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振兴
宁波的东南有一座神圣的堇山,它是宁波古城的发祥地。相传在夏代,这里就建立了“堇子国”。春秋时,秦始皇在堇山脚下设置古鄞县治。堇山的东北面,青山连绵,碧水长流,梅溪流淌过雁村、上周、童村和沙村,而后经大嵩江汇入东海。
童第周故居就坐落在风景秀丽的梅溪中游的童村。
据记载,唐德宗贞元年间,曾在苏州做官的童晏为避战乱,相中这块宝地,偕三子童森从嘉兴迁居于此,成为童村的开山始祖。明末清初大文豪全祖望,为反清复明,曾避难到这个山村,在村口垒石筑墙防务,至今旧墙残垣依然可见。
童氏世族,传到童第周太祖父,已世事沧桑,袒庭中落,至多是温饱型农户。尽管如此,儒学对这个家族的影响是深厚的,童氏辈分按“诗、书、甲、第、中、和”排序,序号则按“温良恭俭让”命名。
祖父中年得子,这就是童第周父亲童兆甲。从此,祖父把祖祖辈辈知书达理的希望,全寄托在儿子身上,变卖部分土地,凑足银两,亲自将儿子送到了百里外的宁波。
童兆甲聪颖过人,读书用功,乡试时中了秀才。后因身体虚弱,家中又希望他传宗接代,就中断学业,返家结婚。当时已至清末,鄞县一带启蒙教育兴盛,各类学塾遐迩相望。童兆甲在这个小山村破天荒创办了第一家私塾,教化子女,造福村民,四周农家子弟云集而来,兴旺一时。他早逝后,长子秉承父业,创办了冠山小学。四个儿子从私塾走向大学,成了著名学者专家。此后这个小小的童村培育了几百名大学生、数十位教授,“教授村”声名远播。
滴水穿石
童第周故居共有五间两厢房,童第周出生在西首第一间。他在这里度过了16个春秋。
童第周小时候好奇心特强,脑子里总是装满了“为什么”。一天,他在屋檐下的台阶上玩“跳房子”游戏,发现石板上整整齐齐排列着一行小坑。咦,这是谁凿的?父亲望着一脸疑惑的他呵呵笑着说: “小傻瓜,这不是人凿的,是檐头水滴出来的。”童第周不相信:“水滴在头上一点也不疼,难道能在那么硬的石板上敲出坑来?”父亲耐心解释: “长年累月不断地滴,不但能滴出坑来,还能敲穿洞呢。”
童第周对这个道理虽似懂非懂,却十分惊奇。终于等到一场大雨,他静静地坐在门槛上,看檐头水一滴一滴、一串一串地滴在石板上,多么齐心,多么顽强,他领悟了,年长日久,自然水滴石穿。
少年童第周,也像村里所有农家孩子一样,要帮家里放牛羊,割猪草。农忙时只能白天干活,晚上读书,很辛苦。父亲就用“滴水穿石”鼓励他,并挥笔写下这四个字,作为座右铭。童第周边劳动边学习,凭着顽强的毅力,打下了较好的文化基础。1916年父亲病逝,年仅14岁的童第周和大哥一起代父做起了私塾教师,人称“小先生”。
山清水秀的小山村,充满了鸟语花香的野趣,童第周经常与小伙伴们一起在溪里捕鱼捉虾,面对大自然的生物,他有很多疑问:鱼是怎样来的,虾是什么变的?因此他常用竹片解剖鱼肚和青蛙,看个究竟。童第周心灵手巧,轻轻一划一钩,鱼肚中的气囊就会整个儿取出。日后,这双灵巧的手,在比利时大显身手,技惊四座,成了一双科学奇手。
效实奇迹
1918年9月,童第周在哥哥的支持下考入宁波省立第四师范。2年后,他把目光投向名伺全省的效实中学。他的大哥大为吃惊,因为童第周在私塾里没有学过数学、英语,效实中学除语文外,都用英文授课,这分明是好高骛远,但童第周坚持要去考效实。后来,效实当年没有招高一新生,只招高三优秀插班生,童第周硬是去“闯”高三。
通过突击英语、数学,童第周以“倒数第一”的成绩勉强录取,也是效实有史以来第一个没有上过初、高中而直接进入高三的学生。第一学期结束,他仍是班上倒数第一,但他没有气馁,每天晚上在图书馆,在路灯下,童第周用超过常人几倍的时间和心血来攻克学习难题。他的精神感动了老师和校长,破例让他在熄灯后再延长夜自习。功夫不负有心人,高三毕业考,童第周数学得了100分,总成绩名列全班第一。
奋发成才
1923年9月,童第周考入复旦大学,在这里开启了他走向探索生命之源泉的大门。当时他师从我国著名生物学家蔡堡教授,矢志要弄清生命的起源,探索生物遗传的奥秘。
1930年8月,童第周怀着科学救国的理想,辞去南京中央大学助教职位,踏上了去比利时的征途。在那里,进入了比京大学著名胚胎学家布拉舍和达克教授的实验室。当时灾难深重的旧中国,使得华人在外备受鄙视欺凌。童第周内心暗下决心:做出成绩,为我们的民族争气!
