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我国古代戏曲剧本中,塑造反面人物时,作者往往会有一种概念化、脸谱化的描写倾向。但是《桃花扇》在描写阮大铖人物形象时,写出了人物性格的变化发展过程。本文从传奇的体制、历史剧写实原则和作者创作心理的角度,来解析作者对阮大铖人物形象塑造。
关键词:《桃花扇》;阮大铖;传奇的体制;写实原则;创作心理
在我国古代戏曲剧本中,塑造反面人物时,作者往往会有一种概念化、脸谱化的描写倾向。反面的人物一上场就是坏角色,往往是一坏到底,是一种绝对化的人物塑造倾向。如《鸣凤记》《清忠谱》等作品中,严嵩和魏忠贤一出场,观众就可以看透了他们的丑陋凶残的嘴脸。“大家都是花花面”,这种人物形象描写没有发展,没有变化。
人性是复杂的。好人也有缺点,坏人也有向善的一面,人物的性格是发展变化的。在桃花扇的反面人物描绘中,孔尚任没有把人物的性格塑造简单化。而是在忠于现实主义的原则的基础上,把权奸阮大铖形象写得有血有肉,使人看到权奸的形象不仅仅是一个罪恶的符号,极大地丰富了观众的审美观感。
奸臣阮大铖的形象塑造,阮大铖一出场时,是可怜巴巴的。在祭孔的大会里,他掩面低眉,站在一边,躲躲闪闪。他的第一句唱词是:“净洗含羞面,混入几筵边”,企图用混的方法,取得南京名士的谅解,谁知祭孔诸生拔去他的胡子,打坏他的腰骨。他含羞忍辱,抱头鼠窜。后来复社诸人要观看他的《燕子笺》,邀他的戏班演出,他也乐于与侮辱他的名流周旋。接着,他设法拉拢侯方域,企图讨他欢心,帮助解除宿怨。显然,阮大铖是一而再地委曲求全。然而阮大铖真心如此吗?不是的,魏阉垮台,势败灰寒,他也十分懊恼,深悔当初押错了宝。而一旦能立足于士林,形势改变,便要东山再起,他自言自语道:“若天道好还,死灰有复燃之日……倒行李逆施了”。这句台词,观众可以看到阮大铖表里不一,品德败坏。
阮大铖的在戏曲方面才华是毋庸置疑的。他不仅写出了文采风流的燕子笺,被陈定生诸人誉为“南国秀,东林彦,玉堂班”,而且善于观察政治形式。左粮玉缺粮,士兵鼓噪,他觉察到时局动荡,对复社诸人的态度立即变化,再也不肯卷起尾巴做人了。他反击复社的第一步是颠倒黑白,诬陷侯方域勾通左军,迫使侯方域仓皇辞院。崇祯自缢的消息传出,他迅速与马士英勾结,主张迎立福王。他知道掌握兵权,举足轻重,为了争取史可法的支持,他充当说客。史可法闭门不纳,他抓紧时机,拥立福王。这就攫取了迎驾大功,反过来又使史可法不得不接受自己的制约。
作者在塑造阮大铖的形象时,在他的台词里,慢慢透露了他内心的真实的想法。
阮大铖自称,他并非不懂曲直。当初投奔魏忠贤,也知道魏阉不是好货,“俺阮大铖也是读破万卷书的人,什么忠贤奸佞,不能辨别,彼时既无失心之疯,又非于邪之病”。但是,“身家念重,势利情多”,为了升官发财,他置道义于不顾,一头栽到魏阉门下。同样,他也不是不知道福王是什么货色,但为了飞黄腾达,他便不顾一切,胡作非为。这样,孔尚任越写阮大铖精明能干,投机有术,就愈显得其灵魂卑鄙、龌蹉。
阮大铖从蜷局一隅到飞黄腾达,其发展脉络是清晰的。难得的是,作者写他失意时并非一味退缩忍耐,而是玩弄权术,不甘雌伏;得意时又非一味飞扬跋扈,而是注意清除异己步步为营,甚至在庆幸“一朝天子一朝臣”,可以放手大干的时候,甚至已经考虑到一旦溃败的对策。
从全文对阮大铖的人物形象塑造,可以看出他是一个立体的、发展的反面人物形象,有一个在叙事中不断发展和改变形成的人格。这就摆脱了以往元杂剧反面人物塑造单一化、简单化的局面,使反面人物也变得有血有肉。
这种变化有这样四个原因。
一、明代传奇的篇幅容量的增大
元杂剧四折一本的体制,无形中束缚了作者对人物的刻画。元杂剧四折容量小,不像传奇一本有十几折,甚至几十折,可以有空间对人物性格进行精心的刻画,可以对人物的性格发展变化进行精心的描绘。例如,《桃花扇》有八十折,不但可以再现南明弘历小朝廷的兴亡的那段历史,而且还有空间可以生动刻画各色人物形象。
二、历史剧写实原则的影响
《桃花扇》是按照历史剧的原则创作,一般都忠于历史的原型,为此,事先他也经过大量的调查访问。而阮大铖在历史上的确是一个有才华的人,燕子笺也是出自他的手笔。因此,孔尚任笔下的阮大铖,不单单是奸臣,也展现出他本身有才华的一面,同时刻画了他的心理性格变化。
