,并认为这是“上帝的旨意”,发展教育不仅会带给耶稣会派的脱胎换骨,更是给人们带来了极大的福祉。研究者认为,由于耶稣会学校十分重视师资的培养和训练,培养出来的教育人员都严格的忠于上帝、教皇和天主教会,这使其成为虔诚的天主教徒。这些方式方法广泛吸收了当时人文主义教育和新教教育中一些卓有成效的做法,这些方法的综合运用给耶稣会学校带来了高质量的教学,并使耶稣会学校赢得了良好的声誉。持赞扬论观点的研究者虽然对这部分的教育史实进行了比较深入的分析,但是在观点立论方面仍然有失偏颇。任何一种思想必然有其两面性,在看到耶稣会教育光鲜的一面的同时,就必然有一个阴暗面隐藏在它的背后。教育研究也是如此,孤证难以立论,收集事实资料太少也不足以为整个耶稣会教育发声。
  二、大部分研究者对耶稣会教育的中立态度——“既不贬斥又不褒扬”
  这一类的研究者在对待耶稣会办教育的问题上态度比较客观,力求用更全面的数据得出更理性地结论。就天主教和新教的发展趋势而言,可以说耶稣会具有逆历史潮流的的反动性,然而在某些方面、某些领域,耶稣会也有着积极地意义,尤其是教育方面。
  首先,研究者从耶稣会开办教育的目的来分析耶稣会教育的性质。其次,研究者看到了耶稣会教育与其他教育的不同之处,在于耶稣会不仅仅传播教义,更是在启迪人们心智,传播知识文化的方面起到了积极地作用。最后在教学的组织方式和方法、学校体制、教学设备、教师职责、学校编制、成绩考核以及教学原则等方面,研究者都对耶稣会持肯定的态度。
  但是,耶稣会教育并不是尽如人意。虽然教育在初期取得了较大的成功,但是并不能否认耶稣会办教育是出于其宗教和政治目的的考虑,也就是说教育作为耶稣会发展的一个手段,教育也只是其中的一个附属品。
  三、小部分研究者对耶稣会教育的批评论——教育的附属性质
  以前,很多学者认为“耶稣会是反动的别动队”,这一部分学者从耶稣会教育的一整套体系都持否定的态度,认为耶稣会自诞生之初,教育就是其谋生的一种不正当的手段,无论其后来有了什么样的成果,它的性质是改变不了的。耶稣会教育随着耶稣会势力的扩张而扩张,如17世纪法国的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几乎都控制住耶稣会手中。耶稣会始终走在反宗教改革运动的前面,作为一个世界性的宗教组织,耶稣会意欲让世界都服从罗马教廷。为了维护教皇和天主教会的利益,往往不择手段,不仅以讲道、传教、兴办教育等手段扩大天主教的影响,而且还采取暗杀、防毒、策划政治阴谋等手段维护天主教的政治利益。因此,无论耶稣会教育披着怎么神圣的外衣,这部分研究者始终手握着这些证据,随时准备撕去耶稣会虚伪的面具。
  相对于前两种态度,这部分研究者更多了一份激进。一种现象的出现必然有其存在的道理,耶稣会教育是天主教为了反抗新教教育而产生的,在短短的几十年便操纵了欧洲的教育和思想。“不论新教在教育领域的成就如何伟大,耶稣会和其他天主会教育家的工作即使没有超过他们,也可与之匹敌“。这部分学者或许将重点放在了耶稣会成立的不纯粹的目的上面,但是也应该看到,在此后的欧洲,甚至全世界,都活跃的耶稣会教育的身影,深扒其背后的原因,也许这就是耶稣会得以存在的理由。
  四、结论
  无论是从教育的角度来衡量还是从宗教的角度来分析,耶稣会教育始终是历史的洪流中的一朵奇葩,这朵奇葩也激起了不小的浪花。在宗教学上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宗教是衍生一切人类文化的土壤,我觉得这句话值得尊敬。尊重历史也不应该完全否定耶稣会的教育活动,在16—18世纪天主教修会耶稣会在欧洲广泛开办学校,发展教育事业。这不仅对耶稣会本身产生复杂的影响,而且通过培养教士、政府官员和普通信徒,有力的促进了天主教的复兴。耶稣会以其优秀突出的教育制度、教学方法、办学原则、课程设置等特点,为当时欧洲大陆教育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尽管耶稣会教育在历史上扮演的角色并不是那么的高尚,它在向其他国家传教讲道的同时带有那么一丝明显的侵略性的色彩,然而“很少有哪次历史性的运动能像天主教与新教改革如此严肃的对待教育”,“宗教改革运动的争端基本上全部起源于有关神的恩典及其在人的拯救中的作用的不同观点”,因此,宗教目的是新旧各教派教育的首要目的。宗教冲突中的教育竞争,客观上促进了教育理论与实践探索的深化与学校教育的多元化,各派教育相互借鉴、互为补充,为近代教育发展奠定了理论与实践基础。
  参考文献:
  [1]埃德蒙·帕里斯著,张茄萍著等译:《耶稣会士秘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
  [2]威利斯顿·沃尔克著,孙善玲等译:《基督教会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
  [3]P·孟禄:《教育百科全书》第三卷,1918.
