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回眸中国当代油画艺术的发展历程,在中国美术史上曾经涌现出大批具有强烈民族自豪感、社会责任感以及承载时代精神的美术作品。文章以吴云华不同时期的油画作品为线索,解析其追寻时代风采的艺术创作与实践,特别是展现鲁艺精神的现实主义美术作品。
关键词:吴云华;时代精神;鲁艺精神
吴云华是一位勤奋多产的现实主义画家,是我国苏派写实主义油画家中的佼佼者,早年就读于鲁迅美术学院,为其油画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吴云华艺术思想的形成源于他所处的时代和际遇。吴云华出生于1944年,这一代人的童年饱尝战乱、贫困和饥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吴云华进入鲁迅美术学院学习和深造,但又亲历改革大潮中前所未有的历史性巨变,特别是在改革开放和民族復兴的历史进程中,民众渴求反映现实生活、反映时代、与时俱进的艺术作品,纵观吴云华的美术创作,一种源自心灵深处的责任感使他的作品始终走在时代进步、社会发展的前沿。
20世纪70年代至今,吴云华的美术创作大体可分为两个时期:改革开放以前和改革开放之后。在每一个历史时期,他的美术创作都能契合时代主题和文化要求,以生活为源泉,创作出具有时代特质的佳作。他注重体验生活,经常亲自下基层,在劳动人民的点滴生活中挖掘绘画素材。油画《虎口夺铜》(图1)是他20世纪70年代的代表作之一,画面描绘了几位采铜工人辛苦劳作的场面,经典的对角线式构图,近实远虚的表现手法,将离我们最近的两位用风枪采铜的工人形象刻画得鲜活生动,画面的高亮部分和刻画重心都集中在他们身上,坚定的眼神、稳健的采矿姿态,一看就是具有实战经验的熟练工人。他们身后的几位工人,下井、开采的动势姿态也同样生动且富有表现力,让观者仿佛身临其境,置身于采铜一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在描绘工人劳动生活的工业题材的美术作品中,吴云华的油画作品可谓独树一帜。他的作品取材自矿场、工地,在那里他与工人们同吃同住,亲身感受工人劳作的艰辛。他的作品具有强烈的使命感,他把对一线工人的热爱、对他们的敬畏用画笔展现出来。吴云华12岁考入鲁迅美术学院附中,延安精神、鲁艺精神直接影响吴云华的艺术创作,鲁艺的传统就是艺术为人民服务,艺术是站在人民的立场上反映民众的理想和愿望,为人民群众提供高尚美好的精神食粮。至此,他坚定为劳动人民发声的信仰,践行“为人民需要而艺术”的准则。
吴云华创作的另一幅油画——《毛主席视察抚顺》同样留下深深的时代印记。1968年吴云华从鲁迅美术学院毕业,1969年进入辽宁省画院(当年的三结合美术创作组),他在接受创作任务后,就深入矿区生活,在画面中我们可以看到,他所描绘的人物都随着毛主席的视线朝远处看去,每个人物的脸上都洋溢着阳光、会心的微笑,毛主席身后的煤矿工人们,脖子上挂着白毛巾,头戴安全照明帽,即使是见毛主席也来不及换上一身干净的衣服,这身装备也许一整天都不能脱下来,只要工地有任务,他们便第一时间赶到现场。站在毛主席左侧的老矿工手握指挥旗,手臂上戴着红袖标,不难看出他是矿区现场经验丰富的指挥员。正是这些淳朴正直的矿工的日夜劳作,让我们感受到东北老工业基地当年的奋战精神和矿工们为国家做出的贡献。
1974年绘制的《钻透万山寻宝藏》(图2)也同样记录了那个时代的火热生活。吴云华秉承鲁艺精神,坚持深入生活这一创作原则。在他看来,生活是艺术家创作的源泉,从延安传承的鲁艺传统,老一辈艺术家在当年艰苦的环境下创作了诸多优秀的艺术作品,我们有什么理由不深入基层,深入生活,创作出优秀的作品?在吴云华的油画作品中,人民性、时代性是永恒不变的主题。他在各个时期的美术创作中,无论采用什么手段表现作品内容,都能让人切实感受人民群众的真实生存环境,把握人生疾苦与欢乐,因此深入生活是一辈子也走不完的路。
