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要让学生在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中,在具体情境中初步认识对象的特征, 获得一些体验”. 那么什么是体验呢? “体”,意为设身处地、亲身经历;“验”,意为察看感受、验证查考. 所谓“体验学习”,即让学生置身于一定的情境之中,引导他们去感受,去考察,去经历,最终达到认识和掌握. 体验是一种情感真正投入的学习活动,它需要学习者设身处地地去感受客观事物,这样才能达到一种自我感悟、自我认识、自我升华的内化效果.要让小学生体验数学,在数学体验中学习数学,教师要做好多方面的准备和引导.
一、创设情境,体验知识驱动
要有效地引导学生进行体验学习, 首先要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合理选择学生体验学习的教材,创设真实、有效、愉悦的学习情境. 如,在到景观大道春游后的第二天,我要求学生观看我前一天拍摄下来的景观大道. 学生发现了景观大道中的很多数学问题:每天的人流量、栽树问题、垃圾箱的摆放、路灯的架设、地面砖的铺设等,无一不涉及数学知识. 从学生的调查结果来看,学生体验生活,感悟生活的积极性非常高,学习热情异常高涨. 学生有了这些亲身体验,上课时非常投入,热情很高,思路打开了,学习起来轻松多了.
其次, 情境中所呈现的学习内容要有意义、有挑战性, 适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所谓“最近发展区”, 就是学生独立完成智力作业所及的水平与他经过教师的点拨而能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区域. 那么, 怎样的情境设计才能照顾到学生间不同的“最近发展区”, 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促进学生进行深层次思考, 使不同的学生都有所体验呢?如: 平移,感知图形平移的方向和距离. 电脑出示方格纸上的动物公寓图,公寓的三个不同顶点上分别有蜜蜂、小鸟和蝴蝶. 电脑演示公寓第一次平移后问:(1)数一数, 蜜蜂向右平移了几格?(2)猜一猜, 小鸟向哪平移了几格(猜想后验证)?(3) 蝴蝶呢? 公寓呢? 为什么?接着电脑隐去小动物,演示公寓第二次平移. 问: 现在公寓向哪平移了几格? 为什么? “ 平移和旋转”一课中的教学难点是感知平面图形平移的方向和距离, 能数清图形平移的方格数. 为了突破这个教学难点, 多数教师都采用了平移公寓的教学情境, 但效果并不理想. 而通过先在公寓上加三只小动物这一情境的巧妙设计, 使学生较为直观地感受到小动物和公寓平移的距离是相等的; 接着隐去小动物, 第二次平移小房子, 通过知识迁移使学生感受到平面图形上的点、线平移的方格数就是平面图形平移的方格数. 这样教学, 由于情境创设合理、适度,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产生的数学体验就会成为学习数学的强大驱动力, 既能探究到新知, 又会感受到数学学习并不困难.
二、动手实践,体验知识生成
数学概念的形成,是具体到抽象的认识发展过程. 这个过程须由学生个体体验的参与,才能深悟某一概念的内涵,而动手实践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 我们应放手让学生动手,让他们在“做中想,想中学”. 通过学生亲历数学化的过程,充分提高学生的探索能力, 达到对知识的深层理解. 因此, 数学教学应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 给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 把探索的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 多设计一些探索性的活动和开放性的问题, 使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真正成为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例如: “米的认识”一课,教师安排了一系列的实践活动:①张开双臂,两手间的距离比1米长还是比1米短?同桌合作测量. ②1米长的队伍,估计一下能站几人 ?并检验. ③试一试,1米长的路大约要走几步? ④找一找,教室里哪样东西的长度大约是1米,并量一量.⑤请小朋友站到距离老师1米的地方(形成一个圆). ⑦不用米尺量,表示出1米. 在一系列的实践活动中,学生对“米”这一概念有了深刻的体验. 这一过程, 是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主动去经历、感受、探索和发现的过程, 既增长智慧, 又体验到探索成功的乐趣.
