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社会有阶层论
社会是有阶层的。从人本角度,而非政治角度,理解“阶层”的含义,与人们常谈的“阶级”概念有所不同。其不同点在于,我们不仅探讨人既得的社会地位和财富,更注重探索理想社会形态下,由人的本质属性决定,生发为人的素质、人的社会实践、人的需求满足一者之间的匹配关系及其综合状态,以及由此形成的不同社会阶层。
首先,探讨一下人的本质属性,依据中国古朴而深奥的易经文化,人的属性包括两个元素,一是物质,一是精神;一半是阴,一半是阳。转化为马克思主义哲学语言,物质偏重于人的自然属性(生理需求),精神偏重干人的社会属性(思想与情感需求)。从等级状态看,精神高于物质,物质有生灭,精神没有生灭;人的自然寿命有定数,人生的精神探索没有尽头。
其二,社会由不同阶层组成,这个阶层回归到人的本质,可以简单地分为二个层次:物质多一些;物质与精神对等;精神多一些。不同阶层构成不同的生命状态,如物质型阶层,人对自身素质与潜能的开发停留在浅层次形态,从事简单型劳作与社会实践,追求物质型享受和消耗;物质与精神混合型阶层,人对自身素质与潜能的开发具有一定深度,从事科技型、知识型、技能型、审美型等社会实践,其需求带有明显的个人偏好,对物化产品有较高的品质要求,这种品质涵盖了不断增长的科技、文化、智能含量;精神型阶层,人不断对其本质属性进行哲学反思,将生命潜能的开发与实践有机结合,从事一种纯精神化的社会活动,其对基本的生存资料需要降到最低点,完全从对物以及人的依赖中解脱出来,自在自由地生存在宇宙中,与天地精神共往来。
人与动物最大的区别是人有精神和思想;而人与人之间的区分则在于,物质性多一些,还是精神性多一些。社会阶层的抗争,更多表现为人与自我的抗争,少一些物质依赖,多一些精神追求,不断优化生命结构,摆脱外在干扰,以纯粹的精神和高超的智慧驾驭生命的过程,人的品质、格调、层级自然得到显现。
人的内在逻辑
全面、动态地理解人,包含了人的本性、人的素质、人的社会实践、人的需求以及几者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
人的本性是人生命发展的第一动力,依据本性和天赋,形成独特的素质与能力,经过社会实践确认自身价值,置换必要资源继续开掘潜能、增长心智,获得从物质到精神、由外在世界到内在世界的愉悦与满足,人由此形成自身持续、健康、自由、全面的发展。
人是其思想、实践及由此形成社会关系的结合体。这种社会关系,不仅包括人与社会的关系,还有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人与自身的关系。人若想自由自在地生活,前提是自然、和谐地处理好这些变化着的关系。而如同大自然有四季春夏秋冬一样,适应变化的法则是和顺,和顺的立基点是自我充盈,自我充盈意味着具备完善的人格、饱满的精神、强大的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和谐社会的构建来自于每个人身心的和谐,每个人身心的和谐来自于每个人合乎自然,合乎本性,自主、自立、自由的发展。
完整、合乎逻辑地理解人及其社会属性,应该看到,人与社会形成的关系总和是“果”,人的社会实践是形成“果”的过程,而人的秉性、素质、能力才是人之根本,即人之为社会人的“因”所在。立体、动态地看一个人,应由果导因、由因推果,联系地看他的社会地位、社会实践、内在素质之间的互动关系。身在高位的人,若不注重内在修养与持续创新,必不能永固;自我修养不高、素质浅显的人,则不能适应社会要求、担当重要职责;只顾低头劳作、一切顺从安排,没有自主意识、自我规划的人,只能平庸地走完一生。其实,完美的人生逻辑并不玄奥、奇特,中国古代圣贤早已为我们指明道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身、家、国、天下”,是实践的对象;“修、齐、治、平”是实践的行为,人是实践的主体,那么,实践的成果是什么呢?老子曰:“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国观国,以天下观天下”。我们的实践水平,决定了认识观念;我们的认识观念又促使对象化的实践。只不过,我们在“观”时,不能只顾用眼观,还要用心观;不能一味向外看,还要向内参,一切的起点从自身开始,又归于自身。
如何实施人本政策
在国际金融危机、国内经济形势严峻的大背景下,“拉动内需”、“促进就业”,“完善社会保障”等有力政策的频繁、重拳出台,使我国的“民生”、“民本”问题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重视。科学发展观的思想实践亦表明,经济与社会的发展为人的全面自由发展而服务。这意味着,实施以人为本的政策,不仅要懂经济发展规律、社会发展规律,更重要的是洞悉人内在的发展规律。
由人本出发,人们需求层次的本质提高,来自于生产实践水平的提高,生产实践水平的提高来自于综合素质与能力的提升;综合素质与能力的提升基于良好的社会教育、科技水平、文化氛围。中国30多年改革开放最大的成就是解放了生产力,获得了经济高速发展、物质极大丰富、国际地位稳步提升。但也应看到,我们面临的深层次矛盾,表面上体现为产业结构和发展方式落后,实际上是人的需求结构、生产结构、素质结构的不匹配,或者说几者之间仍然处于低层级的循环发展之中。改变这一现状,我们需要进一步解放生产力,但这已经不是简单劳动力、低水平的劳动力,而是人知识、智能、文化水平、科技水平的全面增长,以及由此带来的新型产业、新的经济发展方式,和高度发达的社会文明。
21世纪是人类生命科学得到极大发展的时代,谁能对人之本认识得更深刻、开掘得更深入、实践得更深切、收获得更深层,谁就代表了人类先进的发展方向,掌握了全球社会的发展主流。