他虚心请教导师,孜孜不倦钻研学问,在实验室有时连续工作十几个小时,把别人用来游玩消遣的时间投入到学术研究中,很快受到了导师的赞赏和重用。当时实验工作正进行一项青蛙卯膜剥离手术,导师多年来尝试了几十次,都没有成功,影响了科研进展,欧美留学生都不能胜任这项工作。导师询问童第周:“我看你的手很灵巧,是否愿意做做这个使人头痛的剥离手术?”童第周勇敢地答应了。结果,童第周动作娴熟地只用5分钟时间完成了这个手术。导师惊呆了:“童先生,你真了不起,开辟了我们实验的道路。”
是的,童第周,他向外国人展示了我们民族一双优秀的手,同事们更是对他刮目相看。之后,实验室关键性工作常常由童第周担任。不久,童第周获得了公费奖学金,并发表了一批学术成果,最后还攻克了最难的海鞘卵膜的剥离手术,并获得了生物学博士学位。
沙漠金鱼
1934年,日寇侵占中国,国际环境恶化,童第周在比利时发起爱国抗议活动,被当局逮捕迫害,因此毅然决定回到祖国。先后在山东大学和同济大学、复旦大学任教。在抗战艰难的岁月里,同济大学迁到四川宜宾一个叫李庄的偏远小镇。童第周东借西凑,自费买了一架德国制造的蔡司牌双筒显微镜,与夫人叶毓芬一起,在阳光下、在雪光下、在灯光下,不知疲倦地探索生命的奥秘。没有生物材料,去田野上捕青蛙、蟾蜍,饲养金鱼;没有电源,烈日下做实验;雪天里,用雪光反射当“光源”;没有培养胚胎的器皿,就用宜宾产盛酒的瓷杯代替;没有切片的载玻片,就用照相馆废弃的旧胶片……
硬是在这样极其简陋的条件下,夫妇俩以惊人的毅力完成了金鱼卵子发育能力和蛙胚纤毛运动机理分析等一系列重要实验,一篇篇高质量学术论文在国内外发表,引起国际生物学界的广泛注意。英国著名生物学家李约瑟专程来考察童第周的实验设施,一看只有几个鱼缸、一架旧显微镜,李约瑟简直不相信自己的眼睛,连连惊叹:“奇迹!奇迹!科学史上的奇迹!童教授,你在这种条件下搞金鱼试验,我觉得你像条沙漠中的金鱼!”
童鱼惊世
1948年2月,应美国洛克菲勒基金会邀请,童第周受聘美国耶鲁大学动物系教授,兼任麻省理工海洋生物研究所和英国剑桥大学客座研究员。1949年3月,看到新中国的曙光,童第周谢绝重金续聘,毅然回国,任职山东大学,并筹建中科院海洋生物研究机构。
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童第周系统地研究了在生物进化中占有重要地位的脊索动物多胃鱼的卵子发育规律,为国际上这方面研究提供了重要文献。60年代,他在动物细胞核和细胞质在发育生物学的重要作用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果。1963年,童第周在鱼类核移植(克隆)领域获得成功。1973年,首次在异种鱼类细胞核移植中获得重大成功,创造了世界生命科学的克隆奇迹,开创了人类按照需要而人工培育新种的历史先河,国际科学界将这种克隆鱼命名为“童鱼”。
著名国画大师吴作人观后即兴创作了“童鱼图”,赵朴初先生随后在画上题了一首绝妙好诗:
异种何来首尾殊,画师笑道是童鱼。他年破壁飞腾去,驱逐风雷不怪渠。变化鱼龙理可知,手提造化出神奇。十年辛苦凭谁道,泄露天机是画师。
童第周自从1946年回乡短暂探亲后,就一直没有空暇再返故乡,但家乡在他心中始终魂牵梦萦。他常向人津津乐道自己老家:青山绿水,溪边桃红柳绿,好似世外桃源。直至去世前一个月,他还想回老家看一看。当时正值鱼类产卵期,童第周在杭州西湖边与亲友留下最后一次合影,匆匆赶回中科院研究室,未能如愿回故居。
如今的童第周故居,历经风雨,令人唏嘘。以童第周为代表的宁波籍院士的奋斗历程,是宁波精神的生动体现。
宁波的东南有一座神圣的堇山,它是宁波古城的发祥地。相传在夏代,这里就建立了“堇子国”。春秋时,秦始皇在堇山脚下设置古鄞县治。堇山的东北面,青山连绵,碧水长流,梅溪流淌过雁村、上周、童村和沙村,而后经大嵩江汇入东海。