改革开放之后,吴云华的美术创作进入新的阶段。1982年绘制的《乌金滚滚》同样描绘矿区工人的工作场景,画面记录了下井工人会心的笑容和自信的神情。1994年获第八届全国美术作品展优秀奖的油画作品《粮官奶奶》,不仅构图考究,人物塑造充满趣味性,同时还展现了时代的风貌——市场经济的繁荣。在中国美术史上,诸多艺术家愿将农民从“弱势苦难者”变为画面中的“主人翁”,从前男人当家做主,女人足不出户的时代已离我们远去,今天女人也可以走出家门参与经商。《粮官奶奶》画面中的老人眯着眼,盘着腿,吸着手中的纸烟,一副怡然自得的舒适状态,看得出“粮官奶奶”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商人。在过去私卖粮食是犯法的,而如今却大不相同了,在改革开放的社会浪潮中,人人都可以享受社会带给普通百姓的最大宽容、安逸和幸福。
油画作品《多雪的冬天》在1999年第九届全国美术作品展中获银奖,与早期作品相比,吴云华这一时期的作品仿佛进入了艺术创作的另一个阶段,他总是在追寻当下的社会生活,在社会生活中挖掘艺术主题。这幅油画描绘的是一群被迫下岗失业的工人们,在大雪纷飞的场景中瞬间定格,吴云华更多的是想表达对下岗工人的爱与理解,他希望将现实世界的无奈与社会转型时期出现的变化和问题真实地展现在观者面前,清醒理性地思考这一现象给普通百姓带来了什么。画面以白色和淡蓝色为主色调,瞬间就能带领观众进入那个冰天雪地、沉静萧疏的冬天,画面中人物的面部五官大多被口罩和围巾遮挡,但依然可以从大雪纷飞的场景中识别出工人们那炙热的眼神,不知他们手中拿的是被迫下岗的信函还是等待雇主的求职牌,无论是什么,在他们眼中我们所能看到的都是对于未来的渴求与期望。吴云华将对民众的感同身受融入画面中,赋予这些人物血肉和灵魂,将新颖的艺术与思想内容完美结合。
描绘抗美援朝的画作《跨过鸭绿江》,同样以现实主义创作手段展现了中华儿女保家卫国的壮志豪情。1950年6月,美国纠集了15个国家的军队发动侵朝战争,把战火烧到了鸭绿江边,应朝鲜劳动党和政府的请求,中国人民志愿军于1950年10月跨过鸭绿江赴朝鲜参战。画面描绘的就是这一历史史实,画面呈冷色调,背景是横贯的鸭绿江大桥,夜色笼罩,志愿军队伍在冰雪覆盖的江面浩荡前行。志愿军队伍是画家着力描绘的主体,他对人物形象、性格特征以及军服、装备乃至防寒的替代品、白毛巾等道具均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与刻画。画面场景真实生动,通过对特定光线的设计,如远处几束探照灯光的穿插,增添了紧张神秘的气氛,营造出寂静隐蔽的意境。作者以整体的场景把握、奔放的笔触,将画面表现得铿锵有力。雪地、桥梁、火光、探照灯等形象符号以及黑夜、急行的队伍,既有时代的烙印,又有鲜活生动的感染力。作品充满强烈的民族情怀,置身在画作前,能够让观者在静止的画面中亲身感受到一种动态的恢弘气势,激起民众的情感,激发内心的民族凝聚力,这也是这幅历史画作震撼观者的成功所在。
吴云华几十年勤奋钻研,厚积薄发,在他的艺术创作与实践中,鲁艺精神使他砥砺前行。他曾说:“绘画需要用一生的时间来学习,否则就不能称其为艺术;创作是神圣的,每笔每划都要用尽心力,否则绘画就不值得追求。”他的每一步都走得脚踏实地,无论时代环境怎样变化,他都能够从多样的题材中刻画出属于当下的民众形象。他勇于探索,虔诚执着地在艺术这片土地上默默耕耘。细细品味他的每幅作品,仿佛走进了那个时代,与画面中的人物一同感受社会的沧桑巨变。每一个历史时期,吴云华都能从不同的视角,向人们展现中国社会发展历程中的时代面貌,真实而生动。
参考文献:
[1]王明贤,严善.新中国美术图史:1966-1976[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0.
[2]徐萍.以艺术担当责任:油画家吴云华印象[J].艺术广角,2005(5).
[3]周卫.吴云华与他的绘画艺术[J].美术大观,2005(3).
[4]程义伟.钻透万山寻宝藏 吴云华现实主义油画解读[J].艺术广角,2005(5).