社会是有阶层的。从人本角度,而非政治角度,理解“阶层”的含义,与人们常谈的“阶级”概念有所不同。其不同点在于,我们不仅探讨人既得的社会地位和财富,更注重探索理想社会形态下,由人的本质属性决定,生发为人的素质、人的社会实践、人的需求满足一者之间的匹配关系及其综合状态,以及由此形成的不同社会阶层。
首先,探讨一下人的本质属性,依据中国古朴而深奥的易经文化,人的属性包括两个元素,一是物质,一是精神;一半是阴,一半是阳。转化为马克思主义哲学语言,物质偏重于人的自然属性(生理需求),精神偏重干人的社会属性(思想与情感需求)。从等级状态看,精神高于物质,物质有生灭,精神没有生灭;人的自然寿命有定数,人生的精神探索没有尽头。
其二,社会由不同阶层组成,这个阶层回归到人的本质,可以简单地分为二个层次:物质多一些;物质与精神对等;精神多一些。不同阶层构成不同的生命状态,如物质型阶层,人对自身素质与潜能的开发停留在浅层次形态,从事简单型劳作与社会实践,追求物质型享受和消耗;物质与精神混合型阶层,人对自身素质与潜能的开发具有一定深度,从事科技型、知识型、技能型、审美型等社会实践,其需求带有明显的个人偏好,对物化产品有较高的品质要求,这种品质涵盖了不断增长的科技、文化、智能含量;精神型阶层,人不断对其本质属性进行哲学反思,将生命潜能的开发与实践有机结合,从事一种纯精神化的社会活动,其对基本的生存资料需要降到最低点,完全从对物以及人的依赖中解脱出来,自在自由地生存在宇宙中,与天地精神共往来。
人与动物最大的区别是人有精神和思想;而人与人之间的区分则在于,物质性多一些,还是精神性多一些。社会阶层的抗争,更多表现为人与自我的抗争,少一些物质依赖,多一些精神追求,不断优化生命结构,摆脱外在干扰,以纯粹的精神和高超的智慧驾驭生命的过程,人的品质、格调、层级自然得到显现。
人的内在逻辑
全面、动态地理解人,包含了人的本性、人的素质、人的社会实践、人的需求以及几者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
人的本性是人生命发展的第一动力,依据本性和天赋,形成独特的素质与能力,经过社会实践确认自身价值,置换必要资源继续开掘潜能、增长心智,获得从物质到精神、由外在世界到内在世界的愉悦与满足,人由此形成自身持续、健康、自由、全面的发展。
人是其思想、实践及由此形成社会关系的结合体。这种社会关系,不仅包括人与社会的关系,还有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人与自身的关系。人若想自由自在地生活,前提是自然、和谐地处理好这些变化着的关系。而如同大自然有四季春夏秋冬一样,适应变化的法则是和顺,和顺的立基点是自我充盈,自我充盈意味着具备完善的人格、饱满的精神、强大的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和谐社会的构建来自于每个人身心的和谐,每个人身心的和谐来自于每个人合乎自然,合乎本性,自主、自立、自由的发展。
完整、合乎逻辑地理解人及其社会属性,应该看到,人与社会形成的关系总和是“果”,人的社会实践是形成“果”的过程,而人的秉性、素质、能力才是人之根本,即人之为社会人的“因”所在。立体、动态地看一个人,应由果导因、由因推果,联系地看他的社会地位、社会实践、内在素质之间的互动关系。身在高位的人,若不注重内在修养与持续创新,必不能永固;自我修养不高、素质浅显的人,则不能适应社会要求、担当重要职责;只顾低头劳作、一切顺从安排,没有自主意识、自我规划的人,只能平庸地走完一生。其实,完美的人生逻辑并不玄奥、奇特,中国古代圣贤早已为我们指明道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身、家、国、天下”,是实践的对象;“修、齐、治、平”是实践的行为,人是实践的主体,那么,实践的成果是什么呢?老子曰:“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国观国,以天下观天下”。我们的实践水平,决定了认识观念;我们的认识观念又促使对象化的实践。只不过,我们在“观”时,不能只顾用眼观,还要用心观;不能一味向外看,还要向内参,一切的起点从自身开始,又归于自身。
如何实施人本政策
在国际金融危机、国内经济形势严峻的大背景下,“拉动内需”、“促进就业”,“完善社会保障”等有力政策的频繁、重拳出台,使我国的“民生”、“民本”问题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重视。科学发展观的思想实践亦表明,经济与社会的发展为人的全面自由发展而服务。这意味着,实施以人为本的政策,不仅要懂经济发展规律、社会发展规律,更重要的是洞悉人内在的发展规律。
由人本出发,人们需求层次的本质提高,来自于生产实践水平的提高,生产实践水平的提高来自于综合素质与能力的提升;综合素质与能力的提升基于良好的社会教育、科技水平、文化氛围。中国30多年改革开放最大的成就是解放了生产力,获得了经济高速发展、物质极大丰富、国际地位稳步提升。但也应看到,我们面临的深层次矛盾,表面上体现为产业结构和发展方式落后,实际上是人的需求结构、生产结构、素质结构的不匹配,或者说几者之间仍然处于低层级的循环发展之中。改变这一现状,我们需要进一步解放生产力,但这已经不是简单劳动力、低水平的劳动力,而是人知识、智能、文化水平、科技水平的全面增长,以及由此带来的新型产业、新的经济发展方式,和高度发达的社会文明。
21世纪是人类生命科学得到极大发展的时代,谁能对人之本认识得更深刻、开掘得更深入、实践得更深切、收获得更深层,谁就代表了人类先进的发展方向,掌握了全球社会的发展主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