童第周故居就坐落在风景秀丽的梅溪中游的童村。
据记载,唐德宗贞元年间,曾在苏州做官的童晏为避战乱,相中这块宝地,偕三子童森从嘉兴迁居于此,成为童村的开山始祖。明末清初大文豪全祖望,为反清复明,曾避难到这个山村,在村口垒石筑墙防务,至今旧墙残垣依然可见。
童氏世族,传到童第周太祖父,已世事沧桑,袒庭中落,至多是温饱型农户。尽管如此,儒学对这个家族的影响是深厚的,童氏辈分按“诗、书、甲、第、中、和”排序,序号则按“温良恭俭让”命名。
祖父中年得子,这就是童第周父亲童兆甲。从此,祖父把祖祖辈辈知书达理的希望,全寄托在儿子身上,变卖部分土地,凑足银两,亲自将儿子送到了百里外的宁波。
童兆甲聪颖过人,读书用功,乡试时中了秀才。后因身体虚弱,家中又希望他传宗接代,就中断学业,返家结婚。当时已至清末,鄞县一带启蒙教育兴盛,各类学塾遐迩相望。童兆甲在这个小山村破天荒创办了第一家私塾,教化子女,造福村民,四周农家子弟云集而来,兴旺一时。他早逝后,长子秉承父业,创办了冠山小学。四个儿子从私塾走向大学,成了著名学者专家。此后这个小小的童村培育了几百名大学生、数十位教授,“教授村”声名远播。
滴水穿石
童第周故居共有五间两厢房,童第周出生在西首第一间。他在这里度过了16个春秋。
童第周小时候好奇心特强,脑子里总是装满了“为什么”。一天,他在屋檐下的台阶上玩“跳房子”游戏,发现石板上整整齐齐排列着一行小坑。咦,这是谁凿的?父亲望着一脸疑惑的他呵呵笑着说: “小傻瓜,这不是人凿的,是檐头水滴出来的。”童第周不相信:“水滴在头上一点也不疼,难道能在那么硬的石板上敲出坑来?”父亲耐心解释: “长年累月不断地滴,不但能滴出坑来,还能敲穿洞呢。”
童第周对这个道理虽似懂非懂,却十分惊奇。终于等到一场大雨,他静静地坐在门槛上,看檐头水一滴一滴、一串一串地滴在石板上,多么齐心,多么顽强,他领悟了,年长日久,自然水滴石穿。
少年童第周,也像村里所有农家孩子一样,要帮家里放牛羊,割猪草。农忙时只能白天干活,晚上读书,很辛苦。父亲就用“滴水穿石”鼓励他,并挥笔写下这四个字,作为座右铭。童第周边劳动边学习,凭着顽强的毅力,打下了较好的文化基础。1916年父亲病逝,年仅14岁的童第周和大哥一起代父做起了私塾教师,人称“小先生”。
山清水秀的小山村,充满了鸟语花香的野趣,童第周经常与小伙伴们一起在溪里捕鱼捉虾,面对大自然的生物,他有很多疑问:鱼是怎样来的,虾是什么变的?因此他常用竹片解剖鱼肚和青蛙,看个究竟。童第周心灵手巧,轻轻一划一钩,鱼肚中的气囊就会整个儿取出。日后,这双灵巧的手,在比利时大显身手,技惊四座,成了一双科学奇手。
效实奇迹
1918年9月,童第周在哥哥的支持下考入宁波省立第四师范。2年后,他把目光投向名伺全省的效实中学。他的大哥大为吃惊,因为童第周在私塾里没有学过数学、英语,效实中学除语文外,都用英文授课,这分明是好高骛远,但童第周坚持要去考效实。后来,效实当年没有招高一新生,只招高三优秀插班生,童第周硬是去“闯”高三。
通过突击英语、数学,童第周以“倒数第一”的成绩勉强录取,也是效实有史以来第一个没有上过初、高中而直接进入高三的学生。第一学期结束,他仍是班上倒数第一,但他没有气馁,每天晚上在图书馆,在路灯下,童第周用超过常人几倍的时间和心血来攻克学习难题。他的精神感动了老师和校长,破例让他在熄灯后再延长夜自习。功夫不负有心人,高三毕业考,童第周数学得了100分,总成绩名列全班第一。
奋发成才
1923年9月,童第周考入复旦大学,在这里开启了他走向探索生命之源泉的大门。当时他师从我国著名生物学家蔡堡教授,矢志要弄清生命的起源,探索生物遗传的奥秘。
1930年8月,童第周怀着科学救国的理想,辞去南京中央大学助教职位,踏上了去比利时的征途。在那里,进入了比京大学著名胚胎学家布拉舍和达克教授的实验室。当时灾难深重的旧中国,使得华人在外备受鄙视欺凌。童第周内心暗下决心:做出成绩,为我们的民族争气!