三、畅所欲言,让学生在交流中体验
“说”是人与人之间交流的主要方式.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努力为学生创设“说”的机会,让学生在交流中感受数学,体验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数学,萌发我要学数学的心理需求.
例如,教学 20 × 4时,我先放手让学生去做,再请学生说说你是怎样想的,学生的创造力真是不可估量,众说纷纭:
生1: 20 + 20 + 20 + 20 = 80.
生2: 4个10是40,再加4个10就是80.
生3:把20看成两个10, 2 × 4 = 8,所以20 × 4 = 80.
……
不同的知识背景和思考角度, 不同的学生有各种不同的解法. 这种差异性建构是一种宝贵的资源,而小组讨论和组际交流正是开发和利用这一资源的有效途径,它不仅能促进学生进行资源共享,发展思维,培养合作交往能力,而且还能促进学生不断反思,不断完善自己的认识.所以我没有评价哪种方法最好,而是鼓励学生大胆踊跃地发言后请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你认为哪种方法最好?为什么?”之后进行汇报. 这样, 既鼓励了算法的多样化, 又尊重了学生的想法, 使不同的学生通过自主探究,都有畅所欲言的机会,并获得充分的学习体验.
四、激励性评价, 体验成功乐趣
体验的出发点是情感. 课堂上对学生的回答不能简单地评价为“对”或“错”,评价语言应充满感情. 激励性的语言能鼓舞学生的斗志,形成一个“成功——有趣——再成功——再生趣”的良性循环过程,成为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源泉,能在师生、生生情感体验中达到愉悦的状态. 所以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我非常重视对学生的行为进行积极评价,不断鼓励学生以积极的心态参与体验活动. 在内容上,不注重单一的结果,更应该关注学习的过程. 即使答不对,我也不全盘否定,给予恰当的评价,让学生感到自己想法存在的价值,树立学生的自信心,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欢乐,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在平时的课堂上还应多给学生创设相互评价、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的机会. 通过学生自评、互评,让学生善于去发现他人和自己的闪光点,并给予适当的充满人情味的评价. 同伴间的鼓励,尤为珍贵,被别人欣赏的学生可能整天的心情都会很好,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保持学习热情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总之, 体验学习是人最基本的一种学习形式. 在数学课中真正地落实好,运用好学生的体验,将是学生爱好数学,学好数学的催化剂.
一、创设情境,体验知识驱动
要有效地引导学生进行体验学习, 首先要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合理选择学生体验学习的教材,创设真实、有效、愉悦的学习情境. 如,在到景观大道春游后的第二天,我要求学生观看我前一天拍摄下来的景观大道. 学生发现了景观大道中的很多数学问题:每天的人流量、栽树问题、垃圾箱的摆放、路灯的架设、地面砖的铺设等,无一不涉及数学知识. 从学生的调查结果来看,学生体验生活,感悟生活的积极性非常高,学习热情异常高涨. 学生有了这些亲身体验,上课时非常投入,热情很高,思路打开了,学习起来轻松多了.
其次, 情境中所呈现的学习内容要有意义、有挑战性, 适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所谓“最近发展区”, 就是学生独立完成智力作业所及的水平与他经过教师的点拨而能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区域. 那么, 怎样的情境设计才能照顾到学生间不同的“最近发展区”, 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促进学生进行深层次思考, 使不同的学生都有所体验呢?如: 平移,感知图形平移的方向和距离. 电脑出示方格纸上的动物公寓图,公寓的三个不同顶点上分别有蜜蜂、小鸟和蝴蝶. 电脑演示公寓第一次平移后问:(1)数一数, 蜜蜂向右平移了几格?(2)猜一猜, 小鸟向哪平移了几格(猜想后验证)?(3) 蝴蝶呢? 公寓呢? 为什么?接着电脑隐去小动物,演示公寓第二次平移. 问: 现在公寓向哪平移了几格? 为什么? “ 平移和旋转”一课中的教学难点是感知平面图形平移的方向和距离, 能数清图形平移的方格数. 为了突破这个教学难点, 多数教师都采用了平移公寓的教学情境, 但效果并不理想. 而通过先在公寓上加三只小动物这一情境的巧妙设计, 使学生较为直观地感受到小动物和公寓平移的距离是相等的; 接着隐去小动物, 第二次平移小房子, 通过知识迁移使学生感受到平面图形上的点、线平移的方格数就是平面图形平移的方格数. 这样教学, 由于情境创设合理、适度,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产生的数学体验就会成为学习数学的强大驱动力, 既能探究到新知, 又会感受到数学学习并不困难.