[5]钟涵.画中甘苦:吴云华的油画[J].美术观察.1996(10).
作者单位:
鲁迅美术学院传媒动画学院
关键词:吴云华;时代精神;鲁艺精神
吴云华是一位勤奋多产的现实主义画家,是我国苏派写实主义油画家中的佼佼者,早年就读于鲁迅美术学院,为其油画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吴云华艺术思想的形成源于他所处的时代和际遇。吴云华出生于1944年,这一代人的童年饱尝战乱、贫困和饥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吴云华进入鲁迅美术学院学习和深造,但又亲历改革大潮中前所未有的历史性巨变,特别是在改革开放和民族復兴的历史进程中,民众渴求反映现实生活、反映时代、与时俱进的艺术作品,纵观吴云华的美术创作,一种源自心灵深处的责任感使他的作品始终走在时代进步、社会发展的前沿。
20世纪70年代至今,吴云华的美术创作大体可分为两个时期:改革开放以前和改革开放之后。在每一个历史时期,他的美术创作都能契合时代主题和文化要求,以生活为源泉,创作出具有时代特质的佳作。他注重体验生活,经常亲自下基层,在劳动人民的点滴生活中挖掘绘画素材。油画《虎口夺铜》(图1)是他20世纪70年代的代表作之一,画面描绘了几位采铜工人辛苦劳作的场面,经典的对角线式构图,近实远虚的表现手法,将离我们最近的两位用风枪采铜的工人形象刻画得鲜活生动,画面的高亮部分和刻画重心都集中在他们身上,坚定的眼神、稳健的采矿姿态,一看就是具有实战经验的熟练工人。他们身后的几位工人,下井、开采的动势姿态也同样生动且富有表现力,让观者仿佛身临其境,置身于采铜一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在描绘工人劳动生活的工业题材的美术作品中,吴云华的油画作品可谓独树一帜。他的作品取材自矿场、工地,在那里他与工人们同吃同住,亲身感受工人劳作的艰辛。他的作品具有强烈的使命感,他把对一线工人的热爱、对他们的敬畏用画笔展现出来。吴云华12岁考入鲁迅美术学院附中,延安精神、鲁艺精神直接影响吴云华的艺术创作,鲁艺的传统就是艺术为人民服务,艺术是站在人民的立场上反映民众的理想和愿望,为人民群众提供高尚美好的精神食粮。至此,他坚定为劳动人民发声的信仰,践行“为人民需要而艺术”的准则。
吴云华创作的另一幅油画——《毛主席视察抚顺》同样留下深深的时代印记。1968年吴云华从鲁迅美术学院毕业,1969年进入辽宁省画院(当年的三结合美术创作组),他在接受创作任务后,就深入矿区生活,在画面中我们可以看到,他所描绘的人物都随着毛主席的视线朝远处看去,每个人物的脸上都洋溢着阳光、会心的微笑,毛主席身后的煤矿工人们,脖子上挂着白毛巾,头戴安全照明帽,即使是见毛主席也来不及换上一身干净的衣服,这身装备也许一整天都不能脱下来,只要工地有任务,他们便第一时间赶到现场。站在毛主席左侧的老矿工手握指挥旗,手臂上戴着红袖标,不难看出他是矿区现场经验丰富的指挥员。正是这些淳朴正直的矿工的日夜劳作,让我们感受到东北老工业基地当年的奋战精神和矿工们为国家做出的贡献。
1974年绘制的《钻透万山寻宝藏》(图2)也同样记录了那个时代的火热生活。吴云华秉承鲁艺精神,坚持深入生活这一创作原则。在他看来,生活是艺术家创作的源泉,从延安传承的鲁艺传统,老一辈艺术家在当年艰苦的环境下创作了诸多优秀的艺术作品,我们有什么理由不深入基层,深入生活,创作出优秀的作品?在吴云华的油画作品中,人民性、时代性是永恒不变的主题。他在各个时期的美术创作中,无论采用什么手段表现作品内容,都能让人切实感受人民群众的真实生存环境,把握人生疾苦与欢乐,因此深入生活是一辈子也走不完的路。