他虚心请教导师,孜孜不倦钻研学问,在实验室有时连续工作十几个小时,把别人用来游玩消遣的时间投入到学术研究中,很快受到了导师的赞赏和重用。当时实验工作正进行一项青蛙卯膜剥离手术,导师多年来尝试了几十次,都没有成功,影响了科研进展,欧美留学生都不能胜任这项工作。导师询问童第周:“我看你的手很灵巧,是否愿意做做这个使人头痛的剥离手术?”童第周勇敢地答应了。结果,童第周动作娴熟地只用5分钟时间完成了这个手术。导师惊呆了:“童先生,你真了不起,开辟了我们实验的道路。”
是的,童第周,他向外国人展示了我们民族一双优秀的手,同事们更是对他刮目相看。之后,实验室关键性工作常常由童第周担任。不久,童第周获得了公费奖学金,并发表了一批学术成果,最后还攻克了最难的海鞘卵膜的剥离手术,并获得了生物学博士学位。
沙漠金鱼
1934年,日寇侵占中国,国际环境恶化,童第周在比利时发起爱国抗议活动,被当局逮捕迫害,因此毅然决定回到祖国。先后在山东大学和同济大学、复旦大学任教。在抗战艰难的岁月里,同济大学迁到四川宜宾一个叫李庄的偏远小镇。童第周东借西凑,自费买了一架德国制造的蔡司牌双筒显微镜,与夫人叶毓芬一起,在阳光下、在雪光下、在灯光下,不知疲倦地探索生命的奥秘。没有生物材料,去田野上捕青蛙、蟾蜍,饲养金鱼;没有电源,烈日下做实验;雪天里,用雪光反射当“光源”;没有培养胚胎的器皿,就用宜宾产盛酒的瓷杯代替;没有切片的载玻片,就用照相馆废弃的旧胶片……
硬是在这样极其简陋的条件下,夫妇俩以惊人的毅力完成了金鱼卵子发育能力和蛙胚纤毛运动机理分析等一系列重要实验,一篇篇高质量学术论文在国内外发表,引起国际生物学界的广泛注意。英国著名生物学家李约瑟专程来考察童第周的实验设施,一看只有几个鱼缸、一架旧显微镜,李约瑟简直不相信自己的眼睛,连连惊叹:“奇迹!奇迹!科学史上的奇迹!童教授,你在这种条件下搞金鱼试验,我觉得你像条沙漠中的金鱼!”
童鱼惊世
1948年2月,应美国洛克菲勒基金会邀请,童第周受聘美国耶鲁大学动物系教授,兼任麻省理工海洋生物研究所和英国剑桥大学客座研究员。1949年3月,看到新中国的曙光,童第周谢绝重金续聘,毅然回国,任职山东大学,并筹建中科院海洋生物研究机构。
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童第周系统地研究了在生物进化中占有重要地位的脊索动物多胃鱼的卵子发育规律,为国际上这方面研究提供了重要文献。60年代,他在动物细胞核和细胞质在发育生物学的重要作用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果。1963年,童第周在鱼类核移植(克隆)领域获得成功。1973年,首次在异种鱼类细胞核移植中获得重大成功,创造了世界生命科学的克隆奇迹,开创了人类按照需要而人工培育新种的历史先河,国际科学界将这种克隆鱼命名为“童鱼”。
著名国画大师吴作人观后即兴创作了“童鱼图”,赵朴初先生随后在画上题了一首绝妙好诗:
异种何来首尾殊,画师笑道是童鱼。他年破壁飞腾去,驱逐风雷不怪渠。变化鱼龙理可知,手提造化出神奇。十年辛苦凭谁道,泄露天机是画师。
童第周自从1946年回乡短暂探亲后,就一直没有空暇再返故乡,但家乡在他心中始终魂牵梦萦。他常向人津津乐道自己老家:青山绿水,溪边桃红柳绿,好似世外桃源。直至去世前一个月,他还想回老家看一看。当时正值鱼类产卵期,童第周在杭州西湖边与亲友留下最后一次合影,匆匆赶回中科院研究室,未能如愿回故居。
如今的童第周故居,历经风雨,令人唏嘘。以童第周为代表的宁波籍院士的奋斗历程,是宁波精神的生动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