  [4]赵祥麟主编:《外国教育家评传》第一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5]亚历山德拉·赛诺,李子译:《耶稣会学校》,选自美国《新闻周刊》,2008(8).
  [6]刘亚轩:《清初耶稣会的间谍活动》,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2010(5).
  作者简介:谷涧珠(1992—),女,汉族,河北唐山市人,学生,基础心理学硕士,单位:河北大学教育学院基础心理学专业,研究方向:基础心理学。
其他文献
《王,后,杰克》是俄裔美国文学家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的代表作之一,小说讲述了通奸谋杀未遂的伦理故事.服装店老板德瑞尔让外甥弗朗兹到自己的店里帮忙,但其妻子玛萨却弗朗兹
摘要:社区群众文化是社区文明程度的象征,具有宣传、教育、协调功能,广泛性、群众性、多样性特征,主要彰显为传播健康文化的阵地、沟通人际关系的桥梁和推进文明建设的窗口,社区群众文化是社会和谐的推进器。文章从和谐社区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出发,分析群众艺术馆在构建和谐社区文化中的作用  关键词:群众艺术;和谐社区;社区文化  胡锦涛同志对"和谐社会"的高度概括,为社区群众文化建设指明了方向,我们深知:人类千百
教改只注重了内容、手段和方法的改革,而忽视教学模式的改革.甚至将教学内容的改革、教学手段的改革、教学方法的改革混为一谈.诚然,这些改革确实是很需要的,因为对推动整个
摘要:思想政治教育在本质上是培养人、塑造人和完善人的一种教育活动,它应充满浓厚的人文关怀气息。但长期以来,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忽视了对人文关怀职能的开发,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发挥。因此,积极探寻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关怀得以实现的策略是当前各领域、各层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者和工作者刻不容缓的任务。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策略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文
运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等就我国体育明星热在社会学结构功能主义的视角下对青少年的影响进行分析和讨论,认为其影响之利在于:能够加强青少年心理和行为规范性,改善其与体育
据北京房地产交易管理网数据显示,三季度北京商品房住宅市场成交量仅为19876套,这一成交量创造了最近三年的单季最低,同比去年同期下调了19%。日均成交量仅有216套,创造了最近三年
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与社会的快速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迅猛,其规模在不断地扩大。高职学生人才素质的高低关系着我国社会的发展,思想道德素质是其中最为重要的一个素质,加强对高职院校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分析,并进行对策研究,已成为高职学生个人全面发展、高职教育发展的需要,更是社会的需要。本文在分析我国高职院校教育的特点及当前德育教育存在的问题之后,提出了在新形势的要求下建设并完善高职院校德育教育的相关建议
一、铜梁龙舞的基本概况  (一)历史缘由  铜梁龙舞系流传在重庆市铜梁县境内的以龙为主要表现对象的舞蹈表演艺术。它兴起于明,鼎盛于清,在当代重发异彩,饮誉全球。铜梁龙舞是一种身形并茂的表演艺术。据传铜梁县早在唐宋时期就开始了龙舞活动。  在清光绪年間的典籍《铜梁县志·风俗篇》里记载了当时龙舞表演的盛况:“上元张灯火,从年初八九至十五日,辉煌达旦,并表演了龙灯、狮灯以及其他的杂剧等,喧闹街市,有月逐
期刊
受欧美银行屡遭降级、希腊破产阴霾,以及全球经济恐陷衰退等困扰影响,市场出现信心危机,触发欧美股市显著F泻。虽然外围经济前景不明朗,但亚洲内需消费及贸易增长强劲,将抵御全球
元杂剧有不少探讨女性婚姻出路的剧作,其中女性的反抗多以失败告终.但尚仲贤对于三娘婚姻的出路却做了另一种安排:凝聚家庭、社会等力量为她反抗的助力.从元代社会与元代妇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