改革开放之后,吴云华的美术创作进入新的阶段。1982年绘制的《乌金滚滚》同样描绘矿区工人的工作场景,画面记录了下井工人会心的笑容和自信的神情。1994年获第八届全国美术作品展优秀奖的油画作品《粮官奶奶》,不仅构图考究,人物塑造充满趣味性,同时还展现了时代的风貌——市场经济的繁荣。在中国美术史上,诸多艺术家愿将农民从“弱势苦难者”变为画面中的“主人翁”,从前男人当家做主,女人足不出户的时代已离我们远去,今天女人也可以走出家门参与经商。《粮官奶奶》画面中的老人眯着眼,盘着腿,吸着手中的纸烟,一副怡然自得的舒适状态,看得出“粮官奶奶”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商人。在过去私卖粮食是犯法的,而如今却大不相同了,在改革开放的社会浪潮中,人人都可以享受社会带给普通百姓的最大宽容、安逸和幸福。
油画作品《多雪的冬天》在1999年第九届全国美术作品展中获银奖,与早期作品相比,吴云华这一时期的作品仿佛进入了艺术创作的另一个阶段,他总是在追寻当下的社会生活,在社会生活中挖掘艺术主题。这幅油画描绘的是一群被迫下岗失业的工人们,在大雪纷飞的场景中瞬间定格,吴云华更多的是想表达对下岗工人的爱与理解,他希望将现实世界的无奈与社会转型时期出现的变化和问题真实地展现在观者面前,清醒理性地思考这一现象给普通百姓带来了什么。画面以白色和淡蓝色为主色调,瞬间就能带领观众进入那个冰天雪地、沉静萧疏的冬天,画面中人物的面部五官大多被口罩和围巾遮挡,但依然可以从大雪纷飞的场景中识别出工人们那炙热的眼神,不知他们手中拿的是被迫下岗的信函还是等待雇主的求职牌,无论是什么,在他们眼中我们所能看到的都是对于未来的渴求与期望。吴云华将对民众的感同身受融入画面中,赋予这些人物血肉和灵魂,将新颖的艺术与思想内容完美结合。
描绘抗美援朝的画作《跨过鸭绿江》,同样以现实主义创作手段展现了中华儿女保家卫国的壮志豪情。1950年6月,美国纠集了15个国家的军队发动侵朝战争,把战火烧到了鸭绿江边,应朝鲜劳动党和政府的请求,中国人民志愿军于1950年10月跨过鸭绿江赴朝鲜参战。画面描绘的就是这一历史史实,画面呈冷色调,背景是横贯的鸭绿江大桥,夜色笼罩,志愿军队伍在冰雪覆盖的江面浩荡前行。志愿军队伍是画家着力描绘的主体,他对人物形象、性格特征以及军服、装备乃至防寒的替代品、白毛巾等道具均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与刻画。画面场景真实生动,通过对特定光线的设计,如远处几束探照灯光的穿插,增添了紧张神秘的气氛,营造出寂静隐蔽的意境。作者以整体的场景把握、奔放的笔触,将画面表现得铿锵有力。雪地、桥梁、火光、探照灯等形象符号以及黑夜、急行的队伍,既有时代的烙印,又有鲜活生动的感染力。作品充满强烈的民族情怀,置身在画作前,能够让观者在静止的画面中亲身感受到一种动态的恢弘气势,激起民众的情感,激发内心的民族凝聚力,这也是这幅历史画作震撼观者的成功所在。
吴云华几十年勤奋钻研,厚积薄发,在他的艺术创作与实践中,鲁艺精神使他砥砺前行。他曾说:“绘画需要用一生的时间来学习,否则就不能称其为艺术;创作是神圣的,每笔每划都要用尽心力,否则绘画就不值得追求。”他的每一步都走得脚踏实地,无论时代环境怎样变化,他都能够从多样的题材中刻画出属于当下的民众形象。他勇于探索,虔诚执着地在艺术这片土地上默默耕耘。细细品味他的每幅作品,仿佛走进了那个时代,与画面中的人物一同感受社会的沧桑巨变。每一个历史时期,吴云华都能从不同的视角,向人们展现中国社会发展历程中的时代面貌,真实而生动。
参考文献:
[1]王明贤,严善.新中国美术图史:1966-1976[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0.
[2]徐萍.以艺术担当责任:油画家吴云华印象[J].艺术广角,2005(5).
[3]周卫.吴云华与他的绘画艺术[J].美术大观,2005(3).
[4]程义伟.钻透万山寻宝藏 吴云华现实主义油画解读[J].艺术广角,2005(5).
[5]钟涵.画中甘苦:吴云华的油画[J].美术观察.1996(10).
作者单位:
鲁迅美术学院传媒动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