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90年12月,我国中央电视台播出过美国20世纪福克斯公司拍摄的影片《最长的一天》,这是1962年摄制的一部用纪实手法反映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诺曼底登陆战役的影片。影片由凯·阿纳金等四位导演联合执导,参加演出的有美、英、法、德等国70余位影星,主要人物则由约翰·韦恩、亨利·方达、理查德·伯顿等"巨星"扮演。该片场面宏大,故事生动,气氛紧张,且不乏生活气息与幽默趣味。看过电视的观众大概都会留下深刻的印象,但也一定会感到眼花缭乱,目不暇接,——这也是影视永远不能代替文学的主要原因之一。该片即是根据这里译载的著名长篇报告文学《最长的一天》(The Longest Day,1959)摄制成的。《最长的一天》是瑞安作了十年的准备工作之后才完成的。为了撰写此书,他查阅了美、英、德三国报刊,研究了大量已公开与尚未公开的文件档案,包括德军将领冯·伦德施泰特与隆美尔的作战日志。更令人钦佩的是作者挖掘"活资料"的顽强精神。他根据官方资料,也通过别的线索——如:他曾在德国250家报刊上登载广告——寻访D日的幸存者。他与3000个幸存者取得联系,并亲自采访了其中的700人。他务必要让他的书充满活生生的人的所作所为与喜怒哀乐,而不是一堆干巴巴的史料。《最长的一天》于1959年出版,曾印行1000万册,旋即又在各国引起轰动,拍成电影(瑞安亦是电影脚本改编者之一)后更是名噪一时。《最长的一天》的书前献词是"为所有参加D日战斗的人而作",书的副标题为《D日,1944年6月6日》。因此,全书的内容即是写诺曼底登陆那天的战斗以及事前的准备与事后的余波。事情头绪纷繁,人物众多,但作者组织得有条不紊,而且笔端多带感情。这里不仅有激战、筹划,而且还有大小人物的真情实感,读来扣人心弦,有身历其境之感。相信读者是会从中获得历史知识,感受到认知与审美(一种阳刚之美)价值的。本书原是译者们为重庆出版社计划出版的《世界反法西斯文学书系》的《英国分卷》选译的,现商得该社同意先期发表,在此我们对出版社的支持表示感激。翻译的分工情况如下:《前言》及第一部《等待》,李文俊译;第二部《夜晚》,陶洁译;第三部《白天》(将在下期刊出),申慧辉译。瑞安所著关于第二次大战的长篇报告文学作品,除了这一部外,尚有《最后的一役》(1966)与《一座太远的桥》(1974),二书亦极精采。前者(译成19种语言)是环绕柏林之围与攻克,写与之有关的许多普通人——包括军人与平民——的遭遇的。后者则写1944年9月,盟军(主要是英、波军)用空降部队为夺取荷兰阿纳姆市附近一座莱茵河上的大桥,与德军的一次浴血苦战。德军困兽犹斗,战斗力仍很强。盟军则因对困难估计不足,布置欠妥,以致损失惨重,而这又是与名将蒙哥马利的刚愎自用、傲慢轻敌分不开的。作者并不因"蒙蒂"有过大功而掩饰其弱点。为写此书,瑞安一连三年往返欧美各地,务求详悉有关之一切,用了七年时间方告完成。撰写《桥》一书时作者已身罹绝症,但他仍以顽强意志力坚持到底。此书在作者死亡前数周总算赶上出版。《桥》亦曾摄成电视片,颇为成功。瑞安可以算是新闻文学界的一条硬汉,他在长篇报告文学创作上的贡献是应该记入有关史册的。最后有一点需要说明,瑞安在晚年加入了美国国籍。但此种事情于英美两国人士,往住主要出于经济考虑,并无更大意义。我们为编书方便,仍按其原国籍分卷。这样做也是有先例的,如托·斯·艾略特与亨利·詹姆斯,尽管都入了英国籍,但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仍然是被视为美国文学的巨匠的。本作品译自1963年美国《克里斯特丛书》简装本第七次重印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