三、作者创作心理的一次深化突破
作者创作心理的深化突破,或者是文人之间的惺惺相惜。明传奇本身对故事情节,人物刻画有容量大的特点,但许多作者創作传奇时,仍只注意刻画正面人物的形象,传奇中的正面人物也许栩栩如生,复杂多变,但里面的反面人物只是成了一个陪衬、点缀,反面人物的性格得不到应有的展现。知识分子的清高,不愿往反面人物的身上涂好的一面,是他们的伦理判断在他们心中占了首位,不会写坏人奸臣温情的一面。而孔尚任的《桃花扇》的创作突破了这一点,也许是他认同了阮大铖的才华。
四、明朝灭亡对于作者的冲击
《桃花扇》的主题是“借儿女之情,写历史兴亡之感”,侯方域和李香君,空有报国之志,无实力力挽狂澜,最终只能双双归隐,这是明末清初士子们内心普遍的痛。回首往事,在面对阮大铖这样的奸佞描写时,也让观众看到了如果士子们不去逼阮大铖,如果朝政能够更清明些,如果……也许明朝还不会那么轻易灭亡。但是,剧本可以适当虚构,历史不能。
综上所述,《桃花扇》是一部优秀的传奇,其中反面人物的人性的丰富和多变性,在其他传奇少见。在戏剧戏曲创作中,不能忽视对反面人物的刻画,栩栩如生的反面人物刻画,反而更能凸显正面人物形象,营造典型环境氛围,增加戏剧冲突,满足观众审美的多样性。
参考文献:
[1]孔尚任.《桃花扇》[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
[2]蒋星煜.《<桃花扇>研究和欣赏》[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3]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四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4]孙书磊.《中国古代历史据研究》[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作者简介:
严义卿,女,贵州省铜仁市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初等教育系。
关键词:《桃花扇》;阮大铖;传奇的体制;写实原则;创作心理
在我国古代戏曲剧本中,塑造反面人物时,作者往往会有一种概念化、脸谱化的描写倾向。反面的人物一上场就是坏角色,往往是一坏到底,是一种绝对化的人物塑造倾向。如《鸣凤记》《清忠谱》等作品中,严嵩和魏忠贤一出场,观众就可以看透了他们的丑陋凶残的嘴脸。“大家都是花花面”,这种人物形象描写没有发展,没有变化。
人性是复杂的。好人也有缺点,坏人也有向善的一面,人物的性格是发展变化的。在桃花扇的反面人物描绘中,孔尚任没有把人物的性格塑造简单化。而是在忠于现实主义的原则的基础上,把权奸阮大铖形象写得有血有肉,使人看到权奸的形象不仅仅是一个罪恶的符号,极大地丰富了观众的审美观感。
奸臣阮大铖的形象塑造,阮大铖一出场时,是可怜巴巴的。在祭孔的大会里,他掩面低眉,站在一边,躲躲闪闪。他的第一句唱词是:“净洗含羞面,混入几筵边”,企图用混的方法,取得南京名士的谅解,谁知祭孔诸生拔去他的胡子,打坏他的腰骨。他含羞忍辱,抱头鼠窜。后来复社诸人要观看他的《燕子笺》,邀他的戏班演出,他也乐于与侮辱他的名流周旋。接着,他设法拉拢侯方域,企图讨他欢心,帮助解除宿怨。显然,阮大铖是一而再地委曲求全。然而阮大铖真心如此吗?不是的,魏阉垮台,势败灰寒,他也十分懊恼,深悔当初押错了宝。而一旦能立足于士林,形势改变,便要东山再起,他自言自语道:“若天道好还,死灰有复燃之日……倒行李逆施了”。这句台词,观众可以看到阮大铖表里不一,品德败坏。
阮大铖的在戏曲方面才华是毋庸置疑的。他不仅写出了文采风流的燕子笺,被陈定生诸人誉为“南国秀,东林彦,玉堂班”,而且善于观察政治形式。左粮玉缺粮,士兵鼓噪,他觉察到时局动荡,对复社诸人的态度立即变化,再也不肯卷起尾巴做人了。他反击复社的第一步是颠倒黑白,诬陷侯方域勾通左军,迫使侯方域仓皇辞院。崇祯自缢的消息传出,他迅速与马士英勾结,主张迎立福王。他知道掌握兵权,举足轻重,为了争取史可法的支持,他充当说客。史可法闭门不纳,他抓紧时机,拥立福王。这就攫取了迎驾大功,反过来又使史可法不得不接受自己的制约。