二、动手实践,体验知识生成
数学概念的形成,是具体到抽象的认识发展过程. 这个过程须由学生个体体验的参与,才能深悟某一概念的内涵,而动手实践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 我们应放手让学生动手,让他们在“做中想,想中学”. 通过学生亲历数学化的过程,充分提高学生的探索能力, 达到对知识的深层理解. 因此, 数学教学应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 给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 把探索的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 多设计一些探索性的活动和开放性的问题, 使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真正成为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例如: “米的认识”一课,教师安排了一系列的实践活动:①张开双臂,两手间的距离比1米长还是比1米短?同桌合作测量. ②1米长的队伍,估计一下能站几人 ?并检验. ③试一试,1米长的路大约要走几步? ④找一找,教室里哪样东西的长度大约是1米,并量一量.⑤请小朋友站到距离老师1米的地方(形成一个圆). ⑦不用米尺量,表示出1米. 在一系列的实践活动中,学生对“米”这一概念有了深刻的体验. 这一过程, 是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主动去经历、感受、探索和发现的过程, 既增长智慧, 又体验到探索成功的乐趣.
三、畅所欲言,让学生在交流中体验
“说”是人与人之间交流的主要方式.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努力为学生创设“说”的机会,让学生在交流中感受数学,体验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数学,萌发我要学数学的心理需求.
例如,教学 20 × 4时,我先放手让学生去做,再请学生说说你是怎样想的,学生的创造力真是不可估量,众说纷纭:
生1: 20 + 20 + 20 + 20 = 80.
生2: 4个10是40,再加4个10就是80.
生3:把20看成两个10, 2 × 4 = 8,所以20 × 4 = 80.
……
不同的知识背景和思考角度, 不同的学生有各种不同的解法. 这种差异性建构是一种宝贵的资源,而小组讨论和组际交流正是开发和利用这一资源的有效途径,它不仅能促进学生进行资源共享,发展思维,培养合作交往能力,而且还能促进学生不断反思,不断完善自己的认识.所以我没有评价哪种方法最好,而是鼓励学生大胆踊跃地发言后请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你认为哪种方法最好?为什么?”之后进行汇报. 这样, 既鼓励了算法的多样化, 又尊重了学生的想法, 使不同的学生通过自主探究,都有畅所欲言的机会,并获得充分的学习体验.
四、激励性评价, 体验成功乐趣
体验的出发点是情感. 课堂上对学生的回答不能简单地评价为“对”或“错”,评价语言应充满感情. 激励性的语言能鼓舞学生的斗志,形成一个“成功——有趣——再成功——再生趣”的良性循环过程,成为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源泉,能在师生、生生情感体验中达到愉悦的状态. 所以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我非常重视对学生的行为进行积极评价,不断鼓励学生以积极的心态参与体验活动. 在内容上,不注重单一的结果,更应该关注学习的过程. 即使答不对,我也不全盘否定,给予恰当的评价,让学生感到自己想法存在的价值,树立学生的自信心,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欢乐,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在平时的课堂上还应多给学生创设相互评价、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的机会. 通过学生自评、互评,让学生善于去发现他人和自己的闪光点,并给予适当的充满人情味的评价. 同伴间的鼓励,尤为珍贵,被别人欣赏的学生可能整天的心情都会很好,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保持学习热情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总之, 体验学习是人最基本的一种学习形式. 在数学课中真正地落实好,运用好学生的体验,将是学生爱好数学,学好数学的催化剂.