作者在塑造阮大铖的形象时,在他的台词里,慢慢透露了他内心的真实的想法。
阮大铖自称,他并非不懂曲直。当初投奔魏忠贤,也知道魏阉不是好货,“俺阮大铖也是读破万卷书的人,什么忠贤奸佞,不能辨别,彼时既无失心之疯,又非于邪之病”。但是,“身家念重,势利情多”,为了升官发财,他置道义于不顾,一头栽到魏阉门下。同样,他也不是不知道福王是什么货色,但为了飞黄腾达,他便不顾一切,胡作非为。这样,孔尚任越写阮大铖精明能干,投机有术,就愈显得其灵魂卑鄙、龌蹉。
阮大铖从蜷局一隅到飞黄腾达,其发展脉络是清晰的。难得的是,作者写他失意时并非一味退缩忍耐,而是玩弄权术,不甘雌伏;得意时又非一味飞扬跋扈,而是注意清除异己步步为营,甚至在庆幸“一朝天子一朝臣”,可以放手大干的时候,甚至已经考虑到一旦溃败的对策。
从全文对阮大铖的人物形象塑造,可以看出他是一个立体的、发展的反面人物形象,有一个在叙事中不断发展和改变形成的人格。这就摆脱了以往元杂剧反面人物塑造单一化、简单化的局面,使反面人物也变得有血有肉。
这种变化有这样四个原因。
一、明代传奇的篇幅容量的增大
元杂剧四折一本的体制,无形中束缚了作者对人物的刻画。元杂剧四折容量小,不像传奇一本有十几折,甚至几十折,可以有空间对人物性格进行精心的刻画,可以对人物的性格发展变化进行精心的描绘。例如,《桃花扇》有八十折,不但可以再现南明弘历小朝廷的兴亡的那段历史,而且还有空间可以生动刻画各色人物形象。
二、历史剧写实原则的影响
《桃花扇》是按照历史剧的原则创作,一般都忠于历史的原型,为此,事先他也经过大量的调查访问。而阮大铖在历史上的确是一个有才华的人,燕子笺也是出自他的手笔。因此,孔尚任笔下的阮大铖,不单单是奸臣,也展现出他本身有才华的一面,同时刻画了他的心理性格变化。
三、作者创作心理的一次深化突破
作者创作心理的深化突破,或者是文人之间的惺惺相惜。明传奇本身对故事情节,人物刻画有容量大的特点,但许多作者創作传奇时,仍只注意刻画正面人物的形象,传奇中的正面人物也许栩栩如生,复杂多变,但里面的反面人物只是成了一个陪衬、点缀,反面人物的性格得不到应有的展现。知识分子的清高,不愿往反面人物的身上涂好的一面,是他们的伦理判断在他们心中占了首位,不会写坏人奸臣温情的一面。而孔尚任的《桃花扇》的创作突破了这一点,也许是他认同了阮大铖的才华。
四、明朝灭亡对于作者的冲击
《桃花扇》的主题是“借儿女之情,写历史兴亡之感”,侯方域和李香君,空有报国之志,无实力力挽狂澜,最终只能双双归隐,这是明末清初士子们内心普遍的痛。回首往事,在面对阮大铖这样的奸佞描写时,也让观众看到了如果士子们不去逼阮大铖,如果朝政能够更清明些,如果……也许明朝还不会那么轻易灭亡。但是,剧本可以适当虚构,历史不能。
综上所述,《桃花扇》是一部优秀的传奇,其中反面人物的人性的丰富和多变性,在其他传奇少见。在戏剧戏曲创作中,不能忽视对反面人物的刻画,栩栩如生的反面人物刻画,反而更能凸显正面人物形象,营造典型环境氛围,增加戏剧冲突,满足观众审美的多样性。
参考文献:
[1]孔尚任.《桃花扇》[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
[2]蒋星煜.《<桃花扇>研究和欣赏》[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3]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四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4]孙书磊.《中国古代历史据研究》[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作者简介:
严义卿,女,贵州省铜仁市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初等教育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